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就业与创业指导
21696600000005

第5章 就业准备

即将毕业的职业院校学生就像是刚刚孕育成熟的生命一样,迫切地希望很快融入社会一展自己的抱负,但是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职业院校学生应增加在校期间实习的经历,作好从基层干起的心理准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收集就业信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作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第一节思想准备

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来讲,社会在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毕业生要在就业前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包括作好自觉适应社会的思想准备,正确地认识自己,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观存在着多层次、多元化的趋势。正确的就业观不在于你选择哪条路,而在于你怎样选择。对于有志向的青年来说,就业所追求的目标不应是金钱、私利和虚荣,而应该是事业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一个目光远大的毕业生应把个人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志趣、追求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不能为了单纯追求安乐享受而抛弃事业上的追求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有人把目前职业院校学生择业的价值取向归纳为“奉献型”“索取型”和“实惠型”。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职业院校毕业生应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寻求多种就业方式,拓展更多的就业渠道。

(一)改变“狭义”的就业观,树立“广义”的就业观

就业,亦称“劳动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凡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即为就业者或就业人口。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生来说,只要具备就业的条件,无论是在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作,还是从事个体经营;无论其工作地点在农村、乡镇、城市、国内,还是国外;无论其工作是固定性职业,还是临时性职业;无论其是在现有的岗位上工作,还是在自己创造的新的岗位上工作,都属于就业。

狭义的就业观认为,只有当国家干部、加入白领阶层、进大城市、大机关、进事业单位、端铁饭碗才算就业;只有能留档案、能落户口的那种才算就业;只有显性就业才算就业。受此影响许多职业院校学生把眼睛盯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地位高的工作岗位。但随着高职教育普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职业院校学生作为高层次短缺人才所具备的市场优势不复存在,对人才的高学历追求将逐渐被高素质、高技能的新要求所取代,就业竞争更加激烈。此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大规模调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国有企业减员增效,许多富余人员下岗分流;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造成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许多社会机构吸纳员工的能力下降。面对新的就业形势,职业院校毕业生要改变狭义的就业观,树立起广义的就业观,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不管是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都是就业。只要是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在工作种类上,不仅可以从事一份工作,也可以同时兼任几份工作;在工作收入上,可以从事有较高收入的工作,也可以从事一般收入的工作;在工作地点上,既可以是城镇,也可以是农村;在工作稳定性上,既可以从事稳定的长期工作,也可以从事不太稳定的短期工作。广义的就业观将会使我们的就业范围大为拓展。

(二)改变“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树立动态的“终身”择业观

传统的就业观认为,读了职业院校,就应该找一份一次择业定终身,稳定到退休的“铁饭碗”工作。而如今,这种观念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充满风险,企业破产、单位裁员、经济不景气以及新生劳动者对现有劳动者的竞争淘汰等,均是现阶段与未来发展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均会导致部分劳动者失去已有的工作岗位。职业院校毕业生虽具备专业知识的优势,但由于当前人才分布不均匀,又由于部分学生有学历但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工作经验等原因,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即使已经就业,也不能保证不被淘汰,或终身不变换岗位。因此,要摒弃“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树立动态的“终身”择业观。

而职业教育普及化阶段,社会经济较为发达,职业流动较为频繁,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职业流动正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其结果是使就业者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爱好、技能、知识水准,从一个部门转到另一个部门,为就业者全面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使就业者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逐渐被动态的“终身”择业观所取代。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正确就业观。

(三)改变“选择工作岗位”的观念,树立“创造工作岗位”的观念

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早在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就强调指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我们应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通过规范的创业教育,来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我国部分高校也已启动了创业计划,并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教育部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行为予以肯定,并且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排除一切政策障碍。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先后为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创设环境,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助力。职业院校学生创造工作岗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缓和和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必然选择。

(四)改变不良的就业心理观念

一些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出现一些不良的就业心理观念。如,攀比心理、盲目求高心理、不平衡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依赖心理等等。对选择的就业单位彷徨不定,最终导致不少职业院校学生与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校要进行科学的就业观、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明确今后职业方向的初步定位和合理规划,树立起阶段性就业观念,不期望一次就业就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是要分阶段由低级向高级理想工作岗位迈进。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院校毕业生才能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案例分析】4-1

毕业了,学士们“扫大街”

2007年6月1日,郑州市二七广场,中原工学院的5名大学生穿着黑色学士服,戴着学士帽,戴着恐怖的鬼脸面具,头发凌乱。有人抬头望天,有人低头看地,有人摊着双手,一副无奈的样子。接着,变化发生了,表演者拿起扫帚和拖把开始“清扫大街”,做起了清洁工。最后,大家撕掉脸上的“面具”,抛向空中。

点评:中原工学院的一些大学生,身着学士服,丢弃鬼脸“面具”,来到二七广场“扫大街”。表演的主题是“劳动最光荣”。望天、看地、摊手,是表达一种复杂无奈的情绪。但人们需要靠双手去养活自己。撕掉面具,是劝诫毕业生,早早丢弃毫无价值的“面子”,从基层做起,“先就业再择业”,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而不要“高不成低不就”,一直不参加工作。“这一方面表达了学生自己的愿望,另一方面,也给学弟学妹们指了一条道路。”

