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绍兴名人传略
21668200000007

第7章 李光

李光(1078~1159年),字泰发,宋代上虞五夫人,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六世孙。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与兄同入太学,北宋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登进士第,同年任晋州岳阳(今山西古县)县尉,从此步入仕途。他的一生正处在北宋趋于灭亡,南宋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的年代,沉浮斡旋于北宋、南宋的政治舞台达五十多年,历经北宋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三个朝代,上上下下曾当过小至不到七品的县尉,大到副宰相级的参知政事近四十个官职;其中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先后三次任吏部尚书。公元1163年宋孝宗赵眘即位,其时李光已去世四年,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李光一生经受无数的坎坷和磨难,充满传奇色彩,作品有《庄简集》。《宋史》有传。

李光童年时不爱玩耍,他的父亲称赞说:“我的儿子是云间之鹤,将要使我家兴旺!”父亲去世,他悲哀地像成人一样,有人送来财物,他都辞谢了。到下葬时,礼节非常合适。守丧期满,进入太学。北宋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登进士第。李光从此进入布满荆棘的仕途。

此时正值北宋末期,在位的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富艺术气质并才华横溢、但在政治上昏庸无能的徽宗皇帝。徽宗赵佶是神宗的第十一子,北宋第八位皇帝,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即帝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五十四岁去世,在位二十六年,历来被视为荒淫腐朽皇帝的典型。徽宗时代,北宋王朝已走过它辉煌灿烂的历程,处于党争异常激烈的严峻时期,国势日薄西山。徽宗侥幸获得皇位后,大刀阔斧地整顿朝纲,意欲调和变法派与反变法派之间的矛盾。其后,以继承其父神宗的政策为由,重用以蔡京为首的六贼: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赵佶还以“绍述”的旗号,大兴“党狱”,定司马光、文彦博等人为“元祐奸党”,定章悼等人为“元符党人”,刻石朝堂,以示贬斥;变乱法度。他穷奢极欲,大肆搜刮江南奇花异石,用船运往都城开封,称“花石纲”。徽宗好大喜功,遣使约金攻辽,以取燕云,致使内忧外患接踵而至。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坐了二十五年皇位的徽宗赵佶和儿子钦宗一同被金人俘虏北去,转瞬之间由皇帝沦为阶下之囚。被封为“昏德公”。赵佶受尽屈辱折磨,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病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八月,徽宗的梓宫(棺材)从金国运回临安。

做这样无道昏君的臣下,正直的李光肯定要有一番好好的“磨炼”。李光在登进士第的同年,任晋州岳阳县(今山西古县)县尉。而后,调任开化(今浙江开化县)令,有治政声誉,朝廷召他到都堂审察,当时宰相不喜欢他,任他为监当,还改了官阶。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李光任平江府常熟知县(今江苏常熟县)时,深受徽宗宠信、气焰熏天的朱勔之父朱冲倚势横暴,指使纵容家奴欺凌百姓。李光不被他的气焰所屈服,把他的恶奴抓了起来,朱勔大怒,暗示转运使将李光调任吴江知县;李光不为所屈,还有人站出来为李光秉公说话,朱勔终于不敢陷害李光。改任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以“正色立朝,扶持公道”著称,被人们看作“殿上虎”的著名谏官刘安世住在南京,李光以拜师之礼去见他。刘安世告诉李光在温公(司马光)那里听到的话:“做学问应当从无妄(不说假话)中入门。”李光欣然领会。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李光被召回京城,任太常博士,不久,升任司封员外郎,这是他长期担任谏官职务的开始。第二年,李光在御前议论国事,首先对当时士大夫中的阿谀成风进行尖锐批评,痛斥那些谀佞者为杜塞言路,妄引荀卿“有听从,无谏诤”之说,认为因言路不畅而使臣下产生怨嗟之气,以致造成了一种很不正常的互相诋毁的议事环境。李光实事求是的言论触怒了权臣王黼,令部注桂州阳朔县(今广西阳朔县)。李光因言获罪,被降职。

王黼,字将明,开封府祥符县人。原名甫,后来因为跟东汉的一个宦官同名,皇帝赐名叫黼。长得风姿俊美,眼放金光,能说会道,粗有才气而不学无术,但机智狡黠,善于谄媚。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拜特进、少宰,权倾一时。后代蔡京执政,伪顺民心,悉反蔡京所为,以沽名钓誉。王黼凭借高位做尽坏事,如请求朝廷设置应奉局,由他自己兼任提领,内外官钱都可以擅自挪用,竭尽天下财力来供应奉局的费用。官吏们迎奉上意,凡是各地水陆珍贵奇异的东西,都苛刻地向老百姓索取,进贡到皇帝那里的不足十分之一,剩下的都成了王黼的私产。金兵攻入汴梁,王黼不等朝命,带着家小仓皇东逃。钦宗下诏把他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抄了他的家。吴敏、李纲等请求诛杀王黼,朝廷将此事交付开封府尹聂山处理,聂山派人将他杀死。

