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葫芦不是做菜吃的,是村里人对光头最形象的称呼,又叫光头蚰蜒。
那年月手动推子刚刚兴起,会推头的人少,家里有推子的人家更少了。手动推子,一紧一松,弹簧作用,耍得是节奏,在扛惯犁弯庄稼人的眼里,比摇耧还难。
大多数人家,有一把祖传的剃头刀,装在毡片包里。用时拿出,刀片在毡片上来回蹭几下,刀便快了起来,实在钝了才在磨石上磨。烧一锅热水,褪鸡毛似地趁热将头发泡湿。然后,从前到后,一刀一刀地刮。小孩子,胆儿小的,看见这阵势就嚎。被按在那里,吓唬着,剃个白葫芦。娇生惯养的,前后留一小撮,叫娇养毛。
除了从城里回来的,或教书的老师,有留大碑头的。前边留发很长,倒梳回去,抹了发蜡定型。也有分缝的,演唱过《红灯记》后,人们见分缝头就骂叛徒王连举,没人敢梳了,改成一边倒。
年青人,爱美,嫌白葫芦不好看,就在前边留下一片,其它处刮得光溜溜的,像油八盖一样,后来美观了,发展成了小平头。即便冬春季怕冷,戴顶帽子,太松,四边转动,就在帽子里衬张报纸,拿牙咬齐边儿,踏实,威风。
夏天,灰蓝布衫一穿,走在街上地里,还以为到了寺庙,清一色的白葫芦,不细看,同和尚没有多少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