为什么大学生作出拿起扫帚“扫大街”的选择很难?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纪德尚教授认为,这一方面与现在的就业压力有关,根本原因是大学生知识转化率不高,缺乏经验。“在学校学到的很多知识,没法转变为找工作的筹码,他们就会对知识本身以及对上大学产生怀疑,从而有种迷茫的状态。因此,纪德尚教授建议大学生要认识到,学校毕业不可能一开始就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应该积极调整心态,认清自身所处位置,做适合自身能力的工作,先就业再发展。

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每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如教师要遵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医生要遵守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等等。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员,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认识的修养、职业道德情感的修养、职业道德意志的修养和职业道德行为的修养。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一方面要取决于外界氛围,另一方面取决于自身主观的努力。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缺乏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理智的自觉的活动,它不仅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也需要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道德理论作基础。因此,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道德基本理论,努力提高职业道德认识,积极参加社会和学校实践活动,做到知识和行动的统一,是培养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前提和必经途径。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修养方法,首先,必须积极实践,勇于实践和反复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掌握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并认真加以体会、消化,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理论和知识体系,转化为高尚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其次,必须切实提高在职业实践中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积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再此,坚持把职业实践作为检验自己职业道德修养的唯一标准,自觉地通过职业实践、社会实践来检查发现自己职业道德认识中的错误、职业道德品质上的不足,从而自觉主动地克服和改正一切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最后,充分认识职业道德知与行相统一的特点,认真贯彻职业道德修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言行一致原则,身体力行,努力把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运用到自己的职业实践活动中去,以自己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案例分析】4-2

毕业生小王来自云南罗平,直到当年3月份他还未落实工作单位。刚好有一家制药厂要他,专业对口,又是家乡,然而他本人的择业意向却是:单位地点必须在昆明市,至于到昆明的什么单位、具体做什么工作都无关紧要,除此以外,什么单位都不考虑。在这种心态下,结果自然难以如愿。

点评:小王的思想在当前毕业生的择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少毕业生过于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最低的期望也是回自己家乡所在地的中心城市。他们只注重经济文化发达、工作环境优越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才济济、相对过剩的一面,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甚至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导致主观愿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

第二节心理准备

毕业生择业的过程既是一个竞争的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要使自己在竞争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就必须作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

一、常见的心理误区

(一)自卑心理

职业院校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没有考上大学,是无能的、是失败的,认为上职业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本科生。因此,他们往往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潜意识中就有自卑和压抑心理。再加上近几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不断地提高,而有些单位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认识又不够明确,这使得职业院校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情绪,从此他们对前途担忧,对未来丧失信心,缺乏自尊心,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二)自负心理

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是做“白领”的,是国家干部。这种心理表现在择业上,往往是好高骛远,期望值居高不下,没有将自己的位置摆正,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职业院校学生,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这部分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就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脚踩几只船”的恶性循环,从而造成就业受挫,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产生心理失衡。

(三)盲目从众心理

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人云亦云“”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里挤,自己就往哪里挤。”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这些人毫无主见,缺乏开拓精神,没有客观分析自身专业基础、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创造性,盲目跟风,随波逐流,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最终一事无成。

(四)矛盾心理

这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遇到多种选择时,会左右为难。例如,他们总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待遇稳定,风险较小,但又嫌收入不高;而自己创业收入较高,但又觉得太辛苦。他们总是举棋不定,总是进行痛苦而矛盾的选择。这种既要顾及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又要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收入、福利条件的矛盾心理,最终往往会使这些职业院校毕业生丧失机遇。

(五)攀比心理

职业院校毕业生中有一些人在求职择业中存在攀比心理,认为“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人”、存在“过去我一切顺利,现在我依然会顺利”的想法。即使有些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的就业单位或觉得平时其他同学什么都不如自己,却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单位,于是心理就不平衡,就彷徨放弃。这种攀比的求职观,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常常会耽误时机,到头来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六)依赖心理

有些职业院校毕业生由于家庭、社会条件较好,在择业过程中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父母或朋友身上,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自信心,少点依赖,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七)冷漠心理

当一些职业院校学生在择业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时,会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情绪低落等反应。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心灰意冷,决定听天由命任凭发落。冷漠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是逃避,他们不再想主动争取择业机会,不再去努力,认为去什么单位都无所谓,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二、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压抑苦闷、情绪异常

压抑是当情绪和情感受到过分克制和约束,不能适度表达和宣泄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混合着不满、苦闷、烦恼、空虚、困惑、寂寞等多种情绪。毕业生面对激烈的竞争,产生心灰意冷、无精打采、失落沮丧、消沉冷漠、抑郁寡欢等情绪反应。人处在压抑状态时,容易导致精神萎靡不振,对生活失去信心,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感觉迟钝,容易疲劳、不满、牢骚多。长期严重的压抑会诱发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疾病,极易导致心理障碍。

(二)幻想、攀比心理

这是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行为。一些毕业生对目前社会状况不满意,更苦于无法改变现状而不愿面对、正视现实,采取回避的态度,自我沉浸在虚幻的环境中难以自拔,整日昏昏沉沉、飘飘然然,不注意生活和休息,而且会逐渐失去对生活的适应能力。而攀比的内容极其广泛,攀比中,往往不是比工作成绩、比贡献大小、比付出的劳动多少,而是比生活标准、比物质待遇、比经济报酬。其结果是越比情绪越低落,干劲越小;越比人心越涣散,当然攀比也不全是坏事,如果我们比先进、比创新、比贡献、比开拓、比团结是值得提倡的。

