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仙热衷于做各种混搭局,在我看来,有点酒桌行为艺术的样子,他曾经组织过50后大局,60后大局,姑娘们80后局,从80年出生的姑娘到89年出生的姑娘,依次排列。诗歌局也必不可少,每年他都会攒一次“岁末诗歌朗诵”,12月底的冷天气里,各路好汉凑在一起借着诗歌的温度取暖。
大仙好脾气,在他的局里不会有丝毫压迫感,他会把每一个人张罗得妥当。有一次我和两个朋友打赌:把大仙叫过来,随便问他一句话,看他答应不答应,要是答应了,你喝一瓶啤酒,要是不答应,我喝一瓶啤酒。大仙来了,我的朋友琢磨了好久,问大仙:“我们连干十杯啤酒好不好?”大仙面露难色:“晚点喝吧,一会儿还有事。”我的朋友追问:“就问你喝不喝。”大仙端起酒杯:“那就喝吧。”
话说我很少见大仙醉酒,只记得有一次我们一群人去重庆,山城人热情招待,一顿又一顿,我深夜回到酒店,看到大仙茫然地站在前台,不知道自己住哪间房间,服务员问他叫什么,大仙口中喃喃:“我是大仙,我是大仙。”服务员听得一脸雾水,因为在入住客人名单上真没有大仙这么个名字。我只好上前打圆场说:“他真的是大仙,不过他的名字叫王俊。”
西局局长张弛,1960年出生,写小说,《北京病人》《我们都去海拉尔》,也演过广告,估计不少人都见过那个胃药广告,张弛化身一只绿虫子,在一个胃里辛勤劳动,拿钻头打胃。
张弛住在西城,有一段时间我也在西城暂住,经常混在一起。张弛局里常委包括阿坚、高星、狗子、高子鹏等等,多是作家导演诗人,由此辐射西城海淀。如果说大仙局多半集中在三里屯等时尚场所,张弛局多半以街头小馆为主,啤酒最好是两块钱一瓶,24小时营业,有厕所,服务员不催。这个局的气场平民,透着北平的光泽。
这群人是许多外地文艺人士来到北京总要参与一下的饭局,有点“景点”的样子。在北京的各路饭局中,没有和张弛、狗子喝过酒,就像吃烤鸭没有去过全聚德似的,总会有些遗憾。还有人专门为这群人拍了纪录片,记录了这群人的饭局还有新街口的一家小馆子。后来这家小馆子拆迁了,他们的饭局地点更加飘忽不定。
他们组织了“后小组”,每次出行都是一次“布朗运动”。每次都是随机离开,他们混迹四处,形迹可疑,用各种好玩的方式,方式有些形而上,快乐却是形而下的,被扩大的疆域仅仅是酒局的范畴。每次出行都会有一些讲究: “三轮之旅”是从北京骑一辆破三轮车到山东,五人轮流骑,上载啤酒及吉他;“赤足之旅”是冬天不穿鞋袜,光着脚从北京出发到江西、广东、福建的三省交界处,违者罚款,没保护好自己的脚给割破亦然,结果有人逃跑,有人病倒躺床上一周;“吃醋之旅”是在山西定襄吃各家酿的醋,每人每天至少一斤,有人本患感冒,因吃醋多而治好了,但又改为腹泻了;“增肥之旅”是在河北赤城等地大吃大喝三天,必须长三公斤,少一公斤罚30元;“抄老家之旅”则是去朋友的老家,查看祖坟,问询家族迁居史、祖上掌故。
生活总是不新鲜的。我们不能长久地拥有更多的生活方式,但却可以短暂地试试其他活法。四散在北京的各处饭局也是如此,每每进入一张沸腾的桌子,都是另外一种活法。我不认为这些饭局爱好者是所谓的社交达人,我们更多的时候“不社不交,不达不人”,只是喜欢这种热络与传奇,喜欢一群疲软的老男人喝了酒,脑袋搭在桌子上聊聊生死,谈谈信仰;喜欢饭局上出现又消失的姑娘,喜欢那些像啤酒一样流淌的时光。凌晨的时候,酒局四散,人们三三两两的出门,此时的夜色最美,空气中有甜美的香气。这些流水的饭局,构成了北京最有滋味的那一部分。
超级包房
不少人把我当吃货,把我的电话号码直接储存到“餐馆”“找吃的”分类中,有时候我坐在公交车上,接到“不知所吃者”迷茫的电话,我耐心得如同人生指南,向他推荐各种类型的馆子,总是能见到挤在周围的乘客诡异的眼神。
