书城传记中华女杰(古代卷)
21762600000018

第18章 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

一 娇羞顽皮的少女时代

李清照(公元1084年——公元1155年),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文学家,婉约词派代表。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著有《词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研究。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优美清新;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哀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公元1084年,即北宋元丰七年,李清照出生于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章丘市)明水镇。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极有名气的文人,为当时文坛“宗匠”苏轼的弟子,与苏轼常有文章往来。母亲王氏系出名门,高祖、曾祖都荣登进士,祖父受封为汉国公,父亲为尚书左仆射。

生于这样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李清照早年生活是非常安定、优裕、幸福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度过的。明水镇山清水秀,因泉水清澈明净而得名。李清照幼年生活于此,秀美的山川孕育了她的创作灵性。后因父亲李格非做了京官,她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那时的北宋,虽然遭受辽国南侵的严重威胁,但在东京汴梁,上下享乐成风,表面极为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朝臣的爱女,生活在繁华的都城,逐渐长大且明艳照人,有时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有时跟着家人及仆从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

李清照的家庭不仅是官宦之家,也是家学渊源极深的书香世家。李清照天生聪慧,颖悟过人,她饱览了父亲的藏书,醉心于诗词歌赋、书画、金石研究。文化修养的逐渐深厚,诗词歌赋的逐渐娴熟,使得步入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若干诗词问世后,便声闻天下。据记载,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的才名和美貌,引起太学生赵明诚的倾慕。赵明诚从小喜欢诗书,尤其喜欢搜集古代金石刻录文字,曾发誓搜尽“天下古文奇字”。他在16岁时,搜集金石录已经小有名气,随后进太学读书。赵明诚父亲赵挺之,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进士,后升任宰相,权倾朝野。

一日,赵明诚与李清照从兄李迥外出游玩,在元宵节相国寺赏花灯时巧遇李清照,自此两人相识。赵明诚早就读过李清照的诗词,本已赞赏不已,此时一见,便生爱慕之意。聪明的赵明诚回家后,假说夜间睡觉梦到“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的字谜,请父亲予以破解。父亲为他解释说:“你能得到文词之妇呀!‘言与司合’是个‘词’字,‘安上已脱’是个‘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这不是说你会成为‘词女之夫’吗?”

当时在京城里,只有同僚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词名远扬,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便托人前去提亲。

赵明诚醉心金石、书画,与李清照醉心诗词歌赋、书画、金石颇有相通之处。且赵明诚长身玉立,风度翩翩,也为李清照所钟情。所以,赵家前来提亲,李清照禁不住芳心暗喜。

李清照和赵明诚两情相悦,然而两家从提亲、定亲到举行婚礼,还有一个过程和一段时间。毕竟是情窦初开的少女,这一段时间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接触,充满了少女的娇羞、幸福和浪漫。

李清照的《点绛唇》一词,非常精彩地描述了她和赵明诚的一次见面的情景: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首先描写少女李清照荡完秋千后娇美慵懒的情景。一句“露浓花瘦”,点明那是在明媚的春天、露水仍然挂在花朵上的空气清新的早晨。“薄汗轻衣透”、“慵整纤纤手”两句,表明顽皮活泼的李清照,尽情玩耍,汗透衣衫,以致身心疲累,一幅慵懒之态。接着,词锋突起。不经意间,少女李清照忽然见到客人赵明诚来到,娇羞的她忘记了疲累,急忙向闺房跑去,以致“袜刬金钗溜”,袜子跑脱了脚,金钗溜下了头。跑进闺门,少女李清照忽然停下来,依在门口,假装“把青梅嗅”,其实是偷偷回头观望,偷看自己的如意郎君。此词把李清照羞于见到赵明诚,不自禁地躲藏起来,但又渴望见到赵明诚,假意“把青梅嗅”,端详赵明诚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形象地表现了少女娇羞可人、天真活泼的真挚感情和自然之态。

李清照的另一首《浣溪沙》,则形象描述了她和赵明诚的一次幸福、浪漫的幽会:

绣面芙蓉一笑开,

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

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绣面芙蓉一笑开”,形容自己姣美的面庞宛如芙蓉之花,掩饰不住的内心喜悦,化作娇羞一笑,更加光艳明丽;“斜飞宝鸭衬香腮”,是说自己为了这次幽会,作了精心的修饰妆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衬托着“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神来之笔,描写自己美目流盼,宛如一汪流动明澈的秋水。眼睛流露出的羞怯和内心情不自禁的喜悦,怕被人猜,偏被人猜。这次的幽会,是多么的浪漫、美好、幸福啊!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幽会回来,依然沉浸在适才的甜蜜之中;满脸的风情韵致,依然没有消去。这才分手不久,立即又对意中人思念不已,于是将这“娇恨”写入信笺,寄给对方。

“月移花影约重来”。寄给心上人信笺上的内容是什么?是约定在朦胧的“月移花影”的美好夜晚,两人再次幽会相见。月光里,花影下,玉人双双,再次缠绵低语,倾诉着生死相依的情话。

没有这种思春女子的情感体验,怎能写出如此逼真的少女情怀?