(三)牢骚心理

牢骚是指因某种需要未被满足或因受了种种委屈心中烦闷不平,而产生的一种行为心理,主要特征是不满心理。不满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积极作用,不满于现状,不满于自己的知识、技能而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不断开拓创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种“不满”对社会和个人的进步有积极的作用,是值得提倡的。二是消极作用,部分学生常常牢骚满腹,有时一人发牢骚“,一呼百应”,既影响情绪又影响生活、学习,影响学生对就业的正确认识,甚至产生不信任或抵触情绪。

(四)攻击

攻击是一种常见的激烈的应激行为。人们在受挫以后,在非理智情况下把“高能量”的愤怒情绪指向造成其挫折的对象———人或事物,表现为对他人不满、愤怒、讥讽、谩骂,甚至打斗等公开对抗行为。

三、正确的心理调适

如何改变不良的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为职业院校和学生面临的共同课题。同学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和培养就业心理。

(一)培养就业意识,积极准备就业

要树立接受职业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就业的思想,要有投身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建设、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愿望。对就业“不回避“”不逃避”,不要有“是家长要我就业“”是学校要我就业”“合心意地就做,不合心意就拉到”的想法,更不能有“由父母解决“”由学校负责”的态度,要把就业当做是自己的事情,必须面对和完成的事情,切忌存有无所谓和“等、靠、要”的思想。要尽早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认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为就业作好条件储备,要尝试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实现就业。

(二)善于应变,日后再图发展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尽早就业,获取经验,不要空等,先上岗再调整心态、继续充电。一些专业的毕业生求职困难,可能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要从长计议,可先到相近专业的行业单位和岗位去,以此为跳板和桥梁,积累各方面经验和技能,日后再图发展。

(三)脚踏实地,调整期望值

要克服“学而优则仕”的心理,初次就业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和过于理想化的目标毕业生应该根据实际,调整期望值,使之与现实贴近,在就业目标单位或岗位选择上要有“层次性”,即好的单位或岗位(自己认为较理想的)和一般的单位或岗位(不是很理想,但可以接受的)结合选择,把实现就业定为基本目标,把谋求理想单位或岗位作为理想目标,把通过初次就业积累实力,最后找到理想的岗位,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分步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从容应对,不必杞人忧天

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供给并未绝对大于需求,特别是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绝大部分人总会找到工作。同学们应积极应对,在学校期间就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积极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同时要主动出击,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岗位信息。只有我们准备好了,就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五)扬长避短,克服自卑

每个人都会有某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但不应过于在意和扩大,要看到并发展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青年学生自身可塑性强,只要我们积极努力地去应对和准备,扬长避短,就一定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另外用人单位不只是想用“最优秀的人”,而更想用“最适合的人”,特别是中专层次的人才“,能用”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位置。同学们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爱好,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何种工作,在择业时做到有的放矢,就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案例分析】4-3

毕业生小刘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在就业初期满怀信心。但由于专业冷门等原因,找过几家单位都碰了壁,结果产生了自卑感,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到了新的用人单位那里,只能被动地问人家:“学某某专业的要不要”,其他什么话都不敢讲,最终未能落实就业单位。

点评:小刘的失败是由于自卑心理在作怪。在择业遭受挫折后,一蹶不振,对自己评价过低,丧失了应有的自信心,择业时缺乏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不敢主动、大胆地与用人单位交谈,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越是躲躲闪闪、胆小、畏缩,越不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这种心理严重妨碍了一部分毕业生正常的就业竞争,使得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比较出色的毕业生陷入“不战自败”的境地。

第三节知识与能力准备

一、知识准备

用人单位在考核、挑选毕业生时,不仅重视应聘者的专业水平,而且还十分重视应聘者基础知识面的广泛性、计算机水平和外语水平,甚至社会知识等。所以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胜,就必须注重择业前的知识准备。知识准备是毕业生的优势,同社会上其他人员相比、职业院校毕业生应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知识、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践知识。

(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面临求职择业的毕业生以及在校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知识结构在选择职业和就业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社会的需要塑造自己,既要注意用丰富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又要注意建立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东亚经贸新闻报》上有这样一篇报道,长春某高校一应届毕业生李某,去应聘本市一高科技企业办公室文员。学文秘专业,又是电脑高手的他,与招聘人员交谈2分钟后,对方对他的学识、谈吐与举止都很欣赏,决定让他当场填表,准备录用。不料李某显露出提笔忘字,丢笔落画的毛病,200多个汉字竟有20多个错别字,汉字书写能力欠佳。最终导致求职失败,令人惋惜不已。

应当说,这一教训是深刻的。对于在校学生,应引起警戒。职业院校学生应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全面而均衡发展,不可顾此失彼,有所偏废。

与之相类似的现象还有,就是重视外语而轻视母语的现象。当今时代,在大学校园,学习外语一再升温,外语学习已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是改革开放和重视现代化的需要,是好事,无可非议。但同时也出现了轻视母语的倾向,把学习汉语言文学置诸脑后,不当一回事,就很令人忧虑了。母语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载体,任何时候都忽视不得。弱化母语的不良倾向,已开始引起人们注意(但远远不够),有的高校录取研究生还加试母语就是一个例子。归根结底一句话:职业院校学生要建立合理知识结构,谋求全面发展。

