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佳状态
21696000000018

第18章 交流的最佳状态——和谐(1)

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交流的结果基本上都不可以用情绪来进行衡量。交流所引发的情绪大致可以分为这五种:

兴奋。你发表了一个精彩演说,获得了满堂喝彩,会很兴奋;你遇到一个新朋友,双方聊得很投机,相见恨晚,也会很兴奋。你向女朋友求婚,她答应了,当然会很兴奋。

开心。你讲的一个思路,受到亲人朋友的认同,会感到开心;你参加了一个聚会,气氛很好,也会感到开心;你听说公司最近会组织大家出国旅游,当然会感到开心。

平淡。开会的时候,你的见解很普通,没有引发赞赏,你的心情就会平淡;你跟一个普通的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双方礼貌地打个招呼,心情也好平淡;你的同事告诉你一个无关痛痒的新闻,心情当然也是平淡。

难受。你说出了一个意见,大家对此表示不屑,你就会觉得难受;你看到自己的孩子心情不好,去关心一下,他却不愿搭理你,你也会觉得难受;你看到一个新闻,某某地方有了灾难,当然也会觉得难受。

痛苦。你发表了一个观点,结果引来人们的批评责难,你就会感到痛苦;你跟亲人朋友之间最近有了矛盾,你也会感到痛苦;你听说自己被列入了公司的裁员名单,当然也会感到痛苦。

如果交流的结果,是兴奋的、开心的、平淡的,那么,这些交流都是属于和谐的;如果交流的结果,是难受的,甚至是痛苦的,这样的交流,可以称为不和谐的。

如果是因为听到某个消息而感到难受、痛苦,这属于自然的情绪反应,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是因为表达自我的时候受到挫折,或者是交流情感的时候产生冲突,而引发的难受、痛苦,这些就是我们可以努力去避免的了(当然,在难受、痛苦之后有所成长,那又另当别论)。

人们所感受到的痛苦,很多时候是来自于与别人交流时所产生的冲突。如果我们懂得减少交流的冲突,而让交流变得和谐,那么,我们的人生自然就会更加幸福。

第一节 无障碍沟通

人与人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冲突,而冲突之所以产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双方的价值观有冲突。

价值观可以说包括所有方面的看法和观点,例如人生观(例如应该享乐还是奉献)、生活观(例如应该奢侈还是节俭)、婚姻观(例如早结婚还是晚结婚)、教育观(例如对孩子严厉一些还是宽容一些)等等方面,甚至对日常的各种事情的看法(例如早餐应该吃些什么)。在所有的事情或者话题上,人与人之间都有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价值观不一致,不代表双方就一定会产生矛盾、产生争执、产生冲突。冲突之所以会产生,主要是因为在价值观冲突的基础上,双方希望对方能够认同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希望对方接纳自己的观点。

在某个事情上,如果双方的价值观有着冲突,然后,又希望对方听从自己,那么,矛盾就来了,冲突就产生了。

例如,你希望自己的小孩认真写作业,他却老在那里看电视,于是你很生气,把他大骂了一顿,你不接纳他,他也会很生气,可能连饭也不吃,跑出去了。

如果要大家的相处和交流变得和谐,那么,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双方的价值观尽量一致;另一个是,一方或者双方不去强求对方的认同。

如果是比较亲密的关系,经常要相处或者交流的,最好能找到价值观(至少是重大价值观)比较一致的人,以免经常产生冲突。例如,找人生伴侣、找合作伙伴,如果双方的价值观比较一致,交流就会和谐,冲突就会比较少。相反,如果价值观相差比较大,那么,矛盾和冲突可能就会经常发生了。

然而,在日常工作或者生活之中,与普通朋友甚至陌生人的交流,不大可能要求双方的价值观一致,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掌握一些无障碍沟通的技巧,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少一些摩擦、多一些和谐。

寻求接纳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人们最大的恐惧,就是受到排斥。

假设你来到一个新的学校,所有同学都不想跟你坐在一起,每个同学都离你远远的,那你第二天肯定不愿意再去上学。

如果你到一个新的单位,所有的同事都不喜欢你,都给你脸色看,对你冷嘲热讽,那么,即使工资再高,你也会立马辞职。

如果你结婚了,你的伴侣从早到晚对你冷若冰霜或者动不动就数落你一顿,那你下班之后肯定不想回家。

如果你来到这个世界,你感觉到整个世界都不接纳你、都排斥你,那么,你一定会萌生离开这个世界的念头。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基本、最内在的需求,就是寻求接纳。

