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乡村拾遗
21751500000134

第134章 画油布

画油布,几乎是和画影墙同时兴起的。

城里兴许早一点,到了乡村,已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了。家里娶媳妇时,窑洞也画墙围,顺便画一块满炕油布。

芦席上铺一块油布,红花绿叶,白云青山,上边飞着两只凤凰,下边卧着两只鸳鸯,那时是再时髦不过得了。乡村油匠,尤其是后来赶热闹的,大多是二各半子,没念过几天书,更不用说美术基础了,凭得是胆大心细,挣几个闲钱,贴补家用而已,学校有的老师会画,又没那胆子,也抹不下面子。村里闲汉却不怕,说,还能开出俺社员,不让修地球了?反正包吃包住,茶水纸烟,蹲在地上慢慢地画,何况还真画出个帮模样,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就感到特别象样了,跟在身后一口一个师傅地叫。照现在看来,和孩子们的简笔画涂上色彩,实在没有多少区别。

一块油布的造价,在那时的确不菲,够乡下人一家子吃几个月的菜。花布票拉上几丈白洋布,头脸小,一幅子不够,还得找有缝纫机的人家给弥上,千恩万谢,落下人情。拿回家平铺在宽敞的堂屋地上,一遍一遍刷矾水胶水,干透了,才着色,红油黄油调和出底色,干了,再在上边打画稿画画儿。一块油布,没十天半个月是画不下来的。画好,上一遍清油,又叫亮油,吊在闲房慢慢阴干,卷起,等布置新房才舍得铺。

油布怕着热,炕太烙不行,油皮会皱的。后来,人们又在席子上铺一层线毯,或薄毡片,上边再铺油布。生下孩子后,又卷起,怕孩子尿,腐蚀了油皮,又怕孩子小不懂事,拿铁器划破。

直到有了耐磨光溜的人造革,油布才逐渐淘汰。不过,那时油匠的水平的确參差不齐,也有纯属爱好怀才不遇的名匠人画的油布,生活气息浓郁,表现手法夸张而写实,是很有意趣颇见匠心的油画作品,可惜所存不多了。品象完好的,几乎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