(二)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

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及其家庭各方面都在尽最大的努力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增加一大批基层工作岗位来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学校开设就业指导、培训服务等,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同时也通过“岗位体验“”职业体验”等社会实践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以促进就业。就业指导一时也成为社会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普遍重视,近些年来该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就业指导只停留在书面,缺乏对具体职务的了解和体验,缺乏对职业、社会的认知等,最终导致难以实现;同时企业也反映职业院校学生知行不一,实践能力薄弱,虽然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不能很好地发挥自我所长。因此,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当代职业院校学生就业不可缺少的。

实践是一种很好的真正了解自己的方式。学生应该通过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工作经历发展清晰的自我形象,同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反应;尽可能多地寻找和获得不同的生活经历,并把这些生活事件和经历结合起来,找到价值观、兴趣和技能之间的联系,用更复杂的方式思考自我。改善与生涯决策有关的自我知识也是一个终生的过程,永远不会结束,没有生活经历会被浪费。

实践的另一个作用是帮助学生不断改造自我,更快地社会化。职业教育与中学的不同在于职业院校是进入社会的过渡期,是进入社会的预演;学校与社会的不同在于,衡量人才的参照系不同。学校教育以知识积累为主要目的,而职业领域更看重能力和素质。职业在满足现实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和别人一起共事来克服自我中心的意识,换一句话说,职业化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而克服自我中心,为职业作准备是职业院校学生这个年龄段的人的重要人生课题。

因此,无论是自我、兴趣的探索,还是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多与社会接触。职业院校学生对于社会参与,是渴望和迷茫并存,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自我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去认识,只有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得到的自我形象才是清晰、真实的;只有把自我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去锻炼,才能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职业教育不仅让人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对社会的适应性。受教育而就不了业,就算不上人才;如果是人才,不就业更是浪费。作为职业院校学生,所想的应该是如何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实现自己追求的价值。今天不能抱着昨天的就业观念去面对明天的就业局面。应当树立起“哪里有用武之地,就到哪里去;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择业观念。职业院校学生们要认清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崭新的就业观,从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转变。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思维方式,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认识自我,这是最根本的。刚刚毕业的职业院校学生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眼界打开一点,把眼光放长一些,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这是最为务实的做法。生存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首要问题,离开了生存,一切将无从谈起。要认识到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职业院校学生要勇敢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找一份工作,一边积累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一边根据现实状况和兴趣特长,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以市场为导向,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已初步建立,这使广大毕业生在更为广阔的领域里选择职业成为可能。从总体上说,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数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就业困难只是暂时和结构性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广大毕业生进一步解放思想,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毕业生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定要正确认识自我和分析就业形势,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并清晰定位。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挑三拣四。积极争取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在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待遇的单位发挥才智和作用。并以合格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养、健康的身心素质、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及以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能力准备

在校期间的学习,关键是能力的培养。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一个人想要顺利地找到工作,在工作中作出成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

(一)自学能力

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学校里所学知识仅仅是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大量的知识、技能需要大家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不断地学习。所以,没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肯定是不行的。

(二)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要想推销自己使用人单位了解你,准确地介绍自己十分重要。而介绍自己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加强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加强普通话的训练,积极进行写作训练,是提高表达能力的途径。

(三)实际工作能力

实际工作能力既包括社会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也包括专业上的实际动手能力。现在的用人单位都看重学生的上述能力,大中型企业尤其欢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校当过学生干部、社团负责人的同学被用人单位称为既懂专业,又懂管理,且善于交际的综合性人才。担当社会工作为自己锻炼社会能力提供了机会,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提高了社会活动能力。

另外,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还很看重一些实际材料,如“优秀学生干部证书”“奖学金获得证书”、参加各种比赛的荣誉证书、在校期间发表的作品、论文、文章以及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时的评语等,这些都是展示能力的最好的证明材料。因此,希望同学们在各方面都能出类拔萃。

第四节求职材料的准备

一、求职材料的类型

广义的求职材料应包括就业推荐表、求职信、个人简历和其他相关材料组成的完整的材料。毕业生的求职材料应多侧面、多角度准确、全面地反映自己的专业水平、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书面求职材料,用人单位可从中了解到毕业生的身份、能力、综合素质等基本情况,以判断和评价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工作潜力,从而确定能否给毕业生提供面试的机会。

(一)就业推荐表

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是学校主管就业工作的部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发给毕业生的、用以反映学生各方面的书面材料,是学校通过正规途径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的书面材料。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用人单位在接受毕业生书面材料时,一般都把学校统一制作的推荐表作为考察毕业生的主要依据。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原则上应用推荐表复印件。当用人单位确定要接收毕业生,正式签约时才用正式推荐表。推荐表的权威性、可靠性以及复印后的重复使用性,要求毕业生在填推荐表时,应本着诚实客观、认真负责的态度填写,既不贬低自己,也不过分的夸张,字迹要工整、清晰、整洁,最好用碳素墨水或蓝黑墨水书写,以便于复印。

(二)求职信

求职信是自荐材料的主体,是毕业生向用人单位表达自己求职意向的一种方式。写好求职信是踏上求职成功之路的第一步。求职信重在内容真实,简明扼要,措辞得当,工整清晰。一般可针对写信人的自身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来撰写。

1.求职信的格式

求职信的格式近似于一般书信的格式,应该由称呼、正文、结尾、落款几部分组成。开头称呼要写明用人单位人事部门领导或单位的全称,结尾写明祝愿、致谢之类的热切表示希望有面试机会的内容,最后写清自己毕业学校、通讯地址、姓名和时间。