二 甜蜜幸福的婚姻生活

18岁那一年,也就是公元1102年,李清照和自己的如意郎君,21岁的赵明诚,结婚了。

婚后,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两人一同研究金石书画,一同吟诗作词,过着如神仙眷属般的生活。丈夫喜欢金石,李清照在研究创作词赋的同时,也配合做金石文字的搜集研究。夫妻二人互相砥砺,互相进步。浪漫的诗词,记录了他们幸福美好的婚姻生活。

李清照的《减字木兰花》,既是对初婚女子的生动描写,更是他们甜蜜生活的生动写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新婚不久,夫妻二人同游街市。她的纤纤玉手,从卖花担上拿起了一支娇艳欲滴、含苞怒放的鲜花。

看这花儿,披着彤红的朝霞,带着晶莹的露珠,多么美丽,多么娇嫩啊!郎君会不会想啊,这么漂亮的花,比奴家的相貌还要美呢?那好吧,奴家把花儿别在鬓发上。郎君,你看一看,是奴家的相貌美呢?还是鲜花美呢?

这是婚后蜜月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透出对自己美丽的自信,也反映出丈夫对自己的宠爱。

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描述了一次晨起后夫妻的浪漫对话: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下得稀稀疏疏,但风却刮得很急很大。风雨之夜,夫妻二人兴致勃勃,秉烛夜谈,边谈边饮,喝了不少酒,不觉沉沉睡去。一觉醒来,天已大亮,风停了,雨住了。睡眼惺忪之中,看到亲爱的郎君正在开门卷帘,于是急忙问道:“外面的海棠花怎么样了?”郎君往外看了看,回头对爱妻说:“还好,一夜风雨,海棠依旧。”听了这话,李清照嗔怪道:“知道吗?知道吗?下了一夜的雨,刮了一夜的风,那海棠花丛里,应是红的见少绿的多了吧?”

丈夫早起卷帘,妻子撒娇嗔怪,一幅多么自然真实的夫妻生活场景啊!

另一首《如梦令》,更是描述了李清照夫妻一个深夜晚归后的有惊无险的生活场景: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那是一次经久不忘的溪亭畅游。溪亭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与友人的聚会又多喝了几杯,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夫妻二人驾舟尽兴而归。微醺之中走错了回家的路,“误入藕花深处”。夫妻一惊,撸桨翻飞,舟行如箭,冲出误区。原本在洲渚上沉睡的“鸥鹭”,惊醒而起,扑棱棱飞出,从夫妻二人头上飞过。夫妻二人先是一惊,接着相视而笑。真正是有惊而无险,新奇刺激,又甜蜜无比。

婚后,李清照也有和赵明诚离别相思的日子。而李清照所写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

请看这一首相思之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离愁别绪,充溢心中;爱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种味道,偷偷地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妇人,她在空房里修炼词赋,并将这门文学艺术练得炉火纯青,于是这种最普通的爱情表达变成了夫妻间的命题创作比赛,成了他们向艺术高峰攀登的记录。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远在外地当官的郎君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阕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掺入其中,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高雅有趣的甜蜜。

可惜,这样神仙眷侣的日子很快结束了。先是受到党争株连,李、赵两家先后蒙冤,接着北宋遭遇靖康之难,汴京沦陷,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逃出汴京,开始了颠沛流离,漂泊江南的生活。

三 党争株连,靖康之难;漂泊辗转,夫君遇难

就在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的第二年,即1102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人,被罢官职,并不得在京城为官,李格非只好回原籍明水。第二年,又下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李清照只好暂别郎君赵明诚,也回到原籍明水。

