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强大了,孩子才优秀: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21722900000016

第16章 稳定、乐观——教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一、儿童稳定的情绪源于父母稳定的情绪

情绪是每个人身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常常受潜意识控制,儿童的情绪更是如此。我们常常会觉得小孩子乖巧起来像天使,发怒时候又蛮不讲理,就是因为他们过于情绪化。与其相比,事情的对错与道理属于理性范围,往往由意识控制。潜意识比意识难控制得多,所以我们又常常会觉得明明跟孩子讲道理了,孩子的情绪还是很难稳定下来。

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情绪很“稳定”,有些孩子则特别情绪化,变脸快,心情波动大。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除了先天气质类型不同,孩子的情绪是否稳定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家庭环境造成的。

一般而言,稳定的情绪更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选择适当合理的方式积极引导孩子,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责无旁贷。

在引导孩子的情绪时,我们首先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范本,孩子稳定的情绪源于父母稳定的情绪。

德国有一本非常出名的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讲述了一只企鹅宝宝与它妈妈之间的故事:“今天早上,我妈妈发脾气,冲着我生气地大叫。结果,吓得我全身都散开飞跑了……我的脑袋飞到了宇宙里,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最后发脾气大叫的妈妈又将我找了回去,把我修补好……”

被母亲的吼叫声吓得魂飞魄散的小企鹅,虽然最后被妈妈找到,但受过伤害的心灵早已无法弥补。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情绪化十分严重。心情好时,孩子“爬到头上”都行,任何要求甚至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都能满足;一旦心情不好,则瞬间翻脸,看什么都心烦,即使孩子什么也不做,他也会横挑鼻子竖挑眼,鸡蛋里挑骨头地把孩子责骂一番。

有些家长喜欢“大惊小怪”,比如看见孩子好奇地摸一把路边的虫子,就会大惊小怪地嚷嚷“哎呀这么脏,你怎么能去碰”;或是看见孩子犯一点点小错误,就瞬间翻脸,大声指责。

有些父母特别容易“焦虑”,却总是跟孩子说“别紧张”,结果常常适得其反。比如每年大型考试前,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父母送孩子进考场的时候一遍遍地叮嘱孩子“别紧张”,或是说“考不好也没关系”,反复多次地、皱着眉头地说这些话,结果孩子听了更紧张。因为孩子从父母焦灼的神态和语气中敏锐地发现,父母患得患失心很重,孩子身上压着沉重的担子。

以上这些情况,自然事出有因。现代社会,工作、生活压力很大,导致很多父母自身压力极大,担负着大量负面情绪。他们把自己的笑容、耐心都“奉献”给了单位、领导、同事、客户,回到家则是一副身心疲惫、情绪低落的黑脸模样。家庭是他们负面情绪唯一的宣泄口,孩子一个小小的错误都会成为导火索,点燃他们内心的“炸弹”。

虽然我们能够理解这种行为,但理解不代表赞同,更不代表这种行为是正确的。

对孩子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这个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如果父母的情绪不稳定,喜怒哀乐变化无常,孩子就会变得易怒易躁、心绪难宁,轻则影响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重则可能演变成边缘性人格,即看待事物易走极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危害之严重不言而喻。

大量的调查表明,父母情绪稳定,孩子更具幸福感和安全感。很难想象,一个喜怒无常的父母能培养出有积极而稳定情绪的孩子。

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掌控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即使在外面受了刺激,也不要把情绪带回家中,可以在回家前找个合适的途径进行排解,排解不了也应尽可能把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影响降到最低。当我们走进家门,就要把种种不良情绪“拒之门外”,而不是让家人尤其是孩子来承担“无妄之灾”。我们应塑造出一种安全、温馨、平和的稳定情绪状态,用欣赏的眼光鼓励自己的孩子,用平和冷静的态度感染自己的孩子,从而使孩子获得安全感,并养成稳定的情绪状态。

父母情绪稳定,家庭会更加温暖,孩子也更有安全感。

冷静乐观的家庭氛围,能养成孩子稳定积极的人格,避免心理阴影,使其不走极端。

不要让孩子成为父母不稳定情绪的牺牲品。

二、帮助孩子准确认知并表达情绪

在父母为孩子营造了稳定、平静的家庭氛围后,我们可以开始帮助孩子学着管理情绪。

管理情绪的第一步,是能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孩子对情绪的认知不多,没有足够的能力用准确的词语把自己的情绪描述出来,因此有时候很难准确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父母不妨帮助孩子指认出那些有着细微差别的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沮丧、空虚、落寞、悲伤……通过提供类似的情绪词语,帮助孩子把内心莫名的不舒服情绪准确表达出来,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

在第四章里,我提过一个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共情”,共情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

比如有这样一个场景:3岁的孩子气鼓鼓地对你说,刚刚在儿童公园玩的时候,有小朋友打他。你作为父母,首先会说什么?如果你的第一句话是“他为什么打你,你怎么做的?”那么,我建议不妨试着改成:“妈妈感觉到,你现在很生气,能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吗?”