刘安世听说李光因议论政事被贬,写信称赞他。李纲也因为评论水灾一事离开朝廷,居住在义兴,在水驿等候李光,亲自出来喊道:“不是越州李司封的船吗?”逗留数日,两人结为朋友而别。不久,朝廷授李光司勋员外郎,升任符宝郎。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镇守燕山府(今北京西南)的郭药师叛乱,京师震动。赵佶吓得慌忙传位于钦宗,让儿子出来收拾残局,自称“太上皇”,带着蔡京、蔡攸父子南逃。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宋钦宗登皇位。钦宗赵桓,曾名亶、煊,是北宋末代皇帝,生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十二月,在金兵大举入侵之际,徽宗禅让帝位,赵桓被迫即位,是为钦宗,改次年为靖康元年。靖康二年,与其父徽宗同被金兵俘虏北去,在位一年零两个月。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死于五国城,享年五十七岁,后归葬于永献陵。

李光升任右司谏后,首先揭发梁方平等丧师辱国,梁师成勾结权臣,内外为奸,蒙骗皇帝,都罪当处死。又奏:“东南财用,尽于朱勔;西北财用,困于李彦;天下根本之财,竭于蔡京、王黼。名为应奉,实入私室。公家无半岁之储,百姓无旬日之积。”蔡京、王黼等都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宰辅大臣,得罪他们便意味着丢官被贬甚至被反诬受害,故李光的言行在当时士大夫中,实属难能可贵,影响极大。

五月任谏议大夫,正遇冯懈与蔡京、蔡卞结成死党假冒新派,扭曲新法,扰乱朝纲,李光即奏章斥责,认为他们以新法名义,蛊惑视听,是国家的祸患,应当罢免冯懈谏议的官职。

蔡京长子蔡攸(1077~1126年)打算趁保卫太上皇行宫的机会进入京都,李光上奏说:“蔡攸如果入朝,则百姓必定导致变乱,万一警犯皇上车驾,我会犯不预言之罪。希望早些贬斥他。”当时已修治撷景园为宁德宫,而太上皇后想到宫中居住。李光上奏说:“宫中,是天子的宫殿。正应使陛下冷暖方便,奉迎太上皇后入宫,也应当亲禀太上皇,交有关部门讨论典礼。”于是把李光的奏章交付有关部门,让两宫大臣奏知,于是太上皇后住在宁德宫。

在金兵进攻汴京时,李光上书指斥朱勔以应奉的名义管辖州县,田园宅第,富比王室。请求朝廷挑选清正强硬的官吏作为有司,追究朱勔父子及奉承监司、守令,如胡直孺、卢宗原、陆置、王仲闵、赵霖、宋晦等人,查根究底,计资没收,把他们强夺编户平民的财产还给百姓。李光的正直敢谏,得罪了不少朝中官吏。

钦宗与其父一样,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南犯进攻汴京,派使者向宋朝索要大量财物及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李光认为:“三镇之地,祖宗百战才得到它,一旦送与敌人,怎么立国?希望诏令大臣另外商议攻守之策,并派人从小路传檄文令河东、河北两地,征召全部强壮兵丁策应,首尾相应攻击敌人。”后升任侍御史。

金兵逼近京城,士大夫弃职而逃者五十二人,罪过相同而惩罚相异,士人舆论纷然,李光请求交付大理寺公正处理。太原被围,事态危急,李光上言道:“请就地委任折彦质征发全部晋、绛、慈、隰、泽、路、威胜、汾八州民兵及本路各县弓箭手,使守令各自统率。当地土豪、士人愿意当首领的,给予他们初官、相应的武器,协力赴援。女真劫持亲王为人质,以三镇为借口,势必深入,请大修京城守御装备,以击碎敌人的阴谋。”

李光忠于自己的谏官职守,对那些对敌主和与迷信所谓的祥瑞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如李会、李擢又被召回担任谏官。李光就上言说:“蔡京再度执政时,李会、李擢相继为谏官,对政事不发一言;金兵围城时,与白时中、李邦彦专门主张避敌割地的计谋。白时中、李邦彦因此罪罢职,而李会、李擢反被召用,又加入谏诤官员之列。请求撤回成命。”皇上不予答复。李光请求调任到地方,皇上也不答复。又如彗星出现在寅、艮间,耿南仲等人都认为感应在外夷,不足忧。李光奏称:“孔子作《春秋》,不记载祥瑞,是想使人君常怀恐惧从而修身反省,没有听说把灾异归于外夷的。”表疏上奏后,被贬监汀州酒税。

这时,广大的军民强烈要求朝廷抵抗金兵,钦宗被迫起用抗战派将领李纲抗击金兵,但仍不断向金朝屈辱求和,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又同意割让河东、河北。钦宗命秦桧等二人为割地使,陪肃王到金营谈判。钦宗的一味妥协退让,幻想以此换得金兵的撤退。殊不知,灭宋是金人的既定方针,所以尽管宋朝君臣对金人如此俯首帖耳,但在十一月,金兵攻陷汴京。次年二月,金兵再次南犯,虏徽、钦二帝,延续了一百六十八年的北宋王朝灭亡。北宋灭亡后,金人册封一向主和的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建立了傀儡政权,但这个傀儡政权不得人心。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以后,五月,康王赵构到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一岁。改年号为建炎,是为宋高宗。高宗赵构,生于北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为徽宗第九子。母亲韦氏是一个地位较低的嫔妃,并不受徽宗的宠爱。赵构本与皇位无缘,然而,靖康之变中,赵宋宗室多被金兵虏去,唯独赵构成了漏网之鱼,“中兴之主”的位子自然非他莫属。

