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生活中不可不知的冷门知识
21722700000012

第12章 文史一箩筐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旷古悠久,自黄帝王朝的姬轩辕时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先人们创造了许多世界奇迹,今天,我们在读历史时,许多历史被曲解误解,甚至为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许多笑话。这些被曲解或误解的历史,你能做出多少正确的解释呢?

伯牙并不姓俞

“古琴台”是武汉的名胜古迹,据说和我国古代一位著名音乐家的故事有关。一些文章在谈到这位音乐家时,都说他叫“俞伯牙”,其实这是误会。

关于伯牙弹琴、钟子期知音的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其书曰:“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言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东汉·高诱注:“伯姓;牙名,或作雅。”此外,在《列子·汤问》中有“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记载;《淮南子·说山》有“伯牙鼓琴,驷马仰秣”的说法;《荀子·劝学》中,也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的类似说法。这么多古籍中都只提到“伯牙”,都没有说什么“俞伯牙”;难道他们都不知道伯牙的姓氏,或者都略去他的姓不提?

春秋时的确是有姓“伯”的,如周穆王的臣子中就有姓“伯”的,吴王夫差任命过的一个太宰“伯嚭”也姓“伯”。伯牙是春秋时人,他如姓伯是不足为奇的。

人们误信伯牙姓“俞”,是受了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影响。他在《警世通言》第一卷中有一篇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后来它又被编入通俗小说《古今奇观》中。冯梦龙为什么要将两个字的“伯牙”改为三个字的“俞伯牙”呢?这或许是为了和“钟子期”三个字形成对等关系也未可知。但不管怎么说,这个误会却广泛地流传下来了。

孟姜女并不姓孟

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的传说,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孟姜女的原型来自于《左传》《说苑》《列女传》,乃杞梁妻,本来设有名字。孟姜女之名始见于敦煌后室的残卷:“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无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我国古代的姓名与现在不同,春秋战国时,女子不但称姓,而且在姓前冠以孟、仲、叔、季,以表示排行。“孟”表示在子女中排行居长。明代李如圭在《孟姜女集》中记称:“女姓姜,楚澧人,行一,故曰孟姜。”《小说考证》中言:“明三原马理撰《孟姜女集》,玄楚地澧人范郎妻姜氏,行一,故曰孟姜。”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对贵族妇女尊称为孟姜,诗经中有“美孟姜兮”“彼孟姜”的诗句。后来发展为对贤淑妇女的美称。由此可见,孟姜女不姓孟。

楚霸王并非死于乌江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项羽自杀于乌江已成定论,《霸王别姬》的名剧更是历久不衰的绝唱。这些都让人对项羽自刎乌江的说法深信不疑。其实,这是历史的讹误。

据史料记载,项羽应是死在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三百里。《史记·项羽本纪》中就曾说:项羽“五年卒之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都没注意罢了。

项羽“身死东城”,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存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县西北六十里……羽过阴陵迷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此外,在定远还有十余处遗址,构成了项羽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可见,楚霸王并非像戏剧中描写的那样自刎乌江,而是死在安徽东城。

华佗并非真名

我国东汉名医华佗,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神医之称。沿用至今的麻沸散、五禽戏都是他创造发明的。但据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考证,华佗并不是他的真名,其真名应该是华旉,而华佗是他的绰号。华佗一词出自梵语“阿伽佗”的译音,是药神之意。因此,民间就称医术高明的华旉为药神——华佗。时间长了,他的本名就不大为人所知了。

诸葛亮并不姓诸葛

诸葛亮(公元181~234)祖上原本并不姓诸葛,而是姓葛。在晋人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材料,有关记载保存在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里。《吴志·诸葛瑾专》注引《吴书》说:“(诸葛瑾)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后徒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这条注解说得很清楚,诸葛瑾的祖上本是诸县人,迁到阳都后,因阳都也有姓葛的,当地人为了把他们与当地姓葛的相区别,于是称他们为诸葛。诸葛瑾的祖上也就用诸葛做了自己的姓。同注还引《风俗通》说:“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汉)孝文帝追录,封其孙诸县侯。”这条注说明了诸葛可能是葛婴之后。我们知道,诸葛瑾是诸葛亮的亲哥哥,这在《三国志》中有许多记载。

周郎并非周瑜的美称

按照“郎者,男子之美称也”的释义,人们差不多都认为以周郎称呼周瑜,是由于他的年轻貌美,其实不然,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他的官爵。