李家遭受党争株连被逐出京城,好在与奸臣蔡京争权的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公元1106年,蔡京被罢相位,赵挺之掌权。朝廷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格非入京复职,李清照也随之入京,与夫君赵明诚团聚。不料第二年,蔡京复职,赵挺之病逝。蔡京随即诬陷赵挺之,赵氏家属、亲戚,包括李清照,全部入狱。虽然查无实据,三个月后释放,但赵挺之的赠官却被追夺,赵明诚的荫封之官也被罢去。赵家难以在京城立足,遂回到山东青州原籍私第。李清照跟随赵明诚,也回到青州,开始了隐居乡里的生活。

公元1107年秋,李清照和赵明诚来到青州。第二年,25岁的李清照开始自号“易安居士”,夫妻将两人的书房命名为“归来堂”。“归来堂”取义为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归来”二字,“易安”二字也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中“易安”两字。如此命名,夫妻二人希望摒弃世俗上的官场之争,像陶渊明那样隐居世外,享受平静安宁的世外桃源生活。

在青州,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妻和美,相互支持,共同研习诗词歌赋,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对这一段生活作了形象的描述: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在这里,李清照和赵明诚虽然失去了昔日京师的优裕环境,但他们得到了所向往的夫妻恩爱、不与世争的隐居生活。

经过十年之功,在李清照的襄助下,公元1117年,赵明诚大体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金石录》共三十卷,著录夏商周三代至隋唐、五代金石拓本二千余种,目录十卷,考证、题跋二十卷,为我国金石史上的名著。赵明诚自写了序言。赵明诚在撰著《金石录》过程中,李清照“亦笔削其间”,为该书的撰著作出了很大贡献。

此后,夫妻你唱我随,继续编订《金石录》。

公元1127年,金人大举南侵,一举攻下汴京,俘获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难”。至此,金兵抵近长江北岸,北宋灭亡,南宋开始。时逢赵明诚母亲病逝江宁(今南京),赵明诚南下江宁奔丧,留李清照一人于青州。南宋高宗赵构得知赵明诚抵达江宁,于同年8月即命赵明诚为江宁知府,经略江宁。

靖康之难后,北方时局大乱,山东大多数地区沦陷金人之手。44岁的李清照将阖家所藏金石器物、书法绘画、珍本书籍之珍贵者,整理装满15车,其余不能带走的东西锁在10余间屋子里。当年底,李清照押运此15车稀世珍宝启程南下,准备赴江宁与赵明诚会合。李清照刚刚离开,青州即发生兵变,赵家被劫毁,那些锁在10余间屋子里的其他“归来堂”所藏,全部毁于兵祸。公元1128年春,45岁的李清照以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之中,将15车稀世珍宝押运到了江宁府,与赵明诚会合。

到江宁后,李清照每日登城远眺,盼望南宋军队北伐中原,收复被金兵蹂躏的北方大地。但南宋朝廷借口时世危艰,一味言和苟安。恰在此时,身为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因严重失职而被罢官,也使得李清照开始冷淡疏远赵明诚。

原来,公元1129年春,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此事被下属察觉,并向赵明诚作了汇报。赵明诚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下属自行布阵,在夜晚之时,成功击败王亦,镇压了叛乱。天亮时,下属前去找寻赵明诚,却发现他和另外两名大员,早就利用绳子从城墙上逃跑了。李清照为丈夫临阵脱逃感到羞愧。两人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

叛乱平定之后,赵明诚被革职,夫妇二人离开江宁向江西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行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水,李清照随口吟咏出了《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是啊,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活着的时候应该作为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念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

这里,李清照以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宁肯乌江自刎也不苟且偷生的英雄豪气,讽刺南宋小朝廷的苟且求安、忍辱偷生。短短四句,铿锵之气,力透纸背,气贯长虹。

赵明诚站在她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愧悔难当,深深自责。

不久,赵明诚接旨前往湖州上任。此时,南北局势更加严峻。李清照知道:此次分别之后,夫妻双方随时都可能遭遇兵祸,丈夫在兵变中的懦弱也在她心中留下了阴影,同时她更担心自己保护不了如此多的稀世宝物。于是,舟中的李清照向已经乘马前行的赵明诚呼喊道:“如果发生不测,那该如何是好?”赵明诚挥着手说:“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共存亡,勿忘之。”所谓“宗器”,学者们都认为是李清照夫妇二人所收藏的最为珍贵的《赵氏神妙帖》。

依据李清照的回忆,赵明诚乘马赴湖州上任之时,“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对李清照的家事交代,也颇有英雄之气。想必是受到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染,决心赴湖州有一番作为。

