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饭否
2173000000001

第1章 美味佳肴(1)

中国美食崇尚“低开高走”,

把贫贱物妙手生花,

把寻常物用心点化,成就妙品。

吹 牛

左小祖咒新专辑里有一首歌,叫《吹牛》,里面用拐弯荒诞的嗓音唱着:“孔老二他给我管过账,张天师他给我看菜园来,王母娘娘来做饭,九天仙女给我当丫鬟,我本是老天爷他干爹,你看我体面不体面。”这的确是吹牛,我也想吹一下牛,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生活是:早上吃极品雪花肥牛做的牛排,中午吃日本和牛涮的火锅、晚上吃澳洲5A肋眼牛肉做的烤肉,如果有夜宵,可以再来一份大连雪龙黑牛做的蒜香牛肉粒,里面如果搭配上一点鹅肝最妙不过,吃的时候搭配上一点干邑,一天的牛肉似乎都在口腔中复活。

世上有玩艺术的,有玩权术的,我最多算是个“玩口腔的”,吃点喝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牛肉,真是训练口活的必要途径。

美食无贵贱,食材有贵贱,体现在牛肉上,的确是一分钱一分货。1500元一公斤的日本和牛比1000块钱一公斤的澳洲和牛好吃,1000元一公斤的澳洲和牛又比600元一公斤的雪龙黑牛好吃,雪龙黑牛又比300块钱一公斤顶级国产雪花牛好吃……等而下之,层次分明。

对于上好的牛肉来说,最好的料理方法就是吃其原味,用最简单的方法呈现,这是对食材的尊重。秋风起,如果想吃火锅,想吃好牛肉,辉哥火锅是不二之选。极品澳洲雪花肥牛上桌,大理石般的纹理令人心动,红与白,间隙交杂,如同在火锅中撒上一层雪。几种不同的牛肉由于选择部位不同,肌间脂肪的分布自然有所不同,有的红大于白,有的更密集琐碎。辉哥火锅的锅底有不少种,沙爹锅底、麻辣锅底、番茄锅底,但是涮牛肉最好的是骨汤锅底,原味才能体现出牛肉之精妙,只需要五六秒钟,牛肉变色,就可以捞出来吃,蘸一点小料,放入口中咀嚼的一瞬,顿觉山花开。入口即化,不见锋棱,丝毫没有化渣的感觉,只觉一股牛气冲天,直上云霄之妙。不是吹牛,如果爱吃牛肉,这里的确是“顶牛之地”。

关于好牛肉最常规的做法是牛排,西式的牛排往往失于烦琐,做好牛肉应该用减法,至简为大道。在七彩云南大酒楼,厨师长黄静昆有一款无上美味:松露雪花牛肉。 松露是云南松露,有黑有白,切片搭配旁边,松露之味犹如黄老邪,虽高远却难驯服,但是一块上等日本和牛却能与松露和谐共处,甚至举案齐眉。这款日本和牛肥硕,没有料理之前就觉得丰腴美艳,煎至五成熟,表面成熟,内心羞涩,用刀细细切开,汁水丰满,香气袭来,令人不知今夕何夕。牛肉无味,没有放任何调料,只在盘边放上一点玫瑰盐和柠檬盐,一点点盐足矣,入口的牛肉甚至叫我忘了接着吹牛。

还有一天,我去了爱江山吃韩式烤肉,在里面也寻找到了上好的牛肉。铁盘上烧烤,已经把牛肉切得薄厚均匀,密致的纹理诱人,在铁盘上轻轻炙烤,看着它变色,看着它成熟,看着它冒烟,自己动手的快感顿时降临。烤肉需要的牛肉最好肥一点,腻一点,油水才能浸染得完整。吃烤肉最好配上一点威士忌,当然这也是我个人偏好,天雷总得搭配地火,一块上好的烤得油汪汪的牛肉,总得配得上一口劲道十足的酒。唯有这样,我们醉了,遥望外面被污染了一千遍的星辰,指着猎户座,偷偷微笑,金牛座在哪里?我们能否坐在金牛座里接着吹牛?

