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懂中国智慧
2167800000068

第68章 第五编 纵横家智慧(6)

梁孝王(即刘武,文帝的儿子,深受母亲的宠爱)因为刺杀了汉景帝的得力大臣袁盎而触怒了汉景帝,汉景帝十分恼火,将要对他采取措施。他也感到很恐慌,于是想起了邹阳先前对他的忠告,就找邹阳深入讨论,并且表达自己的歉意和谢意,又赠送了千金,请他指点可以消解皇上怨怒的策略。

邹阳是当时的才子,也是一位极有谋略的人,他与以奇计见称的奇人王先生相识,王先生已经八十多岁了,仍然奇计百出。于是,邹阳就拿这件事去求教他。

王先生说:“这种事情很难办啊!人主有很深的仇恨和愤怒,一定想杀了对方,来消解自己的愤恨。纵使以太后那样的尊崇,以及亲生骨肉、同胞兄弟的深厚情意,都难以制止,何况为人臣下的呢?你应该去求见王长君,以情感打动他,他一定会为你想办法,替你出力的。”

邹阳领悟了王先生的意思,说:“非常感谢,我遵照您的教诲。”于是辞别而去,直接到长安晋见王长君。

王长君是景帝宠姬王美人的兄长。邹阳在长安留了几天,趁着空闲的适当时机向王长君拜请说:“臣下并不是因为长君没有可供役使的人而来服侍您的。臣下愚憨粗鲁,有些自不量力,希望能告诉长君一些事情。”

王长君并没拒绝,邹阳就继续说:“臣下听说长君的妹妹受皇上宠幸,没人能及;而长君的行动作为,有些不依常理,这是人所共知的。如今袁盎被刺杀的事并没了结,正要继续追查下去,梁王很可能因此被杀。这样的话,太后也只能将爱子被杀的悲痛强压在心头,不能对皇上发泄她的怨怒,可是太后可以迁怒皇上所亲近宠幸的妃子和臣子。臣下担心您的处境也将会很不妙。”

王长君听了他的这一番话,一时有些惊惶失措,说:“那要怎么办才好呢?还是请先生为我想办法。”

邹阳说:“长君若能劝皇上不要再追查梁王涉嫌刺杀袁盎的事,必可以增强你和太后的关系。太后得到你的帮忙,内心必然深深地感激你,那么你的妹妹就同时受到太后、皇上的宠幸,她的地位也就会越来越巩固了。但愿长君好好地为自己想一想。”

邹阳又对王长君说:“以前,舜的弟弟象一天到晚所想的、所做的,就是要怎么把舜杀了;等到舜当上了天子,却将有庳之地封给他。一个仁者,对自己的兄弟是不会长久地怀恨在心的,不会长久记仇,只是更加亲善厚爱罢了,所以后世的人特别赞扬他们,舜也才能成为为后世所称颂的圣人。希望你用这些事例来说服天子,也许天子就不会查办梁王涉案的事情了。”

王长君依照邹阳所教的方法,找了个合适的机会,向皇上进言,整个事件果然不了了之。

对于这样的事情,直接进言是不行的,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只有采取迂回的策略。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选择谁作为进言之人,这一点利害攸关,王长君既是汉景帝的宠幸之人,又是将来要遭殃的人,形势所迫,不得不为,他可谓是最佳人选了。而说服汉景帝的说辞也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没有哪一个皇帝不想被别人说成是圣人,所以,以圣人相标榜,汉景帝就容易接受了。

细细品味王先生和邹阳的这一谋略,真会令人感叹不已啊!

(参见《史记》等)

13.苏代合纵

我们喜欢大讲历史“规律”,但如果认真看看历史,就会发现,“规律”的弹性实在太大了,有时历史简直成了某些权谋家手中的面团,可以被他们随心所欲地摆弄成各种形状。

苏秦一死,六国又失去了主心骨,各图眼前利益,拆散纵约,各自希望讨好秦国以保平安。苏秦的弟弟苏代历数了秦国的“罪状”,才使得燕昭王猛醒,也使得其他诸侯国有所警惕。

秦王召见燕昭王,燕昭王打算到秦国去拜见。苏代劝阻燕昭王说:“楚国虽然得到了枳地,可是同时也失去了大片国土;齐国虽然得到了宋地,也是失了大片的国土。齐、楚都不能因为占有枳地和宋地就去奉事秦国,为什么呢?因为取得成功、夺取土地的国家,都是秦国最仇恨的。秦国的目的是夺取天下,实行的不是仁义,而是强暴。

