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石话实说
2171000000068

第68章 藁城战将殉沙场、董氏一门出名将

董俊家族墓位于藁城市南董村,占地980多亩,现在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南董元代古墓群。想当年,这里碑碣林立、封土巍峨、墓丘如山,是藁城县境内规模最大、规制最高的古代家族墓葬。元代著名的数学家、大学士李冶为董俊撰写碑文。董俊墓前有御赐的神道碑、石牌坊、石像生、阙门等,雄伟壮观,体现了他作为元朝开国功臣的身份地位。

董俊,字用章,出生在金朝真定路藁城南董村。按照元代学者纳新《河朔访古记》记载,董俊家族应该是九门县的世族。他说:“九门‘城中世家,惟董氏一族,自龙虎卫上将军俊帅孤军内附,灭金之役,战死黄河之上’。”

董俊擅长骑射。蒙古南下时,金朝在藁城立靶比武募兵,董俊挽强弓一发中的,应招从军。1215年,蒙古国木华黎帅兵南下,董俊率军投降,成为蒙古的一员汉族将领。

在张柔率军进攻井陉人武仙的时候,董俊被蒙古太师木华黎委任为中山府事,佩金虎符,驻定州。接着董俊和张柔合兵进攻真定,武仙被迫归降。当时,董俊看见武仙带着兵踩踏百姓的庄稼,勃然大怒,呵斥“不许夺我百姓口粮”,吓得武仙的士兵急忙跪下。

董俊被授予龙虎上将军、行元帅府事,驻藁城,不久升左副元帅,他的部众号“匡国军”。木华黎委任史天倪为真定、济南五路万户,驻守真定。董俊对史天倪进言:“武仙这个人,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务必严加防备。”结果不幸被董俊言中了。

言而无信,武仙将如何反戈一击?

身先士卒,董俊又怎样勇猛杀敌?

藁城故里,南董庄有无董俊后裔?

六年后,武仙杀史天倪反叛。一时间,藁城周边州县大多随武仙反叛,董俊被武仙的军队围攻,险些被诛灭九族。他孤军坚守,收拢史家军将士,拥戴少帅史天泽攻克真定,帮助史天泽稳定局势。

之后,董俊参与灭金的多次征战。每次冲杀,身先士卒,勇气慑众。一次他身负多处刀伤,仍奋勇冲杀。他的谋士劝他不要冒险而不顾生命。他回答说:“我是将军,既然敌兵在前,我只要不死,岂能临阵苟安乎!”

战后,有些将帅报功往往以少报多,冒功领赏,但董俊从不作假。他说:“如今虚报人口,日后朝廷按户征收税赋,他们虚报邀功的结果,就只能苛征重敛,造成‘我独利而民日困’,这种缺德的事不能做。”

他出兵镇压多次叛乱,坚决反对滥杀胁从。主张只严惩贼酋,胁从者释放。在攻破天台寨后,蒙古将领让蒙古士兵搜捕降卒家眷。他说:“城池都投降了,再去抓捕人家的家眷,这是不仁道的。我们不要积怨太深。”因为他仁义厚道,所以被俘的金兵都愿做董家的家奴。而他每次都是把这些人带出战场后,释放回家。

董俊很佩服史天泽对待文人的仁厚,决心效仿。因此,攻克大名城时,他把有学问的儒士请到他的车上,带回藁城,教授他儿子们。他曾说过一句名言:“骑射之术,百日事耳;而《诗》、《书》儒学,非得十年苦读才能通。”

董俊经常告诫儿子们:“我不过一个农夫,天下多变故,我以‘忠义事人’,你们要‘力田读书’,不要有非分之想!”

蒙古太宗四年(1232年),董俊、张柔跟随史天泽和蒙古合兵围攻金朝都城开封,金哀宗弃城逃奔河南蔡县,董俊奉命率兵追杀,不料遇金朝伏兵,被驱入河中,董俊力战身亡,终年四十八岁。后被追赠运节功臣、太傅,封赵国公。

藁城人都知道,南董乡南大章和北大章聚居着董俊后裔,每年春节拜年、祭祖活动,都要提起老祖爷。董家祠堂族谱的最上端是董俊的画像,正堂的中间供奉董俊神龛牌位。

德高望重,董文炳却为何将高官丢弃?