狮子头

中国美食崇尚“低开高走”,把贫贱物妙手生花,把寻常物用心点化,成就妙品。狮子头算是典型,寻常五花肉,细切慢剁,加以心思,文火慢炖,汤汁清美,不能以箸夹之,而是用勺一点点轻触,颤巍巍,硕大肉圆历经水火,早已经熟女风范,体贴入微,“入口即化”这个词有点烂俗,但是我一时还想不起有什么词能代替这种口感——你明明吃到嘴里,感觉到它的熟,它的烂,如舌尖的缠绵,但是倏忽而逝,如同闪电的女儿。

清炖狮子头,“扬州三头”之首,另外两头是扒烧整猪头、拆烩鲢鱼头。在扬州,当地人管它叫劗肉,“劗”字生僻,与其说是一种动作,不如说是一种刀法。扬州三把刀,第一刀就是厨刀,厨师重刀工。文思豆腐是一种典型,属于炫技派,将软豆腐切成发丝状;狮子头是实力派,表面波澜不惊,实则刀光暗涌。

美食意义上的狮子头,取肋排之上硬五花,红白分明,层次多样,肥瘦三七,粗切成丝,细切成丁,石榴粒大小,一刀不剁,琐碎切之。这样的好处是保持肉质肌理,组织尚存,最大限度保持口感鲜嫩。

刀工之后是调味,这是重中之重,如今市面上常见的是蟹粉狮子头,为了凸显蟹粉,往往点缀其上,蟹粉俨然是摆设,正常的应该掺杂其中,取其味,不见其形。具体做法,厨师各有心法,有的掺杂荸荠,有的以雪梨取代,还有以青苹果打成泥,混入其中,取其酸中带甜;有的强调要加入蛋清,有的强调不能加入蛋清,各有千秋。

我闲时爱读菜谱,用脑子做菜,就跟神笔马良用神笔画画一个路子。旧人菜谱中有几种关于狮子头的做法,《清稗类钞》中如此说:“猪肉肥瘦各半,细切粗斩,乃和以蛋白,使易凝固,或加虾仁、蟹粉。以黄沙罐一,底置黄芽菜或竹笋,略和以水及盐,以肉作极大之圆,置其上,上覆菜叶,以罐盖盖之,乃入铁锅,撒盐少许,以防锅裂。然后,以文火干烧之。每烧数把柴一停,约越五分时更烧之,候熟取出。”《调鼎集》如此说:“取肋条肉,去皮,切细长条,粗劗,加豆粉,少许作料,用手松捺,不可搓成。或炸或蒸,衬用嫩青。”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如此说:“猪肉精、肥各半,斩成细酱,用松仁、香草、笋尖、蔡养、瓜、姜之类,斩成细酱,加纤粉和捏成团,放入盘中,加甜酒、秋油蒸之。入口松脆。家致华云:‘肉圆宜切,不宜斩。’必别有所见。”

每一款都有特色,却每一款都不完美。袁枚的厨师叫王小余,“斩成细酱”自然不如“肉圆宜切”;“加豆粉”必然会使其弹性足而松软弱;“和以蛋白”也似乎不妥,然而综合一下,就成了一道完美的清蒸狮子头了。

有的厨师会加入一些高汤调味,在我看来大可不必,好美食是原味毕现,应该是减法,原来本味,才可以细品猪肉芳香,高汤过于馥郁了。我的一个朋友叫古清生,在神农架写书种茶养蜂修身,他有反其道的绝活,选食材春菇、夏菱、秋栗、冬笋,集四季之逝,与肉圆共炖,最后剩下的是一颗惭愧的狮子头。

寻煲记

我对食物的最低标准:下饭,下饭才能解饱,吃着顺嘴,简单实在不玩花活;对食物的最高标准:解馋,饱是物质的,形而下的,馋却是精神的,形而上的。所有的老饕一辈子所努力的不是美食文化美食境界,而是怎么伺候好身体里的那条挑剔的馋虫。解馋的玩意儿,到最后肯定不是燕翅鲍米其林厨子,往往是一些小玩意儿,比如一碗卤煮,一份煲仔饭。

煲仔饭能同时满足我的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就像娶了个好媳妇,又有面子又有里子,家里家外一把好手。煲仔饭这个糟糠之妻,气质彪悍,泼辣爽快,你要是气场不对,可能还压不住她。但是更多的花活一样的美食更像这样的媳妇:在厨房像荡妇,在客厅像荡妇,只有在卧室,才像一个经济学家。

煲仔饭源自广州。北方人善制面,米就像是远方的表妹,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即便在广州,煲仔饭也是街头的好,看着一排灶头上摆满冒着热气的煲仔,远远闻到腊肉香味,混合着咸鱼虾酱如兰似麝的香,身上的馋虫顿时惊醒。