“秦国在实行暴力政策时,首先正式警告楚国说:‘蜀地的军队,如果乘着轻舟从汶出发,趁着夏季水涨时顺汉水而下,五天就可到达郢都;汉中的军队,乘船从大巴山出发,乘着夏季水涨而下,四天就能到达五渚;我在宛地东部集结军队向随地进攻,聪明的人来不及谋划,勇敢的人来不及发怒,我的军队就获胜了。大王却要联合天下诸侯攻打函谷关,这种想法不是太不实际了吗?’因为这个原因,楚王十六年来一直侍奉秦国。秦王也曾警告韩国说:‘我发兵少曲,十天之内就可以阻断太行山的要道;我再发兵进逼平阳,两天之内,六国没有不动摇的地方;我经过两周进逼晋地,三五天之内你们国家就会被攻破。’韩国害怕了,因此也去侍奉秦国。秦国又对魏国说:‘我攻下安邑,堵住要道,再占领韩国的太原。我顺着轵道,取道南阳、封陵、冀亭而下,包围两周,趁着夏季水的涨势,乘着轻快的船,强弓手在前面,长矛手在后,决开荥口,魏国就没有了大梁;决开白马河,魏国就没有了济阳;决开宿胥河口,魏国就没有了虚地和顿丘。在陆上进攻可以击破河内之地,在水上进攻可以灭掉大梁。’魏国信以为真,因此也侍奉秦国。

“秦国想攻打安邑,又恐怕齐国来救援,于是就把宋国交给齐国对付。秦王认为宋王是个无道昏君,因为宋王曾经让人用木头刻成秦王的模样,命人去射木人的脸。秦国和宋国隔着许多险阻,路程太远,不能发兵攻打,齐国如果能够攻破宋国,占有了宋国的土地,就如同秦国自己占有了一样。秦国已经占据了安邑,控制了要道,于是就把攻破宋国当做齐国的罪过。秦国想要进攻齐国,又怕诸侯援救它,就把齐国交给天下诸侯,告诉天下诸侯说:‘齐国与我订约四次,四次欺骗我,有三次要率领天下诸侯进攻我。所以,有齐国就没有秦国,没有齐国才有秦国,我一定要讨伐齐国,一定要使齐国灭亡!’秦国已经得到宜阳和少曲,又把蔺和石弄到手,于是又把攻破齐国的罪过推给了六国。秦国想要进攻魏国,所以重视与楚国的交往,于是就把南阳交给楚国去对付,秦王说:‘我本来要和韩国绝交的,所以才破坏了均陵。如果楚国能从中得到好处,那就如秦国得到好处一样。’于是魏国就抛弃了盟国而与秦国联合,秦国却把封锁韩国作为楚国的罪行。

“当秦兵在林中被围困的时候,它才想到要尊重燕赵,要把胶东送给燕国,把济西送给赵国。又与魏国讲和,把公子延送去当做人质,于是魏将公孙衍让秦国军队过境攻打赵国。军队在离石受挫,又在马陵吃了败仗。这样秦国更加尊重魏国,就把叶地和蔡地送给魏国。当秦国与赵国讲和后,它又去胁迫魏国,魏国则不肯割让土地。可见,只要秦国处于困境中,就让太后和穰侯去讲和。如果打了胜仗,就是连母亲和舅舅都可以欺骗。以齐国胶东的事向燕国问罪,以济西的事向赵国问罪,以叶地和蔡地的事向魏国问罪,以灭宋的事向齐国问罪。这样循环往复地推论下去还能有完?秦王发动战争就像刺死小虫和绣花一样轻而易举,母亲和舅舅都无法约束他。

“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陵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国杀掉的三晋人民有数百万,现在那些活下来的人,大多数都是被秦国杀死者的遗孤。西河的外面,上洛的土地,三川和晋地的战祸,韩国、赵国、魏国的人就死了一半。秦国的兵祸如此之大,可是燕赵朝中的那些亲近秦国的人还都争相劝说他的君主去侍奉秦国,这正是我最为忧虑的事。”

燕昭王听了苏代的这一番话,便不再去秦国。苏代在燕国也受到了重视。燕国又像苏秦在世的时候一样,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付秦国。

(参见《战国策》等)

14.为报黄金台上意

唐代诗人李贺有诗道:“为报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说的是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求贤纳士的事。陈子昂也在《登幽州台歌》里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对燕昭王表现了无限的怀念,也流露出生不逢时的悲剧感。的确,燕昭王求贤的故事是令人深思的。

春秋战国时期,“得一士而国兴、失一士而国亡”的情形十分常见。举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秦国由一个方圆不足数百里的小国而终于据有天下,全仗在不同时期有各种文臣武将为其出力献策。尤其有意味的是,对秦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起过重大影响的人全是外国人才,没有一个是在秦国本土上出生和成长的。燕昭王高筑黄金台,为燕国求得了大批贤能之士,使得燕国获得了一次复兴。

燕昭王收复残破的燕国之后,就继位为燕王。他首先以丰厚的礼物去招请有才能的人,准备报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趁着我国内乱攻破我河山,现在,我很清楚燕国势单力薄,无力复仇,然而如能得到贤明之人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的耻辱,那将是我最大的愿望。请问怎样才能为国报仇?”