南宋政权建立后,因南北军民抗金热潮高涨,赵构不得不标榜“中兴”,起用主战派李纲为相,宗泽为东京留守,但同时又任命主和派黄潜善为中书侍郎,参与政务,汪伯彦为同知枢密院事,执掌兵权。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六月,李纲入朝上“十议”,提出备战抗金,恢复中原的主张。宗泽在开封修筑工事,募集军队,联络河北义兵,请高宗回驾开封,做收复失地的准备。然而,高宗却听从黄、汪的意见,手诏:“京师未可往,当巡幸东南。”一开始就暴露了他放弃中原,偷安一隅的想法。

但李纲的抗金主张与高宗的偏安一隅的想法格格不入,不久他撤销李纲等人职位,废除各种抗金措施,而把军政大权交给黄潜善、汪伯彦掌握。十月,高宗退至扬州。金兵得知高宗南逃,于是更加肆无忌惮,连年挥兵南下侵扰中原,追逐东南。从此,高宗开始了十几年辗转流徙,东躲西藏的动荡岁月。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五记载,这一时期逃避的线路是:建炎元年“十月,扬州。三年二月,渡江幸杭州。四月,进幸江宁。八月,复幸临安。十二月,自明州(今浙江宁波)幸海。四年正月,幸温州。四月,进幸越州。绍兴二年正月,又幸临安(今浙江杭州)。四年十月,又幸平江。五年二月,还临安。六年九月,又幸平江。七年四月,进幸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八年三月,复还临安”。

宋高宗不相信军民抗战的力量,只顾仓皇逃跑,又不断派出使臣,向金朝求和。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他逃到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时就派洪皓为大金通问使,金朝不许,将洪皓扣留在北方。同年八月,高宗又派杜时亮为奉使大金军前使到金军上书求和,并在致金朝的信中卑躬屈膝地说:“今以守则无人,奔则无地,所以愢愢然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己。”“愿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尊无二上。”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挞懒率兵南下,以秦桧参谋军事,又任他为随军转运使。九月,挞懒攻楚州(今江苏淮安),让秦桧乘机潜回南宋,以做内应。十月,秦桧与妻子王氏及仆人乘船从海上回到临安。他谎称杀死监守金兵,夺船逃回。朝中议论皆不信,但宰相范宗尹与秦桧素有交情,便出来为他辩护,并把他推荐给高宗。秦桧向高宗献上他所起草的与挞懒求和书,高宗很欣赏,称赞他“朴忠过人”。于是,高宗命刘光世向挞懒通书致意,并用秦桧为礼部尚书。三个月后,又提升他为参知政事。

就在高宗如惊弓之鸟四处逃避又无耻求和的时候,南北军民展开了英勇的抗金斗争。在北方地区出现了像太行山“八字军”、山西和陕西一带的红巾军、河北五马山军、山东梁山泊水军等义军,他们奋起反抗金兵,但是他们得不到南宋朝廷的支持,却遭受高宗勒令解散的连连打击。在此期间,以岳飞、韩世忠、吴玠等为代表的抗金将领,也发挥了他们的军事才能,对南犯的金军给予沉重打击,为宋高宗赢得了喘息的机会。正是由于前方军民的英勇抗击,才于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以后,逐步形成了南宋东起淮水,西至秦岭的战线。

秦桧在此期间很快获得了高宗的信任,这主要是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与高宗不谋而合。从此,他们君臣二人狼狈为奸,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合作。

秦桧得到高宗信任以后,不满足于已获得的高位,觊觎宰相之职。首先,他附高宗之意,将引荐他的范宗尹挤离相位。然后,又扬言自己有二策可以耸动天下,当有人问他何以不言,他说:“今无相,不可行也。”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八月,秦桧受命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九月,吕颐浩复为左相,秦桧极力排挤,让其党羽建言二相宜分内外,将主战派左相吕颐浩挤走,在镇江建都督府专治军务,而秦桧在朝内专治庶务。以此企图独揽朝权。

秦桧抛出的“二策”,就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按照这一论调,南宋不但要放弃北方领土,而且大批由于不愿降金而南下的北方士民,都要回去接受金朝或者“伪齐”刘豫的统治。秦桧如此明目张胆地出卖国家利益,立刻遭到朝内许多大臣的反对和谴责。绍兴二年七月,左相吕颐浩从镇江回朝,乘势说服御史黄龟年向高宗弹劾秦桧“植党专权”,“专主和议,沮止国家恢复远图”。吕颐浩也亲自在高宗面前揭露秦桧的罪行。此时高宗对秦桧任相以来和议无大进展,反而使朝内沸沸扬扬颇为不满。另外,秦桧耸动天下的“二策”,弄得他很难堪,说:“桧言‘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高宗迫于舆论的压力,只好把秦桧罢相,贬为观文殿学士。

