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家业传承:富二代采访手记
21743300000013

第13章 收购家业

关键词:炒股收购父业创业做开心老板

采访对象:江先生(创始人独子某塑胶制品厂总经理新媒体创始人)

前言

顺利地采访到江先生,缘于暨大同学的牵线。

对于同学的热心推荐,我多少有些顾虑。因为粤南的家族企业大多传统且低调内敛,一般不喜欢外界过多打搅;同时家业传承问题过于敏感,他们更是不愿意多谈,除非是彼此谙熟的关系。所以,若要采访到高质量的样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于陌生的采访对象,我通常是很谨慎的,行前一定要做足“功课”。我先是在互联网上仔细浏览了他的企业情况,接着完善了即将开始的访谈内容,准备妥当后才拨通了江先生的电话。电话那端是个爽快人,很快我们在电话里约定了见面时间和地点,后互加了微信。

初见

出发那天,恰逢东莞寒流来袭,气温陡然下降了许多,并夹杂着秋雨,凉意甚浓。高速公路上车很多,飞驰而过的汽车夹裹起来的雨雾飞溅到挡风玻璃上,我不得不降低了车速。两个小时后,我才赶到江先生的工厂。

距离约定见面的时间还有一会儿,我好奇地打量着工厂。中等规模,车间和办公区错落有致,布局紧凑;厂区里绿树成荫,环境整洁有序,井井有条。

靓丽的前台小姐把我引到江先生的办公室。他个子不高,平头短发,一身简单的休闲装打扮,说话很随和。或许是校友的缘故,我们初次见面便有一种莫名的亲密感。趁着他洗杯泡茶的工夫,我四处打量着。办公室宽敞通透,窗明几净;复古的中式家具平添了许多厚重和朴实;书柜上摆满了各式琳琅满目的奖章牌匾。

品过几盏略带陈香的普洱茶后,没等我开口,江先生便率先打开了话匣子。虽然他的普通话并不标准,但思路清晰敏捷,语速很快,时不时夹杂着广式的方言笑话。

回归家业

江先生在暨大读书时比我低两级,算是师弟,今年正值不惑之前。他所学的金融专业在当时非常冷门,少人问津。孰料到,正是他误打误撞的选择居然成就了后来对父亲企业的收购,这是后话。

毕业后,他放弃了银行、证券公司等热门工作,一头扎进了父亲的工厂。当时,像江先生这样有胆识的人真不多。

“当初为什么选择回来?”我好奇地问道。

江先生平静地回答:“其实并没有什么,那时老爸的生意不太好,只是想回来帮下他。毕业前我曾说过想要回来工作,他很高兴。”体恤父母,渴望为他们分担辛劳,这是大部分二代青年们的共同心声,而不是哗众取宠。

江父原是国企的技术工程师,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辞职创办了这家塑胶制品厂。前十年,企业虽历经起伏,但也发展平稳,儿子回来时,年产值在两千万元左右。而今天,在江先生的带领下,工厂的年营业额已经达到两亿多元,做到了工业用包装带产品亚洲第一的规模。

江先生的工作起点是从车间开始的。凭借着良好的悟性和埋头苦干的精神,他很快就从一线员工中脱颖而出,逐渐成长为班长、车间主管。待到掌握生产工艺后,他便参与到技术当中,与研发人员一起参与新产品开发和设备改造;后来,他又转入销售部,从事市场推广工作。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生产、技术、销售等岗位,他几乎走了一个遍。

炒股赚钱

在财富积累方面,江先生不同于其他二代,正如开篇所说,他的专业知识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很快帮助他积累起了“意外”财富。由于当时金融专业人才稀缺,毕业后没几年,班上很多同学就已经成长为各大金融或证券公司的骨干力量,在他们的怂恿下,江先生开始炒股,他从父母手中借出一笔钱后便投身股海。在同学们的点拨下,他很快就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此后,他一路稳扎稳打,运气也不错,在牛市中挣得了连自己都惊讶的财富!

