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1737100000008

第8章 与四时合其序

“与四时合其序”出自《周易·乾·文言》,目的是教育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大自然在做有序的运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也应该是有序的活动。

春夏秋冬,四时之序,对于生产与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中华民族很早就制定出了历法。《尧典》是《尚书》中第一篇重要文献,在《尧典》里我们的祖先已经精确地计算出一年有366天,366天闰月而成岁,一岁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四时用于指导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一、生产与四时合其序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是生产中的次序。《诗经》中的《七月》是记载我们祖先如何按照四时进行生产、生活的最早的诗篇。春日采桑,八月织布;正月修理农具,二月下地春耕;八月收枣,十月收稻;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粮食收进仓;隆冬打猎,深秋举行宴会欢庆丰收;欢庆美好的生活,祝福美好的生活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一词就是源于《七月》一诗。应该记住的是,《诗经》中“万寿无疆”是祝愿美好生活天长地久的,而不是树立君王绝对权威的。《诗经》中的人民向往美好的生活,谁按照四时之序领导生产给人民带来了幸福,人民就歌颂谁;谁违反四时之序破坏了生产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人民就批评谁。《诗经》中的人民有着强烈的批评精神,既敢于批评不遵守次序的君王,也敢于批评不遵守次序的上帝。

《礼记·月令》中记载了这样的事例,每逢春、夏、秋、冬到来之时,天子要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郊外去迎接四时的到来,并由此安排一年的生产与生活。

二、养生与四时合其序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作。《黄帝内经》开篇所讲的内容中有两条重要的哲理:一、养生重于治病;二、养生要与四时合其序。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在这里,有两个形象的比喻:口渴之时才挖井,临打仗时才造兵器。两个形象比喻是用来突出有病乱投医时的忙乱,以强调平时养生的重要。健康之时注意养生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没病之前有规律的养生就是“不治已乱治未乱”。

如何有规律的养生呢?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长夏养脾。几千年前的养生哲理今天并没有过时,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卷中完整地继承了与四时合其序的养生哲理,其中有“四时调摄”一条专门论述的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养生措施。

养生求己不求鬼神,这是《黄帝内经》中的哲理。有规律地生活,可以“度百岁而去”;荒唐地生活,可以“半百而衰”。

三、生态保护与四时合其序

人生于天地之间,万物也生于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万物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人利用万物也应该爱护万物。

砍伐树木一定要取大补小、捕鱼时不要用目细之网、春天是繁殖的季节不能捕杀鸟兽,这些教导在元典中随时可见。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不能危害自然,否则“天不予时,地不生财”。

《国语》中记载了一个非常有实际意义的故事:鲁宣公要在春天的池塘里捕鱼,大臣里革劝告说,春夏是鸟兽鱼怀孕繁殖的季节,不应该在这个时候捕杀它们;一边说一边把渔网撕破弃置于地。这就是著名的历史故事“里革断网”。

在早期的中华大地上,中华民族的祖先有着强烈的生态意识,这一优秀传统无论如何都应该继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