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华女杰(古代卷)
21762600000014

第14章 文成公主 和亲吐蕃,奉为神明

一 从青藏高原来到大唐长安的求婚使者

唐代文成公主祖籍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传说其名字为李雪雁,又传为李雁儿,为唐王朝宗室女,有记载其父为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早年随李渊起兵,继而随太宗打天下,讨突厥,平吐谷浑,因战功被封为任城王,继而封江夏郡王。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下旨将李雪雁从任城召至长安,封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为传播中华文明至吐蕃,为加强汉藏联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隋唐之际,今西藏山南地区的藏族先民吐蕃部强大起来。吐蕃首领称“赞普”,意为彪悍雄强的君王。公元629年,松赞干布即位,以武力平息了各地的叛乱,又以武力先后降服周围各部,定都逻些(今拉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随后,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松赞干布征服了西藏高原的各个王国,西南与印度、尼泊尔接壤,东边与党项、吐谷浑、唐朝接壤,一个“东与凉、松、茂、巍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印度),地方万余里”的强大的吐蕃王朝,巍然屹立在青藏高原。《新唐书》记载道:“西域诸国共臣之”。

当时的唐朝,正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大唐王朝经过十几年的征战,收服了突厥,威震西北西南,突厥、党项、吐谷浑等纷纷表示臣服,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成为“天下共主”。通过和亲政策,大唐与突厥、吐谷浑等建立了较为稳固的政治关系。

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和吐谷浑都迎娶了唐朝公主,也于公元634年派遣特使访问唐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也提出迎娶一位唐朝公主。考虑到大唐都是在周边地区表示臣服之后才予以赐婚,而吐蕃并未明确向唐朝表示臣服,唐太宗因此没有答允。

当时,吐谷浑王也入朝见唐太宗。松赞干布的特使回来后告诉松赞干布,大唐原本“许尚公主”,由于吐谷浑王从中作梗,唐太宗遂不许婚。松赞干布大怒,以吐谷浑王离间唐蕃关系为借口,于公元638年出兵入侵吐谷浑并大破之,占领了青海湖以南的广阔草原。随后,松赞干布又发兵击破吐谷浑的盟友党项和诸羌部落,并以迎接唐朝公主入藏为借口,于当年8月,亲率五万大军,兵临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屯松州西境”。吐蕃史书记载:“赞普(松赞干布)致书唐主曰: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五万兵,夺尔唐国,杀尔,夺取公主。”唐松州都督韩威见吐蕃兵入境,率军前往,观察敌情,为松赞干布所败,退回松州城。吐蕃乘机进军,抵近松州城。此战一败,周围原本臣服唐朝的羌族部落,纷纷发动叛乱,起兵反对唐朝,表示归附吐蕃。唐朝西部边境为之震动。

对于吐蕃武力逼婚,唐太宗大怒,立即令能征惯战的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先锋,“督步骑五万击之”。当年9月,牛进达督先锋军抵达松州,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夜袭吐蕃围城之军,“斩首千余级”。松赞干布此次进攻松州,目的不是抢占唐朝的土地,而是强迫唐朝赐婚,唐朝不但不赐婚,反而发重兵前来应战,遂立即下令撤军,同时下令从党项、吐谷浑退兵,并立即遣使向唐谢罪,并再次向唐请婚。唐军虽然以突袭取得了初战胜利,但也见识到了吐蕃的力量,且唐朝对周边地区的政策并不是要赶尽杀绝,而是使其臣服。所以,松赞干布立即撤军,并上书谢罪,改武力逼婚为和平求婚后,唐军并未追击。

考虑到“为国之道,安静为务,一与虏战,必有死伤”,为了边疆稳定,根除隐患,唐太宗这次应允了松赞干布的请婚,决定“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妻之”。