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述,周瑜和吴侯孙策关系很好,他经历了许多曲折之后,脱离了袁述的势力范围回到孙策那里,孙策很是高兴,封他做“建威中郎将”。在汉朝,中郎将职位显贵,人所艳羡,所以,“吴中皆呼为周郎”。

关于“郎”字的含意,古代训诂名物的书籍都有具体解释。东汉时许慎的《说文》释为鲁国的地名;三国时张揖释为官职名称;梁朝时顾野王的《玉篇》则两义并收;东晋时谢道韫称丈夫王凝之做“王郎”,自是另一种含义。大约是在六朝后期,人们才以这“郎”字称誉年轻男子,但将姓氏与郎官职务连称,后世仍然通用。刘禹锡自称刘郎,是因为他自己曾担任过二部屯田员外郎的职务。

赵云并不是五虎将

赵云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被刘备封为五虎将,这一点与历史记载不相吻合。

《三国志·关羽传》:“(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张飞传》:“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马超传》:“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黄忠传》:“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可见,刘备为汉中王时,拜封了前后左右四将军,而赵云不在其中,也未见对他拜封的记载。

五虎将的说法大概是根据《三国志》中关张马黄赵五人同传附会的。从《赵云传》看,先主在世,赵云官居翎军将军,位在四位将军之下;后主继位,官居镇军将军,位在二品;建兴六年,兵败箕谷,被贬为镇军将军。可见赵云位尊是后主在世时。从“五人传”中看,他位居四人之后,从陈寿的评语中看,也不可与黄忠同日而语,那么,为何在五虎将中位居马黄二位之前呢?

从赵云的经历看,他的功德突出了“忠君”二字。为保刘备的儿子,他曾血战长坂,勒兵截江两救阿斗。由于《三国演义》的作者存在着一股拥刘反曹、帝蜀寇魏的正统思想,所以作者在书中调动主观意识,使赵云常处于不败之地。比如长坂虽败,但赵云却左冲右杀,血染征袍,往来于百万曹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显示出他的神勇,使读者感觉虽败犹胜。显而易见,赵云在五虎将中的位置是带有作者主观色彩的。除《三国演义》外,还有两种五虎将的说法。元代无名氏的《三国志平话》为关张赵黄马;清初无名氏在《如梦录》中记述明代开封关大王庙内塑的五虎将为张黄赵马与姜维。可见,五虎将成员,说法不一。但这进一步说明五虎将的说法不是史实,而是后人根据各自的主观意识杜撰的。

我国并非只有一个“药王”

我国人民自古崇敬医生,对前代医术高明的人往往把他誉为“药王”。翻开中国的典籍便不难发现,被历代人们誉为“药王”的不下数十余人,诸如神农氏、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等,各地民间的“药王庙”也不在少数。但是规模较大、影响也较大的则要数河北安国县南关的药主庙了。但是此庙的修建者认为我国药王中之药王应当为是汉朝的邳彤,所以,在庙的正殿内供奉的是邳彤的塑像,而两侧配殿内才是华佗、李时珍、张子和、张介真、刘河间(以上在左殿)、扁鹊、张仲景、孙思邈、徐文伯、皇甫士安(以上为右殿)的塑像。

邳彤是东汉的开国功臣,不仅医术高明,而且能文能武,民间有关他的传说很多,历代不少帝王名臣患病被民间医生治愈,也往往说是药王邳彤显灵所致。所以清朝大臣刘镛曾亲笔题写“显灵河北”的横匾,至今仍高挂在安国县南关药王庙前的牌坊上。

邳彤是我国的药王,但扁鹊、华佗、李时珍,以及未上药王庙左右殿的大量医术高明且又热心为群众治病的民间医生都是人们心目中的药王,都值得我们敬仰。

唐玄奘并非西天取经第一人

历来,人们都认为唐僧玄奘是中国第一个到西天取经的僧人。其实,西天取经第一人不是玄奘,而是东汉时期的蔡愔、秦景。据载,他俩奉了汉明帝诏令,经过千山万水,历尽艰难险阻,到了天竺国(今印度),取得佛经42章,以及释迦牟尼遗像,并由两沙门(印度高僧)陪同,用白马驮经,绕道西域,回到当时的国都洛阳。

汉明帝遂令在洛阳建造寺观,设置佛像,内建兰台石室,贮藏佛经。现在洛阳著名景观白马寺即当时所建(白马寺始建于公元68年)。可见,唐玄奘并非西天取经第一人。

法海并不是坏和尚

在我国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法海是一个令人憎恶的坏和尚,其实,这是天大的冤枉。