绍兴三年至六年(公元1133~1136年)间,金军一面在川陕地区组织向南宋进攻,一面支持刘豫从中原南下攻宋。南宋军民英勇反击,取得了保卫川陕,收复襄阳、扬州之战的胜利。金朝不能取胜,只好以和议来向南宋劝降。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金朝让宋使传回愿意和议的口信,一直求和的高宗大喜过望,便于次年三月任秦桧为右相。秦桧再次为相秉政,遂使朝政日趋腐败和黑暗。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高宗正式在临安(今杭州)建都,维持着半壁江山的统治。猜忌将帅,重用奸佞与逃跑、求和的政策密切相关,而这种政策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原因。首先,防范武将、守内虚外是北宋立国以来世传的“家法”。自宋太祖以来宋朝诸帝对于武将一直抱有猜忌心理,他们惧怕武将在战争中发展力量,而最终造成对皇权的威胁。因此他们不敢放手让武将用兵,要时时限制或者剥夺武将的兵权,甚至在战争有利的情况下也宁愿赔款求和,而不让武将在战争中发挥更大作用。正如清代学者王夫之所说的:“宋之猜防其臣也甚矣,鉴高桥之己事,惩五代之前车,有功者必抑,有权者必夺,即至高宗,微弱已极,犹畏其臣之强盛,横加锓(qin,寝)削。”宋高宗更是把这一套祖宗“家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早在宋高宗倚靠诸将,应付金兵追逐之际,就暗示诸将不能拥兵自重。他为韩世忠手书《郭子仪传》,要求大将们向唐朝名将郭子仪学习。向郭子仪学什么呢?高宗认为,郭子仪虽总兵在外,功高名著,但心专朝廷,时时听从召唤。他又以郭子仪的事例告诫另一位大将张浚说:“今卿所管兵,乃朝廷兵也。若知尊朝廷如子仪,则非特身享福,子孙昌盛亦如之。若持兵权之存而轻视朝廷,有命不即禀,非特子孙不飨福,身亦有不测之祸,卿宜戒之。”这是在警告诸将,必须谨遵朝廷之命,否则不但身有不测,还祸及子孙。

之所以要限制诸将,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就是宋高宗对主战派将领们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的主张极其反感,他怕钦宗回来夺了他的帝位。个中原委当然高宗不便明言,但他的实际行动却很能说明问题。还在建炎元年时,太学生陈东、欧阳澈因上书请求高宗亲征北伐,迎回徽、钦二帝,就被高宗斩首。高宗即位后,虽然口头上也说要迎回“二圣”,但实际上经过“和议”的反复交涉,最后只是迎回徽宗的梓宫和韦后,而让钦宗客死异国。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高宗更是对将帅严加控制,生怕他们“张皇事势”,“却致引惹”,而甘愿放弃胜利成果,与金议和。

既然以偷安东南为既定国策,那么向金朝屈辱妥协就是必然的了。高宗自即位以来,谋求与金议和便是他一直努力的目标。而金朝也看透了这一点,在武力暂时还不能吞灭南宋时,便“以和议佐攻战”,向高宗诱降,以求攫取更大的利益。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金熙宗觉得利用“伪齐”刘豫的力量夹攻南宋已无多大收效,便废掉“伪齐”,准备以刘豫统治的河南、陕西地区交给南宋,而让宋高宗像刘豫那样向金朝称臣,贡纳岁币。高宗得报,欣喜万分,他不顾主战派将领和群臣的反对,以“南北军民十余年间不得休息,欲屈己求和”为借口,让秦桧代表他接受和议:金朝把河南、陕西“赐予”南宋,南宋向金朝称臣,并每年向金朝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五月,金使来南宋商谈和议的条件,要宋高宗取消皇帝的称号和国号,向金朝称臣纳贡。高宗以接回徽宗梓宫和生母为借口,有意求和。秦桧迎合高宗之意,说:“屈己议和,此人主之孝也。”劝高宗接受金人的条件,达成和议。宋使王伦要到金朝商议地界,秦桧认为,只要金人许和,地界划在哪里都可以。为了避开主战派的反对,秦桧将反对议和的左相赵鼎排挤出朝,而他则大权独揽。十月,他又对高宗说,臣僚畏头畏尾,不足以断大事,如要讲和成功,“乞专与臣议,勿许群臣预”。高宗完全同意,于是秦桧出文字乞决和议。

金使到南宋签订和约,他们要求金帝的诏谕到达宋境时,南宋“接伴官”要跪接;所过州县,当地官员也须拜迎;宋帝要改穿大臣服装跪受诏书,对金使要以客礼相待。高宗、秦桧决定遵守对方的种种要求,签订屈辱和约。消息传出,引起朝野强烈反对。直学士曾开三次质问秦桧,并以伦理纲常相劝,秦桧大怒说:“难道就你明白,我就不知吗?”执意签约。吏部员外郎许忻上疏反对和约,极言屈己议和“徒受莫大之辱,贻万世之讥”,秦桧将奏疏扣下不报。枢密副使王庶上书七次,面见高宗六次要求停止议和,却被秦桧降职,出为潭州知府。此后,又有权吏部尚书张焘、御史方廷实等二十几位官员先后上疏抗议对金使行屈己之礼,反对和议,要求切责秦相公之罪,言辞激烈,高宗以“朕不忍闻”为托辞,躲避群臣上诉,秦桧则又不断将反对他的大臣贬职赶往外地。十一月,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疏,表示“臣有赴东海而死尔,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奏请斩秦桧、王伦以谢天下。胡铨的议论获得朝野广泛支持,民间把他的奏疏刻版传诵,流布四方。秦桧惊怒交加,立即将胡铨罢官,流放昭州(今广西平乐县),又把同情胡铨的官员贬职、流放,朝官陈刚中被贬至赣州安远,迫害至死。