郭隗先生说:“成就帝业的君主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君主则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君主则以贤者为臣;而亡国的君主就以低贱的小人为臣。您如果能卑躬地侍奉贤者,超过自己百倍的人才就来了;先于别人劳动,后于别人休息,先去请教别人,然后再深思默想,那么超过自己十倍的人才就来了;与别人一样辛勤劳动,并且能够平等地对待别人,那么和自己才能一样的人就来了;如果只是身倚几案,拿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就只能招来仆役那样的人;如果以十分粗野的态度对人,随便发怒,任意呵斥,那就只能招来奴隶那样的人。这就是自古以来侍奉有道德的人和招致有才能的人所应注意的地方。大王如果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到他们门下去拜访,天下人很快就会知道大王拜访自己的贤臣,那么天下的贤士,一定会跑到燕国来了。”

燕昭王问郭隗说:“我应该去拜访谁呢?”郭隗就告诉燕昭王说他听说古代有个想用千金求买千里马的君王,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侍者对君王说:“请让我去买千里马!”君王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这个人找到了千里马,但那匹马已死了,他就用五百金买了马骨,返回来报告了他的国君。君王大怒,说:“我要买的是活马,哪能用五百金买个死马?”那个人非常自信地回答说:“买死马尚且肯用五百金,何况活马呢?天下必定都以为大王真要买良马,千里马很快就要来到了。”于是,没过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

郭隗对燕昭王说:“如今大王要真想招致人才,就请从我开始。我尚且被任用,何况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难道那些人才还会惧怕数千里的路途吗?”

燕昭王听从了郭隗的话,筑起高台,拜郭隗为师,并筑黄金之台以待贤者。于是,乐毅从魏国来了,邹衍从齐国来了,剧辛从赵国来了。燕昭王努力事奉他们,并且吊唁死者、抚恤贫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之后,燕国殷实富足,士兵生活安逸不怕战争。于是燕昭王派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及三晋联合谋划进攻齐国。齐军溃败,齐闵王也逃到了国外。燕军独自追逐败军,一直打到了临淄,抢光了临淄的宝物,烧毁了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攻下的齐城,只剩了莒城和即墨城。

燕昭王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的历史故事历来被传为美谈,其复仇几乎灭亡了齐国也是著名的历史事件,但这一切均来自郭隗的一番游说。郭隗的“帝者与师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的著名的“知识分子”政策也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重大的影响。郭隗是根据燕国的具体历史情况提出这一建议的,燕国因此有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参见《战国策》、《史记》等)

15.张仪破纵连横

张仪是春秋战国时期连横的代表人物,秦国在实行了张仪的连横策略之后,一改过去用力甚勤而收效甚微的局面,在外交和军事领域都迅速取得了发展,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下面是张仪在说服秦惠王采取连横策略时的一段十分著名的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仪对天下大事洞若观火的政治洞察能力和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

张仪对秦惠王说:“我听说过这样的古训:‘对自身不明之事妄发议论,是不明智的;而已明之事却不肯讲出来,却是不忠实的。’做人臣者对君主不忠,那是犯了死罪,所言不实也是死罪。所以,我决定将我所知向大王倾吐,还请大王裁决。”

这当然是说客们客套的开场白,下面才是张仪要说的真正内容。张仪说:“我听说四海之内,从北方的燕国直到南方的赵国,又在联合楚国,笼络齐国,还收集了赵国的部分势力,准备再次联合起来,形成合纵之势,共同对付秦国。这在我看来是十分可笑的。我听说世上有三种情况可以导致国家灭亡,而天下有才能的人终会出来收拾残局,大概说的就是今天的这种情况。前人说过:‘政治混乱的国家去攻击政治清明的国家是自取灭亡;以武力治国的国家去攻击以仁义治国的国家是自取灭亡;逆乎天理民心的国家去攻击顺乎天理民心的国家是自取灭亡。’如今六国财物匮乏,粮仓空虚,还要扩充军队,动员人民前去赴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白刃在前,斧钺在后,百姓还是不肯拼力死战,再加上赏罚不明、不能兑现,其失败是必然的。”

张仪接下来以秦国作了对比。他说:“现在秦国号令、赏罚严明,所以有功无功之人皆能为国拼力死战。秦国的百姓在父母怀抱之中长大,生来并未见过战阵,并不是天生好战,但一听说作战,都跺脚袒胸,痛下决心,敢于迎着敌人的刀枪剑戟,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抱定必死决心的人,比比皆是,这都是由于贤明的君主提倡勇敢、赏罚严明的缘故。这样的战士就可以一人胜十人,十人胜百人,百人胜千人,千人胜万人,万人胜天下。现在秦国的土地,方圆数千里之广,军队有数百万之众,号令严明、赏罚有信、地形优越,诸侯各国皆有不如。凭借这些条件对付、主宰乃至兼并诸侯是不成问题的。如果财物不丰、粮仓不实、人民不安、四邻不服,那不是大王的过错,不是秦国的资源不足,而是臣下不能用命尽心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