恩泽百代,藁城是否曾是太后汤沐邑?

引经据典,董文用以何典故羞煞污吏?

董俊共有九个儿子,其中长子董文炳、次子董文蔚、三子董文用、八子董文忠,在蒙元王朝的地位比较显赫。

董文炳,字彦明,董俊死的时候,文炳十六岁,少年老成。董文炳十八岁荫补任藁城令,他虽年轻,但明于听断,为属下折服。

董文炳看到蒙古的官员横征暴敛,对藁城县索求无度,一气之下,弃官出走。

忽必烈率军南征时,董文炳带着弟弟和337部下四十六人赶赴大理从征岭南,受到忽必烈的表彰,从此追随忽必烈参加灭宋战争。忽必烈当上皇帝后,委任董文炳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佩金虎符。他成了忽必烈的禁卫军主将。

1262年,董文炳受命配合史天泽平定济南李璮叛乱,在围攻济南时,他极力主张招降,尽量少杀人。于是他派人秘密招降了李璮的爱将田都统。这个人星夜从城头系着绳子出城,为史天泽平定李璮出谋划策。

在元朝灭宋横渡长江的阳逻堡之战中,董文炳是先锋官。地处长江中游北岸的阳逻堡,距武汉中心城区20千米。董文炳率领他的弟弟董文用、董文忠和敢死士兵在阳逻堡抢渡长江,成为元朝历史上渡江的二十勇士。

后来,忽必烈不断给董文炳加官进爵,派他任山东路统军副使,又拜参知政事。董文炳率军与蒙古元帅会师,迫使南宋的守将归降。他又随大军顺江而下,攻克当涂、南京。在镇江战役中,他打败了南宋主将张世杰的水军,获战船七百艘,宋军被迫撤退到广东的零丁洋。之后,他在临安大战,逼迫南宋皇帝赵昰和太后投降。他和张弘范一样,都是灭南宋的汉族主将。南宋忠烈张世杰、陆秀夫扶持赵昺当皇帝,坚持抗元。董文炳一路追击,攻取台州、温州、漳州、泉州等地。

灭宋以后,忽必烈在上都召见董文炳,派他到大都就是北京主持中书省、枢密院各事,董文炳成为元朝地位很高的汉族官吏,被忽必烈尊称为“董大哥”。一年后病逝大都,追赠平章政事,谥忠献。他的儿子董士选被元成宗称为“董二哥”,在元朝的地位也很高。

董俊战死时,三子董文用年仅十岁,字彦材。当时,藁城是忽必烈母亲庄圣太后的汤沐邑。什么是“汤沐邑”?这个词源于西周,是天子在王畿内赐给诸侯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后来指皇后、亲王、公主们受封收取赋税的地方。

忽必烈的母亲把管理藁城赋税的事交给董家。董文用年底到忽必烈的封邑和林拜谒太后,地址在今蒙古国后杭爱省厄尔得尼召北。

他千里迢迢去拜见,一来是汇报工作,二来是顺便看看自己的哥哥。当时忽必烈见到这个小管家,看他很有文采,比他哥哥有学问,就让他留在亲王府主管文书,董文用成为忽必烈的秘书。

后来,董文用和弟弟董文忠一起跟随忽必烈到云南征大理,回来后受命教皇子读经。期间,忽必烈采纳董文用建议,派他四处寻访金朝遗老名流,招抚李治、姚枢、李俊民等名人,忽必烈向他们咨询治国之道。

忽必烈即位后,设立司农司,派出要臣发展农耕。董文用受命为山东西道巡行劝农使,就是劝诱农耕的钦差。他走遍山东各地劝农,“五年之间,政绩卓越”,在各路劝农使中,他的业绩最为突出。

后来,因为蒙古贵族派系之间的政治斗争,他受到诬陷,被免官归乡。

在藁城西北的南大章、北大章一带,“水土肥美,沃野平豁,乡村如画,居民熙熙,仰恒山于云端,来滹水于天际。”在这秀丽的地方,被免官归乡的董文用建了别墅,别墅旁边建了一座亭子,请人题写了匾额名“遐观”。

