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十月怀胎知识一本通
2171100000041

第41章 生一个聪明宝宝应该轻松面对分娩(4)

⑤对子宫严重感染、不全子宫破裂、多发性子宫肌瘤等不宜保留子宫的情况,可同时做子宫切除术。

同时,剖宫产也有下列不利之处:

①剖宫产给母亲带来精神和肉体的创伤。

②手术麻醉可能发生意外。

③手术时可能出现大出血,或损伤腹内器官。

④术后可能发生泌尿、心血管、呼吸等系统的合并症,也可能发生子宫切口愈合不良。

⑤术后子宫及全身的恢复都较慢。

⑥剖宫产的新生儿,可能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由此可见,剖宫产并非万无一失,绝对安全。做剖宫产要慎重,尽量争取自然分娩。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做剖宫产呢?产妇明显的骨盆狭窄;软产道狭窄或有瘢痕;盆腔内或子宫壁上有肿瘤;前置胎盘或胎盘早期剥离;35岁以上高龄初产妇,还有分娩过程中产程停滞;子宫先兆破裂等等都需要做剖宫产。

另外,胎儿发生宫内窘迫;胎盘严重功能减退,胎儿缺氧;脐带脱垂,但胎心好,短时间内不能自行分娩;胎儿过大;胎位不正等等也需要做剖宫产。

当然,上述条件并非绝对,可能还有其他意外,须做剖宫产。但是否做剖宫产,须听医生指导,不可任由个人意愿。

臀位并非都要做剖宫产

臀位俗称“立生”或“坐生”,指分娩时胎儿的足或臀部先从阴道娩出,是异常胎位中最常见的一种。在妊娠6~7个月时,臀位比较多见。8个月以后,多数都能自行倒转为头位,如果分娩前仍未转为头位,即为臀位。

那么,是否臀位时分娩先露部位一定是臀部呢?不是的,臀位可以分为三类。

①单臀位或腿直臀位,即胎儿的双髋关节屈曲,双膝关节伸直,只有臀为先露部分。这种情况发生比较多。

②完全臀位或混合臀位,即胎儿的髋关节及双膝关节均为屈曲,先露部既有臀又有足。这种情况也比较多。

③足位,即先露部为一足或双足。

胎体中,头围比臀围大,头先露分娩时,可有充分的时间使胎头塑形,以适应骨盆的内腔而娩出。当胎头一经娩出,胎体其余部分也随之迅速娩出。在单臀位和完全臀位时,先露部如已降至阴道口并外露时,子宫口多充分开全,这时,如使胎儿臀部和头部按一定分娩机理转动,可减少臀位的围产儿死亡率。但在足先露时,即使在阴道口看到胎足时,子宫口也未必充分开全,这时须堵臀,不使胎足脱出于阴道口之外,直到胎足和臀均已降至阴道口处,子宫口完全开大,才可按完全臀位分娩的方法全部娩出胎儿。所以,足位对分娩较为不利。但是,只要处理得当,也会顺利分娩。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臀位需做剖宫产呢?如果产妇骨盆狭窄;胎头偏大、胎头后出有困难;产妇有内外科合并症;有难产史;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宫缩力弱;产妇精神紧张等等,需要做剖宫产。但这些都要由医生在产前根据产道、母体、胎儿的各方面情况综合考虑,再决定是否需要剖宫产。

在分娩过程中,胎儿的状态也非常重要。如果胎心不好,胎儿在宫内窘迫,就须尽快做剖宫产。

30.轻松分娩方案

临近分娩征兆

到了妊娠末期的临产月份,孕妇要注意产前征兆。分娩并不是突然开始的,而是逐步发展到这一步的,事先会不断地发出信号,即征兆。征兆的表现列举如下:

上腹部压迫症状减轻

胃胀、吐酸水、胃灼热、食欲不振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呼吸不畅的状况有所改善,上腹部会感到轻松,这是因为妊娠36周后子宫和产道变软,子宫下移,胎儿下降到骨盆,缓解了对上腹部的压迫。