松赞干布获知唐太宗允婚,非常高兴,为了表示诚意,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大论禄东赞为订婚使,率领100多人组成的求婚使团,携带黄金五千两及琉璃、宝甲等宝物作为聘礼,千里迢迢,前往大唐都城长安,“纳聘”大唐公主。在吐蕃,“大论”相当于大唐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松赞干布派吐蕃国的“宰相”做订婚使,充分说明了与大唐和亲的重视与诚意。

禄东赞求婚使团的马队,从西藏高原出发,冒着风沙,翻山涉水,一路向东,于当年十月,来到了大唐的都城长安。

当时的长安,不但是唐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居民有几十万人,还有来自亚洲各国以及遥远的西方的客人。整座城市,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店铺林立,商业繁荣。禄东赞求婚使团成员都是第一次来长安,立即被长安的繁华兴盛深深吸引了,也加深了他们对唐朝和汉族人民的了解和情意。

唐太宗李世民接见了禄东赞求婚使团。禄东赞呈献了礼物,向唐太宗李世民转达了松赞干布的问候,陈述了与大唐和亲的诚意。唐太宗李世民应允了禄东赞的请求,并说将把一个美丽多才的大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太宗还询问了一些关于松赞干布与吐蕃风俗人情的情况,禄东赞一一做了回答。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高兴,当即封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

禄东赞为了完成请婚使命,实现唐、蕃友好,自愿留在长安为人质,让副使立即出发,返归西藏,向松赞干布报喜讯。

从青藏高原来到大唐长安的吐蕃求婚使者,完成了请婚使命,得到了汉族人民的热情款待。

二 带着深厚友谊,踏上漫漫的唐蕃古道

约在公元640年夏,唐太宗李世民下旨将宗室女李雪雁从任城召至长安,封其为文成公主,以待远嫁吐蕃。有学者认为李雪雁的父亲为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曾督军打败吐谷浑和突厥,因战功被封为任城王,后加封江夏郡王。

李雪雁被召至长安,并被封为文成公主时,年龄约15岁。此年,松赞干布25岁,迎娶的文成公主将列王后之位,为正妻。据记载,文成公主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知书达理,并信仰佛教。获知将远嫁吐蕃,文成公主心境如何,史无记载。想到小小年纪即将离开父母,离开家乡,远嫁到天边之遥的“蛮夷”之地,文成公主的内心或当忐忑不安,惆怅忧虑。

皇帝嫁公主,嫁妆自然不菲。文成公主在嫁妆方面有什么要求呢?据《西藏王臣记》载,文成公主对唐太宗李世民说:“若命儿出嫁西藏,儿请求赐我释迦牟尼佛像,又为镇守野地边荒之藏地,及所有凶恶之神魔鬼怪,故需要占卜、历法、星算等诸术之图书;并请赐儿能满意之财物与用之不尽之珍宝等。”太宗允之。因此,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的陪嫁礼单中出现了“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外加各种金玉饰物”,以及多种烹饪食物书籍,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镜,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病药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大队车马载着珍宝、绸帛、衣服及日常必需用具等,车嫁队伍,浩浩荡荡,非常壮观。

又据记载,藏王使者禄东赞曾对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子、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所以,文成公主入藏时,还带去了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以及铁匠、木匠、石匠等数百名。

万事俱备。公元641年正月,唐太宗下旨由江夏郡王李道宗前往送嫁。送嫁的除了大队能征惯战的精锐步骑,还有一支乐队,另有奶母、侍婢、官属等数十人。吐蕃迎娶的使节,除求婚使团的禄东赞以外,还有大臣百余人。

公元641年正月十五,大唐送嫁和吐蕃迎娶的队伍自京城长安出发。大队车马,浩浩荡荡,礼仪极为隆重,陪嫁极尽奢华。朝廷大臣,齐来送行。长安城中,万人空巷,熙熙攘攘,争相观睹。抵达长安城西十里的送客亭,文成公主与李道宗、禄东赞等辞别前来送行的大臣,告别依依不舍的长安人民,挥泪西行。