后来,朝廷选用旧臣,董文用受召兵部尚书。因为他这次罢官,了解了民间疾苦和一系列冤狱,深刻感到国家法制的重要,于是他一回朝就建议整顿按察司,加强法制。

不久,他转任礼部尚书,知秘书监。

当时,元朝南征北伐,长年征战,急需国库财源,有人举荐一个大贪官卢懋出来管财政。结果这个贪官竟然把横征暴敛作为政绩。董文用看到这种败类,当面责问:“放羊的每年剪两次羊毛,如今你让他每天剪一次。牧主开始高兴多收了羊毛,可羊没了避寒的羊毛,天冷了,都死尽了,牧主还有羊毛可收吗?”

大贪官卢懋说:“你什么意思,我不懂。”

董文用气愤地说:“民财是有限的。你都把他们榨干了,百姓都饿死了,再找谁敛财!”

忽必烈去世后,成宗铁穆耳即位,很多汉人旧臣都被罢官,只有董文用因为是皇上的老师而留任。元成宗经常请他入宫问策。1297年,董文用病逝,追封赵国公,谥忠穆。

由于董俊的长子做了忽必烈的亲军都帅,所以老二和老八,都入侍忽必烈的亲王府,董家兄弟成了忽必烈最信任的亲军将领。不久,老八董文忠跟随忽必烈伐宋,也是渡长江的二十勇士之一。忽必烈对董文忠,从来不叫他的大名,而是直呼“董八”,可见他与忽必烈的关系。

心系民生,董文忠怎样劝谏免税赋?

以法治国,董八如何完善元朝法律?

忠君为主,寿国公因何被朝臣嫉妒?

忽必烈灭南宋期间,百姓税赋沉重,董八多次进谏请求减税。

在董八的请求下,忽必烈罢免了百姓卖农具的税赋。不久,他随太子奉诏出镇怀州,途经赵州,有蒙古士兵砍伐百姓的桑枣,百姓在道上申诉,随从们蛮横地驱赶老百姓。董文忠给太子说:“皇上正在劝农,对于伤害庄稼和桑麻的军士必须惩处,以示惩戒。”于是太子刑杖伺候,打了砍枣树的蒙古兵二十军棍,告诫所有将士,谁毁坏庄稼桑枣树木,一律严惩。这件事后来忽必烈知道了,非常高兴,夸奖董八做得对。

当时忽必烈颁诏,凡土匪、逆贼全部杀无赦,各地都出现了滥杀盗贼的悲剧。董八凭着与皇帝亲近的关系,对皇上说:“皇帝诏书在于严惩乱贼,可将帅们会以此把滥杀当成功绩,这于国于民不利。”

忽必烈问他:“你说怎么把握法度为好?”

他说:“应该把这些人的罪过分出轻重。首恶严惩,胁从者应该释放归田。”一次,士兵抓住一个罪犯,一直痛骂元朝。忽必烈大怒,命令立刻斩首。很多文武大臣没有一个人说话,唯有董八站出来说:“不可杀!”

皇帝盛怒:“这等刁蛮恶贼还不能杀?”

董八说:“没有给他定罪,凭骂人,就能杀人吗?”

忽必烈一想也对,就让刑部审理,结果这个所谓的罪犯根本无罪,错抓了人,在董八的辩护下免了刑。

后来,董八卷入朝廷要臣之间的争宠斗争。无论蒙古要臣如何排斥他,忽必烈对他都极为信任,对皇太子说:“能够竭诚为国,在大是大非面前说真话、办实事的大臣,唯有董八啊!”

所以,晚年的忽必烈,就把元大都的宫苑、城门、营屯、禁兵、军器等等重要部门,都交给董八监管,原来归属中书省的兵马司也改由董八掌管,可见忽必烈对他最为放心。不久董八病逝,封寿国公,谥忠贞。

这正是:

藁城董氏一将门,战死沙场是董俊。

文炳兄弟渡江功,世祖铭记成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