前者是我们经常会有的第一反应,首先问事情原委;而后者是先帮助孩子认知情绪。通常来说,带着情绪解决问题,孩子会用赌气的方法说话,表现出不肯配合的样子;先用“共情”来帮助孩子理清情绪,有助于他快速平复心情。安抚完情绪再解决问题,孩子会更乐于配合。

所以,遇到类似问题,我们可以先用共情的方式询问孩子,比如“宝贝,你看起来有一点点沮丧,是因为什么呢?”“哦,原来是这样啊,爸爸妈妈也曾经遇见过类似的事情,原来你也遇到了。你现在心里感觉怎样?是一点点沮丧,还是十分沮丧?需要爸爸妈妈做什么吗?”等。

孩子常常只会笼统地用“不高兴”来形容自己的负面情绪,父母帮助孩子描述出他的感觉,并精确地说出情绪的强弱程度,其目的主要是帮他理清内心的真实感受,将相似场景、相似情绪进行分类,并表达出来。

孩子能识别出的情绪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处理情绪的开端。

比如,当孩子明白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的不高兴是愤怒,最喜欢的玩具丢失时的不高兴是难过,没有玩伴时候的不高兴是孤独,反复尝试做一件事却始终不成功时的不高兴是沮丧……他就更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内心感受,从而有效处理情绪,并将种种情绪的不同处理方法内化在他的心中,下次遇到相似场景、相同情绪,就能很容易地用熟悉的方法来处理。

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孩子很生气,他会对父母帮助他情绪识别的行为很反感,完全不肯听。我们不妨先给他冷静的时间,等他平静后,再回过头来跟他聊聊刚才的感受。孩子在描述感受时,可能会比较慢,我们一定要有耐心陪伴。

带着情绪解决问题,常常事倍功半。遇事时,帮助孩子先理清情绪、平复心情,再着手解决问题。

对于情绪,能认知能表达,孩子才能沟通,也才能想办法解决。孩子越能精确地认知并表达出情绪,就越容易掌握处理情绪的能力。

孩子在表达情绪时需要一些时间。父母请付出耐心与鼓励,不要随意打断。

三、正确对待负面情绪

无论是大人或是孩子,都会有情绪,情绪是一种能量,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情绪会来也会走,尤其是负面情绪。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更容易接纳正面情绪,而不愿意坦然面对负面情绪。比如,我们常常看到,在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时,父母们会有以下几类反应:

1.孩子一有负面情绪就紧张得不行,抱着孩子安慰说“只要你不哭,妈妈给你买玩具”、“都是桌子的错,都怪桌子撞你”……

2.特别厌烦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一哭就批评他“不够坚强,你还是不是男孩子”、“这么点小事儿就哭,真没用”、“再不闭嘴我揍你啊”……

3.开始长篇说教,比如“人生中很多很多的困难,你才遇到这么一点点就表现得天塌下来一般,以后你怎么渡过那些难关”、“这才多大一点事儿啊,如果你连这个都无法接受,今后就不能发展得更好”……

第一类父母特别宝贝孩子,对孩子紧张过度,孩子一有负面情绪,他们就急着帮孩子“修补”受伤的内心,常常表现得毫无原则,比如随意答应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或是把责任都推到别人(其他东西)头上。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往往脾气骄纵,得不到就哭闹,遇事喜欢推卸责任,没有担当。

第二类父母唯恐溺爱孩子,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总是以惩罚或恐吓的手段进行,他们觉得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坚强又独立。却不知,这样成长的孩子常常会因缺乏家庭温暖而变得外表冷漠、内心懦弱。他们害怕一切不好的事情,却没有能力处理;厌恶自己的负面情绪,又没有能力摆脱,只会陷入恶性循环。

第三类父母更强调理性精神的重要性,在孩子被负面情绪困扰时,试图以理性的分析来帮助孩子摆脱不愉快,以为只要孩子知道“未来还有更严重的事儿”,现在的负面情绪就能自然缓解。事实上,这样做,一是容易让孩子沮丧、怀疑自己,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儿,我却如此反应过度,我难道真的特别没用吗”;二是会让孩子觉得未来没有希望,“我遇到的已经是很倒霉的事儿了,未来居然还有比这更严重的,且不止一件,未来真是太灰暗了”,于是情绪更加低落。