临近年底,各种年会聚集,于是接到的问询电话也有了方向性偏移:以前最多的是问“我在牛街,这里哪家火锅店好吃?”现在问得最多的是:“我们单位30个人聚餐,最好一个包房能坐下,国贸附近哪里有大包房?除了各大酒店。”这种问题往往能直接难住各种网站,但是还好难不住我,我胸中有万千丘壑。
中国的餐厅少不了包房,这也是中西方饭桌文化的一个对比。在西餐厅中,罕有包房存在,众生平等,各吃各的饭。另外一个对比是饭桌形状:中国人喜欢圆桌,围坐一席,其乐融融,必然有主有次,主谓分明;西方人喜欢长桌,分餐制,直接明确。
中国人向来把吃饭当成“饭局”,一饭成局,内容万千。饭桌之上,可以拉关系套近乎认哥认姐认爹妈,可以走门子递条子给面子上脸子出幺蛾子,可以谈生意谈文化谈圈子谈天说地聊人生,饭局中人也是生旦净末丑,每人各司其职,插科的打诨的当花瓶的当孙子的当大爷的埋单的吃请的泾渭分明。于是需要包房,包房是封闭空间,是私密的、不受打扰的、安全的。
北京有诸多豪华馆子,商务宴请,汇集万千,但是罕有令人瞠目结舌的包房。毕竟一个超级包房需要大面积、大桌子,在租金高昂的京城,这有点得不偿失。所有超级包房都有硬指标,一般是最低消费。所以这些超级包房并不针对普罗大众,稀少更显得珍贵,这如同奢侈品,一个鳄鱼皮的手工包,提前预约,但是几年之后才能到你的手。这似乎更有说道,好在,如果你想预订这些超级包房,只需提前两三天,就能享受到超级服务。
做这个选题,得做好背负骂名的准备。网上盛传“京城五家最牛餐厅”,那早已经是过去的老黄历了,而今更多花样百出,更多奇技淫巧层出不穷,当年的牛,现在看起来,也不过是个蛐蛐,闷在罐子里叫唤两声。其实对于更多的老百姓来说,看看这种馆子也不过是开开眼而已。
年底年会聚集,台湾叫尾牙,大公司总是找豪华酒店,找明星。小公司则会想着找个合适的地方吃饭欢聚,各有各的乐子。
想找点意思就去九朝会,九朝会的镇店之宝是一张长15米的巴西花梨木长桌,置于八十七神仙厅,据说这棵花梨木树龄1700年,价值千万,初长时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相互激荡的年代。能坐在这张桌子面前,摆上一道道珍馐美馔,本来就是一种传奇般的经历,一棵树能给人一种坚定的仪式感。八十七神仙厅总体实用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厅堂挑高达6米之多,参照王母娘娘蟠桃盛宴的布局设置摆放,而座椅的设计原型则全部来源于《大闹天宫》。餐品主要以九朝会独创私属菜品——朝菜作为特色菜系,可谓现代版的蟠桃盛宴。这里的菜品依然是鲁菜的底蕴,增加了宫廷菜的元素,菜单可以跟厨师商量来预定。
如果想寻觅更好的环境品质,还要讲究点新意,那么推荐金宝街上的1949会所吧,这是在我视野内、今年开业的最漂亮的餐厅,在金宝汇旁边的四合院里,装修得现代又古典,硕大的天井即便在冬天也能很好地利用,里面有酒吧会所,既可以冷餐酒会,也可以烤鸭大餐,虽然说人均不便宜,但绝对有面子。
北京最大的一张桌子在哪里?在湘鄂情西单店,能坐50人。走进湘鄂情西单店的宴会厅,感觉是到了人民大会堂,周围气派非凡,这张桌子号称“京城第一桌”,可以落座50人,坐在对面的两个人,只能遥遥地摆摆手,交流则是靠吼。平时这里没有预定的时候,这间宴会厅里可以摆上30张小桌子,接待婚宴绰绰有余。
如果您在丰台,想寻觅周边的馆子,那我推荐顺峰,在丰台总部基地。顺峰一直是豪华粤菜的代表,细究起来,贵自然有贵的道理。小型年会可以在这里的包房里解决,这里包房豪华,各种设施齐全,有一间甚至有一张硕大的花梨木桌子,可以举行董事会。菜品其实是亲切可人,既有面子菜,也有贴心菜,我每次都会点一份炒牛河,贴心贴胃的,好吃。