买断企业

提到那几年的快速成长,江先生说正是得益于父亲对他的“无为而治”。父亲多在侧面加以点拨和引导,很少干涉到他的工作。千禧年之后,由于父亲的精力转移到商业地产开发项目上,索性就把工厂扔给了他。但江先生并不满足,渴望有自己独立施展的空间。与父亲多次商量后,他便拿出自己的全部身家将父亲的工厂买下!一夜之间,波澜不惊之下,江先生完成了企业收购,成为新的主人,同时更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实现了对家业的继承。

蓬勃发展

令我惊讶的是,江先生居然是家中的独生子,这的确有悖于广东家庭中根深蒂固的多子多福传统观念。正是这种独特的身份,使得江家省去了家业传承路上的诸多纷争。但我对此还是有些顾虑,如:单一性的独子情况容易导致家族人力资源变得稀缺,父母的别无选择性,等等。但江先生通过个人的努力很快就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而且不久后还开辟了新事业。

“财散人聚”

江先生自豪地说,收购企业后不久,他便为员工宿舍安装了空调,而且电费全免,成为工业区里的先行者。他认为员工不论级别高低,年限长短,都是工厂的主人,应该享受到企业成长的福利。只有这样,员工们才会对企业有认同感。他还会主动借钱给有需要的员工,帮助他们实现买房置家的梦想。目前,全厂约有七成以上的员工在工厂周边的镇区置业。他说自己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作秀,而是要真正做到关心员工。

“虽然我是老板,但钱却是大家一起辛苦赚来的。赚了钱就要分给大家,不能一人独享。必须要让员工们过上更体面的生活,他们才会有归属感。这就是‘财聚人散,财散人聚’道理。”

技术升级

江先生非常清楚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企业才能从容地迎接各种挑战。正是得益于高水平的管理团队,在短短几年内,企业便相继完成了生产线改造和技术升级,从最初的半机械化到全机械化作业,后来迈进到全自动化时代,再到今天的全数字化工厂。随着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产能被彻底释放出来,生产成本却逐年降低。在低成本的优势下他们逐步掌控了同类产品的市场定价权,工厂报价始终处于市场的最低端,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价格杀手,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

管理提升

作为传统的制造业中的一员,若想走得更远,江先生认为在实现技术升级的同时,必须借鉴西方先进企业的现代管理经验。同时他还引进了各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工具。实现数字化管理后,通过互联网平台管理业务的模式取代传统销售方式则成为可能。尽管新模式充满了各种质疑,但经反复磨合后,工厂很快就收获了回报。一年之后,线上的业务总量全面超过了旧式的线下接单模式。2016年5月份,传统的销售部被裁撤,全部变为线上销售。江先生自豪地说,半月前“双十一”那天的下单量已经排满了工厂两个月的生产任务;希望即将到来的“双十二”,争取把订单量接到明年的3月份。

老员工

江先生完成收购后,老爸就全身而退了,多数当年和老爸“打江山”的老员工选择留了下来。虽是“一朝君子一朝臣”,但江先生很珍视他们,鼓励老员工们在工作上做出表率的同时,要尽可能地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否则就容易被跃跃欲试的年轻员工所超越。

“实际上,两年之后,大部分老员工们就陆续退潮了。”江先生感慨地说。显然,这些老员工的先后退出,多少有些悲怆和落寂,毕竟时代不同了,两代人之间的管理风格和经营理念不同,如果他们不能及时调整,将很难适应。“尽管我做了各种努力,甚至是调换工作岗位,但有些最后还是离开了,每个人都得到了相应的离职补偿。”大自然的新陈代谢同样适用于企业经营中,只有这样,事业才会推陈出新。

众人划桨开大船

在我接触到的家族企业里,每家至少都有两名以上的近亲属,否则就是枉为其名。然而,江先生的企业却是另类。除他本人之外,工厂里居然再也找不到其他的近亲属了,所有员工都是对外招聘而来,就连关键的财务部也没有自家人的影子。江家的企业似乎变了“味道”,财务、采购等核心岗位居然都要拱手让与外人,这些的确使人无法想象,在之前的调研中我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即使有些开明的企业主能够做到充分授权或放权,若没有极特殊的情况下,财务部始终是要牢牢抓在自己人手里的。

“你是怎样做到的?”我有些怀疑。

“我们是再普通不过的制造业,同类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出现60多年了,行业进入门槛不高,也没什么技术秘密可言。现在工厂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生产和管理,各项数据每天都会自动更新,一目了然。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各项制度设计好,选好人,选对人,信任他们,交给他们做就好了。现在施行的是三级扁平管理,我虽是总经理,但很少过问具体事务。除重大决策之外,管理权限均下放到各部门,由经理负责。”江先生侃侃而谈。

相比较于那些每天不辞辛劳的老板们,江先生实在太潇洒了。如果有一套科学完整且系统化的管理制度作为依托,企业很容易进入正常轨道,不见得一定非得启用自家人,企业照样运转良好,甚至还有可能把家族内的其他成员从中解放出来,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创业