此时,领兵在外的将帅也纷纷上书,拒和请战。岳飞指责秦桧“谋国不臧”,指出“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韩世忠奏请出兵决战,拒绝议和;张浚连续五次上书,反对屈辱的和约。但无论文武将臣抗议的声势如何高涨,都不能动摇高宗、秦桧的议和决心。十二月,秦桧派人以最高礼仪将两名“诏谕江南”的金使迎到宰相府中下榻。然后,他又劝高宗按金使要求,跪接金朝诏书。高宗虽然觉得当朝跪在金使面前,未免过于丢脸,但又深怕得罪金人。最后,秦桧以高宗守丧为借口,代替高宗跪接“诏书”,迫不及待地与金人签订了屈己称臣、岁贡绢币的和议。

宋金和议后,高宗、秦桧大肆宣传和议的成功,秦桧更是得意洋洋,分派官员到金国报聘割地,到各地宣谕和议。然而和议仅过一年,金军于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五月,以宗弼为元帅,分兵四路大举南下。但是,金兵再次碰到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同年,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兵主力,先锋部队克复了郑州、洛阳并得到黄河以北忠义民兵的响应,准备收复河南全境。

在军民抗金的大好形势下,宋高宗却屈辱妥协。但金人并不满足,和议后仅一年,金兵又撕毁和议,再次挥兵南下。金兵的南下遭到岳飞等抗金力量的沉重打击,无功而返。然而,高宗无视军民的抗金胜利,伙同秦桧继续向金朝求和,并收回三大帅兵权,将岳飞逮捕下狱,以向金人表示议和的决心。

秦桧见岳飞连连得胜,怕岳飞功成名就,形成北伐大势,坏了他主和议的前程,于是他急令东路的张浚、杨沂中等军撤回,又以“孤军不可久留”为由命岳飞退兵。岳飞上书力争乘胜追击,秦桧不理,他借高宗名义,一天之内给岳飞发去十二道金牌,勒令班师。岳飞只好忍痛回师。金兵败去,秦桧又开始做向金人求和的准备。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高宗、秦桧准备进一步向金朝投降,于是在四月间召张浚、韩世忠、岳飞进京,一举收回三大帅在外的兵权。以向金朝表示不战求和的诚意。金帅宗弼退兵后,曾派人致书秦桧,警告他说:“必杀岳飞而后可和。”秦桧也忌岳飞素以恢复为己任,作梗卨和议,决意谋杀岳飞。他先唆使党羽、右谏议大夫万俟上章弹劾岳飞,岳飞被罢官出朝。随后他又伙同张浚收买副统制王俊,诬告岳飞父子及部将张宪谋反,遂将数人逮捕下狱。年底,高宗等人为了除去心头之患、向金人献媚,又将岳飞父子杀害。明代文士文徵明为岳飞庙作《满江红》词曰:“岂不惜,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十二月,李光任左中大夫、参知政事。此时主战与主和又成了朝中上下臣僚争斗不休的话题。奸臣秦桧是主和派的首要人物。秦桧开始定和议计策时,因为李光在臣僚中有影响,欲借他的名望抬高“和议”的分量,皇上本意不想用李光,秦桧说:“李光有名望,如果一起签名,没有根据的议论会自动停息。”便在和议榜上也署了他的名字。此举立即在主战派臣僚中掀起轩然大波。李光的同乡杨炜写信骂他“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堕平时大节”。意思是说“依附宰相谋取高官,陷入狡敌的奸计,毁掉了平日的气节”。其实李光的本意是想借此为“缓兵之计”,以和议争取时间,重整南宋国威。在秦桧要与金兵议和,放松对淮河地区的防御,收回前线将领的兵权时,李光敢于直谏力求抗金,向高宗进言说:“对狼子野心的戎狄,只能战,不能和,淮南守备更不可撤。谁再言和,谁就是卖国贼。”秦桧听后恼羞成怒,随即反击李光之言,李光直指秦桧,冒死抗争,他说:“你不顾大家反对,多次单独主张求和,今天还要撤回守备,这不是盗弄国权,怀奸卖国,又是什么?”此言一出,秦桧脸红耳赤,此时他故伎重演,将朝服一脱,朝冠一摘,向高宗哭诉道:“皇天在上,请皇上为臣作主,让臣挂冠而去,免得遭人陷害!”说罢叩头不止。第二天,李光请求罢职。高宗说:“你昨天当面斥责秦桧,举动像古人。我退朝后叹息,正要将你当作心腹大臣,为什么要辞职呢?”李光说:“我与宰相争论,不可留任。”九次上章请求,于是被授任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任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为此秦桧认为李光与他作对,十分嫉恨,高宗被他蒙骗,下令将李光革职回乡。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冬,秦桧死党御史中丞万俟卨诬告李光暗中心怀不满,怨恨皇帝。贬职为建宁府节度副使,安置在藤州(今广西藤县)。这一年,正是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的时节,看来李光也是因“莫须有”之罪被贬。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秦桧死党吕愿中诬告李光与胡铨等诗赋唱和,讥讽朝廷,又被转至流放海南琼州(今海南琼山三