不规律的宫缩

腹部阵阵无规则的发紧,叫宫缩。宫缩间隔时间不等,可以十多分钟一次,也可以1小时以上一次,没规律,每次持续几分钟到十多分钟不等。尤其在疲劳和兴奋时,更易出现这种现象,称前驱宫缩或前阵痛,是临近分娩的征兆之一,但与真正的产前有规律的宫缩不同,不要紧张。

尿频

由于下降的胎头压迫,导致膀胱存尿量减少,有点尿就感到憋尿,要上厕所,并非有泌尿系统疾病,而是临近分娩的征兆之一。

阴道分泌物增多

为准备分娩,子宫颈管张开,所以分泌物增多。这些分泌物呈透明或白色黏稠状。

腰痛

腰痛、大腿根胀及抽筋、趾骨部痛、行走艰难,这是由于胎儿头部下降,压迫骨盆内神经而表现出的症状。

胎动次数减少

胎动较以前减少,这是因为胎头已入骨盆,位置相对固定,且宫缩使胎儿难以活动。

每个孕妇对胎动的感觉不一样,但胎动绝不应该突然消失,若不能断定是否异常,应到医院检查。

肾脏有重压感

由于子宫内神经支配的关系,肾区(后腰稍上方)有一种模糊的重压感。

以上这些临近分娩的征兆,并非每个孕妇全部具备;个体征兆不同,程度也有差异;即使出现这些征兆,也不要慌张,不是马上分娩,也不见得马上住院;但要观察进展,做好随时入院分娩的准备。

即将分娩征兆

妊娠后期接近预产期的时候,夫妻都关心着分娩的到来,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快要临产了呢?一般来讲,孕妇在足月前后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说明已近临产,应该住医院待产:

出现规则的子宫收缩

孩子出生的日子快要到时,产妇会感到腹部有比较频繁的子宫收缩的感觉,它的特点是收缩力弱,持续时间短而不规则,收缩的强度并不逐渐加强,没有阴道流血和流水,卧床休息后,子宫收缩可以完全停止,这种不规则的子宫收缩并不意味着临产;当出现有规律的子宫收缩,每隔10~15分钟1次,每次持续时间几十秒钟,即使卧床休息宫缩也不消失,而且间隔时间逐渐缩短,持续时间渐渐延长,收缩的强度不断增强,这才是临产的开始,应该立即去医院待产。

阵痛

阵痛指周期性的子宫收缩。起初每30分钟或1小时,有10~20秒的腹部张力,然后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反复地加强规则性的子宫收缩,到了每10分钟1次规则的阵痛,就是“分娩开始”,必须入院。不过,待产妇早点入院较安全。

见红

分娩开始之前24小时内,阴道会排出一些血性黏液,俗称“见红”。所以,当产妇“见红”时,表示24小时内即将临产,应该立即去医院待产。

破水

由于子宫收缩不断加强,子宫内羊水压力增加,羊膜囊破了,“胞浆水”流出,此时称为破膜。大多数产妇是在临产后才破膜,仅有少数产妇临产前破膜,称为“早破水”。这时,应立即平卧送医院待产,一般在24小时内临产。此外,以往有急产、过期产的孕妇,以及产道、胎位异常和其他合并症的产妇,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何时住院。

临产征兆

有规律的宫缩一旦开始,分娩也就开始了,通常称之为临产,它与妊娠末期的“假临产”现象有很大区别。假临产是指妊娠的最后2~3周内,孕妇经常会感到不规则的宫缩,其特点是强度较弱,持续时间短,每次不超过30秒,也无一定的规律,时密时疏。而真正临产的子宫收缩则具有以下特点:

节律性

临产时每阵宫缩持续约30秒左右,间歇5~6分钟。随着产程的推进,宫缩持续时间延长,间歇时间缩短,宫缩强度也逐渐增加,最后的宫缩持续时间可达1分钟,间歇时间缩至1~2分钟。

