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塞上论乐谈艺文论选
21677700000032

第32章 艺术的内与外

官占瑾

2012年1月26日(大年初三),银川城里鞭炮轰鸣,鼓乐喧天,全区十余个社火队汇聚光明广场,竞技表演。广场街头人山人海,彩车开道,高跷列阵,巨龙飞舞,双狮戏球,秧歌狂扭,旱船摇曳……盛况空前的新世纪第一个迎春社火大赛,向世界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宁夏民间艺术精粹,敲响了“西部大开发,文化搭好台”的威风锣鼓。

近年来,宁夏群众文化活动日益繁荣,新型的广场表演艺术,已作为新时期的一道绚丽的景观,活跃了城乡文化生活。尤为可喜的是,群众性的表演艺术活动,在眼光向外、学演介绍各地演艺节目的同时,把视野集中于宁夏本土文化宝藏,展示本土文化的民族特色。大年初三的社火比赛就是一次成功的民族文化展示,中央电视台当晚就报道了大赛实况,各地朋友来信来电对其特别关注和赞扬,区内外观赏者赞不绝口“:哇!宁夏的社火顶呱呱啦!”“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呀!”

宁夏作为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耍社火的习俗由来已久,而且是全国各地有的品种宁夏多半都有,可以称得上是“百戏杂陈,异彩纷呈”,什么舞龙、舞狮、旱船、竹马、高跷、秧歌、跑驴、花棍(又名霸王鞭)、颠轿、推车、叼花、顶灯、单鼓等等,顺手就可以举出几十种来。其中有许多社火表演场面宏大,技巧高超,富有地域文化特色,但可惜的是,如今除隆德一带的高抬社火(又名芯子)、马社火等前些年尚见有小型演出外,多已濒临失传。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全区民俗文化普查,数百名集成工作者花费了近二十年时间,把民间老艺人靠“口传心授”“人在艺在,人亡艺失”的技艺,用音、谱、图、文、像等现代科技手段记录保存下来。但由于文化主管部门经费不足,有钱的单位或企业则是宁愿花大钱去请外省区的演出人员,而不屑于宁夏的特色节目,致使一些传统社火乐舞精粹,至今仍是“夹在书页中的干蝴蝶”,无法飞出宁夏,走向世界。

近些年,一些经济发展滞后的省区,开始注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把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民族地域文化,作为财富、资源来开发。广西人紧扣“刘三姐”不放;云贵人抓住五彩缤纷的民族歌舞;甘肃、陕西人围绕“汉唐文化”“丝路花雨”做了很多大文章,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也活跃了文化市场,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宁夏虽然经济基础薄弱,但独特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及丰厚的人文资源,向为区内外有识之士所称道。观念认识转变快的先知先觉者,能因势利导,善于用原汁原味、有独特民族地域色彩的本土文化,适应国内外兴起的追求本色天然、回归传统文化的潮流,以“出卖荒凉原始”取胜的西夏影视城和被誉为“东方金字塔”“世界奇观”的西夏王陵、沙湖旅游区等,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都作出了良好的表率。但宁夏文化艺术界从总体上看,身在宝山不识宝、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现象还是较普遍的。

多年来,宁夏文艺界的不少人一直在抱怨宁夏的文艺不景气。实际上不景气的原因,不在艺术本身而在艺术之外。身在宝山不识宝在于没有“商品意识”,守着金饭碗讨饭吃在于没有市场意识。过去剧社排一出戏,走南闯北演一年半载,除去杂七杂八开支,还有盈余,现时进入市场的演艺界的明星们更是能赚钱。而我们的剧团动不动投资几十万或几百万元,为节日庆典或评奖活动演一两台节目就马放南山了。宁夏演出市场小吗?宁夏的人才少吗?宁夏的艺术水平低吗?都不是,关键在于宁夏文化艺术界的领导还不习惯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办文化。就拿这次社火大赛来说,社火演出非常精彩,但和以往同类的活动一样,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赔人赔钱买红火,最后全由公家埋单付账还落了不少埋怨。有的文化馆站负责人说:“我们请老艺人指导,置办服装道具,雇人雇车花了不少钱,最后连个奖也没评上,回去没法向单位领导交代……”

宁夏的本土文化需要挖掘、开发,宁夏的文化艺术管理亟待摆脱种种束缚,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和最大化,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和本土人才资源的培养和利用,还是前面的那句老话,艺术的繁荣不在艺术本身而在艺术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