当孩子出现愤怒、悲伤、害怕等情绪时,最需要的是得到父母的认同和接纳。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任何情绪都是人的正常反应,不必有心理负担,不必因此怀疑自己,父母会陪他一起面对。在这其中,我们可以教会孩子一些宣泄负面情绪的方式,比如哭泣、大声叫喊出心中的不快、找人聊天、写日记、做运动、随意画画、出去走走……

其次,我们在日常中应该为孩子划定一条明确的界线,告诉他身处情绪中的时候,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比如处在负面情绪中的时候,哭泣可以,打人不可以;大叫宣泄可以,砸东西不可以,等等。要让孩子知道,虽然情绪没有对错,但是应对情绪的手段有对错之分。

最后,父母以及孩子都要知道,即使名为“负面”情绪,它们也是有正面的、积极的一面的。比如:

1.生气:它经常与我们不喜欢的情况相连在一起,为我们提供能量,使我们采取行动对这些障碍和困难做出反应。

2.悲伤:能促进深沉的思考,使人从失去中取得智慧,从而更珍惜目前拥有的。

3.后悔:提醒我们,要找出一个有更好效果的做法。

4.左右为难:说明内心价值观的排序尚未清晰明确,提醒我们明确内心价值观排序。

5.恐惧: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敏度,并能使意识性增强,提高对潜在问题的警觉性,使我们迅速做出反应,并在必要条件下选择逃避。

6.愤怒: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去改变一些不能接受的现实。

7.失望:促使我们对期望的东西重新评估,并对目标和手段进行调整。

8.忧虑:使人集中注意力,从而产生动力。

9.痛苦:指引人找出方向,摆脱危险,避免重蹈覆辙。

当我们与孩子一起面对负面情绪,其实就是自己跟负面情绪做个有效的连接,探索。一旦从这个负面情绪里走出来,知道情绪卡在哪里,以及如何解决,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特别大的成长与改变。

如果父母能认同和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包括负面情绪,并进而教会孩子处理每种负面情绪的问题来源,帮助孩子挖掘出负面情绪中的正面力量,孩子就更容易掌握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信念与价值观,也更能掌控好自己的人生。

情绪没有对错,但处理情绪的方法手段有对错。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最渴望的是父母的认同与接纳。

消极情绪也有益处,它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提高情商、学习成长。

努力挖掘负面情绪中的正面力量,不仅是帮助孩子,也是帮助自己。

四、努力培养积极情绪

情绪虽然没有对错,但就儿童的成长来看,积极情绪显然更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所以,父母应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

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影响的,尤其是孩子,受父母情绪影响很大。如果父母常常用“再不听话大灰狼就吃掉你”等来恐吓孩子,孩子就容易陷入恐惧等情绪中。现在部分父母教育孩子的心理有些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孩子,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总是不满足,总嫌弃孩子不够好,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就很难乐观积极。反之,如果父母知足常乐,孩子也常常会随遇而安;如果父母笑口常开,孩子也容易积极乐观。

当然,父母对孩子保持微笑,不代表就要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如果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父母依然笑呵呵,那是在放纵孩子。

其次,我们也应细心了解孩子的需求,对于合理的且父母力所能及的需求,应该给予及时的满足。这样也可以使孩子情绪稳定,身心愉悦。有时孩子太小表达不清自己的需求,父母最好能细心体察、了解,并正确对待。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经常引导孩子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或是激发他的兴趣爱好,使其体验成功的欢乐、陶醉的喜悦。比如,让孩子经常和小伙伴们玩,在家里帮父母做简单的家务,沉浸在兴趣爱好中,等等,都能使孩子的生活更充实,获得更多的满足,情绪更积极。

此外,帮助孩子培养积极情绪,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多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从平凡的小事中体味出快乐的细节。如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路上,可以引导孩子观察朝阳、夕阳、行道树、花朵,并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把它们想成各种好玩的东西。

就算是一些不愉快的事,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背后的愉快面。比如,雨天路滑,孩子走路总是摔跤,有时会生气地说“我讨厌下雨”,这时我们可以指引孩子观察雨水打在湖面上的小水泡、荷叶下跳跃的青蛙、更加洁净的空气,甚至可以鼓励孩子穿上雨鞋去积水的泥坑里踩一踩……

我们还可以跟孩子分享高兴的事情,把一个人的快乐变成一家人的快乐。也可以把快乐的瞬间拍照,以定格美好瞬间,时时回忆,延长快乐的感觉。

积极的情绪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

父母以自身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细心观察孩子的需求,使其形成积极的情绪,是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帮助孩子发现身边的美好,引导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更易于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