2.求职信的内容

(1)简单的自我介绍,包括姓名、姓别、出生年月、政治面貌、毕业院校、学历、所学专业、特长爱好、主要优缺点、获奖情况等。

(2)简述自己竞聘该单位的原因及今后的目标。这部分是全文的核心和关键部分,主要阐明竞聘该单位所期望岗位的理由和今后努力的目标以及自己能否胜任该岗位的条件等。应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的专业水平、表现情况、工作能力、社会实践经验和主要课程和主要辅修课的成绩、专业特长以及适用范围等,主要课程和主要辅修课的选择应根据用人单位的性质和要求而定,特别要把与期望单位所需人才岗位要求关系紧密的课程列为重点。外语水平要进行适当表述,如果你在外语方面还通过了其他等级的考试或参加过其他方面的培训,应该写明确。发表的专业论文、学术论文、奖励情况以及担任主要社会工作的职务和经历要写清楚。现在的用人单位普遍比较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组织工作的能力,对于担任过学生干部和承担过社会工作的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一般会优先考虑。重要的是毕业生还应结合专业和个人特点对用人单位竞聘岗位的工作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思路和奋斗目标。

(3)表明自己期望能在该单位供职的迫切愿望。

3.如何写好求职信

成功的求职信首先应表明自己不仅愿意加盟该单位,而且愿意为该单位事业发展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1)态度诚恳,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有针对性;

(2)实事求是,确保内容材料的真实性,不弄虚作假。自己的长处和才能应该客观公正地向用人单位展现;

(3)富有个性,体现特色,不落俗套;

(4)语言精练,字迹工整,不要涂改,千万要杜绝错别字。要充分体现文字功底和知识水平。求职信的内容切忌太短或太长,一般以1000字左右为宜。

信过于简短,一方面不能较全面地把自己的情况介绍给用人单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会认为求职者本身对此缺乏重视。信过于拖沓,用人单位主管人员一般很难一一顾及到,因为用人单位主管人员每天都要收到许多封求职信,不能保证每封信都能认真细看,过长的信有可能会引起主管人员的反感。

用人单位主管人员接到书写的求职信与复印、打印的求职信相比较,心理感觉上可能会有差异。复印、打印的求职信会使人感到求职者热情不高。另外,有些单位也很想借此机会对求职者的书法有一个了解。但附件可复印或打印,甚至可设计得漂亮点。

求职信范文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高职学院×系的一名学生,即将面临毕业。

三年来,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等有关理论;熟悉涉外工作常用礼仪;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了大量书籍,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

此外,我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大学三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

收笔之际,郑重地提一个小小的要求:无论您是否选择我,尊敬的领导,希望您能够接受我诚恳的谢意!

祝愿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

×××

2009-10-24

(三)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是指概括介绍毕业生个人基本情况和重要信息以及对毕业生的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实践技能、业务成就、工作经验、求职意向等的一个简单的总结。个人简历在格式上应有吸引力,一目了然,便于阅读。简历的格式不管是哪种形式,都要完整、准确,实事求是反应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及重要信息。因此个人简历上的姓名与学籍、身份证、报到证上的应完全一致。如果感到有些地方需要特别引起人们注意,可在这些地方加着重号以示醒目,简历的用语也要求得体,书写清楚工整,通常要求求职者的照片贴在简历的右上角(如应聘外企还可附一份英文简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标题

一般为“个人简历”或“求职简历”。

2.个人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政治面貌、教育背景、健康状况、婚姻状况、通信地址、联系电话及邮箱等。

3.重要信息

(1)求职目标。表述自己的求职愿望与招聘职位要求或与工作岗位有关的说明等,达到能引起用人单位的兴趣和关注的目的。

(2)教育经历。主要指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接受教育的经历。顺序可以从最高学历开始,写清楚所就读的学校、院系、专业、学习和工作年限。

(3)专业学识水平。是指毕业生在专业成绩、研究成果、任职情况、特长爱好、兴趣发展方面所具备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等。它是胜任应聘职位实力的条件,一定要字斟句酌。其中专业成绩包括专业课、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公选课、自修课、辅修课、第二专业课程、函授学习、培训学习等内容;研究成果包括学习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写作的文章、创造发明等内容;任职情况包括院校级学生会、团委,系级学生会、团委以及班组寝室的各项具体任职,也包括各种校内社团及社会企事业组织机构的兼职等内容;特长爱好指毕业生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突出能力和兴趣爱好以及发展方向等,它可能是专业上的,也可能是非专业上的内容。学习成绩单是由学校教务部门填写或打印的、盖章核发的反映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的证明,它不仅反映了毕业生所学过的课程情况,更反映出毕业生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它是毕业生择业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绩单若需修改须学校教务部门盖上校章。

(4)奖励评论。是指毕业生的获奖情况及有关组织、部门或权威人士的评价。奖励性资料包括校内校外各类奖学金、三好、优干称号、重大立功或发明创造等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级别的活动中的获奖情况,毕业生都应认真搜集,避免遗漏,并要求有相应的证书或证明材料。评论性资料则指组织鉴定、班级评语,领导、教师、名人的评价等。