李光从宋高宗即位到被贬海南,相当长的时间在地方任职。在此期间,李光抗金主张如旧,安定地方,积极备战,政绩卓著。

高宗即帝位不久,就提升李光为秘书少监,授任江州知州;不久,升任侍御史,都因为道路梗阻没有赴任。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皇帝车驾从临安移跸建康,授他为宣州知州。当时范琼将率军经过,李光先行入州城处理政事,范琼到了就开城门引入慰劳,留住三天后离去,无人敢喧哗。李光认为宣州离行都最近,于是修缮城池,积聚军粮,把所属六县百姓编册,按保伍分编,称为义社。选择其中健壮勇武者,以乡里的豪强、豪绅为统帅,得到一万多人,号称“精拣军”。又在二十三处险要之地设立兵营谨慎戍守,把全城分为十个地区,分别巡逻内外,白天自由行动,晚上守城,有敌情就参战。苗租按年交县的,都送到州里。起初人们纷纷指责不方便,到守城时,赡养军民,终于靠此获得成功。李光的事迹传到朝廷,被任命为管内安抚,允许他见机行事,晋升为直龙图阁。

杜充以建康降敌,金兵夺取马家渡。御营统制王王燮、王珉素来不和,到这时,率领溃兵在城外扎营互斗。李光亲自到二人兵营,劝说他们先国家后私仇之义,二人感悟和解离去。当时逃将、散卒到宣州的,李光都送给很多财物。有水兵在繁昌叛乱,逼近宣州境,李光立即派兵援击,出敌不意,敌人于是连夜逃走。升任右文殿修撰。李光上言说:“金兵虽然深入江、逝,但是违背天时地利,我已送文书让刘光世率领大军到宣州,合力攻讨金兵。请迅速委托宣抚使周望,约定日期水陆并进”。

溃将邵青从真州率数百艘舰船,在当涂、芜湖两县之间剽掠,李光招抚劝说他,送给他二千斛大米。邵青非常高兴,对使臣说:“我们是官军,所到之地都把我们当盗贼对待,只有李公不怀疑我。”于是秋毫无犯。后来,船队经过繁昌,有人骗他锐:“这是宣州境内。”于是沿北岸离去。

大盗戚方攻破宁国县,抵达城下,分兵四面围攻。李光招募勇敢之士劫营,贼兵惊扰,以致自相残杀。朝廷派统制官巨师古、刘晏兼程来援。敌人急攻朝京门,把竹木编起来当浮桥渡过护城河。一会儿,敌军爬上城墙,把大炮架在石对楼上。李光下令把竹子编成帘状迎着炮弹,炮弹打来就翻落在地下,不能伤人。取巨木作撞竿,靠女墙抵御对楼,敌人退走。刘晏率领赤心队直捣敌营,敌人假装败退,刘晏追击他们,中了埋伏遇害。巨师古率领中军大败敌人,敌人逃走。当初,戚方围攻宣州城,与他的副将并马巡城,商量攻城计划。李光把信绑在箭上射到他的副将马前,说:“戚方是穷途末路之寇,上天必然诛杀他,你是将门之子,岂能依附盗贼。”致使二人互相怀疑,攻势稍缓,才得到时间作战斗准备,接着援军到了。他曾经把匕首放在枕匣中,与家人相约道:“城不一定能保住,如果让人来取匕首,我一定会死。你们应自杀,不要落到盗贼手中。”朝廷授任他为徽猷阁待制、知临安府。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正月,任洪州知州,他坚决辞谢,任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任婺州知州,刚到任,提升为吏部侍郎。李光上疏极力指责朋党的危害说:“议谏大臣,各人怀有避讳顾虑之意,不肯把扶助国家危难、治理国家作为己任。行都在会稽,前后历时三载。从去年秋天到现在,敌人不再有南渡之意,淮河近在咫尺,一点也不着意经营,长江千里,不设防备敌,每天惴惴不安,只是谋划避敌漂浮大海之计。晋元帝区区草创,还能建立国家,修建宫殿,保有江、浙。刘琨、祖逖与逆胡在并、冀、兖、豫、司、雍诸州抵抗作战,这些地方从未陷落。石季龙的重兵已到历阳,晋元帝任命王导都督中外诸军以抗御敌人,没有听过专门躲避胡狄像今天这样的。陛下驾临会稽,江、浙是根据地;能够进足以战、退足以守的地方,莫如建康。建康到姑熟一百八十里,其中险要可守之地有六处:江宁镇、冈砂夹、采石、大信,上游则有芜湖、繁昌,都与淮南相对。其余都是芦苇荆条之地,有的是曲折的堤岸,水势湍急,难于行走舟船。不如预先在各险要之地屯兵积粮,命令将士分管各地,调拨临近乡兵,协力守御。请求明诏命令大臣,斟酌实行。”

