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玄幻老鬼
21739700000302

第302章 :大乱大治

魏州从来都不是不毛之地,只是近来太平的久了,人地关系越来越矛盾,豪绅拉拢着官府,将大片的耕地据为己有,均田令下的百姓,占有的地面却在严重下降。

八百万户,四千万人,在后世看来,或许还算不得多大,毕竟那是一个承载了十四亿人的国度。可是,在生产力极其匮乏的古代,四千万人真是一个极其大的负担。

不说四千万人有百分之六十聚集在自洛阳至关陇的千里疆土上,也不说这一片地域历经千年的孕育人口变得土力贫瘠,单单是贵族与士族阶层凭借百分之三的人口,占据了百分之六十的土地,这就使得人地矛盾急剧膨胀。

黄土本就不是肥沃的土壤,多年的开垦,造就了下种三两,得粮一斤的局面。一亩地的产值,不过是二百斤粮食,五口之家,须得粮食至少两千斤,而这之外,赋税要有,粮种要存,密密麻麻,又翻一倍。

受不了了,再也受不了了。

平溪看着漫山遍野里,农夫们苦着脸种地,便晓得这是为地主家种的。自家若是种植与收获,脸上该是欣慰的才是。

一亩地,大半收成要成租金。对于没有地的人,这只能是唯一的办法。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争,在官商勾结的面前,所有的委屈,百姓也只能打碎了门牙往肚子里咽。

平溪忽然有些怀念后世发达的信息通讯了。若是有这样的新闻,早就登上新闻头条了吧。而后地方官员被人肉,私生活爆料,上方开始调查,将官职一撸到底,甚至于是锒铛入狱。

巧取豪夺的鱼家就是例子。

平溪抬头看了看青天,却发现所谓的大乱与大治,本就是一桩被人********的消化。秦末天下大乱之时,举国有三千六百万人,至楚汉之争后,民生凋敝,人不足千万。后经光景之治,人口突破一千六百万的关口,便称大治。

无独有偶,赤眉绿林之乱时,天下共计人口五千三百万,隋末大乱,也合四千五百万之众。可到了所谓的光武中兴和贞观之治,虽政治清明,可人口何曾突破两千万?

混乱的源头永远是人,是大多数人的生存欲望与少数人的贪心的交战。当井田制土崩瓦解,当均田制被篡改一气,吃不饱的人们,就会向霸占了大多数财产的上层,发起严重的抗议。

人少的时候,大家可以自给自足而不至于饿肚子,可当更多的人来瓜分那一丢丢的财产,于是贫困和矛盾就有了。

大家不争,所以可以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谓之政治清明。可当上行呷哺效导致了大家为生活资源而争夺的时候,乱世就到了,这就是大乱!

思之令人发笑。

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勤劳、和平的民族。他们本着中庸的思想,活在天地之间,不与别人争斗。可是当他们发现不反抗就会饿死的时候,他们也绝对不曾手软过。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娘的!

世间之人都是愚钝的,他们只会以为你在侵吞他们。这种劣根性存在了骨子里的深处,平日里被宽和与释然所包裹,当一旦内心的禁脔被触碰,绝对会是最恶劣的后果,即便他们不敢正面与你争辩,但是却会暗地里吐唾沫。

平溪想着想着,阴郁便笼罩了他的面孔。如何能让时代有自己的脉络,如何能保证上行下效,如何能在朝堂与万民之中有一个稳固的连结?

平溪抬头看着天空,一双眼睛盯住了皓日。许是他的眼光太过锐利,就来太阳都不敢与之对视,刹那间乌云飘过天际,穹顶一般的将天日笼罩了起来,刹那间电闪雷鸣,豆粒大的雨点便打在了脸上。

平溪闭起了双眼,享受着盛夏里雨点的清爽。地里的农夫避之不及,看着那个站在路口的白衣公子,骂了一句有钱人就是傻,然后仓促的躲进了地头的雨棚。

平溪的脑子里只有一件事在徘徊,人间的秩序需要维护,而这,只能靠自己来完成。后世的平家,竟不知祖宗是从哪里来的,那说不得,自己只能做这个祖宗……

想着,他在瓢泼大雨中便甩开了步子。二十年间,他要做的事太多了,找一个有缘人做继承者,建立平家的万世基业,规定平家要恪守的秩序……

方铭站在远山上,看着平溪爽快的步伐,眉头却紧紧的皱了起来。不知为什么,心里却又一种分量,缓缓的压了起来。一瞬间,呼吸都不畅快了。

顿丘离这里还有多远?方铭不清楚,他只是随便走着,便走到了魏州,这是注定了的事,所以不用刻意,自己始终会绕到顿丘去的。也一定会看到那个穿着青色小衫,鼻涕牛牛的牵着黄牛放牧的小童。

就好像平溪会想着建立平家一族,方铭也会寻到南八并传他一身本事,这是一桩已经注定好了的宿命。轮回镜上没有两个人的身影,但是别人的命运,却早早的写就了。

不管天崩地裂,亦或是山崩海啸,这个无尽的秩序,只会按部就班的走下去,就像历史战车那滚滚的车轮,一往无前的碾碎一切。

就像,方铭的眼前总晃着那个青衣小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