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佳状态
21696000000016

第16章 工作的最佳状态——平衡(5)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善于建设的人,他的根基会扎得非常深,无论怎么拔都拔不出来;善于抱持的人,他所抱着的东西,你怎么抢也抢不走。外在的名利地位,不仅大多用不上,而且很快就烟消云散,只有自己身体里的精气神不断长养,这才是谁都抢不走的。

所以老子接下来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里所提到的身,指的不是我们的肉体,而是精气神、浩然之气,或者佛家所说的“法身”。

《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整个社会,从上到下的所有人,都应该把“修身”作为根本,因为把修身做好了,我们所得到的回报是最大的。

佛祖在《金刚经》里多次说到,即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种宝贝,其价值加起来还比不上证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不受情绪烦恼困扰的清净自在之心)。

圣人的价值观跟我们普通人不同。圣人所追求的东西,是非常长远的,超越时代、超越国界、超越人群,是永恒的追求。同时,这也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是最正当的回报,难道不值得追求吗?

虽然,圣人所追求的,不一定我们每个人都要去追求,但多去了解一下,看看圣人的学问里有什么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帮助,这不是也很好吗?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有许多有意义的东西可以去了解,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去做,但很多人的眼中只看到钱、只看到房子、只看到名利地位,实在有点可惜。

不求回报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是基于一颗爱心去做的,并不求回报。例如,看到小孩子跌倒了,过去把他扶起来;在公车或地铁里,看到老弱妇孺,主动让位;亲人朋友碰到困难了,从精神上或者物质上去帮助一下。诸如此类的事情。

很多在工作上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自己所得到的回报(尤其是物质回报)已经够多了,再多其实也用不完了,于是,就开始倾向于去做一些慈善事业,例如不拿酬劳参加一些慈善活动、捐钱捐物帮助他人、成立爱心基金救苦救难,等等。

虽然,按照因果定律,做慈善事业(佛家说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等)从长远来看也是有福报的,甚至福报可能会很大,但是,抱着一颗布施的心去做,是不求这些回报的。

做慈善,是为了帮助他人、帮助更多的人,目的是为了助人,而不是为了求其回报。然而,正是这种不求回报的心,所得到的福报恰恰是最大的。

不求回报的付出,这种心态,其实是符合本性的行为。因为,你的一切作为,不是为自己,就是为他人。那些内心感觉很贫乏的人,虽然自己已经拥有很多了,但内心却总是觉得自己很可怜、总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够,做事的动力是为了满足自己,所以才会无法停止去占有、去抢夺。而那些已经感觉自己各方面都很富足的人,虽然他外在所拥有的其实并不一定很多,但他的内心是富足的,他做事的动力来自于成全他人,于是就会不断地付出、不求回报地付出,因为他自己已经不需要再多些什么了。

《道德经》讲得最多的就是“不争”的智慧,例如全文的最后一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尽管努力去付出、去做成人成己的事情,但对于身外的名利地位,却不必刻意去争取,这就是圣人的智慧!

修心、修道,是回报最大的,人们努力修行,无非是为了获得更大的人生价值。但是修到一定程度,连这个回报也不去期盼了,自己按照正确的方法认真去做、认真去修,能有所成就当然很好,如果没有成就,也安之若素。

《心经》里说:“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颠倒梦想,代表最没有价值的事情,这些我们当然要远离。究竟涅槃,代表最有价值的事情,然而,到一定程度,我们连这个也要放下,自然去做就行,不刻意去追求涅槃的境界。

就像我们认真工作,能取得一番成就当然最好,但如果只有平凡的成绩,难道就不去工作了吗?难道就要万念俱灭了吗?不必这样的,继续心平气和去工作就好。

又如我们参加一场比赛,能获得冠军当然最好了,但如果只得了亚军,或者甚至是最后一名,难道就要痛不欲生、怨天尤人,或者发誓从而以后不参加任何比赛了吗?没必要这样的,下次继续抱着开心、兴奋的心情参加比赛就好。

孔子、孟子一辈子奔波各国,推行仁义之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什么呢?“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第十八》)因为这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即使没有结果,也应该按照自己的本分去继续做啊,不会因为艰难险阻而停下脚步。

正如《庄子·人间世》里所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虽然知道没有回报,但只要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应该安心去做,这才是最高的品德啊。

第四节 成长与责任

工作能够让我们不断成长。

成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心态的成熟;另一个是各种能力的成长。

心态的成熟,让我们懂得去承担责任,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对家人的责任,对亲友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

而能力的成长,则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承担起各种责任。

一个小孩,在步入社会开始工作之前,主要靠父母养育。这段时期,属于利己的阶段,感受到的主要是家庭和社会对自己的照顾。利己表现得过分了,就成了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而不管他人的利益和感受。

进入社会之后乃至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之后,在经历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乃至各种挫折之后,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自己有需求,其他所有的人也有着跟自己同样的需求。因此,就慢慢开始懂得去照顾别人的感受、开始懂得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他人,这样,心态就逐渐成熟了。

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能力不断成长,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能力来为自己、为家人、为更多人的谋求幸福,承担起各方面的责任。

这样,一个人就真正成长起来了。

在挫折中成长

历史上关于成长的最有滋味、最经典的故事,非《西游记》莫属。

《西游记》的内容博大精深,通过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比喻了人生从自我管理、团队合作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等各个层面(当然还可以包括社会百态),而所有这些层面上的变化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进行概括,这就是:成长!