(5)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毕业生在校期间所承担的社会工作、社会实践或集体组织活动。活动的内容以群体组织活动为主,即由学生会、团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社团活动是指毕业生自愿参加的各种协会及专业团体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可以让用人单位从中窥见毕业生的志向、爱好和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吃苦耐劳精神等。

【知识链接】

求职简历包装四忌

对毕业生来说,求职的头一件大事就是做好简历。随着求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在简历中体现自己的才能,让自己的简历在成百上千份简历中被选中,成了很多学生绞尽脑汁思考的“课题”。因而也就出现了让一些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头疼的过度包装、“注水”简历等问题。对此,有关专家列出了职业院校学生求职过程中最容易把自己过度包装的几个方面。

1.“熟练使用”英语、计算机

英语和计算机已经成了毕业生必备的两项基本技能,学生在简历中关于这两项能力的表述几乎是清一色的“精通”或“熟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中心教授王亚菲告诉记者,尽管简历中都说自己英语口语流利,但通常会发现学生并不能听懂提问的问题。这时,企业肯定会对学生的诚信产生质疑。一家网站的招聘人员表示,简历里大家都写着熟练使用计算机,但真正上机操作时,有的学生就显得“迟钝”了,很明显,对于计算机他只是掌握了简单的操作,与熟练操作相差甚远。

2.“很强”的团队合作能力

经常被过度包装的还有自己的能力,学生对于自己的评价过高,实际却相差甚远。北京一家外企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说,对于简历中学生介绍的信息,企业也开始用心考察。大多数企业很看重团队合作精神,所以很多学生介绍自己有很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曾带领小组成功完成某个项目等。这位负责人说,企业面试时有个环节叫无领导小组讨论,让五六个学生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例如推广公司产品如何在本地上市。这个环节是让几个学生共同讨论出一个结果,观察求职者在团队合作中担当什么角色,能否与别人配合。但经常有学生会表现很突出,抢别人的话,不给其他人发言的机会。这与简历里表述的很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显然不符。

3.“突击提拔”自己的职务

大多数的企业倾向于招聘在学校里担任过一定职务的职业院校学生,这促使很多学生在做求职简历时“,突击提拔”自己。学生会的干事可以改为主席;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可以改为组织者。一家IT企业人力资源部惊奇地发现,在收到的简历中,一所学校里同时有4个校学生会主席,文娱部部长不少于8个。如今企业也学聪明了,你说你是学生会主席,企业会偷偷地打电话给学校的老师、同学,到底是不是真“李逵”立刻见分晓。

4.把芝麻说成西瓜

学校里很多学生会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规模有大有小,但在简历中经常被描绘成大事,而学生自己在里面起到的也都是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浪网人力资源总监段东说,有的学生只是在做某个产品的促销或直销,但会说自己曾经在华北区策划组织过产品的推广活动。真正让他介绍对于任务的执行过程时,学生会说得很笼统,毕竟没有做过的事情,挖空心思也不会介绍得那么翔实,而且言多必失。还有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曾经参与过某项活动,把当时拍的现场照片放到简历中来,但图片证明不了你的领导能力。真正做过的一些事情,学生会在简历中写得非常详细,没有做过的事只能找句大话一笔带过。

(四)各种证书

各种证书是指毕业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各类荣誉证书和成果证明、发表过的文章的复印件以及取得的反应外语水平的四级或六级证书、反应计算机技能的等级证书、驾驶证等。这些证书是毕业生专业成绩之外的综合能力和特长技能的体现,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所重视。

(五)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二、求职材料制作的基本原则

无论是求职信、个人简历,还是毕业生推荐表等材料,在准备时都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真实为首,取舍得当

求职材料是毕业生学校生活的全面反映和总结,在内容上必须真实,这既是学生诚信素质的表现,也是获得求职成功的首要条件。

毕业生在制作各类求职材料时,应避免以下几种现象。

第一,刻意漏填。对于求职材料中必须填写部分,如家庭出身、民族、籍贯等,有的毕业生以为某些情况会成为求职劣势,容易遭受歧视而故意漏写或欺瞒,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导致求职失败。

【案例分析】4-4

某校毕业生小张来自农村,平时生活俭朴,作风踏实,但用人单位看到小张求职材料中的父母一栏并未填写,小张未填写的原因是害怕因父母是农民而受到单位歧视。

点评:本来小张来自农村的特点,在某些职业岗位竞争中是有优势的,结果他却理解为劣势,导致材料不真实而与该单位失之交臂。

第二,虚构经历。有的同学为了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使自己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虚构了很多自己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和获奖情况,如当过几天班干部,就敢说自己是系学生会主席;实习了几天,就说有了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经验;有的干脆将其他优秀学生的简历换成自己的名字,既省时省力,又具备了多种优秀条件。这些做法往往适得其反,真实介绍自己在求职中不一定一次成功,但造假的结果肯定会失败。

但是,在求职材料中有的内容也最好不要体现。如种族、宗教方面的内容,尽管法律禁止因上述原因歧视职员,但只要将这些情况写进简历,用人单位肯定将它当做依据,除非用人单位对某种情况有特殊的偏爱或需求;如与求职无关的失败经历或羞于谈及的往事,这些只会对求职成功起副作用;再如薪金待遇要求等,面试之前就提出工资要求是很不明智的,工资的高低,既受职位本身的性质和学生预期将作出的贡献影响,也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冒然提出工资条件,会立即招致求职的失败。