在我的研究中发现:即便是成功接班的二代,他们在将企业带到新的高度后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成就感,而是将成功的原因归功于上一代人的无私支持,同时,更加渴望自我实现,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之路。

在将竞争对手甩开之后,江先生陷入一种无名的孤独中。他已经做到行业内的领袖了,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超越自我。他说那段时间里总是惦记着尝试新的事业方向,但总也找不到突破口。

正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一样,江先生的创业灵感来自于一次偶然的体育聚会。他喜欢踢足球,一次比赛结束后,当听到队友们感叹道“要是能够在手机朋友圈里直播就好了”这句话时,一下子激活了他的灵感!为何不把这些比赛植入手机直播呢?就像CCTV5转播世界杯那样,晒一晒队友们球场风采的同时,或许还有更大的商业空间呢。在互联网技术无所不能的今天,很多事情都有可能变为现实。他把工厂交给了管理团队后便开始了互联网传媒项目创业。在技术上,江先生并不是一穷二白,当年工厂数字化改造时他就已经组建起了一支实力过硬的技术队伍。自2015年末开始,他先后投资近千万元,进行了公司平台搭建和技术团队升级。经过半年时间的摸索,他的新传媒项目很快就形成了战斗力,并进入实质性商业应用阶段,而且还在各项创新项目大赛中屡屡获奖,引起当地政府的关注,并获得科技奖励资金。凭着影响力的扩大和旺盛的人气,前不久还引来了某知名投资机构的关注,准备投资入伙。

谈起他的创业项目,江先生踌躇满志地说:“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发展太快了,每次革新都是颠覆性的,同样也催生出更多的商业机会。希望再过五年,我们的新媒体项目能够发展到百亿的规模。”

“如果做不到呢?”我对此产生了怀疑,毕竟他才刚刚站稳脚跟。

“那我就只有退休喽。毕竟尝试过了,我没什么可遗憾的了。”江先生笑着说。

“这么早就开始准备退休了吗?”我认为这只是他的笑谈罢了。

“是的,我的孩子还小,想多陪陪他们。做老板也不一定非得那么累吧?!”江先生反问道。

50岁不到就开始规划今后的退休生活,江先生未免退得太早了吧?华为教父任正非40多岁时才开始创业呢。我曾访问的许多一代企业家,他们的年龄大多在50—60岁之间,其中绝大部分仍像当年创业一样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固执地痴爱着他们的企业。其实,大部分的国内私企老板们内心里是很“苦”的,不仅要面对外部经营环境的持续变化所带来的经营考验,还要应对企业转型升级和代际传承的双重挑战。如何在国际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如何将自己一手缔造的企业安全地交到继任者手中,这些问题时刻都在考验着两代人的智慧和耐心。在诸事纷扰中,与其总是让自己陷入每日的忙碌当中,不如让自己生活得轻松愉快,这正是江先生所追求的。

随着畅谈的深入,江先生的轮廓逐渐在我脑海里清晰起来。与其他二代青年们相比,他应该算得上是优质人群中的代表了。

接下来,很自然地谈到了他对子女的培养。

子女培养

与父亲不同的是江先生夫妇养育了四个孩子。最大的女儿十岁,最小的则未满周岁。提到孩子,他的脸上荡漾着幸福。当我问到如何教育子女时,他泰然回答,全然不像个当年学霸。

“两个孩子正在读小学,成绩一般。自上学的那天起,在成绩上我从来对她们没有什么要求,只要努力就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是最重要的。”

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很大,竞争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我有个正在读中学的儿子,很清楚他们学习状况。尽管学校和家长都异口同声地聒噪着如何让孩子们快乐读书,实则都在暗自较劲,在学习上加码加量。

“现在孩子们学习很苦,甚至超过我们那一代,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习上有出息,我更希望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至于将来如何发展,那就要看他们的兴趣选择了,而不是我所能决定的。如果将来他们愿意回来,我当然欢迎了;要是不回来呢,我也不勉强,但会分给他们股权,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吧。现在工厂的管理团队已经做得很好了,不用我太多操心。”

江先生之所以如此坦然地面对企业的未来,我认为他的信心基于以下三点。首先,四个孩子是他的希望,正是有着如此充沛的人力资源储备,他变得从容不迫,完全有足够的时间选择其中最适合企业的其中之一;其次,正是出于对企业发展规律的清晰认识和对孩子未来选择的尊重,他更倾向于通过打造一支高效率的管理团队带领企业发展;再次,在企业股权问题上,他希望能够通过控股的方式来管理企业,这样既可以解决子女之间的资产分配问题,又可以排除对他们的束缚。