法海俗名裴文德,是唐大臣裴休的儿子,出家后法名法海。他来到江苏镇江金山时,原先的庙宇都已全部毁坏了,他便在一个山洞里住下,每天辛勤劳作,决心修复金山寺。一次,他在长江边挖得数镒黄金。皇帝便把这些黄金赏给他,命他修复庙宇,并敕名“金山寺”,金山寺从此得名,法海也就成了“开山之祖”。

李白到底是怎么死的

大诗人李白到底是怎么死的?多少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是个疑案。最大众的说法是: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李白在当涂饮酒之后,借着酒兴,泛舟江上,他看到江中又一轮明月,俯身去捞取,由于饮酒过多,溺水而亡。后来,这个地方修建了一座“捉月台”,可能是为了悼念这位大诗人。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阳冰所撰的《草堂集序》中说李白并非溺水身亡。《草堂集序》说:“我在当涂的那段日子里,和李白先生交往甚多。当时,李白先生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手边还有万卷的诗稿来不及整理。他躺在床上与我谈话,嘱咐我为他的集子写序。”李华在《太白墓志》一文中说:先生弥留之际还写下了诗赋《临终歌》。由此看来,李白并不是溺水而亡,而是身患重病去世的。

杨六郎并非排行老六

读杨家将故事,不少人都以为杨六郎就是杨业诸子中的“老六”,但史实并非如此。

杨业有七个儿子:延朗、延玉、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延朗就是杨六郎。“六郎”是契丹送给他的尊称。《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都有记载,“契丹惮之,目为六郎”,“敌惮之,目曰六即,虏畏之,呼为六郎”。延朗当时负责北宋北部边防,欲称“镇守三关”(河北北部的益津关、瓦桥关、高阳关)。契丹对他又怕又敬,便称之为“六郎”。

可见,“六郎”并非排行中的“老六”之意。六郎在杨业七子中居长,应是老大。

历史上潘杨两家并无冤仇

赵匡胤建宋朝之初,潘美就跟随赵匡胤了,立下了功劳。后来,潘美又为宋朝打下了五代十国中的南汉、南唐和太原的北汉。打太原时,杨业是北汉的主要将领,坚守太原城,潘美则是宋朝的主帅,指挥功打太原城。潘、杨没有直接交锋。戏曲中说;由于杨业在太原城上射了潘美一箭,因而潘美后来一直忌恨杨业,公报私仇,最后终于将杨业害死,这些并不是历史事实。太原城打下后,杨业父子归顺了宋太宗。不久,潘美就被宋太宗任命为三交都部署,负责山西雁门关一线宋辽边境的守卫。杨业被任命为潘美的副将兼代州刺史,负责雁门关及其周围地区的防辽工作。从史实上看,潘、杨二人一向通力合作,互相支持,并没有发生什么矛盾纠葛。

杨业在一次战败中被俘殉国主要责任在于受到刘文裕等人的逼迫,而没有潘美任何责任。民间之传说潘美冤仇的故事,完全是戏曲演义出来的,并没有史实根据。

梁颢并非82岁中状元

世传宋代梁颢82岁考中状元,故《三字经》据此教育青少年应发奋攻书,说:“若梁颢,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子,宜立志。”其实这不符合史实。

梁颢,郓州须城人,字太素。生于北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太宗雍熙二年(985年)成进士,名列榜首,当时梁颢才23岁。他少年得志,后累官至翰林学士。新版《辞源》载:梁颢“与人交,久而益敬;有吏才,每进对,词辩明敏”。宋真宗初,梁颢任右司谏。辽军攻沙北,他上疏请明赏罚、斩懦将,擢用武勇谋略之士。故真宗深眷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梁颢知开封府,暴病而卒,时年42岁。史官称其“方当委遇,中途夭谢”云云。那么,为什么会有“梁颢82岁及第”之说呢?原来陈正敏《逐斋闲览》误说所致,所以后来人们以讹传讹罢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并不是一个朝代的人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他们的爱情悲剧不知感动了许多人。但是,在我国历史上虽然确有梁山伯和祝英台这两个人,可是他们并不是一个朝代的人。

梁山伯是明代人,在鄞县(今浙江宁波市)当过县令。他的夫人去世很早,但他一直无意续娶。他办事公正,替老百姓办过不少好事,被当地人誉为“梁青天”“赛包公”。祝英台则是南北朝陈代人,她并非书香门第的闺阁小姐,而是一个劫富济贫的女侠,后遭贪官马文才父子暗害。

