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幻灵魂出窍
21734100000026

第26章 临危受命

一年前宋玉前有皇后做靠山,后有宋氏大族的撑腰。可谓是显赫一时,踌躇满志仕途坦荡。最为得意是排挤走了三朝老臣左丞相杨玄素,成为独揽中枢的当朝首相。转眼之间没有想到太后一句话又要把这位最强的竞争对手请回朝堂。他很不情愿向皇后提示道:“杨玄素可是反对姐姐你临朝称制的人。”太后心如明镜才不会轻易受自己这位表弟挑唆。她清楚表弟是忌惮杨玄素的能力而故意诋毁。这种小伎俩怎能瞒过她,轻启朱唇:“本宫只会用他来救时,不会用他来辅政。”有了皇后明确回答,宋玉豁然开朗高声奏道:“臣弟尊奉皇后令。”

要说杨玄素是她的政敌,这只是表面现象。杨玄素和她应该算是政治同盟。用搭档关系比喻也不为过。相互配合默契。如果当初没有杨玄素的鼎力支持,自己的孩子如何能登基当上皇帝。她又如何能手握摄政大权。杨玄素没有权力野心只有政治抱负,他希望在朝堂上一展所长,将帝国再次引领到盛世。在他的主政下实施了一系列的新政,如不计出身门阀量才用人,加强监督和查举,兴办学堂,鼓励手工业发产,抑制豪强大族兼并土地,维护均田制,并首创殿试和武举。全都是出自他的决策。只是后来朝中士族大臣反对新政,群情汹汹杨玄素为了缓和朝廷矛盾自愿下野。

外人不清楚皇后和杨玄素之间的恩怨,皇后本人很明白。她对杨玄素的不满仅仅是表现在不赞成改朝换代。穗朝出现一个女皇帝。皇后摄政以来对于不听话的大臣诬以刑狱。这一招很管用,在朝大臣谁又没有贪污受贿的把柄呢。她用名正言顺的彻查贪腐案件作为借口,挤走反对派迫害政敌。另外一种手段就是披上神圣外衣,她大力支持佛教发展,广修佛院。和尚也馈赠厚礼,在信徒间传播皇后是王母凡胎,是女主临朝。皇后通过收买和打压,使个人威望达到了顶峰。接受臣民觐见俨然就是皇帝。

皇后的心腹们密谋让她顺理成章改朝换代,一个个在朝堂上公然用天象学、五行学来鼓吹皇后坐上龙椅是民心所向,是天道循环。满朝文武阿谀奉承丑态毕露。只有杨玄素等几个少数老臣清醒,一旦皇后要是公然废黜小皇帝刘伟,自己即位当了皇帝,那么天下将大乱。杨玄素并不歧视女性当人主,是时机不成熟。他私下面陈皇后时,委婉送给她一本魏武帝记本。魏武帝是谁,是赫赫有名的曹操。他篡汉而不称帝与皇帝实无区别。但在皇后眼里认为杨玄素是在讽刺她挖苦她,把她比作权奸。立场不同认识不同,逐导致产生裂缝,皇后对杨玄素越加不信任,使他无奈辞官。

皇后一人而决天下事,就在她准备加紧实施扯去垂帘的步伐中,辽朝来犯了。辽朝皇帝领着二十几万精兵直扑扬州而来。她终于意识到幸好自己还没有登基称帝。否则这会给敌人更有力的讨伐口实。终于明白杨玄素为什么要把魏武记本送给她。现在已是生死关头,必须请杨玄素出山来力转乾坤。

接到宣招入宫的圣旨,杨玄素就知道形势不妙。他把小儿子杨宽叫来询问道:“圣上宣我连夜入宫,必是军情紧急。你久在江湖鬼混听闻最近有什么消息”。杨玄素下野后一直住在皇城西门狮子巷仁宗皇帝赏赐给他的府邸中。他知道皇后一定四处安排了人手监控自己一举一动。这是他聪明之处,如果真要跑到深山老林,反倒让皇后猜忌。自己什么地方也不去,朝廷大事一概不问。老友一个不见。整日闭在家里。坏处是消息闭塞,对外间发生的是是非非只有通过小儿子口述来了解情况。

虽未居朝堂始终心系政局。坊间多有传闻辽朝刘政包围了大梁城。他心急如焚但毕竟不在中枢也不知详细状况。便叫来小儿子杨宽想从他口中了解江湖风闻。小儿子杨宽醉心武术喜交天下朋友,社会中名流、走卒无不称兄道弟。家中常有江湖侠士慕名来奔。杨宽和他父亲性格相反,说话直率对人坦诚讲道:“你老都闲居在家了,皇帝一家子争权夺位瞎操什么心”。杨玄素一听动了肝火,骂道:“顽孽之徒,你还是穗朝子孙吗。”抓起茶杯就想往儿子身上砸去。