在所有的被采访者中,江先生是最年长的,不但是其中极少数顺利完成接班的二代,而且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创二代,更是个已经开始考虑第三代传承的上一代人。访谈末了,他是这样寄语二代的。

寄语二代

“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年轻人都有各自的想法,与上一代人在思想上差距太大了。当年老爸经商的目的就是为了脱贫,让我们过上好日子。现在年轻人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创业,外面的诱惑也太多了,这样使传统意义上的传承变得复杂起来。金钱、地产之类的财富很容易传给下一代人,但如何继承企业则有些困难。强迫孩子接班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看他们的兴趣在哪里。如果对家族企业没有兴趣,即便是接了班,企业也未必发展得好,倒不如交给更专业的人去打理。”

“如何培养年轻人呢?”我更关心这个现实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顺从性强的孩子都会加入到家族企业中来。首先要清楚他们回来的动机,这点很重要。父母不要急于给他们安排工作,这样他们会看不清自己。最好先把他们放到基层去锻炼,踏踏实实地了解企业和市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企业,培养对企业的感情。如果刚回来就进入管理层,这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到外面的企业里工作,学习一下对方的管理经验。”我比较认同他的观点。数据显示,83%的企业主选择基层作为子女培养的起点。

送孩子出国读书已经是富裕家庭的必选之一,而且日趋低龄化。江先生却不主张过早地将孩子们送出去,他认为: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培育阶段,孩子应该多学习一下中国文化,毕竟根在中国,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博大精深的。大学阶段是可以考虑的。在专业选择上要尊重孩子们的兴趣,家长不能越俎代庖,否则他们会有抱怨。没有了兴趣,能快乐地学习吗?据我在调研中观察,学业未尽就回国的孩子不在少数。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出国读书的孩子都能够学有所成。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过去了。我起身告辞,江先生送我下楼。握手说再见时,我抬头看到张贴在办公室大门两侧的一副对联:“学管理树百年基业,大家争做开心老板”。虽对仗不甚工整,但却是江先生治家治业的真实写照。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老板都是开心的,要想做到像江先生那样,除了良好的心态之外,最关键的就是要把家庭和家业经营好。

感悟与总结

最年长的二代

在所有的被采访者中,江先生是其中的最长者。与其他那些年轻人相比,无论是在管理企业心得、观察问题角度,还是社会阅历和经验上,都远胜出一筹。由此看来,每个人在各自成长道路上的不同收获都与时间有着莫大的关系。一粒种子从破土而出,直到结出丰硕的果实,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阳光、雨露和时间。二代的接班成长更是如此,与时间磨砺相伴的是经验的累积、视野和胸怀的拓宽。总之,个人的成长,除了父母和导师之外,时间更像一剂良药。

特殊的传承方式

在现实中,像江先生通过收购的形式实现传承的案例极少,而且还必须具备特殊的前提条件。但其有利之处还是显而易见的,譬如使父母摆脱了难以在诸多子女之间取舍的困扰和漫长的培养与等待,更避开了资产如何分配之苦,同时也弱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使得传承大业瞬间变得简单起来。尽管这种传承方式实现的概率极低,但江先生的尝试无疑为两代人之间如何传承家业探索了新的途径。展望未来,随着家业股权的日趋分散,家族事业的多元化,相信未来几代人在相互持股中难免会交叉、出售,最后又通过MBO(管理层收购)的方式实现大一统。

开心老板的心态

与许多一代企业家相比,已经顺利接班的家二代江先生似乎潇洒了许多。首先,在他的调教之下,企业在良性运转的同时,还培养出了高素质的管理团队,这让他可以安心地去做自己喜欢的新媒体创业;其次,由于儿女们尚且年幼,距离将来是否接班至少还有十年以上的时间,在开明的江先生眼里似乎更不需要花费脑筋考虑此事;再次,在江先生的管理智慧中,他将员工视为企业的主人,财散人聚之下,员工们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很强烈。所以,现阶段,江先生是个开心的老板。

创业信念

与许多有志青年别无二致,江先生在顺利接管父业之后,依然念念不忘创业的冲动。传统产业稳定之下,他毅然选择再次创业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在两年多的采访调研中,约有82%的富二代都曾尝试过创业,尽管大部分都失败了,但这种矢志不渝的创业信念和经历,无疑将是他们成功路上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