煲仔饭的米是重点,最好的是广东增城的丝苗米,其次才是泰国香米之类的玩意儿。关于这丝苗米,当地有可以验证的标准,这标准比馒头的标准要严格,现抄录如下:“增城丝苗米的感官指标是,色泽晶莹洁白,气味具有本地域增城丝苗固有的自然清香味。增城丝苗米的理化指标是,米粒型宽长比≥2∶8,长度 5.4mm~6.6mm,千粒重≤12.59g,胶稠度≥50mm,直链淀粉17%~25%,垩白粒率≤10%,垩白度≤3。”

煲仔饭一定要热锅重油,砂锅不禁烧,几次就要换一个,我认识的一个专门做煲仔饭的女老板,他们每个月买砂锅的钱就好几千。热锅上席,起锅,有啫啫声。“啫”这个粤语中特有的词汇,令大多数北方人晕菜,以至于很多人见到它不知道如何张嘴。有人管它念“zhe”,因为平时用过“啫哩水”梳头;有人管它叫“jue”,“给我jue一个肥肠”,并且把这句话念得北京味十足;专门查了字典,原来这个字正确的念法应该是“ze”,这个词的本意是象声词,意在这系列的菜品端上桌来发出的“啫啫”声。

煲仔饭一定要香浓,浓得化不开,肥甘可口,咸鱼加茄子,比如大蒜加鳗鱼加烧猪腩,听着名字就能口舌生津。最常见的却还是腊味煲仔饭,粤式的腊味,最佳的魅力体验方式是煲仔饭,各种腊味切成碎丁,作为香米的配料,他们共同融合,米香肉香连袂而至。广东的腊味最重要的口感特点是甜,原因就是里面放了糖。其实即使是广式腊味内部也有很多细微的差别,中山的腊味,就和清远、韶关的不一样,这就如同口音,有距离就有差异。

煲仔饭的精华在于锅底的锅巴,有点弹牙,有点焦香,不能煳大了,生一点也没有味道。最好是用木柴烧,里面渗进去一点柴火的木香,若是燃气做出来,又另当别论。

而最重要的,则是一定要用猪油,如果改用色拉油,成色减半,本应是范冰冰般的性感妖娆,没放猪油,顿时出落成了芙蓉姐姐。美食与健康,往往不能兼得,人人都知道猪油可能含胆固醇有点高,但是猪油真是所有拌饭、炒饭的最佳伴侣。有一次我在北京的汤城小厨吃饭,点了一份煲仔饭,我又悄悄地问服务员要来一小碟猪油,趁热拌在里面,又加了一点点生抽,原本其貌不扬的煲仔饭顿时精神,犹如屌丝的逆袭,每一粒米都在勃起。

香港美食家蔡澜和我一样是“猪油控”,他写过一篇文章名为《猪油万岁论》,文章结尾如此写道:“猪油的香味,只有尝过的人才懂得,他们在偷偷笑,真好吃呀真好吃呀。”他的拿手好菜便是猪油拌饭,蒸好的米饭,拌上一勺猪油、撒上一点猪油渣(猪油渣咱们小时候也常吃,下酒是最佳搭档,包饺子也是上品),再倒上一点生抽,这猪油拌饭就大功告成。唯有一个香字,可以好好伺候身体内的馋虫爷。

上海的八宝饭尽管没有煲仔饭的豁达开朗之气,也是温婉细糯,却也少不了这一块明晃晃的猪油膏。若缺少了猪油膏,八宝饭就等于没有灵魂。就连扬州炒饭这样繁复讲究的炒饭,如果加上一点猪油,也能增色三分。其实在我看来,琐碎的扬州炒饭实在不能与煲仔饭的大气相论。如果给煲仔饭写一句座右铭,罗永浩网上流传的段子刚刚合适: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从煲仔饭中又衍生出一系列煲仔系列菜品,许多款型都深得我心。我的朋友小白是一个鳝鱼爱好者,尽管我跟他说过多次不少鳝鱼都是吃了避孕药长大的,他依然酷爱这一口;而我作为一个肥肠爱好者,每次都少不了点脆肠,事实上这脆肠不是猪的大肠,而是母猪的输卵管……罪过罪过,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看到这里以后不打算再吃了。

