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1737100000005

第5章 三无私:《周易》首倡的文化精神

“无私”二字是用来形容道德品质高尚的褒义词。中华民族的祖先特别重视“无私”二字,为什么重视?因为“无私”二字对中华民族的文明与先进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一、理论本源

“无私”一词最早出于《礼记·孔子闲居》篇。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为‘三无私’。”

“无私”而“三”,“三”在天地、日月之间。一是天无私覆,二是地无私载,三是日月无私照;天覆盖万物没有一点点私心,地载育万物没有一点点私心,日月照耀万物没有一点点私心。人德效法天德、地德、日月之德,这是孔夫子对三代圣人——尧、舜、禹德行与德政的总结。圣人治理天下,以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没有把天下当成是一家一姓之私产。圣人主政天下,一是想尽方法为天下人民谋利益,所以有尧制历法、舜制五刑五教、大禹治水的历史记载;二是想尽方法与天下人民一道选择出下一代治理天下的继承人,圣人没有像秦始皇那样想把天下放在自己家中千载万世地传下去的。

“德配天地”,在皇宫大殿里的对联横批上可以看到这四个大字。实际上在中华大地上所产生出的皇帝没有一个称得起这四个大字的,因为他们都把天下人民的天下当成了一家一姓的私产。

二、哲理之源

西方人做人的道德靠上帝的指引,上帝的话就记载在《圣经》里。中华民族做人的道德从何而来?靠的是人的领悟。从何处领悟?从大自然中领悟!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造道德的过程中,有三个参照坐标:一是自然之天地,二是天上之日月,三是自然之景物。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日月之下,做人的道理首先应该从天地之间、日月之中领悟。中华民族祖先从天中领悟出了“天无私覆”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道理,从大地中领悟出了“地无私载”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道理,从日往月来中领悟出了“日月无私照”的道理。中华民族祖先从大自然中所领悟出的道理就记载在古老的《周易》里。

《周易》中道理都是人创造出的道理,这里没有神说的话,也没有鬼说的话。在中华文化的源头,只有自强不息创造幸福的道理,没有求神求鬼、期望天上掉个大馅饼的胡说。

善于从自然中提炼出值得人们效法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祖先的独特创造。

三、无私之品德与有私之财产

“无私”二字,内涵与外延都属于形而上的精神境界。西汉以后的哲学家们混淆了形而上的精神境界与形而下的物质财富,把“无私之品德”与“有私之财产”混在了一起:无产即无私,有产即有私。这一混淆在理论上曲解了《孟子》中所讲的“为富不仁”一词,把税收政策上的争论变质为蔑视财富、蔑视富有者的理论。这一混淆在实际生活中阻碍了个人的发家致富,阻碍了整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在中华文化的源头,既主张有“无私”的品德又主张有丰富的财富。“富家,大吉”、“崇高莫大乎富贵”、“富有之谓大业”,这些都是《周易》的主张。自己富裕之后千万不要忘了邻居,“富以其邻”,同样也是《周易》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