缩复作用

每阵子宫收缩后,子宫肌纤维不能恢复到原来的长度,这种作用使宫腔体积越来越小,子宫下段被迫扩张,迫使胎儿慢慢下降。

对称性

正常子宫收缩起自两侧子宫角部,迅速向子宫中线集中,再向下以每秒2厘米的速度扩展,15秒钟后整个子宫收缩,协调一致。

极性

子宫上段肌纤维多于下段,收缩力底部最强,体部次之,上段收缩力几乎是下段的两倍。

总之,临产的标志是子宫收缩趋于规律、协调,能促使宫口扩大,逼迫胎儿离开子宫,降临到世界上来。产妇的感觉是宫缩一阵紧似一阵,腹痛由宫底向下腹部移行,腰酸也随之加重。

分娩姿势

目前,大多数产妇分娩都是躺在床上进行的,这样助产医生行动较方便。但是由于产妇行动不灵活,限制了其主动参与新生儿的娩出过程。

其实,分娩除了可以取卧姿外,还有蹲、坐、跪甚至直立姿势。这几种姿势都有其好处。

取直立姿势时,阵痛时间缩短,平均可减少2小时。

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产妇身体直立时,胎儿能使宫颈较快打开,胎儿能比较顺利地进入产道,使子宫收缩比较有效,即使产妇力量较弱,也不太影响顺利分娩。

蹲、坐、跪使骨盆张开较大,胎儿容易通过。同时,产道成直线,胎儿通过阴道时不必面对卧姿时出现的阴道斜坡。此外,子宫肌肉下推力较大,可以缩短分娩期。

由于直立式分娩具有上述优点,目前,许多国家正在鼓励产妇尝试这些分娩姿势,部分产妇也已开始接受这些姿势。

分娩三要素

产道(产出婴儿的通道)、胎儿和娩出力(婴儿挤出产道的力量)是直接影响分娩顺利与否的三个要素。此外,母体的健康状态、周围环境都是生产的相关要素。

产道

(1)软产道

子宫内的胎儿离开子宫到达外界必须通过的第一关,是平时紧闭的子宫入口,然后是通过阴道到达外阴部的第二关。这些通道都是柔软的组织,所以称为软产道,是由各种肌肉与韧带形成的通道。

生产时,这些组织会更柔软,以便胎儿通过,而上述的两个关卡处将会有黏液和羊水润滑,使胎儿便于通过。

(2)骨产道

软产道虽然柔软带有伸缩性,但四周却是形成骨盆的骨骼,其结构将影响胎儿是否能顺利分娩,因此软产道外壁的骨盆下部(小骨盆)就称为骨产道。

骨产道是由数块骨骼所组合而成的空间。这些骨骼由关节联结,靠着韧带坚强地结合起来,除了尾骨在分娩时可被胎儿头部挤动2~3厘米外,其余几处都是固定不移。

但这个空间并非上下四方均等,上部的骨盆入口(横向长)、骨盆开阔部(斜向长)、骨盆狭部(纵向长)等各部分都不等长。

所以,产道是胎儿从母体降生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骨产道是指骨盆。产期临近时,骨盆的耻骨结合处(位于女性生殖器大阴唇的上方)会松弛,并稍微张开,以利胎儿通过。产前检查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测量骨盆,骨盆过小或不张开,就会出现难产。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子宫颈、阴道及骨盆软组织构成的,产期临近时,软产道周围的肌肉和韧带就会变软伸开。

胎儿的状态

婴儿必须由弯曲的产道钻出,所以在通过狭窄处时和停留在子宫内时的姿势虽一样,却尽可能地缩成一团。胎儿身体最大、最硬的部分是头部,就像过小山洞、钻栅栏一样,只要头过去,身子就好办了。所以,一般来说,分娩时只要胎儿头部顺利通过,然后就轻松了。

胎儿头骨也是由五块骨骼组成,但并未像成人一般地固定,因而在通过狭窄的产道时,这些骨骼会重叠起来,使头部变小以便前进。这种构造称为应表机能,以便位于最前的头部能变成尖状顺利的娩出,不过出生数日后,即可恢复原形,以下就来看看正常的胎儿是如何分娩出来的。

(1)第一回旋(衔接—下降—俯屈)

胎儿头部位于骨盆入口时,最长的前后径(矢状缝与由前至后,骨与骨间接缝一致)与骨盆入口部的长径一致,也就是胎儿横向位于母体内。

在向下的阵痛压力下,头盖骨后方抵住尾骨,在杠杆原理的作用下,后头部承受更强的压力,使胎儿下巴抵在胸口上,结果后头部便居于前方,使分娩容易进行。

(2)第二回旋(内回转)