(二)全面展示,突出重点

所谓突出重点,是针对用人单位的岗位、职位要求,在全面展示自我的基础上,突出强调自己能力与职位相符合的部分。例如,用人单位是一家外资企业,就可以着重强调外语水平或者干脆就准备中英文对照材料;用人单位是政府机关,就可以强调自己曾经在类似的单位的实习经历及收益。这样就能够让用人单位在短短的时间里了解到他们所需要的内容,而且会让他们认为求职者是一个很用心的人,为进入第二轮竞争提供有利的条件。

这里特别提醒的是,自我优特点的叙述要避免大和空的语言,如空洞地使用思想道德品质好,组织管理能力强,人际沟通好等自我评价,其效果并不好,应该用实例说话,用事实佐证出自己的能力和优特点。

(三)言简意赅,设计美观

有的同学认为求职材料做得越复杂越好、越厚越好,其实不然。因为一场招聘会下来,用人单位往往会收到几十份甚至几百份材料,他们是没有足够的时间细细翻阅。有人统计,用人单位花在每份求职材料上的平均时间也就是一分钟左右。所以,如何让用人单位在这短短的一分钟里决定给求职者进一步接触的机会,一定要使自己的求职材料言简意赅,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所需要的内容才是最好的选择。

在注意内容的同时,还必须特别注意形式,即求职材料的设计应该美观、大方、得体,这是吸引用人单位眼球的必备条件。一般来讲,求职择业材料,无论是文字的,还是表格的,都应采用A4复印纸打印或复印,复印件不要放大或缩小。所有材料都要进行必要的版面设计。如果设计毫无特点与新意,就很容易湮没在众多材料中,难以脱颖而出。比如,学习理、工、农、医专业的毕业生,求职材料的版面要讲究自然、朴实、理性、洁净的风格;学习文学、艺术、信息、软件设计等专业的毕业生,求职材料要富有创意。

(四)认真细致、杜绝错误

制作个人求职材料非常重要的一个注意事项是要认真细致,杜绝一切错误,无论是语法上的、文字上的、用词上的还是打印上的,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因为用人单位会认为,错误是小事情,但由此而折射出来的该求职者的水平及做事的负责与认真程度就需要打上一大大的问号。你可能真的很出色,求职材料做得也很漂亮,但是就是因为这不经意间的一个错误,使得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印象大打折扣,这是很不划算的。

第五节就业信息的准备

一、就业信息的收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毕业生来说,面对日趋严重的就业形势,谁能获得更多更有效的就业信息,谁将赢得就业的主动权。搜集就业信息应该力求做到“早“”广“”实”“准”。所谓“早”就是搜集信息要及时,要早作准备,不能事到临头再去抱佛脚;所谓“广”,就是信息面不能太窄,要广泛搜集各个方面不同层次的就业信息“;实”就是搜集的信息要具体,用人单位的地点、环境、人员构成、生活待遇、发展前景、对新进人员的基本要求、联系电话等各方面信息掌握得越具体越好;“准”就是要做到准确无误,一方面,用人单位需要什么层次,什么专业的人才,在生源、性别、相貌、外语水平等方面有什么特殊的要求都要弄明白。另一方面,用人信息也和商品信息一样,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你所了解的信息是不是过期的信息,人家是否已经物色到合适的人选,这些情况都要搞清楚,绝不能似是而非。这些都要求同学们要善于利用各种渠道,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主动地去搜集信息。通常来讲,就业信息的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途径:

(一)学校主管学生就业的部门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学校都应该是收集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因为就目前的就业机制看,学校是连接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工作所涉及的有关对象的核心环节,它们既与毕业生就业工作所涉及的各级主管部门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同时也是用人单位选录毕业生所依赖的一个主要窗口。这一特定的位置,使它们对就业信息的占有量大于任何一个部门,同时其所掌握的信息的准确度、权威性也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就政策而言,全国的、行业的、地方的,在他们这里都有完整的收集;就需求信息而言,它们接触到的所有信息都是用人单位针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而来的,可信度最高;同时他们所接触的各部门、各单位正是毕业生就业工作所涉及的就业机构。因此就它们所提供的就业信息,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是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主渠道。目前,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大都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在制定文件、公布信息、提供咨询就业指导以及为用人单位举办各种就业市场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就业指导机构

全国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是教育部,各地方有的是教育部门主管,有的是人事部门分管非师范学校。为了适应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多数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这些主管部门和就业指导机构的主要责任,就是制定所辖区域的毕业生就业政策。交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求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他们每年都要通过各种形式为毕业生提供各种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

(三)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

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很大的障碍是供求双方缺乏了解。而毕业生的社会实践、实习可以说是了解用人单位,并让用人单位了解自己的最好途径。毕业生在参与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时,应该力求作好单位的选择和就业意向相挂钩。

各地教育、劳动保障主管部门、学校或用人单位举办的形式多样的“双选”活动或招聘会,往往具有时间集中、信息量大、针对性强、双方了解更直接等优点,是毕业生了解信息,成功择业难得的机会。特别是以学校为主体举办的专项“双选”、招聘活动,专业更对口,用人单位更有选才的诚意,应格外地予以重视。

(四)各种有关的新闻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毕业生可以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如电视台、报纸、专刊等,了解有关的就业信息。如教育部不久前公开出版的《中国大学生学生就业》杂志,是专门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服务的刊物,同学们可以从中及时了解有关就业的政策与信息。