我们小时候到亲戚家拜年的时候,最愿意到哪个亲属家?谁最喜欢我们,我们就最喜欢到谁的家里,例如外公外婆家、爷爷奶奶家等等。

我们上学的时候,哪个同学最愿意接纳我们,我们跟他的关系就最好。

到了单位,哪个同事最认可你的为人和能力,你就跟他越亲近。

到一个陌生的圈子去交流,谁最认同你的观点,你就最愿意跟他聊。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的动力,主要就是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接纳。当我们做一个事情的时候,如果能获得更多的接纳或赞赏,我们就做得越带劲;相反,得到的排斥或批评越多,我们就越不想做。

例如,我们发微博信息,如果很多人关注、很多人转发,大家给予热烈的评价,我们就越发起劲;相反,我们发一些信息,没有人关注,或者很多人拍砖,甚至有不少人进行尖锐批评,那我们就不想发了,甚至会把微博关掉。

例如,我们在一个领域,工作得心应手,取得越来越多的成就,受到的赞扬和肯定越来越多,我们就会越做越开心;相反,如果我们的工作久久没有起色,周围的人也认为我们没什么能力,我们对这个工作也就没什么热情了。

孩子们的读书学习也是一样,如果起步比其他同学早,学习起来比较轻松,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就能够长久保持对学习的热情;相反,如果对学校枯燥的学习暂时不是很感兴趣或者智力发展没有别的同学快,所以成绩有点儿跟不上,在学校里总是受到老师批评,回到家里又经常被父母指责,那么,过不了多久,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低,上学也就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接纳,让自己的人生显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而要获得更多的接纳,主要有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争取外界的认同。如果我们能在某方面取得比较大的成就,有更多的人赞扬我们、支持我们,这样,自然会获得更多的认同。

有很多人,其实生活已经不成问题了,他们不断努力奋斗的动力,其实不是为了生存或者生活,而是为了获得来自外界的更多认同。

例如,影视明星,已经有不小的知名度了,钱也赚得很多了,但总希望能够获得更大的奖项、获得更多的奖项,获得更多的粉丝。这背后的动力是什么?无非是希望获得更多人的赞美、崇拜,也就是希望获得更多的认同。

又如,企业家,事业已经很辉煌了,但总希望能够把企业做得更大,做成全国第一了,还希望能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一。这背后的动力是什么?无非是希望获得更多人的赞赏、尊敬,也就是希望获得更多的认同。

再如,政治家,官已经做得比较大了,但总盼望着能继续往上升,从县市升到省府,从省府升到中央。这背后的动力是什么?无非是希望获得的更多人的赞叹、崇敬,也就是希望获得更多的认同。

然而,自己的表现更优秀了、地位上升了,就一定会获得更多的认同吗?其实也不一定。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事情,许多明星、企业家、官员,由于不小心说错了一两句话,或者发表了不甚明智的观念,又或者做了不得体的事情,结果引来一片批评甚至谩骂,立刻受到了巨大的排斥,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损害。以前因为受到大量认同所积累的优越感、骄傲感,也一下子荡然无存。

人的心灵其实是很脆弱的,捧一捧,就容易飘飘然,压一压,就会受不了。

《道德经》第十三章里说:“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当我们受到宠爱、获得接纳的时候,内心的气血是往上走的,所以会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当我们被辱骂、受到排斥的时候,内心的气血是往下走的,所以会觉得身体下沉,腰板也挺不直,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

大多数人,获得接纳的时候,会飘飘然、难以自持;而受到排斥的时候,又会意志消沉。无论是被辱骂还是被宠爱,都会让我们偏离常态,损害我们的精气神,这也就是“宠辱若惊”。

当然,对大部分人来说,受宠的感受总要比被辱骂的感受要好得多。被认同的时候,好像浑身充满了能量;而被排斥的时候,身体里的能量就好像决堤的河水一样,一下子流光了。

这样看来,如果想通过在某方面取得成就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接纳与认同,虽然是个值得提倡的方法,但很多时候,却会吃力不讨好。