梁山伯死后,当地人把他安葬在胡桥镇附近。后打开坟墓时,掘出了旧坟。还出土了刻有“祝英台女侠之墓”的墓碑。老百姓觉得梁祝匡扶正义,便以为天意,逐修了一个大墓,镌有两人名字。于是产生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孔子之父不姓梁

在孔子故乡山东曲阜还建有梁公庙,是祭拜孔子之父修的。古代中国姓氏非常复杂,最早与图腾有关,夏、商、周三代以后,“以地望明贵贱”,姓氏常与地名相连,很不稳定。到了汉朝,汉人姓氏才趋向稳定。至于孔子的父亲,通称叔梁纥,史书也称纥、叔梁、梁纥,其实“叔”字是古人兄弟排行的次序,“梁”是地望,“纥”才是其名。所以如果除去排行、地望而加上“孔”姓,即为孔纥。《史记》也记载,孔子的先人,始称孔防叔,后简称防叔而省去孔姓。他的后代伯夏、叔梁纥,皆是省去孔姓的简称。可见叔梁纥,姓孔名纥,叔梁纥只是传统的习惯称谓。孔子的父亲,确是姓孔,而非姓梁。

花木兰并不姓花

如果你认为我国古代女英雄花木兰是姓花名木兰,那么你就错了,其实历史上的“她”既不姓“花”,也不叫“木兰”。

据清人刘准年著《三十二兰室诗钞》记载:早在五百多年前的元朝末年,今属河北省定县的人们,就曾经为木兰立祠碑。木兰祠在定县城东约一里,建于元顺帝至正(1341~1368)年间,欲称将军庙。石碑碑文说:木兰并不姓花,而是姓魏,名木栾,她生在西汉初年,为亳地人。古代有三个亳地,既西亳、东亳、南亳。西亳在今河南偃师,东亳在今山东曹县南境与商丘交界处,南亳在今河南商丘。总之,她不是河南人就是鲁西南人。其父名叫魏应。汉文帝年间,匈奴南侵,木栾代父从军,死后追谥孝烈。定县是木栾当年戍守之地,所以当地人为她建祠立碑。

香妃并不是被赐死的

一些文学作品讲,香妃是清乾隆皇帝在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时被掠进宫中的。乾隆帝因她貌美体香,便封他为香妃,大加恩宠。但香妃矢志守节,随身携刀准备杀帝报仇。皇太后闻讯,立刻将她赐死。死后,香妃的尸骨又运回新疆的喀什埋葬。其实,历史上的香妃并不是这样的。近年来有关香妃档案文献的发现和清东陵容妃墓的发掘,终于揭开了香妃之谜。

《清史稿·后妃列传》记载:“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扎麦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传说中的香妃,也是回部——维吾尔族人,是和卓家的女子,乾隆帝之妃。可见香妃即容妃。在清宫档案中有一批关于容妃的文书档册,其中有《容妃遗物折》《内廷赏赐档》等,详细记载了容妃入宫、宫中过活、晋封、赏赐、随帝出巡等活动。

根据相关记载,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乾隆王朝期间,新疆回部霍集占弟兄谋叛清廷,实行封建割据。香妃一家反对分裂祖国的行动,因而迁居伊犁地区。乾隆二十三年清军在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中,香妃的五叔额色伊偕同图尔都及其堂兄玛木特配合清军作战,平息了这次叛乱。后因战功,香妃的亲属被召入京。乾隆二十五年香妃被纳入宫,封为和贵人。乾隆二十七年五月晋封为嫔。又五年后,晋封为妃。乾隆三十一年乌拉纳喇皇后死后,乾隆不再立后,容妃在宫中的地位逐年升高。在乾隆帝东巡泰山、曲阜,及到热河围猎,至盛京谒陵,香妃都随侍在侧。乾隆三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容妃40千秋,宫中隆重庆祝,皇帝特赏赐她无量寿佛等大批礼品。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去世,时年55岁。

容妃在宫中28年,一直得到皇帝宠爱和享受优厚的待遇。乾隆所以如此,不仅因香妃美貌佳丽,而且有以联姻笼络少数民族的目的。

杀岳飞的元凶并非秦桧

杀害抗金名将岳飞的元凶,人们历来只知是秦桧,而不知道是皇帝赵构。赵构是杀害岳飞元凶的事实,早在岳飞死后389年,文徵明的《满江红》词中就有说明,其词曰: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成,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又堪悲!风波狱!岂不念,封疆蹙;岂不念,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从这首词可清楚地看到,杀岳飞的元凶是宋朝南渡后当了儿皇帝的赵构,而秦桧,则是赵构杀人的刀。