从大唐都城长安,即现在的陕西西安,到吐蕃的雪域高原逻些,即现在的西藏拉萨,约5800里之遥。时为隆冬,寒风凛冽,常有雨雪,崎岖难行。之所以要在隆冬季节出发,是因为由长安经陇南、青海到西藏有一个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经过几条湍急的大河,隆冬季节,有的河水平缓,有的结起厚冰,便于送亲的队伍通过。

年仅16岁的文成公主,为了汉藏人民的和平,带着汉族人民的友谊,顶风冒雪,踏上漫漫的唐蕃古道。大队车马,车辚辚,马萧萧,向远在天边的雪域高原进发。

三 吐蕃人民深情迎接大唐嫁来的文成公主

聪明美丽的大唐文成公主将要前来的消息传到吐蕃,雪域高原顿时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个个欢欣鼓舞,到处都是欢歌笑语,到处都是庆贺的人群。松赞干布更是高兴异常,他兴奋地对众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于是,吐蕃人民开始紧张地准备迎接文成公主入嫁吐蕃的工作。按照松赞干布的计划,开始在逻些筹建一座宏伟华丽的宫殿,所建的亭台楼榭要模仿大唐宫苑的模式,要开凿碧波荡漾的池塘,种上各色美丽的花木,精美雅致,用来安顿文成公主,借以慰藉她的思乡之情。这就是后来建成的今天拉萨的布达拉宫。松赞干布还决定带领禁卫军,离开逻些,向东北青海方向行进了约2500里,到吐蕃与吐谷浑边界的柏海,即今天青海玛多县的札陵湖和鄂陵湖,迎接文成公主。为了保护娇贵的大唐公主,在松赞干布的安排下,从柏海到逻些,一路上都要准备好马匹、牦牛、船只、食物,以供文成公主之需,决不苦了远嫁而来的大唐公主。

按照预定的行进路线,文成公主一行首先从长安抵达今甘肃兰州,然后至青海的龙支城(今青海民和县境内),再西行经湟水县、鄯城(今西宁)、湟源,翻赤岭(今日月山),入吐谷浑界,再行370里至吐谷浑与吐蕃交界的河源郡地区(今青海共和县地区)的柏海。从长安算起,至此约2500里。

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的时候,唐太宗给吐谷浑王(即河源王)下诏,令其在境内为文成公主修建一座行馆,并要沿途准备马匹、牦牛、交通工具和食物。吐谷浑王在河源郡,即今青海省海南自治州的大河坝附近,修建了一座文成公主行馆,现此馆遗址已经无存,但这一带被当地人称为“公主佛堂”。

经过一年零一个月顶风冒雪的艰苦跋涉,文成公主的大队人马终于来到吐谷浑境内。

相传文成公主一行翻越海拔3520米的赤岭时,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文成公主更加思念在长安的妈妈,于是拿出唐太宗赐给她的黄金铸的日月宝镜。据说在她非常想念亲人时,可以从宝镜里看到远在长安的亲人。但是,当文成公主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时,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这就是今天的日月山。想起远在长安的亲人,文成公主哭泣失声,泪水流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文成公主的哭声和泪水却感动了一条河水,追随文成公主向西流去。这就是今天流入青海湖的“倒淌河”。日月山和倒淌河均在今青海省西宁市附近青藏公路旁。可惜的是,在文成公主的那个时代,这一地区,人烟稀少,尽是荒野戈壁。

过了赤岭,文成公主一行短暂停留,稍事休整。

为了赞美文成公主入藏的勇气,当地藏族人民创作了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歌《公主答应来西藏》。歌中唱道:

莲花大坝不用怕,有百匹善走骏马来接你。

高山连绵不用怕,有百头力大牦牛来接你。

大河条条不用怕,有百只黑色皮船来接你。

来到拉萨的拉通渡口时,有百条马头木舟来接你。

来到拉萨的吾吉滩时,有百辆双轮马年来接你。

来到拉萨的东孜苏时,有百名英俊青年来接你。

来到卡阿东的山脚时,有百名美丽姑娘来接你。

来到布达拉红宫时,有百名亲信大臣来接你。

……

或许是文成公主受到了藏族人民热情的感召,在赤岭休整期间,文成公主苦练骑马技术。离开赤岭,文成公主弃轿乘马,大大加快了行进速度。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跋涉,文成公主一行终于到了黄河的发源地——河源。在这里,文成公主一行受到吐谷浑王和另一和亲公主弘化公主的热烈欢迎,住在早已建成的行馆里。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息,解除旅途疲劳以后,文成公主继续西行,来到吐谷浑和吐蕃边界的柏海。

这时,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已经在柏海等候,并在此建了一个迎接文成公主的行馆。松赞干布见到大唐送亲专使江夏郡王李道宗,纳头便拜,行“子婿大礼”,并称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子”。至此,松赞干布明确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开始向唐太宗李世民尽“臣礼”及“子婿之道”。

松赞干布行过“子婿大礼”,即与文成公主见面。文成公主身着雍容华贵之大唐公主服,25名侍婢也衣着华丽,珠宝为饰。松赞干布一见,“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泪之色”。

在柏海休整之后,送亲和迎亲的队伍,从柏海出发,浩浩荡荡,向逻些进发。一路上,各地藏民热情欢迎,盛情接待。行至玉树,这里景色优美,气候怡人。经长途跋涉,文成公主已觉疲累。大队人马停下,在一条山谷之中,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李道宗等住了一个月。闲暇时,文成公主取出唐太宗李世民送给她的谷物种子和菜子,与同行的工匠一起向当地人传授种植的方法和磨面、酿酒等技术。文成公主离开玉树继续向逻些进发,当地藏民依依不舍,保留了文成公主住过的帐房,并雕刻了一个石像,年年膜拜。后来当地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庙,赐名“文成公主庙”。

又经过长途跋涉,文成公主终于安抵逻些。久候的藏族人民载歌载舞,欢腾雀跃,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

随后,在送亲专使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逻些全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和夫人歌舞庆贺。婚礼之后,李道宗告别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回朝复命。

四“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后,汉藏关系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在政治上,松赞干布因为娶了文成公主,一直以唐朝的“子婿”自居,正式确认了臣属关系。公元647年,大唐讨伐高句丽,凯旋回师。松赞干布特地派遣禄东赞作为特使来长安祝贺,并进献高七尺、能盛酒三斛的金鹅一座。同年底,龟兹王对大唐不肯行臣属之礼,并出兵“侵渔邻国”。唐太宗大怒,令铁勒十三州、突厥、吐蕃、吐谷浑配合唐军,联合进讨“龟兹王之不忠”,大败龟兹王。第二年,即公元648年,大唐派王玄策出使天竺(今印度)。天竺发生内乱,叛乱者攻击王玄策使团。王玄策及30名随从力战不敌,悉数被擒。王玄策伺机乘夜逃脱,直奔吐蕃西境,致函向松赞干布求援。松赞干布派遣精锐1200人,另知会尼泊尔派兵7000余人,进入天竺,与叛乱者大战三日,打败叛乱者,生擒叛乱首逆及其妃、子,然后遣使臣赴长安报捷。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唐高宗李治即位,授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松赞干布欣然接受,并致书大唐表示:天子刚刚即位,如果各臣属国有不忠之心的,愿意配合大唐进行讨伐。同时,松赞干布还上奉金银珠宝十五种,置于唐太宗灵座之前,以示哀悼。唐高宗大喜,封松赞干布为賨王,并雕刻了松赞干布的石像,列在唐太宗的昭陵前,以示褒奖。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的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但后来毁于雷电、战火。经过十七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礴。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很多谷物的种子,还有工匠与工艺书籍。入藏的工匠带去了冶金、农具制造、纺织、建筑、制陶、碾米、酿酒、造纸、制墨等各种技术。之后,松赞干布又请求给予蚕种,派遣造酒、碾、纸、墨的工匠,这些要求都得到了满足。藏族人民在入藏汉人的帮助下,逐渐掌握了上述各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开始使用唐朝传来的新农具种田,采用汉人的种植方法。藏族工匠们也逐渐学会了打制新的工具,制造新的用品。市集中的商品逐渐多起来,商业更加繁荣了。汉藏通好后,藏族商人带着犀角、麝香等货物到唐朝做买卖,使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西藏原来没有文字,还处在结绳记事时代。文成公主入藏后,劝松赞干布创造文字,松赞干布指令一个大臣创造文字,于是藏文出现并逐渐完善了。西藏过去没有完整可靠的历法,以麦熟的三月为一年的开始。文成公主带去了汉族的天文历算,于是藏族人民有了以汉族农历十二生肖和六十甲子来计算时日的藏历。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一个乐队,这也丰富了藏族的音乐。这个乐队的部分乐器,现在仍然存在,被珍藏在拉萨的大昭寺里。