因为,要想在某个方面取得辉煌的成绩,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一下子能够做好的。许多人付出了多年艰辛的努力,也不见得能获得根本的改变或者突破性的进展。

而且,当你的地位上升之后,你就会进入一个更新的环境,在那里跟别人比起来,好像也不算什么了。例如,你原本在单位拿工资的时候,跟同事朋友比,工资收入都算高的了,你所受到的认同会比较多。然而,当你创业成功,收入大幅增加的时候,你经常去参加会议交流,就发现比你有钱、事业比你辉煌的老板一大堆,在那个环境中,你所受到的认同就变得很少了。

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人们对你的接纳与认同,除了你的身份地位之外,更重要的是你的人格、心态。如果你因为有了一定的成就,而自高自大、目中无人,那么,大家对你也只会排斥,而不会接纳。

一个人,要想在事业成就、人格魅力等各方面都不断进步,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寻求接纳的第二个方法,就是自我接纳。

不管外界是否认同我们,我们得要自我接纳才行。我们做一些事情,外界可能会认为不值得、没价值,但我们认真思考,发现里面更深层的价值,那么,不在乎外界的评价,自己肯定自己,自己接纳自己,然后就有动力做下去。

人生是否幸福,其核心是自我认同接纳够不够。如果自我接纳度不够,就渴望能得到外界的更多接纳。不断努力、不断付出,其实是期盼外界能接纳自己、认同自己,一旦得不到期望中的接纳,就会觉得失落、觉得努力白费。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来自父母家人的充分接纳,那么,他的自我接纳度可能就会比较低。长大之后,常常会为了获得外界的认同而辛苦拼搏,做了许多自己不愿意做或者不喜欢做的事情,即使已经取得很多成绩了,但内心之中却总是难以安宁,总感到外界对自己的接纳还不够。

人生的成长,往往表现在心态上的成长。能做到合理的自我接纳,既不过多、又不过少,是一个人成熟心态的表现。然而,这对许多人来说,也确实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甚至比获得外在的成就还要难得多。

对于寻求接纳而言,外界接纳和自我接纳,都是很重要而又很有效的方法,遗憾的是要做好这两者,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幸好,要获得人们的接纳,还有另外一个更简单、但却更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给别人更多的接纳。

获得认同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去接纳他人。

这个道理很简单。

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团体,如果里面有谁先主动跟你打招呼、对你笑、跟你说话,你就会觉得这个人友善可亲。

如果你发表一个演说,你说的所有内容,听众都非常接纳,报以热烈的掌声,你就会觉得很满足,你会觉得这些听众更懂你,你就更愿意跟他们交流。

又例如婴幼儿,你只要先喜欢他,他就会慢慢喜欢你,不论你的财富、成就、地位、相貌。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会对那些充分接纳我们的人,有更多的好感,我们也更愿意接纳对方。相反,那些经常打击我们、批评我们的人,我们也会觉得对方讨厌。

人生游戏最内在的规则,就是相互支持,你支持我,我就愿意支持你。当你给了别人一个苹果,下次他们有苹果的时候,也愿意给你一个;当你帮了别人一个忙,下次你有需要的时候,别人也愿意帮你的忙;你给了别人一个接纳,他也很乐意给你一个接纳;你不断地对身边的人给予接纳,他们也会反过来不断地接纳你。

所以,想要获得外界对你的更多接纳,不必等到自己取得很大成就、拥有很大魅力,只要你开始主动去接纳他人,你就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越来越多的接纳。

寻求接纳的三种方法:外界接纳、自我接纳、接纳他人,这三者其实是一体的。

自我接纳,是核心。如果没有自己对自己的接纳,那么,外界对自己的接纳是虚的,根基不稳的。就像如果你没有很好的消化能力,吃再多的东西到肚子里,不能消化,不能化为自身的营养,那也没有用。

外界接纳,是检验。自己做得到底对不对,很多时候是需要外界检验的。如果大家都认为你做错了,虽然不代表你一定是错的,但总得要好好反省一下,是不是真的做错了,或者虽然出发点是好的,方式是不是不太妥当?如果离开了外界的接纳,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进行自我接纳,那么,就很有可能走到一条岔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