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感动学生的发明家故事
21714900000014

第14章 轮排字架的发明者王祯

王祯是山东东平人,元代农业科学家。在做官期间,他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注意搜集古旧农书,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写成了一部规模空前的农学著作《农书》。

王祯在担任安徽旌德县的县令时,主编了一部《旌德县志》。随后,他找来旌德县最大的一家印刷坊,让他们把县志印刷出来。

一天,王祯来到印刷坊查看印刷工作的进展如何。王祯站在一旁仔细的观察着印刷排版的每一道工序。

印刷作坊到处是一排排的木格,里面装满了按韵分类、贴有纸条标记的胶泥活字。排字时,工人用一块带框的铁板做底托,上面敷上一层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粘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从木格子中分拣出来,逐个排进框后,再用火烘烤底板,上面用块平板压平字面。一旦粘剂受热熔化又再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了。

只见工人们在版型上均匀地刷上墨,覆上纸,再用一块轻轻地在表面压压,印刷的工序就算完了。他们小心翼翼地揭下这页纸,摊在王祯面前,请他过目。

王祯饶有兴趣地低头细看了一阵。他发现有好些字模糊不清?而且印刷出来的字迹深浅不一,一看就知道是吸墨不均匀。

王祯问道:

“这是怎么回事?”

“哦,王大人,这是正常现象。我们现在用的这套字模已经用好长时间了,胶泥字模容易坏,字模的笔画会受些影响。至于字迹深浅不一,是因为胶泥的质地如此,它吸墨不均匀。”

“这么说,每一版都有这个毛病?”

“是的。”

王祯低头沉思起来:倘若如此,书籍质量怎能保证?他忽然问道:

“为什么不改用木头制作字模?”

“王大人,当初毕昇造字,开始也曾经想用木头做原料,但他发现木头遇到水会膨胀,水干后又会收缩。再加上排版时用松脂和蜡这些粘剂后,木头无法从底板上取出来。他用木头反复试过都不行,才改用胶泥字模的。”

“事在人为。依我看,木头结实,用得长久,有它自己的优点。我们不妨试试看。”

过了不久,王祯果然成功地用木头造出了活字,效果比胶泥的好。于是,满怀喜悦的王祯让他们用木头活字重新印刷《旌德县志》,他兴奋地站在一旁,看着自己造出的字模印出了一页页的文字。

可是,看了一会儿,王祯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拣字排版的速度比较慢,干这活的工人特别累,因为排字工必须跑来跑去,在贮字的格子中寻字、取出,再放到印版上。

看到这里,王祯心想:能不能使排字工站着或坐着,而字模活动起来呢?可是,字模是物,它自己不会绕着人运动,一定要借助什么装置才行。

王祯带着这个问题,想啊想啊,甚至在自己家里也摆上一堆字模,自己扮演排字工。也不知想了多少个夜晚,试验了多少次,也没有想出好办法来。

一天早上,王祯忽然看三个孩子在门口转圈子捉迷藏。他眼睛一亮:有办法了!

王祯立刻动手设计了一台由轮盘和轮轴构成的排字机械——“转轮排字架”。他用木头制成一米多高的轮轴,上面安装一个直径两米多的大木轮。再用竹篾编织成与大木轮一样大小的圆竹笆,铺在木轮盘上面。圆竹笆上面再放置按分韵分类的活字板面。

按照王祯的设计,木活字分别排列在两个轮架上,这两个轮架分别被称为“韵轮”和“杂字轮”。韵轮上的木活字按音韵顺序排列,杂字轮则排列一些杂字和助词。这两个轮架都要安装上可以旋转的底座装置,拣字工人只要坐在两个轮架之间,推动轮架即可找到需要的字模。

这样,排字工的活儿变得既轻松又高效,印刷的速度也提高了许多。结果,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就印刷装订好了。后来,王祯把木活字和转轮排字架的情况也记载在《农书》的附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