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石话实说
2171000000034

第34章 模棱宰相苏味道、眉山三苏识祖先

在石家庄南三环路外不远,栾城县北308国道以西,有个苏邱村。村南有唐代宰相苏味道的墓葬,这个村子就是因苏味道的墓丘而得名。苏味道原名苏丘,清雍正元年,皇帝下诏避讳孔丘的名讳,于是将丘字改为邱。

苏味道墓四角有四座井亭,墓前立有三通石碑,正中的石碑上书“大唐苏味道之墓”,左右两块碑上书“三苏发祥”、“眉山发迹”字样,还有一块《苏味道墓修复碑记》卧碑。离苏邱村不到1千米,有一座工艺精湛的古代石拱桥。此桥是苏味道后人清明祭祖的必经之路,因此名“清明桥”。清明桥坐落于洨河故道上,是栾城县的一大名胜古桥。

苏味道原籍栾城县,因为担任武则天周朝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也就是宰相,所以有“苏鸾台”之称。他生于648年,从小勤奋好学,天资聪慧,九岁能写华美的文章和诗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神童,在当地很有名,与赵郡李氏的李峤齐名。苏味道十八岁就中了进士,担任咸阳县尉,相当于武装部长和政法委书记,负责军事防卫和社会治安。

后来他被唐朝名将裴行俭推荐担任管书记,掌军中表奏文书,跟随裴行俭抗击突厥。

后来,唐高宗儿子李弘的老丈人被授任左金吾卫将军,即保卫皇帝的最高将领。

他到处访求最有名的文学才子替他撰写谢恩表,最后请到了苏味道。苏味道下笔成章,写出了一篇文采飞扬的谢恩表,不仅使他深感满意,而且被朝野内外广为传诵,从此苏味道御用文人的才华展露出来。

不久,武则天就废了唐朝建立武周,自称女皇,苏味道成为武周朝的大臣。有一天,女皇武则天问他的要臣狄仁杰:“我想要一个好汉,有吗?”狄仁杰说:“我想陛下不是要壮汉,而是要一个文章资历都行的人物吧。我看赵郡来的大臣李峤、苏味道,就非常值得重用。”

武则天非常高兴:“这正是我的意思。”

苏味道以他的文采得到宠信,在694年被授凤阁舍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宰相。官拜宰相,苏鸾台为何突然身陷囹圄?

三起三落,苏味道怎堪仕途艰难步履?

模棱两可,雪灾为何被说成祥瑞大吉?

武则天统治初期,重用酷吏,官员之间互相倾轧。在这种情况下,苏味道虽然做了宰相,但政治地位很不稳固,屡遭诬陷。有一年,他和李峤的舅舅张锡因为一不留神把武则天内宫的机密说了出去,结果两人都下了狱。这次下狱的经历,使苏味道感到官场的残酷和为官的险恶,于是他学会了用示弱来保护自己。李峤的舅舅在监狱里泰然自若,而苏味道却被吓得一副非常怕死的可怜相。狱吏给他们送饭,对李峤的舅舅很尊重,可是却把给苏味道送的饭倒到地上,苏味道竟然从地上捧起来就吃。武则天听说苏味道这副怕死的样子,便赦免了他,贬他到四川去做刺史。

后来,武则天念及苏味道的文采,就召他还朝,让他担任天官侍郎,负责写文章。不久,他再次当上宰相,而且一当就是六年。当了六年宰相的苏味道,觉得自己在朝廷有地位了,就请求回老家修坟,为他的父母改葬,其实就是借着做了宰相大修祖坟,光宗耀祖。武则天给了他很大的面子,诏令赵州和栾城县的地方官为他提供葬事所需的物资与人力。苏味道在苏邱这地方大肆建造祖坟,并倚仗权势侵占乡亲的田地,大量征用民力。结果,苏味道利用职权为祖宗修建坟茔这件事做过了头,受到监察御史的弹劾,武则天下诏罢免他的宰相,贬到陕西黄陵东南任坊州刺史,后又贬到四川成都转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苏味道前后三次入阁,担任宰相共计七年,三次被贬。官场的险恶,使他很无奈,所以,他学会了讨好武则天,对当时的政事常常和稀泥,处事非常圆滑。他曾公开对人宣称:“我为官处事,不想决断明白。若一旦决断有误,则必受其咎,追悔莫及。因此,凡事以模棱两可的态度来处理,这样可保万无一失。”于是时人称他“苏模棱”。

《大唐新语》记载,有一年三月下了大雪,小麦受到冻害,可当时作为宰相的苏味道却声称这是祥瑞征兆,写了奏表祝贺武皇。有一位大臣劝他不要妄加祝贺,苏味道不以为然,还说:“这是祥兆瑞雪,怎么是妄加祝贺呢?”

这位大臣说:“苏宰相分不清阴阳,三月降雪,本来是天灾,可你却说这是瑞雪。那么,腊月打雷是否就是瑞雷?”在场的朝臣听了,都哄堂大笑。

武则天晚年,生活糜烂,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以“面首”得宠,专权跋扈,被称为六郎七郎。苏味道虽高居相位,但是也低三下四,巴结张氏兄弟,写了一些拍马屁的诗。

宦海沉浮,眉州为何成为苏味道人生终点?

造诣深厚,苏味道究竟留有哪些传世名篇?

苏邱归葬,苏氏在眉州是否还有子孙繁衍?