西游记故事的展开有很多线索,而其中最明显的一条线索,就是以孙悟空来比喻心灵的成长过程。

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比喻的是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仗恃着自己有一点本事,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藐视制度、挑战权威、天不怕地不怕。当然,这里也包含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可贵精神在里面,但其实更多的是不知天高地厚的高傲心态。

就像一个年轻人从名牌大学毕业,刚进入一个单位,看谁好像都觉得不如自己,诸如新同事的专业水平没有自己强、老员工不如自己勤奋、领导的英语没有自己好等等。一个人要是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那肯定会自我感觉良好的。

孙悟空大闹天宫、自封齐天大圣,十万天兵天将个个都不是他的对手,比喻的也就是这种心态,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感觉上自然是战无不胜。

自高自大的人,迟早会碰壁的。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比喻的也正是被自己的“贪嗔痴慢疑”这五毒给打倒了。人往往是遇到了挫折之后才会反思,而反思,也正是成长的起点。痛定思痛的孙悟空,慢慢领悟到,要真正成长,就必须修好自己的心,于是就加入唐僧团队,开始了西天取经、修正自我的历程。

孙悟空后来在西天取经的路上,遇到了各种妖怪,然而他却总是打不过这些妖怪。这说明什么呢?这恰恰说明孙悟空开始成长了,他看到了别人的长处。妖怪手中那些令悟空无可奈何的宝贝,也就是比喻着每个人的特长。即使再不起眼的人,他也总会有某些特长是你所比不上的。

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在经历了各种挫折之后,悟空的心态慢慢成熟了,他变得更加有慈悲之心,能更多地为他人着想、为团队考虑;对各色人等,即使许多地位不如自己的,也能够做到尊重有礼;对各种不公正的对待,也能够心平气和地周旋,人际关系也因此越来越和谐了。在历经各种考验的过程中,悟空所代表的这颗心变得越来越圆融,最终修成了正果。

一个人心灵的成长过程,也就是超越自己狭隘的利益,不断为更大的群体利益着想的过程。而工作所提供的复杂人际关系和群体利益,让我们不得不从各种角度来反思自我,不得不为各种群体利益进行考虑,这就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在踏入社会以前,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都有父母长辈照顾着,根本不需要去考虑他人的利益需求。

踏入社会以后,自己所需要的一切,都需要靠自身的努力去争取。而社会,就不像父母那样对我们百依百顺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思考的中心还是习惯性地以自己为主,自己的利益难免就会跟身边各种人的利益相冲突,于是会感受到各种不如意、会经历各种挫折。

当我们慢慢成长了,学会从团体分工合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做任何事情,都懂得去照顾更多人的利益、照顾更多人的感受的时候,我们的工作才能够顺利地展开。

然后到了一定程度,我们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其实不多,而这些需求也基本上满足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开始更多地考虑别人的利益、别人的需求,因此也愿意承担起各种责任,为更广大的人群谋取福利。这样,我们就真正变得成熟了。

慎重选择工作

不同的工作会对人造成不同的影响,好的工作对我们的身心会有帮助,而不好的工作则会损害我们的身心。所以,选择工作的时候需要慎重。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不是比造铠甲的人更不仁吗?造箭的人唯恐自己的箭不够锋利、不能刺入人的身体;而造铠甲的人唯恐自己的铠甲不够厚实,担心自己的客户容易受伤。巫医希望自己的病人能尽快康复,而棺材匠却唯恐自己的棺材卖不出去。因此选择职业不可不慎啊!”

造铠甲的人,内心常常希望人们平安无事,久而久之,心胸自然会变得宽广仁慈。相反,造箭的人,常常希望自己的箭能够一箭穿心,久而久之,杀气可能会凝聚到自己的身上。古语有云:“身怀利器,杀心自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从自己的身心成长的角度来考虑,选择工作,最好能选择那些能陶冶身心、而不是损害身心健康的工作。

当然,医生有时候也担心没有病人上门,卖棺材的也有祝福人们长命百岁的。但如果自己的心态不能调整得很好的话,多少总会受到工作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