如果在朝阳公园周边,我也有新发现,最近去了佳隆君悦海鲜酒楼,原本以为是个豪华猛烈的馆子,吃过一次才知道却是一个亲民体贴的餐厅,只是叫了一个稍微威猛的名字。这里在一个大厦的二楼和三楼,二楼家常,三楼装修讲究,有各种类型的大包房,其中最猛烈的一间犹如酒店的总统套房:餐厅、客房、冲浪浴池、桑拿、KTV、麻将室、休息按摩……一应俱全,北京各种套路的包房我去过不少,这种全系列的的确不多见。这里的菜品走的也是温情路线,你想吃的,基本上都能点,哪怕菜单上没有。我喜欢这里的猪手皇,酱香酥脆,卷着大饼吃,顿时生出一种妩媚情怀。
偏门料理
都是吃货,吃货也分三步走,入门级别的是吃大店名店,算是走正门,练筋骨长见识开味蕾;接下来是吃难找的旮旯小店,算是偏门,跋山涉水,为了一口独特滋味,不走寻常路,不吃寻常物;到了最后往往回归家庭,弄家宴款宾朋,吃喝都是题外话,美味都在笑谈中,这似乎算是“回门一笑,百花有色”。
我最多算是找点偏门,听到哪里有一款有特色的、没听过没见过的吃食,心中生草,择日拔掉。比如一款听说过没见过的清迈面。
清迈面原产自泰国清迈,当地叫Khao Soi,去过泰国清迈旅游的人应该在大街小巷见过尝过,但是如果只去过曼谷芭提雅,估计也没有见过这款面。这款面出自深藏在工体四号院里的一家小馆,名为“泰厨”(Spice Factory),需要循着狭仄的楼梯上二楼,豁然开朗,旧工厂改造成的loft建筑,里面出品上好的泰餐。
清迈面要用新鲜的鸡蛋面,面都是从泰国进口的,然后加入自制的红咖喱,其中少不了干红辣椒、南姜、姜、姜黄、肉桂、香茅、大蒜、大葱、香菜根、盐和虾酱,然后需要把用油炸过的鸡蛋面铺在面的表面,于是一碗面有了双重口感:内部软糯爽滑,表面酥脆微挺,吃的时候需要搅拌在一起,如果用星座比喻这碗面,它应该是双子座的,并且上升星座落在天蝎,有点分裂,并且长情。
这里还有非常高妙的酸辣生虾、咖喱炒蟹、冬阴功,loft厂房的墙上写着“政治是统帅,是灵魂”,在我看来,对于一个餐馆来说,“味道是统帅,是灵魂”,如果局限在泰餐厅,这灵魂是咖喱。
有一天,我为了追寻一碗西班牙海鲜饭的下落,去了五道营胡同的藏红花,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在这条胡同厮混,那时这条胡同有一股干净的理想主义气息,如今也被另一种非商业的投机气质取代。藏红花在胡同深处,显得优雅而成熟,就恍惚一群小学生里站着一个大学生,并且还是学生会主席那种。
房子格局很微妙,这个时节,我选择在户外吃一碗海鲜饭。西班牙海鲜饭算是每一家西班牙餐厅都有的菜,这里用料严谨,没有用国产大米代替意大利米,也没有用黄姜粉取代调色用的藏红花,里面的大虾扇贝芬芳明媚,口感劲道,有着鲜美的海洋滋味。除了这一款饭,我还在这里找到了一款墨鱼春卷,算是一道中西结合的典范,炸春卷的外衣,里面的却是墨鱼的馅料,许多人都在尝试把中餐元素掺杂到西餐中去,其实做好很难。
另一个胡同——板厂胡同,有一家十八荼膳,我还寻觅到一款令人惊艳的熏鸭沙拉,做这款沙拉的是一个旅日多年的帅哥厨师,一家子做艺术的,叫黄研。上好的鸭胸肉经过腌制,晾晒,熏制之后,有一种特别的香味,熏味很足,但是鲜香的明媚丝毫不掩,有别具一格的口感。问过才知道,原来这是用樱花木屑熏制的,带着一点点樱花木的清香。这樱花木屑都是从日本进口的,北京也算独一份。
那次还对一款主菜着了迷,叫意大利风味烤鸡,这道烤鸡味道厚重却不糊涂,甚至是清香,汁是用白葡萄酒醋、迷迭香、蒜头、奶酪调制,口感就有了白葡萄的芳香,比一般西餐汁高明不少。最赞叹的是烤鸡的皮,虽然是酥脆的,据说,这是意大利传统做法,当地叫魔鬼烤鸡,需要用重力压,使其酥脆。
我每每发现某一家隐秘小馆里的绝妙吃食,就如同游戏里的满血重生,顿时精神,并且能把这兴奋延续好几天。美食能给人带来的快乐是纯粹的,偏门不是旁门左道,也不能算是方便之门,只是另外的一条吃喝坦途,是藏匿在人群中的光明大道。
分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