当时有诏令,金兵攻入,各地守臣互相商量,或守或避,诏令说可以自便。李光上言:“守臣担负人民、国家的重任,应当与国家和人民共存亡。如果预先开启退却逃避之门,是引诱他们逃跑,希望追回前命。”皇上打算迁都临安,李光奉命指挥临安府驻扎诸军,兼任户部侍郎、督营缮之事。李光节省经营,不打扰百姓就办好了此事。奏请减免二浙历年积欠及九县另加的赋税,以表示实施德政亲近百姓之意。

戚方以管军隶属于李光指挥,非常恐惧,跪拜在廷下。李光握着他的手扶起他说:“你过去做盗贼,我任郡守,抓捕你是我分内的事;现在都是臣子,应当共同勉励忠义,不要以先前的事疑虑。”戚方感动哭泣。李光兼任侍读,于是上言说:“金兵侵犯内地,百姓失去谋生之业为强盗,本来出于不得已,还可以用诚意感召他们。自从李成逃到北方,群盗离心,如果此时选用一两个盗贼首领,以教化激励他们的同党,一定会互相钦慕,相继归降。”又升任为吏部尚书。

大将韩世清本是苗傅余党,长期驻兵宣城,擅自占据仓库,不听征调。李光请求先行除掉他,于是任命李光为淮西招抚使。李光借道到宣城,韩世清前来相见,李光把他捆送到朝廷服罪处死。当初,李光在皇上面前陈述已定的计划,宰相没有事先知道,惹怒了他。他还未到任,途中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江东安抚大使、知建康府、寿春滁濠庐和无为宣抚使。当时太平州士卒陆德囚禁当地守臣据城叛乱,李光多方设计,全部捉获叛贼。

秦桧被罢相后,吕颐浩、朱胜非共同任宰相,李光历来与他们政见不合。谏官指斥他为秦桧同党,被夺职为宫观官。不久复任宝文阁待制、知湖州,授显谟阁直学士,改任平江太守,授礼部尚书。李光上言说:“自古创业由衰而兴,一定有所依靠才能兴起。汉高祖依靠关中,汉光武帝依靠河内,皇上驻扎东南,两浙难道不是天下的根本可依恃之地吗?从冬天到春天,雨雪不停,百姓失业,请求选择谏官考察实情予以报告。加之连年福建、湖南盗贼作乱,范汝为、杨么相继而起,朝廷派大军诛讨、杀戮过当。现在各地旱荒,流丐满路,盗贼出入。应选择良吏招怀抚纳,责令各地监司惩治贪赃,抚恤饥民。”

刘光世、张浚从前线接连传来捷报。李光说:“观察金兵部署,一定有阴谋。现在我方已占据东南形势,敌人万里来袭,利于速战,应当戒令诸将持重而拖延消耗敌人。不过数月,敌人粮食耗尽,则胜券操在我方手里。”授任江西安抚、知洪州兼制置大使,升任吏部尚书。过了一月,任参知政事。

李光在地方任职,先后历经江西、安徽、浙江三地的数个州,其政绩得到了朝廷和地方百姓的充分肯定,显示了一个干员的英雄本色。

李光在琼的贬谪生涯可以说是“荣辱不惊”,泰然处之。在谪琼居儋州(今海南儋州市),他时时以苏东坡为榜样,以诗书自娱,论文考史,安之若素。其间,他的次子李仲坚被诬“私撰国史”下狱,可以说是祸不单行,但他不为所动,以八十高龄之身等闲视之,坚守晚节。他在儋州期间,还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曾应儋州太守陈适之请,撰写《迁建儋州学记》,表明自己“余方老病,久废笔砚,既辞不获,因书大略如此,上以奉朝廷教育之意,下以慰学者乐育之心”的喜悦。在十余年的谪居生涯中,他还写了许多反映海南风物的诗篇,流传后世。其中如“逐客新年偶叹嗟,海南风物异中华”,“富国应先除国蠹,利民须急去民蟊”,“潮回齐唱发船歌,杳渺风帆去若梭。可是胸中未豪壮,更来沧海看鲸波”,“堆盘荔子如冰雪,惟此堪将北地夸”,“牢落双泉一病翁,十年忧患扫还空。荷稀竹密宜秋雨,户窄檐低耐飓风。尽日抄书北窗下,有时闲步小桥东。谁知万水千山外,亦有乡居兴味同”,等等,都如实地反映了当时诗人的志节与琼岛的风貌,使后人景仰万千。

《宋史》记载他贬谪期间,“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雄健。”还写诗词四百余首。《四库全书总目》评论他的诗“志谐音雅,婉丽多姿,大抵多托兴深长”,不独清绝可爱,书法亦好。谪琼期间,题匾额、楹联,遗有不少笔迹。著有《庄简集》十八卷及《读易评说》。