文成公主入藏后,为了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松赞干布派出很多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词歌赋、儒家经典,还邀请了一些汉族文人到西藏来替他拟写汉文的公文。

社会生活上,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十分仰慕中原文化,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还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说汉语。按照传统习惯,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说是能驱邪避魔,虽说样子十分难看又不舒服,但因是传统习俗,谁也没有提出异议。文成公主仔细了解和揣摩了这种习惯,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废除这个陋习的建议。松赞干布听了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最开始一些念旧的吐蕃人很不习惯,但慢慢地都觉得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乐意接受了,他们甚至还十分感激文成公主破除了陈规。

文成公主入藏,推进了西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密切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关系,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还把汉族的文化传播到吐蕃,使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与中原地区进一步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整体。唐代诗人陈陶《陇西行》中的“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后雪域高原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五 感念文成公主,后世奉为神明

公元650年6月,松赞干布病逝,年35岁。唐高宗李治闻听松赞干布去世,“举哀于光华门”,并遣使吊祭。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又在吐蕃生活了30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病逝,吐蕃王朝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

西藏人民感念文成公主入藏给他们带来的进步,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如文成公主教藏族妇女养蚕纺织的故事,拉萨大昭寺前古柳是文成公主亲手所种,所以叫公主柳等。

文成公主入藏以前,佛教已经传入西藏。文成公主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唐太宗送给文成公主的礼物包括“金玉镶嵌的经史书籍,还有佛经三百六十卷”。她入藏时带来的那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传说是释迦佛亲自开光的,被供奉在大昭寺里。这尊佛像直至今天,仍被认为是最神圣的。不仅如此,据记载,在前往拉萨的路上,文成公主还将佛经刻写在康区丹玛的一处青石岩壁上,在恰都朗纳立了一尊八十肘高的释迦牟尼佛像。文成公主入藏后,在供养、救助僧众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文成公主去世后,她的陵墓建在秦瓦达孜,是用红奶牛的奶水拌红土修筑而成的,这是藏传佛教给予其崇高地位与荣誉的标志之一。

文成公主去世后被视为菩萨的化身,有关纪念性的庙宇和雕像也陆续在各地出现。其中玉树地区的“文成公主庙”最为著名。此庙位于玉树一条大峡谷内,为藏式建筑。庙四周的悬崖和面积较大的石头上都刻着数不清的佛经。该庙共三层,面积600多平方米,通高9.6米。庙中央的文成公主端坐在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坐像两旁有8尊石刻佛立像,分立在上下两层,每尊佛像高有3米,精雕细刻,形象生动。一千三百多年来,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亲如一家。现在,它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日月山也不再寂寞冷清,每天到这里游览的中外客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文成公主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在汉藏人民心中永远是圣洁而光辉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