可惜的是,由于冒着酷暑,昼夜奔驰,路上赵明诚身染热疾,抵达南京,即一病不起。同年夏,得知赵明诚染病在床,李清照日夜兼程,“一日夜行三百里”,但到了赵明诚身边,赵已经“病危在膏肓”。李清照一见,禁不住悲从中来,哭泣不已。李清照自己记载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

虽然李清照赶到照料,但未能挽救赵明诚的生命。当年,赵明诚在南京去世,时年49岁。李清照与赵明诚一段将近三十年的美满姻缘,就此落幕。

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夫君逝去,南北战乱,一个羸弱女子,如何在战乱中生存,如何遵照夫君的遗嘱,保护好夫妻二人几十年的珍贵收藏?

千钧重担,落到了李清照的肩上。

四 颠沛流离,珍藏散尽;病嫁匪人,离异入狱

李清照大病稍愈,就开始为保存赵明诚所遗留的文物书籍而奔走。

当时,金兵开始大举南侵,南宋朝廷开始疏散、逃亡。赵明诚的妹婿李擢任南宋的兵部侍郎,率部驻防洪州,即今江西南昌。于是,李清照将大部分书册、金石送往洪州,准备投奔那里以避战乱。不料金人不久攻陷洪州,送去的书册、金石散失净尽。痛心之余,李清照不得不随身携带数箱珍贵器物和轻便的书帖典籍,以羸弱之身,仓皇南逃。

这时,朝野沸沸扬扬,都在传言赵明诚曾“玉壶颁金”,贿赂通敌。原来,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翰林学士)曾携带一把玉壶来看望他,请赵明诚鉴赏。后张飞卿投靠了金朝。于是朝野风言风语,说赵明诚把那把精致的玉壶送给张飞卿,请张转赠给金国,通敌卖国。据传,有人已经把此事告发给了圣上,建议重治张飞卿、赵明诚之罪。事实上,那把玉壶是个赝品,不是玉质而是石质,而且张飞卿离开赵明诚时,把那个玉壶带走了。

赵明诚病重之际,李清照就在身边,当然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李清照也深知这样的政治陷害会招来夷灭九族之祸。万分惊恐之下,李清照决定将家中剩下的所有金石器物全部进献朝廷,以求得到洗刷和解脱。于是,她追踪着宋高宗逃难的路线,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今浙江绍兴)。一路颠沛流离,受尽逃难之苦,但始终未能追到高宗。尤为痛心的是,在越州,李清照居钟氏之家,被盗去五箱金石器物。至此,所有金石器物、书法绘画,大部分散失。

也许高宗皇帝忙于逃难,无暇顾及所谓的“玉壶颁金”之事,渐渐地,此事不了了之。夷灭九族的危险解除了,珍藏的稀世珍宝也丧失殆尽了,李清照心中悲凉。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李清照又从越州移居杭州,公元1134年又避乱金华,次年返回临安。

金石器物散失殆尽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不断逃亡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百般伤痛、走投无路的绝境。返回临安,李清照一病不起。

孤独无依、走投无路之下,李清照下嫁倾慕自己已久,言语彬彬有礼的文人张汝舟。始料不及的是,已经陷入绝境的李清照遇人不淑,这一嫁又使她陷入后半生的磨难。

李清照最初接触张汝舟的时候,觉得此人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婚后最初一段时间,张汝舟对李清照也是照顾周到。但是,张汝舟看中的其实不是将近50岁的李清照本人,而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的金石器物、稀世珍宝。但婚后不久,张汝舟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金石器物,仅存的一些也因《金石录》尚未最后结稿,李清照不愿拱手相让。张汝舟大失所望之下,与李清照开始不断口角,进而羞辱漫骂,终致拳脚相加。狰狞面目暴露后的张汝舟,与“匪人”无异。

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历经磨难,外表柔弱,内心刚烈的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岂能忍受如此不屑之徒的欺压凌辱。李清照毅然决然地决定与之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下,李清照决意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参加科举考试是通过作弊过关的,在娶了李清照后,张一时得意,就将这件事拿来夸耀。李清照在找不到其他更好的离婚办法的时候,只好选择走这条对自己也没有好处的路。依照当时的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是对是错,都要坐牢两年。但是,李清照宁愿与张汝舟鱼死网破,也不愿继续忍受张汝舟的精神奴役。