时至今日,在海南“五公祠”中,人们为了纪念谪琼期间李光为当地作出的贡献,雕有其像。明代学者、诗人王桐乡在组诗《海外五逐客》中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地人民对李光的敬仰之情:五十三家祸未消袁何人海外得逍遥遥皇天后土犹堪倚袁明月消风不费邀遥但看琼岛一身在袁莫愁图书万卷烧遥千古牧羊亭下士袁好还天道不曾饶遥这首诗通过对李光惨遭奸臣秦桧迫害的历史事实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李光的同情,对奸贼的愤懑,以对照烘托的手法,忠奸形象鲜明,使读者更增进了对忠臣李光的敬仰。如今,“五公祠”已成为海南重要的旅游景点,成为万千旅客海南之旅的必选之地。

公元1153年,贬居海南期间,李光写下《赠裴道人》一诗:道人今年七十六袁问我修行惟绝欲遥密栽涩勒当疏篱袁旋辟荒榛结茅屋遥不抄书袁不看读袁宴坐凝然常瞑目遥夜深频咽玉池泉袁晨起随缘饱菹粥遥甘脆肥浓腐我肠袁巧笑蛾眉真鸩毒遥蛮烟瘴雾隘空虚袁谨守药炉谁敢触钥我爱裴君道机熟袁过我玄谈已超俗遥三峰顶上少人行袁百尺竿头防失足遥世人那识天地根钥往来绵绵无断续遥嗟予流转海南村袁智者方明祸中福遥君不见袁庞道蕴尽将活计袁沈湘江袁自织笊篱供口腹钥又不见袁成都市上严君平袁终日垂帘唯卖卜窑王侯蝼蚁同丘墟袁学道从来贵幽独遥蚌生珠袁石含玉袁看我丹成跨鸿鹄遥马蹄去去稳着鞭袁关山路远多坑谷遥时作者在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州市)。作品既然是赠送裴道人的,于其中叙及彼此之交往,这是很自然的事。其中,作品也浸透着诗人的生活体验。他遭贬,到了海南,这从表面看起来似乎是“祸”;然而,祸福相生,诗人把遭贬边疆的事当作锤炼意志的机遇。在逆境中,他通过“胎息”的修持,更使正直的“浩然之气”得到培养。“蚌生珠,石含玉”。珠玉即是被作为“道真”的玄珠,又是爱国情感的寄托。你看诗人把那些卖国求荣的“王侯”视如“蝼蚁”,而希望自己保存住代表正直的“珠玉”。等到炼就大丹,他就跃马扬鞭,奔赴疆场,为夺回国土而效力。这正是蕴含于诗歌最深层次的爱国正气。

李光在《论百姓失业札子》一文中指出:“臣闻尧舜在上,天下无穷人;文王之民,无冻馁者。盖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天。自古贤圣之君,莫不贵农重谷以裕天下。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饥寒并至而能不为奸邪者鲜矣。仰惟陛下,临御海寓,躬修节俭,以安百姓,涵养生息,如天地之无不覆载,雨露之无不润泽。”这充分体现了他的爱民情怀;而对于当时许多“奉承之吏”,李光则给予尖锐的揭露,说他们“贪残苛暴,公肆掊敛”,这真是一语中的,体现了不畏强暴的气概。其实,如果我们翻阅一下李光那些咏叹时事的诗篇,就能体会到他爱民、爱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他在《可叹》一诗中写道:“金陵失守何忽忽,敌兵烧我天子宫。守臣顶香率父老,开门罗拜惟鞠躬。翠莲遥遥遵海道,汉家诏令不得通。外交内应俦与邺,所在州县皆望风。”对于金陵失守、望风披靡的失败情景,李光深感悲痛。遂寓情于文,一抒爱国但不得志,忧国但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痛、郁闷之情。

又过了三年,才因为郊祭之恩,复官授左朝奉大夫,任其自便居住。到江州去世。

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宋孝宗赵眘登基后,为李光发布“复官诰”,宣布李光是无罪被诬陷,追复李光为参知政事,又复资政殿学士职,赠谥号“庄简”,同时还御书敕赞李光:“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雪翰墨,锦绣文章,驱长虹于寥廓,听鸣凤于高岗。”宋理宗赵昀于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二月二日敕赞参知政事李光:“忠厚之气,性情之真,谦和持己,仁爱及民,忤权奸而不能尽其素志,老泉石而终不渝,其赤心也欤。”这是对李光一生的评价。另外还有陆游撰写庄简公家书跋,朱熹撰写庄简公传志合录,司马光、韩世忠、欧阳修等名人也为李光家族撰写了传记。陆游在跋中写道:“李光罢相归乡里,不为秦桧所容,那年我已二十岁了,他常来我家访问先父商谈终日,每当提到秦桧时,他必说隐语‘咸阳’,愤切慷慨形于辞色……”

一代爱国名臣李光,由于他才华出众但又直言敢谏,使得皇帝既想重用又不敢器重他,经受三次拜相三次被罢免的三起三落,最终因得罪奸臣秦桧险些被杀,流放海南十余年,秦桧死后又官复相当于副宰相参知政事,所表现出来的不畏权贵、不惧丢官、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为后人所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