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一举发兵,诛杀了张氏兄弟,逼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李显,李显即位,就是唐中宗,武周政权宣告结束。

苏味道因为党附于张易之兄弟,而且和武则天的侄子交情深,口碑不好,虽然有才而失人格,所以被贬为四川眉州刺史。同年末,他被授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但尚未赴任便病死在眉州,终年五十八岁,皇帝追赠他为冀州刺史。

苏味道身处宦海多年,虽为官圆滑,但他对自己的兄弟家人十分友爱。他任宰相期间,他的弟弟太子洗马苏味玄曾托他办事,结果他办得不如意,于是苏味玄便当面责骂他。对此,苏味道竟能泰然处之,仍和弟弟保持着十分亲密的关系,因此有人称他有友悌之情。

苏味道是初唐文学的大家,在文坛上享有盛名,与同一时期的文学家李峤、崔融、杜审言一起合称“文章四友”。苏味道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文,如今能看到的却只有《全唐诗》中收录的十六首诗,其中大多属于应制诗和咏物诗,以五言诗为主。苏味道的诗大都是奉迎之作,但他也有些好诗,写得比较精彩。他的代表作是《正月十五夜》,这首诗写元宵夜火树银花的场景,是中国元宵节诗词中的上乘之作。

那是神龙年间的一个元宵灯会。皇家禁军取消宵禁,文武百官、权贵要臣、工匠商贾都上街观灯。唐中宗要求文人大臣们都要赋诗一首,歌颂大唐朝复辟后的盛事。当时的作者数百人,但最后唯有苏味道和另外两人的诗被认为是绝唱之作,且唯有苏味道的诗流传最广。

苏味道病故后,归葬到故乡栾城祖坟苏邱。他的一个儿子留在四川眉山,世代繁衍。

眉山发迹,三苏怎样认定自己的祖籍?

苏自栾城,苏辙如何挥就《栾城集》?

千里婵娟,苏轼是否曾寻根栾城故里?

栾城县苏邱村苏味道墓前有通“眉山发迹”的碑刻。“眉山发迹”,是说眉山的三苏是从这里发迹,成为文学世家的。三苏故里都在四川眉山,而且居住了十代,是地道的天府人士。但要说祖籍,他们都自称是赵郡栾城人。

苏轼的父亲苏洵在署名赵郡苏洵的一篇《族谱后录》中明确记载:汉代苏纯,汉顺帝时为冀州刺史,又迁并州,他的子孙安家在赵州,唐代武皇时期,有苏味道,是凤阁侍郎,后来被贬眉州。因此,眉州苏氏就是苏味道的后代。“其子孙遂家于赵郡。其后至唐武后之世,有味道者,圣历初为凤阁侍郎,以贬为眉州刺史,迁为益州长史,未行而卒,有子一人不能归,遂家焉。自是眉州始有苏氏。眉之苏,皆宗益州长史味道。”

不仅苏洵在他的许多文章中,都署名“赵郡苏洵”,而且他儿子苏轼的文集、诗词、墨宝中,也经常使用“赵郡苏轼”或“赵郡苏子瞻”署名。赵郡,是栾城县的上级政区,是苏轼的郡望。苏轼的妻子王弗死了以后,苏轼亲笔写了《亡妻王氏墓志铭》称:“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在苏轼的一系列书法珍存中可以看到,苏轼经常使用的印章有“赵郡苏氏”、“赵郡苏轼”之印。

由于三苏一生念念不忘故乡赵郡栾城,所以北宋皇帝给苏辙封了一个栾城县伯的爵位。苏辙被封为“栾城县开国伯”后,人们亲切地称他“苏栾城”。

此后他便多了一个号——“栾城”,所以他的作品集就叫《栾城集》。

在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年),面对明末李自成造反和清军不断南下的局面,栾城人为纪念三苏故里,恭请当年兵部侍郎,身为蓟州、山海、天津诸镇兼关内总督的河南虞城人范志完为苏味道写了一通“眉山发迹”碑,昭彰眉山的苏氏家族是因此而发迹,强调这里是眉山三苏的故乡。

范志完自称是宋代爱国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后裔,做过真定知府,当年还是比较有民族气节的,在真定府创建了纪念抗击外虏的一些义士的节祠。

但就在崇祯十一年,清军大举进攻,攻破长城防线,这位明朝的将帅战守不力,兵败溃逃,还“纵兵掳掠”,后来被崇祯皇帝处决了。因此,他在后世的口碑并不好,但他的书法尚有一定艺术水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隶书大师刘炳森先生为“眉山发迹”书写了碑记,纪念眉山三苏于河北栾城的历史渊源。最近这些年,海内外苏氏后裔在栾城举行了多次苏氏故里祭祖活动。

在栾城苏味道墓地上,原来有许多古老的国槐树,相传是苏轼在任定州刺史时回祖籍祭扫的时候亲手种植的。苏轼曾经被贬为定州刺史,在定州留下了很多遗迹,如雪浪石铭、定州大秧歌、中山松醪保健酒和《中山松醪赋》等等,都是他在定州留下的文化遗产。

有一年,苏轼在定州亲自修筑的塘泊河渠中撒网捕鱼,与民同乐。就在此时,栾城县令派人给苏轼送鱼,苏轼很受感动,欣然命笔写下了《答关令送鱼诗》。关令,就是栾城县令,因为栾城县在西汉时期曾名关县。古代文人为了表示有学问和怀古情怀,经常使用古代地名。可见,苏轼对祖籍栾城,有着很深的感情。

苏轼的儿子苏过也做过定州通判,也回栾城拜谒过祖坟。可惜,他路过真定时暴死在真定,英年早逝。

这正是:

栾城才子苏味道,三拜宰相尽逍遥。

眉山发迹留三苏,百代豪情故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