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的董卓九死一生,积攒了一些骄傲的本钱。
人一骄傲,就难免会犯错,惹来烦恼。董卓一骄傲,因却险些为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因为骄傲,在一些用有色眼镜看人的人眼中看来又成了他不从王化、不服调遣的铁证。
不可否认的是,一直以来我们的国民心中对待不同的人有双重的评判标准。
所谓“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
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则尽可能的描摹为高、大、全不食人间烟火状;而对于人们反感的人、恶名昭著的人,则不加以理性判断的贴上另类标签,更不惜踏上亿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这话在今天听来,仍令人毛骨悚然)
中平年间,张温被任命为车骑将军,率军征讨边章、韩遂的叛乱。此时,董卓因讨黄巾不利被闲置。国家有难,董卓这柄“快刀”岂能长久束之高阁?很快他被起复,任命为中郎将协同张温作战。
据《三国志-孙坚传》记载:
温以诏书召旧,卓良久乃诣温。温责让卓,卓应对不顺(逊)。
孙坚前耳语温曰:“卓不怖罪而鸱(嚣)张大语,宜以召不时至陈军法斩之。”
温不纳。
坚数卓三罪,温不忍发……
如果仔细翻检史书,东汉末年,史料中有许多类似的记载。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回了诸葛亮,关羽和张飞二人就不买诸葛亮的账。刘备无奈何只好作关张二人的思想工作;赤壁之战前,年轻的周瑜被孙权拜为大都督全面负责对曹作战事宜。老资格的程普心中有怨言,同样不服从。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最后出现的结果是将相和、皆大欢喜,成为历史美谈。事情发生在董卓身上,就成了他不臣的罪证!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如果稍作留心,就会发现:董卓这么做,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安帝以来,帝国西部边疆成了演武场。每一次的羌人侵扰,都令统治阶层高度紧张。到了桓、灵之世,对羌作战的规模日益升级。因此,西北武人在军界快速崛起,名将辈出。这其中以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号称“凉州三明”的三人为代表人物。
武夫为国戍守边防,在沙场上舍生忘死的冲锋陷阵。但帝国却只把他们当成行走的屠刀看待,需要时候就取出来磨砺一番,不用时候就将他们收入刀鞘。武人在朝堂之上,根本就没有话语权。
这令他们很是苦恼,如何在朝堂上有自己的代言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们一直在寻求摸索解决之道。
既然武夫只被视为屠夫,那么作个文士如何?
得罪了外戚跋扈将军梁冀的皇甫规,“几陷死者再三”。宿将还山不言兵,皇甫规从此之后“以《诗》、《易》教授,门徒三百余人,积十四年”;——(《后汉书-皇甫规传》)年轻的张奂师事太尉朱宠,学习《欧阳尚书》。“后辟大将军梁冀府”,选择了和外戚合作。梁冀死后,张奂一度受拖累而“以故吏免官禁锢”。——(《后汉书-张奂传》)在皇甫规的大力举荐下,成长为帝国干城之具。建宁元年,他却卷入党锢之祸中,稀里糊涂成了宦官的帮凶,成了他一生中难以洗清的污点;识时务者为俊杰,后起之秀段颎干脆“曲意宦官,故得保其富贵,遂党中常侍王甫”。——(《后汉书-段颎传》)并且投灵帝所好,花钱买了太尉过官瘾。然而,世事难料,大宦官王甫案发,父子三人皆死狱中。段颎因党附王甫,也成了涉案相关人员。
段颎最后落的“饮鸩死,家属徙边”的可悲下场。
皇甫规想作文士,却被文人视为“虽为名将、素誉不高”的另类而不被接纳。
与外戚、宦官沆瀣一气,更是千夫所指。
武夫所以封侯拜将,不过是因为汉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羌事还不曾扑灭,黄巾起义又成燎原之势的原因。国家正值多事之秋,需仰仗这些丘八们卖命。汉帝国需要这些强悍的消防队员四下灭火。对这些武夫,帝国是既要使用,又不能信之不疑。
张温此次任车骑将军率兵西征,也是体现出帝国以文驭武的良苦用心。张温此人,史载“虽有功勋名誉,然皆先输货财而后登公位”。张温出任‘司空’三公之位,也是花了大价钱买来的。(一样是买官,曹操的父亲买官,就会被人们拿出来说事,而张温买官似乎不曾发生过一样。对世人这种有选择的遗忘心下鄙之)
设身处地的替董卓想一想,让一个凭真刀真枪搏出功名的武人,在一个花钱买官的文士面前唯唯诺诺。换成其他人,也同样会阴奉阳违的出现“不逊”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