于是,疾病缠身的李清照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朝廷经过查证,情况属实,张汝舟被除名并发配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但依照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两年徒刑。所以,李清照也随即身陷囹圄。后来,经过翰林大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被关押9日后,李清照获释。这一次婚变,对李清照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涉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向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如果说李清照再嫁以前的诗词作品多为闺情、恋情、咏物、思夫之作,那么她离异之后的作品则多为伤乱、念家忧国之作。

请看李清照的千古绝词《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思地寻寻觅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战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了,永远都觅不回了;眼前只有那无尽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秋天来了,天忽冷忽热,最难保养将息。几杯思之无味的淡酒,怎么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正在伤心之处,一行行大雁飞过,它们都是我的老相识。

瑟瑟的秋天,满地飘落的黄花。孤孤单单的我,神情憔悴,有谁会来安慰?我独自坐在窗前,心里是那样地害怕天黑。黄昏时节,又下起了绵绵细雨,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令人心碎。这种情景,哪里是一个“愁”字能够说尽?

在这里,李清照通过描写自己的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把忧念国运、感伤时序、悼念亡人、怀思往事等种种复杂情感交织在一起,读来酸楚愁苦,令人肝肠寸断。这是当时国破家亡、战乱频繁、哀鸿遍野的社会的真实反映,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公元1155年,怀着对死去亲人的无尽思念,怀着对故土难回的极度失望,孤苦凄凉的李清照悄然辞世,享年73岁。

五 当之无愧的“千古第一才女”

作为南北宋交替时代的著名词人,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连豪放派大师辛弃疾都来模仿学习。李词的主要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李清照生前就受到时人推崇,赞其才华,赏其词章。据记载,当时,李清照“文章落笔,人争传之。小词多脍炙人口,已版行于世”,由此可见其作品广为流传,为人称道。

比李清照年长约两三岁的宋代著名学者王灼曾在其《碧鸡漫志》一书中,盛赞李清照“才力华赡”,“不可多得”,在妇人中“当推文采第一”。同时期的另一学者朱彧在其《萍州可谈》一书中盛赞李清照为宋代女性作家之首,词章“未见其比”,没有任何人比得上。稍晚一些的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盛赞李清照“文笔最高”,也称赞她“《金石录》煞做的好”。至于称赞李清照名言佳句者,更是数不胜数了。

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盛赞李清照为“闺阁之杰”,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女中豪杰”。史学家王世贞把李清照与李璟父子、晏殊父子、陆游等并提,称为“词之正宗”。“云间词派”的宋征璧把李清照与陆游、柳宗元等七人并举,称为“词中翘楚”。这样,李清照在“词史”上的贡献有了定论。同时,明代还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的谣谚,这就把李清照的女杰身份给定格了。

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总结期,诗词评论趋于繁盛,词论名家辈出,李清照成为词论名家关注的热点。著名词论家沈去矜在其《填词杂说》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李后主即李煜,是唐五代最后一位杰出词人,也是中国词史上最优秀的一位帝王词人。李煜现存词作可信者仅三十余首,数量虽少,却以少胜多,篇篇精彩,首首传诵,与同样词作甚少、篇篇精彩的李清照如出一辙。唐代大文豪李白不用介绍,世人皆知。把李清照与李白、李后主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词家三李”,那是把李清照抬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顶峰位置。

清乾隆年间著名学者纪昀在其总纂的《四库全书提要》评价李清照说:“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举人、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评李清照:“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妇人有此,可谓奇矣。”还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晚清“硕学通儒”沈曾植在其《菌阁琐谈》中盛赞李清照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之苏辛,非秦柳也。”苏辛,即苏轼和辛弃疾,豪放派词人的代表;秦柳,即秦观和柳永,婉约派词人的代表。这里,沈曾植把李清照归为豪放派词人,显然是根据她不屈的人生经历和婉约中透着豪放的精神而言的。

近代以来,对李清照的褒扬更加普遍。郭沫若说:“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便单就中国而论,如像卓文君,如像蔡文姬,如像武则天,如像李清照,她们的才力也并不亚于男人,而她们之所以能够成人,乃至成为男性以上的人,就因为她们不肯服从于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的女性。”何其芳说:“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女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个。她的杰出的成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才能不可磨灭的标志。”台湾学者曾称李清照为“词国女皇”,还称李清照是“旧时代的新女性”。

近年,有学者依据数理统计,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宋代词人作品流传情况进行计量分析,以流传情况列出“两宋十大词人排行榜”。统计排行显示,李清照位列第八名。

就这样,李清照一步步地迈上中国古代文学的圣殿,成为当之无愧的“千古第一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