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曹操在进取汉中的道上艰苦卓绝的努力前行之时,与此同时,孙权决定趁此机会教训一下刘备。
孙权曾经提议与妹夫一同西取蜀地,刘备以“放发归于山林”为词加以拒绝。言犹在耳,益州地土就成了刘备的新属地。
孙权闻讯,心中立即涌起一种受人愚弄,卖了还帮人数钱的感觉。他怒往上撞,恨声骂道:“猾虏乃敢挟诈!”——(《三国志-鲁肃传》)
孙权知道刘备奸诈,只是没有料到他居然奸诈如斯。对此耿耿于怀的孙权,决定教训一下刘备。
孙权见曹操用兵汉中,认为机会难得。于是在建安二十年五月,派遣诸葛瑾出使益州。名义说是“通好刘备”,其实是打算“先礼后兵”,如果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孙权也不愿意由自己率先破坏已经结成的统一战线。
孙权在遣使的人选之事上,也颇动了一番脑筋。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兄长,汉末,避乱江东,与鲁肃并受孙权“宾待”。
诸葛瑾深受孙权信任,孙权曾对人言道:“孤与子瑜(诸葛瑾字)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孙权正是以为诸葛亮在益州地方“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于是打出亲情牌派诸葛瑾前往益州出使,希望诸葛亮看在手足之情上,做出有利于吴人的决策。
哪知道诸葛兄弟二人都是大公无私之人,诸葛瑾到了成都,“与其弟亮俱公会见面,退无私面”。——(《三国志-诸葛瑾传》)
表面看来,兄弟二人公是公、私是私,绝不因私废公,政治家似乎都属于油盐不浸的绝缘体。
诸葛一生唯谨慎!
仔细分析,这正是双方明智之举,这样做正是为了避嫌。所以避嫌,正是因为兄弟二人对其主心存顾忌,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并非坦诚相待。
另有诸葛诞、字公休,是诸葛丰之后,亮、瑾族弟。诸葛诞选择了仕魏,初为尚书郎荧阳令。正始初,为御史中丞,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战斗在抗吴最前线。
此三人,皆一时之人杰。诸葛一门,才俊辈出,乃是汉末三国一大望族。
兄弟三人不是手握一州军政重权,就是显贵一时,时称诸葛亮为龙、诸葛瑾为虎、诸葛诞为狗!兄弟三人尽心竭力辅佐其国主,而三人之君也信之不疑。没有一人被疑为“里通外国”,实在是令人啧啧称奇。
诸葛瑾来到成都,婉转地向刘备表达了孙权欲得荆州诸郡的意思。刘备也认识到在夺取益州之事上是自己理亏,但让他将到口的肥肉吐出来,委实是心有不甘。如果简单的推脱是“月亮惹的祸”,更无法向天下人交代,灵机一动搪塞诸葛瑾道:“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
诸葛瑾见状,知道再待在益州也无益,只得告辞。
孙权见到回报,心中的愤怒更是如春草一样疯长:刘备的答复,摆明了就是在虚与委蛇。
看着诸葛瑾风尘仆仆的样子,孙权也不便过多指责,只是怒形于色道:“此假(借)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三国志-吴主传第二》)
刘备一天不取凉州,孙权就得等待一天;如果刘备一世不取凉州,孙权也只有痴痴地空等了。孙权虽然比刘备年轻了许多,但他也没有耐心等待。
孙权明白:依刘备的心性,就是自己等的花儿也谢了,也未必有还荆州的那一天!
也不能怪孙权发飙,在刘备眼中,孙权横竖是个便宜大舅哥了!
你既不仁、就休怪我无义了——孙权决定不再理会刘大耳朵,他直接任命了荆州南三郡长沙、零陵、桂阳的官吏,建立了自己的地方政权。
令孙权始料未及的是,许多时候,理想的丰满不敌现实的骨感:
刘备为了顺利攻取益州,调遣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入蜀,只留了关羽一人镇守荆州。等到完全占据益州之后,关羽被正式任命为“董督荆州事”,成了独当一面的方镇大员,替刘备代行荆州牧之职。
关羽既被委以方面重任,自然知道守土有责。
这时候见孙权公然派人来接收自己治下的一亩三分田,当然不会坐视。我的地盘我做主,孙权的委任状在他这里不好使,关羽毫不犹豫“尽逐之”。
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刘备愚弄,孙权终于失去了耐心。既然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好了。孙权分遣两路大军,一路由“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另一路由鲁肃率领,“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
孙权也亲自披挂上阵,屯驻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为诸军节度”。——(《三国志-吴主传第二》)
权哥一发怒,后果很严重。
吕蒙率领取三郡的军事行动非常顺利,兵临长沙、桂阳城下,吕蒙作书喻以祸福,长沙太守廖立年不满三十,却深受刘备、诸葛亮器重,得书之后却立即“脱身走,自归先主”;桂阳太守本由赵云兼任,赵云入蜀之后,城防力量薄弱,无法组织起有效抵抗,权衡利弊之下,二城选择了不战而降,吕蒙兵不血刃就占了二郡。
三郡之中,只有零陵太守郝普据守不降。
廖立本来年轻,更兼是跑路,很快就将孙权不宣而战的消息传至了成都。
刘备一听老巢被孙权端了,立即意识到情势危急。在安排诸葛亮镇守成都之后,亲自率领五万兵马赴援。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刘备率军疾如星火回到公安,即刻传令关羽率手下三万兵马至益阳境,刘备摆出一副严防死守的阵势,与孙权之间的恶战一触即发。
孙权闻讯,立即针锋相对重新布置作战部队,派遣鲁肃率军万人由巴丘趋益州迎敌。担心鲁肃独木难支,同时急召吕蒙“使舍零陵,急还助肃”。——(《三国志-吕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