“点秋香”的事并不是唐伯虎干的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在很多戏曲、小说、电影里都介绍过,其实,历史上此事并不是唐伯虎所为,而是当时的吉道人干的。唐寅(1470~1524),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他性格豪放不羁,又是写过不少有关女子的诗篇的才子,相反,吉道人却毫无名气。因此,小说家和戏曲作者便把此事强加到了唐伯虎的头上,以增加读者的兴趣。

唐寅类似的冤案还有,比如“考场舞弊”的事也不是他干的,也算到他的账上了。“考场舞弊”本是江阴县一个叫徐经的人干的。进京赶考时,唐寅和徐经同舟北上,徐本是不学无术之人,所以进京后即以重金收买考官的家僮,并弄到了试题,此事败露后,刑部审问徐经时,得知唐寅是同舟而来的,故奏明圣上,革除了唐寅的解元称号,并投入牢中。所以唐寅在狱中无比悲愤,并大声疾呼: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

武则天并非我国唯一的女皇

有的文章说,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皇,或者说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事实并非如此。除武则天外,中国历史上还出现过两位女皇,而且都比武则天早。

据《北史·后妃上》记载,公元528年,北魏孝明帝之妃生了个女儿,胡大后谎称“皇子”降生。胡太后设计毒死明帝,拥之假皇子为帝。几天后,也是这个胡太后,忽然宣布,她所立的襁褓皇帝原来是个女婴。胡太后如此出尔反尔,完全是宫廷斗争的需要,女婴成了她的工具,这名女婴虽然只当了几天的皇帝,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

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睦州(今浙江建德)人陈硕真与妹夫章叔胤在本地发动农民起义,队伍扩大到数万人。陈硕真自称文佳皇帝。她亲自率领2000人马,攻克睦州、於潜(今浙江临安),一直打到歙州(今安徽歙县)。后起义失败,陈硕真被俘牺牲。陈硕真称帝时,武则天还是唐高宗的昭仪。

陈硕真称帝的第三年(公元655年),武则天才立为皇后,并参与朝政。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废唐睿宗,自称神圣皇帝,改国号为周。这时离陈硕真牺牲已37年了,可见,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位女皇。

“垂帘听政”并非慈禧太后首创

说到“垂帘听政”,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清朝的慈禧太后。其实,在我国的封建社会里,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垂帘听政”。

至于太后在大殿皇帝御座后面,用帘子遮挡的方式听政,则是从唐代武则天开始的。《旧唐书·高宗纪下》记载:“时帝(唐高宗)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武则天)……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最早的一次要算战国时期的赵太后,她能够听取触龙的讽谏,把幼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为人质,求得齐兵援助,解了赵国之危。

宋朝有两个垂帘者。一个是北宋时的高太后,她是宋英宗的皇后。英宗死,神宗继位。神宗死后,年仅十岁的哲宗上台。高太后“受英宗之托”,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听政。另一个南宋的谢太后。咸淳十年(1274)年,恭帝即位时被尊为太皇太后,垂帘主政。

此外,与北宋对峙的辽国萧太后,在其子圣宗即位时,以皇太后身份垂帘摄政。统和二十二年,与宋真宗订立了有名的“澶渊之盟”。

历史上的几次垂帘听政,以清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间最长,其间两度引退,三次垂帘,前后达四十七年之久。

李莲英得宠并非只会溜须拍马

有些书把李莲英说成善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人,这是不确切的。其实,作为慈禧太后的最得力的干将,李莲英有着很高的说书和按摩技艺,这是他受到慈禧太后青睐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他为慈禧说《西游记》《三国演义》《小五义》等,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在适当的时候,还要表演鸡鸣狗叫,学说方言和女人讲话,还能唱得一口小曲,即使是专职的说书艺人,也会自叹不如。所以,慈禧太后非常喜爱听他说书,而他按摩手法也很熟练,由他按摩,慈禧最为满意,最感到舒服,而其他人按摩不是手轻就是手重,所以他们经常受到慈禧太后的训斥,自从让李莲英按摩后,便再也不用其他人了。据记载,李莲英仅以这两种技艺从慈禧那里得到的赏银就不下万两。