在紧接而来的阵痛压力下,婴儿降至骨盆开阔部,此处斜向长,所以胎儿前后径也转至斜向,后头部便回旋至母体的斜前方。

接着由骨盆达出口部,此处前后径较长因而后头部便转到母体前方,胎儿姿势就像回头望母体背部一般,所以到了此处,胎儿出生时刻也就越来越近了。

(3)第三回旋(仰伸)

进行到此处,胎儿后头部被挡在耻骨下方,枕骨便成为支点迫使前头部、脸部依序外仰,然后被挤出阴道外,接着后头部滑出,整个头部便因此露出母体外。胎儿头部降至骨产道时,背部便朝向母体前方,意即肩宽与骨盆入口处较长的横径一致。

当胎儿头部露出母体外,肩宽也按次序沿着骨产道的长径,在母体内做横、斜、纵的回转,也就是说,肩宽与胎头部前后径做同向的移动。

(4)第四回旋(外回转)

胎儿肩部被娩出时,肩幅(横径)当然与骨盆出口部的前后长一致,因而向母体背部的胎儿头部,也跟着转向母体大腿内侧,这就称为胎儿头部的第四回旋。

一旦胎儿头、肩露出,其他的也就能顺利地通过产道,自然顺利分娩了。

娩出力

(1)阵痛

子宫的肌肉无法像手脚的肌肉由意志来控制活动。然而子宫肌肉的收缩却具有周期性,这就称为阵痛,为分娩的原动力。但有些学者认为子宫收缩本身并无痛苦,此称之为阵痛并不适当。

在怀孕期,尤其是16周以后,便会出现怀孕阵痛,但都是不规则阵痛,和分娩阵痛有所不同。阵痛并非是子宫肌肉持续收缩,而是收缩与弛缓反复交替。这种收缩就为阵痛发作;阵痛发作与发作间的休止期就称为阵痛间歇。

接近临产时,起初是不规则的子宫收缩,然后才渐渐规则化。而其间隔由60分钟缩短到30分钟,渐渐变为20分钟或15分钟,而张力也逐渐增强。等到出现10分钟间隔的规则收缩时,真正的分娩也就开始了。不过,每一位产妇的状况不同,如经产妇女就可能不是逐渐缩短间歇时间,而会立刻由不规则状态进入5分钟的短暂间歇,在极短时间内进入分娩状态,这是必须注意之处。

阵痛发作,子宫肌肉便会僵硬,抚摸腹部即可感觉,在子宫反复收缩下,子宫会向下降落、子宫颈口张开,以便胎儿易于通过。

随着分娩进行,间歇会逐渐缩短、阵痛会逐渐变强变长,最后间歇和阵痛时间约一分钟,反复交替,此时加上腹压的辅助,不久婴儿即可诞生。

(2)腹压(用力)

利用腹壁肌肉和横膈收缩,增加腹部压力就称腹压,而这种压力也可用于子宫,以帮助分娩。

腹压就是普通称的用力,是在意识状态下进行,但分娩进行至胎儿头部下降到压迫直肠时,便会像解大便一般地动作,自然地使出劲来。

尤其在胎儿即将出生时,随着阵痛发作的反射性用力,更是产妇难以自我控制的,这称为共压阵痛。

若无腹压也可能分娩,可是一般产妇必须靠阵痛和腹压共同发生作用才能完成,尤其是在分娩后期,腹压可发挥极大的功用,所以善于用力与否,对分娩的进行具有极大的影响。

随意出力不但无法挤出胎儿,产妇反而容易感觉疲倦,所以配合阵痛的发作,适当的出力便显得非常重要。

出力的方法应在怀孕进入36~37周时开始练习,1日1~2回。但是应该注意不可太过用力,不然可能有早产的危险。

分娩中第1产程应了解的事项

什么是第1产程

“分娩”是指子宫开始出现有规律的收缩到胎盘完全娩出时止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被产科医生人为地分为3个产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