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学十八篇
2173100000052

第52章 小学(13)

顾亭林之《唐韵正》、《古音表》,析为十部。律以汉诗用韵,未尽密合。江慎修改为十三部,虽较为繁密,仍嫌不足。戴东原《声类表》分平声十六韵,入声九韵。平声阴、阳各半,而闭口韵有阳无阴,入声仅系假设,所以实得十有六韵。古音至戴氏渐臻完密,段懋堂《音韵表》分十七部,孔巽轩《诗声类》分十八部,王怀祖分二十一部,与郑氏之说相较,相差甚远。然王氏之二十一部,尚有可增可减之处。

自唐以来,以今音读古之辞赋,一有不谐,便谓“叶韵”。陆德明见《诗》“燕燕于飞”,以南与音、心为韵,以为古人韵缓,不烦改字。要知音、心属侵,南属覃,晋人尚不分部。陆氏生于陈时,已不甚明古音。自叶韵之说出,而古人正音渐晦。借“叶”之一字,以该千百字之变,天下岂有此易简之理哉?清高宗作诗,至无韵可押,强以其字作他音协之。

自古至今,他人断无敢如此妄作者。明陈第言,凡今所称协韵,皆即古之本音,非随意改读,辗转迁就。如母必读米,马必读姥,京必读疆,福必读偪之类,历考诸篇,悉截然不紊。且不独《诗经》为然,周秦人之韵文,无不皆然。且童谣及梦中歌谣,断不至有意为叶韵之事。若《左》昭二十五年传载《鸲鹆歌》,野读墅,马读姥。哀十七年传,卫侯梦浑良夫被发之呼,瓜音为姑是也。自此说出,而韵学大明。

清人皆信古本音之说,唯张成孙不信之,谓古人与我相隔二千年,不能起而与之对语,吾人何由知其本音正读如此乎?然以反切定韵,最为有据。如“等”字一多肯切,一多改切;“莽”字,一模朗切,一莫补切。“等”本与“待”相通借,“多改”切之“等”,即出于“待”。“莫补”切之“莽”,古书中不乏其例。《离骚》莽与序、暮为韵。

又莽何罗,即马何罗(汉武帝时,马何罗与弟马通谋反伏诛,通之后为马援。援女为明德皇后,恶其先人叛逆,耻与同宗,改称之曰莽何罗)。马,汉音读姥,莽、马同声,此古本音之极有凭证者也。

《集韵》所收古音,比《广韵》为多。《经典释文》所无之字音,《集韵》时有之。如天,一音他前切,一音铁因切。马,一音莫下切,一音满补切。下,一音胡雅切,一音后五切。在唐以前之韵书,都无此音。意者丁度等撰《集韵》时,已于《诗经》、《楚辞》中悟得此理,故本音之说虽发自陈第,而《广韵》、《集韵》已作骅骝之开道。是故求古韵,须知其音读原本如此,非随意改读,牵强迁就。《易》、《诗》、《老子》、《楚辞》如此,后汉六朝之韵文亦如此。

唐杜、韩之诗有意摹古,未必悉合《唐韵》。杜诗于入声韵每随意用之,韩则有意用古。其用韵或别有所本,亦未可知。古代韵书今仅存一《广韵》矣,魏晋六朝之韵书,如李登《声类》、吕静《韵集》,悉不可见。意者唐人摹古拟古诸作,乃就古人所用之韵而仿为之,必非《唐韵》亦如此也。

自天宝以后,声音略有变动。白乐天用当时方音入诗,如《琵琶行》以住、部、妒、污、数、度、故、妇为韵,上、去不分,非古非今,此音晚唐长安之音,妇、亩、富等字,皆转入语、虞、姥、御、遇、暮诸韵,观慧琳《一切经音义》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