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义
“物极必反”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其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事物发展到极度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二是指事物发展所呈现出的一种环流循环状态。
先谈反面之反。盛夏妩媚的荷花,深秋败落的残荷,这是一种“物极必反”。此处之反,是反面之反。
几十年前的窈窕淑女,几十年后的风烛残年老妪,这是一种“物极必反”。此处之反,是反面之反。
生与死、呼与吸、食与泄,这是反映在人体上的“物极必反”。上与下、喜与悲、“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昨日主席台,今日审判台”、股市上的升与跌,这些都是反映在人生与社会生活中的“物极必反”。此处之反,也是反面之反。
再谈循环之返。自然界的春夏秋冬一直在做循环运动。此处之反,是环流循环之返。
人体中的血液一直在做循环运动。此处之反,是环流循环之返。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此处之反,所反映的是大自然在做生生息息的循环运动。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地球的运动,可以把沧海变为良田,也可以把良田变为沧海。此处之反,既属于反面之反又属于循环之返。
认真了解“物极必反”的双重含义,对于人生历程有双重的重要意义:第一,从自然生命角度上看,可以顺从自然规律颐养身体;第二,从价值生命上看,可以随时警醒自己,不至于走向自己希望的反面。
二、文字出处
“物极必反”是由“物极则反”演变而来的。
“物极则反”一词出于《鹖冠子·环流》。作者属于战国时期的杂家学派。在《环流》这篇文章中,“物极则反”一词出现在文章结尾之处:“美恶相饰,命曰复周。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作者用大量的自然现象归纳出了“物极则反”这一哲学概念。作者先列举了春夏秋冬环流运动现象:“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者,北斗星也。“指”者,指示方向也。北斗星斗柄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变化,出现了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斗柄在空间上的运动,是一种“环”状流动。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也如同“环”状流动一样——“如环无端”。自然现象,有物极必反的现象。人生历程中,同样有物极必反的现象。作者先谈自然现象,后谈人生历程。作者列举了人生历程中的“成与败”、“吉与凶”,顺从自然则成则吉,逆于自然则败则凶。
显然,《环流》之作者在“物极则反”这一概念上赋予了双重意义:自然意义与人生意义。
三、《泰》、《否》两卦
《泰》、《否》两卦在六十四卦中排列在十一、十二的位置上。《泰》、《否》两卦首先所表现出的是自然意义。《周易·彖传》认为,“泰”状态是一种“天地交合”的状态,“否”状态是一种“天地不交”的状态,所以做出了“天地交而万物通”、“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的判断,显然“万物通”与“万物不通”属于自然演化中的两种现象。《泰》、《否》两卦其次表现出的是人文意义,“泰”状态是一种“上下交”的状态,“否”状态是一种“上下不交”的状态,《周易·彖传》认为,“上下交”为同心同德之志同,“上下不交”为离心离德之志异,上下离心离德会出现“天下无邦”的局面。《泰》、《否》两卦所揭示出的是两种值得高度重视的变化形式与变化结果。两种变化方式,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后果。
由《泰》、《否》两卦演化出“否极泰来”这一成语,与这一成语意思相近的词语有“阴尽阳来,阳尽阴来”、“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物极必反”是中华民族祖先创造出的一种极其高明的思维方式。明白了这种思维方式,可以避免很多错误与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