煲仔饭说来简单,但是寻觅一份像回事的煲仔饭也是难事,在北京更是微乎其微。首先土制砂锅易损,一般店家可能就糊弄了,不用砂锅,怎么能有“镬气”?而如此重油重味的口感,也不一定为食客所喜,何况猪油已经在餐厅绝迹,已如李宗盛那枚“遍寻也寻不到的蓝色小药丸”。而锅巴的口感往往也不过关,那种带着人间烟火味香脆满口的锅巴已经变得如钻石般稀有。

所有的美食说起来都像一个梦,凭借着这微小而幸福的梦,我们且行且踟蹰,世界也因此变得愈发辽阔。

烤鸭江湖

每次在全聚德吃完烤鸭,总会收到一张烤鸭纪念卡,上面庄重地写着烤鸭编号,您吃的这是全聚德第多少只烤鸭之类的话。我会马上换算一下,这是我吃过的第多少只烤鸭,这时我的脑海中总会出现一群鸭子,肥硕地从大脑的左半球到右半球并行通过,有几只还在胼胝体处晃悠了几下。

我也经常被人问到相似的问题:外地的朋友来北京,想吃烤鸭,除了全聚德还能去哪儿?这时我就会默默地调出我内心深处的烤鸭排行榜,给他从高到低推荐。

北京烤鸭是个江湖,江湖散漫,一群群烤鸭带着芳香而至,分门别类。全聚德与便宜坊犹如武林中的少林、武当,都数名门正派,弟子满天下,在北京更是尽人皆知,其中是吊炉还是焖炉,片鸭的师傅练了三年还是五年,我们都按下不表,说一说其他的。

在我的烤鸭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是大董的酥不腻。大董所创立的意境菜已经成为中国美食的一张名片,名满天下,这里的出品暗含着东方式的美学结构,各种高级食材令人乱花渐欲迷人眼,以至于不少人觉得大董是个创意派。其实在我看来,他是地地道道的技术派,这道酥不腻烤鸭,鸭坯的制作工艺就是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一起研发而成,鸭坯做好了,烤鸭已经成了一半,而且每一家店的标准都相同:鸭子5斤8两,生长40~50天,以果木用280℃高温烤制70分钟,片鸭子时每只鸭子不能少于100片。北京烤鸭虽然好吃,但是往往油腻,大董用高科技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故有“酥不腻”之称,我曾亲眼看着大董将鸭皮摔在桌面上,鸭皮神奇的摔成八瓣。在我看来,大董的所有创新都是向下的,向下抵达中国传统的美食之根。

接下来的一家是1949会所,在金宝街的豪华馆子。这里出品的烤鸭也别有风味,烤出来的色泽比大董深一层,呈现出迷人的紫红色。与北京传统烤鸭不同,这里的烤鸭品种是生长了40天的英国樱桃谷鸭与北京白鸭的“混血鸭”,再用40年以上的枣木烘烤,也是别致之选。

北京烤鸭几百年的历史,几成定式,要想从中寻找创新已经很难,如果想创新只有两条路:从内容上狠心钻研,使口味别出心裁;从形式上创新,吃法为之一变。羲和雅苑选择了后者。在这里吃烤鸭会有耳目一新之感,却不觉得突兀,烤鸭端上来,片鸭师傅会以不同的形式片皮,片鸭腿,然后片鸭肉,以口感不同搭配不同酱料,鸭皮香酥,搭配蓝莓酱与白糖,白糖里掺杂了跳跳糖,吃在口中,感觉鸭皮在舌头上跳舞,这是一种烤鸭的全新口感。荷叶饼也有了掺杂菠菜汁的绿色小饼,为了保温烤鸭盘下有保温的工具,硕大的漆盒里盛放着十几种作料……如此精细之下,羲和雅苑的烤鸭呈现出的是一种另类的现代之美。

再接下来的烤鸭是北京君悦大酒店里的长安一号出品的烤鸭,很长时间里,这里是酒店里做烤鸭的范本,并且一直质量稳定,口碑甚好。烤鸭需要一个重要的步骤:灌汤,在鸭腹中灌入热水,外烤内蒸,才能有水润的口感。不少家有自家的秘诀,有的用鸭汤,有的用骨汤,在长安一号用的是加了红枣的秘方水,与外面的枣木相得益彰,里应外合。现在吃烤鸭,鸭胸部位蘸白糖食用已经是常规做法,将其推广开来的正是长安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