(五)电脑网络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上求职已经成为毕业生求职的一种时尚,在国外,网上招聘已经成为求职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的渠道,网上招聘、网上求职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但由于它的方便快捷,已经受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目前,教育部已经开通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许多省市也陆续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很多高校也建立了校园信息网。网上求职应该是一条为职业院校学生所重视的求职捷径。

二、就业信息的处理

对于一个职业院校学生来说,无论有多少就业机会,多少种选择,但是一个人一次只能选择一个职业岗位。同时,也可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过多的信息使人无所适从。所以,毕业生对于收集到的需求信息,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筛选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排列、整理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需求信息具有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求职服务。

(一)定性、定量、定时分析

所谓的定性分析是指对信息进行质的分析。如就业信息的条件、岗位特点、招聘对象等。定量分析是从数量关系上对就业信息进行分析。如某一职业岗位所需人数与应聘人数之间的关系。定时分析是对一定时间内的就业信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如有效时间等。

(二)就业信息的科学筛选

筛选是就业信息科学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查重法

这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从不同途径得到的信息不免有相同的,因而必须剔除重复的。

2.时序法

即逐一分析,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就业信息资料。在同一时期内,较新的取,较旧的舍。这样,可以使就业信息在时间上更有价值。

3.类比法

将职业信息按照用人单位的性质、地区、待遇等分类对比,接近自己的需求、自身条件的存,否则弃。

4.评估法

这种方法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需要有经验的人士作出评估,职业院校学生可以请这方面的人士,如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学校主管部门以及主管毕业分配的教师等进行。

同时,在运用上述方法上,要把握以下几点。

(1)掌握重点。信息可以全面收集,但在比较筛选之后,要把那些从“小道”得来的或几经转达而来的信息与已经证实的信息、有根据的信息区别开来。前者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后者则应重点选出、标明注意留存,并付诸实施。

(2)善于对比。当你从不同的渠道收集到大量的需求信息后,可以用对比鉴别的办法,来识别其真伪,去伪存真。

(3)多方打问。当你收集到一些需求信息后,为了弄清楚信息的可靠程度,应当通过各种办法,通过有关知情人士去证实澄清,以确定信息的可靠程度。

(4)了解全面。对于重要的信息要顺藤摸瓜,寻根究底,以求了解透彻,不能一知半解。要全面掌握情况,全面了解信息的中心内容。

(5)避免盲从。获取用人单位信息以后,不能一味盲从,认为亲友老师告诉你的信息就一定可靠,报刊上传播的信息肯定没有问题。而事实上,即使是准确的信息,也有个时效问题,决不能未经过筛选就轻率地作出抉择,影响甚至耽误了自己的谋职择业。同时,要注意克服人云亦云,依赖他人,缺乏主见。

(6)适合自己。首先对自己应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评价,对得来的一切信息都要对照衡量一下,看看是否适合自己。千万不要好高骛远,挑选不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

(三)就业信息的鉴别

就业信息鉴别的目的主要是辨别其真伪及可靠性、适用价值等,鉴别的对象主要是通过前面阶段的加工整理的资料,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真实性

这是就业信息是否可靠的基本前提。了解其真伪,一定要弄清楚:信息来源于何处?是谁提供的?提供者的依据是什么?

2.权威性

判断就业信息权威性的方法有:了解就业信息的来源与质量,掌握信息提供者的背景,比较同类信息的深度。如从政府部门来的就业信息,人事部门来的就业信息,人事部门最有权威。从学校来的信息,毕业生分配办公室最有发言权。

3.相对性

任何就业信息,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产生的,而事物又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今天有用的就业信息,明天就有可能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岗位可能被他人抢先占据。所以,应注意就业信息的相对性,避免产生静止的、片面的结论。就业信息是动态的信息,它有一定的时效。

4.适用性

搜集就业信息的目的就是为自己找一个适合的单位。如果自己是男生,那么只招女生的广告对自己就没有价值,不论其他条件是多么适合你。

【案例分析】4-5

某单位向学校发布了要来校招聘大量人才的信息,校就业指导中心迅速公布并电话通知了各学院,各学院反应不一,有的学院书记亲自打电话与对方联系,推荐自己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有的则主动邀请对方到学院来选毕业生,有的则用特快专递寄出了学生的推荐材料。而与此同时,部分同学却在等待面试通知,认为反正该单位要来校招聘,等来了再投材料也不迟。后来,这家单位真的来了,但负责招聘的人却非常抱歉地说“:真对不起,其实,我们几天前就已到贵校,但刚跨进贵校校门,就被贵校某学院盛情‘拦截’而去,晚上住在贵校招待所,闻讯而来的毕业生一拨又一拨,结果我们的计划提前录满了。”在场的毕业生后悔不已,机会就这样在等待中错过了。

点评: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就看你如何把握。各种招聘人才的信息,每时每刻经过各种渠道在发布、在传递,好比一条河流,信息是一朵朵浪花,你抓住了,就归你所有,你错过了,就无法回头。因此,只要你认准这条信息对你有用,你感兴趣,就必须主动以最快捷的方式向发出信息方作出反应,让对方知道你、了解你,才有可能看中你。机会往往就是这样被主动者拥有。

思考与练习题:

1.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职业院校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误区有哪些?

3.怎样作出正确的心理调适?

4.请你制作一份求职材料。

5.就业信息的收集途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