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民间文学导论
21710000000031

第31章 回族民间歌谣的特征

回族民间歌谣是伴随回族的兴起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又经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融汇各民族民间歌谣的形式与内容,经过加工、改造,逐渐形成了具有回族民族特色的民间歌谣。因此,回族民间歌谣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回族民歌的曲调多样、形式灵活

在我国各民族的民歌中,花儿以曲调丰富,形式多样而著称。据《中国花儿曲令全集》共编选曲令360首,其中河州型花儿令143个、曲340首;洮岷型花儿令7个、曲20首。而回族“山花儿”的曲调种类也很多。据《中国民间歌谣集成·宁夏卷》就收录了“山花儿调”十余种:“模样儿咋这么俊了”、“花儿想成黄连了”、“咱俩的姻缘到一搭”、“娘老子坏了良心”、“南山的牡丹红艳艳”、“心里的花儿对谁说”、“尕马儿拉在柳林里”、“上山打了个梅花鹿”、“哥是阳沟妹是水”和“上河的鱼儿下河里水”等。回族花儿的曲调丰富多样,在河州大令的曲调中也是深受回族花儿的影响。

回族“花儿”的节奏丰富,旋律性很强,音乐形象及艺术个性生动鲜明,绚丽多姿。形式有四句“花儿”、六句“花儿”(折断腰)和三句“花儿”。每一种形式的“花儿”都有一定的格律,非常讲究节奏。

房檐上蹲的是白鸽儿,

鸽洞里卧的是皂儿(黑鸽儿);

你给我做个顶帽儿(礼拜帽),

我给你买个镜儿。

这首四句式的“花儿”,第一句是三三三,第二句是三三二,三句与一句,四句与二句在音节上对称。

上去个高山打三枪,

枪没响,

枪口里有了病了;

连叫了三声头没抬,

没抬头,

你要的官王么秀才。

这是一首六句“花儿”,也叫折断腰“花儿”,其音节是:一句为三二三,二句为三,三句为三二二,四句为三二三,五句为三,六句为三三二。“花儿”押韵的方式是有的句句押,多数是一三句一韵,二四句一韵。它既不同于格律诗那么严格,又不同于自由诗那么自由。河州“花儿”、宁夏“花儿”、青海“花儿”、新疆“花儿”等,一般都是奇句单字句结尾,偶句是双字句落尾。押韵时不仅押句尾韵,而且还在句尾前押复韵。如:

回回庄子上的礼拜寺,

花大门修(给)了千年;

眼泪擦掉了你把饭吃,

人家的人你不要牵念。

二、回族花儿的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回族民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回族花儿的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山川、草木、人物、民俗等等,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劳动“花儿”、农事“花儿”、时政“花儿”、仪式“花儿”、生活“花儿”、爱情“花儿”等等,真实地反映了回族人民的生活。如:

手拿上剪子剪羊毛,

才知道羊羔儿瘦了。

到如今才把你见了,

这几日牵扯坏了。

还有:

铁匠打了个砧子来,

钉儿匠钉了个秤来。

小妹妹拿出个真心来,

三阿哥豁出个命来

三、回族花儿的风格独特

回族花儿主要流传于西北地区,其演唱风格粗犷、嘹亮而又细腻、辽远,再加上歌唱者用浓重的西北方言进行演唱,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同时,回族花儿保留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赋比兴的修辞手法,歌词中又掺杂了回族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回族花儿在保留花儿固有的曲式曲调的同时,又吸收了阿拉伯音乐、当地民歌和民间小调等,形成了独具回族特色的回族花儿。回族花儿的代表曲目有《花儿本是心上的话》、《心儿里还牵着呢》、《想你想你这么个想》、《看一趟心上的尕花》等。

回族“花儿”在艺术手法上大都采用比、赋、兴,如:

阿哥是凤凰天上旋,

尕妹是园中的牡丹;

不说尕妹妹长得端,

还说阿哥的眼馋。

又有:

扎花的兜兜盘锦呢,

盘锦是要两根线呢;

维下的朋友宽心呢,

倒把我的心扯烂呢。

回族花儿中还是用了许多波斯语、阿拉伯语词和宗教化的语词。如口唤(允许的意思)、乃玛子(礼拜的意思)、多灾海(火炼的意思)、乌苏(烦躁、忧愁的意思)、清真寺(伊斯兰教活动场所)、主麻日(聚礼日)等。如

模样儿不俊心真哩,

阿哥的肉肉我痛哩;

尕妹妹的心儿比真金,

主麻日我娶者迎哩。

又有:

白杨的树落上乌鸦了,

沙滩里落了雁了。

想花儿想得乌苏了,

相思病不得救了。

花儿是用汉语演唱的,但是,在回族的生活实际中,回族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这不仅体现在回族在使用汉语时参杂了许多波斯语、阿拉伯语,同时,它还将与本民族生活相关的一些独特的语言习惯也渗透到汉语中。比如,净身、汤瓶等。回族谚语说,一天不洗五遍水,不能算是好回回。回族净身有大净、小净之分。大净是在上清真寺礼拜前要进行大净,小净是穆斯林人每天必须做得的卫生习惯。汤瓶是回回净身使用的卫生器具。所以,在回族花儿中这些语词被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花儿的歌词中,成为回族花儿最具民族特色的标志之一。此外,回族花儿中还用“者”、“嘛”、“呀”、“哈”、“哎”等虚词来做衬字。这些衬字的使用,使花儿的曲调更加悠远、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