小儿子慌忙吼止:“茶杯可是上好白釉连托杯,看清楚是你老最爱的茶杯,可别摔坏了。”杨玄素本就极有涵养很少动怒,真舍不得把茶杯拿来打人。小儿子见父亲迟疑,嘿嘿说道:“见你整日闷在屋里,我就想给你老开开玩笑而已。”杨玄素教训道:“少在我面前猴皮,只管说朝中发生了什么事。”。小儿子见父亲不再动怒,笑着问道:“老爷子你不生气了。”杨玄素闭上眼睛回答道:“真要动怒早被你气死了,无一点人臣之礼。话在家里可以随便说,出门后千万注意用词”。

杨宽知道父亲牵挂帝国安危,故意想激怒他。只要杨玄素发怒就不会去关心天下局势,对于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应该在家安享晚年,少操持国家大计。如意算盘并未见效,他父亲依然坚持要奉诏进宫。他说道:“您老人家听到后面的消息,可要淡定。”杨玄素点点头,各种坏念头他早猜中了**成。杨宽说道:“甘、鄂两州丢了。”杨玄素没有继续和儿子蘑菇,命令道:“让下人备马,我要立即入宫”。杨玄素走前对小儿子说道:“你不是想当将军吗,眼下我准你带上那些江湖友人去杀敌建功。”

杨玄素走进政事堂,丞相宋玉慌忙相迎说道:“朝中事急惊动了老相还请见凉啊。”杨玄素挖苦道:“宋相才是多有劳苦,最近一段时间定是忙着搬家吧。”宋玉呆立当场:“搬家,我没有搬家啊。”许久后才醒悟是杨玄素讥讽他上奏天子,劝其迁都的奏折。

一群大臣纷纷前来道贺杨玄素返朝,杨玄素一一与他们寒暄几句。小太监在外廊喊道:“圣旨到”。杨玄素熟练的带头跪下迎旨。宋玉眼中满是不快,自己才是首相应该带头恭迎圣旨才对,一阵郁闷。宦官迈步走进政事堂展开圣旨,用沙哑的腔调讲道:“奉天成谕皇帝诏曰即日起杨玄素升任太师,加封护国公,监察百官统领京畿卫队。有不尊号令者,太师有专断独奏之权,军机事宜一人可决。钦此。”百年来如此殊荣仅杨玄素一人。杨玄素感激涕零表示万死不足以回报皇恩。他原本还担心返朝之后会施展不开拳脚,朝中多有牵制。现在看来宋皇后已经给他准备好了一切。

杨玄素连夜开始办公。丞相依旧是宋玉,不过此时已经降级成为给太师打杂的文吏。中书令将太师请旨的奏章来回传送,一道道诏书从政事堂发往各州各郡。杨玄素通令各州调集骁勇之士坚守城池。加强关隘特别是皇城库房、军械库等严密布防。向京畿各大士族征兵征物。通令各州铲除青苗坚壁清野。密令各城如不能抵挡辽军兵锋,必须烧毁粮仓不能支敌。发动普通百姓参与护卫帝国边防,告谕军民凡杀敌伤敌者重奖钱粮有功者还可授予官爵。

另一方面紧急调回讨伐义军的部队,让各地王师回朝保驾。同时派出使者假意与刘政和谈,拖延辽兵的行军时辰。在军事部署上,将羽林军和精卫营三万将士合并。由老将军公孙龙统领,驻守卧虎山险关。征调的民兵与城防杂役共计两万人派驻各城门负责守卫。密授机宜给升任都督的周凯要他假意投降辽朝,待北厥人兵败后从中发难。周凯本是盗匪,曾经是个猎户为了生计参加了义军,后蒙杨玄素恩惠,成了穗朝一员将领后官升都督。

周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报答太师大恩。满口答应上了路。杨玄素提升自己的小儿子为前军统领带三千骑兵列阵漳河拒敌。很多大臣不理解,城防力量本就薄弱还派出最精锐的士兵出城守卫卧虎山,分明是要把皇城拱手让人。杨玄素解释道:“辽军势大,利在速战。皇城乃太祖龙兴之地刘政决不会强攻硬夺。皇城坚固据守足够。待时日长久辽军士气必坠,寻机夹击可破之。”

辽国皇帝刘政得到甘、鄂二州后,实力大增,不但多了六七万人还接管了甘州水军。认为南朝不堪一战,围困大梁城三月之久,竟不派一兵一卒前来驰援。错误估计认为南朝无兵可派。兵分三路其中一路由北厥人南下沿漳水攻击茂州。一路由自己的儿子****挂帅迂回阻击南朝回援的征讨大军。自己亲率十万人直奔扬州。所到之处无不开城投降大军一路畅通无阻。辽军先锋八百侦骑已距卧虎关不足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