太平天国史上并无“洪宣娇”其人

不少写太平天国史的人,都说天王洪秀全以妹“洪宣娇”嫁给西王萧朝贵为妻,其实,这是个大讹误。据太平天国文献的记载,早就指出萧朝贵之妻叫杨宣娇,并不是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洪秀全第一次去广西,以及最后一次去广西,只是同冯云山去,并没有与妹妹同去。之所以造成这一讹误的原因,是出于《李秀成自述原稿》:“西王萧朝贵是武宣县卢陆筒人氏,在家种田为业,天王妹子其为妻,故其重用。”在此,李秀成不知道洪秀全与萧朝贵妻杨宣娇的关系,乃神天家庭的关系,而非人世关系。人们不认识到太平天国这种神天家庭的关系,而以人世的家庭关系去理解,所以都把杨宣娇讹为“洪宣娇”,并讹成洪秀全的妹妹了。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外交家并非文姜

关于我国第一个女外交家,不少人认为是鲁桓公的夫人文姜。其实,文姜只不过是协助鲁桓公处理过一些外事活动,并未真正任过外事职务,正式当过外交官的是西汉时期的冯嫽。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诸国与汉室关系大大改善。为促进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汉武帝决定将解忧公主远嫁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乌孙国。冯嫽作为解忧公主的一名随行侍者一同前往。冯嫽通晓古今,胆识过人,才干出众。她到乌孙后,嫁给了乌孙权位很高的右大将。她更以惊人的毅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学会了西域各国语言,掌握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还常以公使身份,出访西域诸国,被尊称为“冯夫人”。

汉昭帝末年,乌孙内乱,乌孙与汉室关系恶化,匈奴也趁机侵犯汉室边境。在两面受敌,处境不利的情况下,冯嫽应西、域都护郑吉之托,冒着生命危险去说服乌孙叛军首领乌就屠降汉,矛盾渐渐得以缓解。汉宣帝即位,十分重视冯嫽所做的工作,并召她回朝,冯嫽日夜兼程,过伊犁河,入玉门关,回到阔别40年之久的故国首都长安。宣帝当面向冯嫽了解情况,听取她的意见。并正式任命她为出使乌孙的使节,冯嫽衣挂节,带领副使及随从人员再使乌孙。和解了乌孙内部动乱,恢复了乌孙与汉室之间的联盟。冯嫽以后又再次出使西域,增进了汉朝和当时西域诸国的友谊。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像冯嫽这样,女子出使异邦是绝无仅有的。

名片并非从国外传入我国

对外开放以后,名片又流行起来了。名片上印有姓名、职衔或职称、籍贯、住址、工作单位等,既可以作自我介绍,又可表示友好和敬意。很多人以为这是从国外传来的东西,其实在我国很早就已经有了。

早在汉朝就有了类似名片的东西,当时称“谒”,汉末称“刺”,故称“名刺”。日文是从中国传入的,所以现代日文的名片还写作“名刺”。《留青杂记》记载:古者削竹以书姓名,故曰刺。后以纸书,谓之名纸。又《山堂肆考》:“名纸谓写名于纸上也,今呼名帖。”此外,尚有“名夹”这个别称。

在明代天顺年间,文人们会在新年和春节期间在梅花笺上题写诗句的贺年片,当时叫作“片子”“贺叶”“祝片”。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新年之际盛行在红色卡纸上互题祝词,被称作“贺帖”或“贺年帖”。当时赠送贺年片一般都在春节期间,因为我国的传统习惯,新年新春都是指春节。

清朝时多用梅红大片,有一尺多长,五六寸宽。因为使用不便,后来便绝迹了。民国以后,流行白色小名片,放在口袋里,可随时取出送人,方便多了。内容现在从简,过去从繁。从名片收藏者那儿得知,民初报界老前辈蔡尔康的石印名片,内容累赘得十分惊人:名片中间为“震旦江苏上海蔡尔康”,下缀有细字:“字子弗,号紫黻,晚号支佛,外号铸铁庵主、缕馨仙史。清帝逊位后,改字采芝翁。”右上角印有“四品衔分部主事,奏保经济特科,六举优行恩贡生。历办《申报》副主笔,《沪报》总主笔,《新闻报》开创正主笔。《南洋官报》采访委员,历掌《万国公报》《广学会正翻译》”。左下角印“世居老北门内西穿星街九十九号。通讯处老西门外敦润里二十五号”。名片背面还罗列着他的十余种著作书名。这一张名片简直是一篇社会学和报刊史的研究资料。名片上的字有自己手书或名人书法,用锌版印制,也有木刻、石印的,多数是铅印。讲究的用素绢制片。可见,名片是我国发明的,并不是由国外传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