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乱世汉王
21662100000115

第115章 经营之道(1)

刘璋出降,益州易主。作为胜利者,刘备率领他的部下进驻了成都。

很快,占领军的到来就令地方陷入了无序的混乱状态。在围攻成都城的时候,刘备为了激励士气,曾亲口许诺道:“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枭雄大言不惭,整个益州地土人民也成了你囊中之物,说什么“孤无预焉”!)——(《三国志-刘巴传》)

利诱之下,将士奋勇争先。“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同上)

刘备不但不去阻止,反而在入城之后,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数十年来刘备一直过着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日子,那种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苦楚又岂能是别人所能体会到的?

年过五十的刘备人生渐入佳境,终于迎来了他生命中的春天。人生在低谷的时候往往可以时刻保持戒惧之心,刘备正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夹紧尾巴作人,不敢有丝毫大意。

占据了益州,等于是阿里巴巴无意间闯入了藏宝洞。得意之余,彻底暴露出了人性中贪婪残暴的一面:

“先主克蜀,(好一个克字!)蜀中丰富盛乐,置酒大会,飨食三军,取蜀城中民金银颁赐将士,还其谷帛。”——(《华阳国志-刘先主志》)

刘备的手下,争先恐后的抢夺战利品。刘备慷他人之慨,“凡城中公私所有金银,悉取以分赐将士,至于谷帛,则各还所主也。”这个时候的他脑海中完全是从前的流寇思想,根本没有意识到人生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转折点,他必须要谋求更大的发展了。

乐昏了头的刘备成了东汉末年的第一散财童子,据说,对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几人各赐黄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万匹。

其他人等,也论功行赏。见者有份,皆大欢喜。

积习难改,刘备回忆起在涿县收保护费的“青葱岁月”,在成都城中重温过去“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的黑道生活。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刘备原形毕露,一不小心让人们见识了他“弘雅有信义”的本来在面目。益州人民箪食壶浆迎来了刘备的虎狼之师,没有料到“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心底的失落可想而知。

就在上下人心浮动,成都城内士民惶惶不可终日时候,更有一人向刘备提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

如果刘备听从的话,势必会激起民变,无疑将会为刘备的事业带来灾难性后果。(诸葛亮这个时候不知为什么保持了沉默?)

关键时刻,赵云挺身而出,义正辞严为民请命道:

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

刘备的表现,让赵云大感意外。这是那个自己舍生忘死追随的刘玄德吗?

忠言虽逆耳,但刘备的耳朵异乎寻常的大。赵云的话无异于醍醐灌顶,刘备并没有完全为胜利冲昏了头。听了赵云的劝谏,很快从陶醉不知东西中清醒过来,“先主即从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这个时候的刘备,还知道从善如流。

赵云不但功夫高强,识见亦在关羽之上,只可惜他并不是刘备最初赖以起家的旧人,所以在对赵云的使用上,刘备是存了私心的。赵云这样的臣子完全可以出将入相,委以重任。

可叹的是,赵云终其一生,也未能得到重用,这极可能与他经常犯颜直谏有关。

在赵云的极力谏阻之下,刘备恢复了理智。

短暂的混乱很快就过去了,一切开始步入正轨。

刘备意识到了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重要性,只有民心安定才是统治的基础。善于破坏旧世界的并不是英雄,开创与建立一个新秩序的才是顺应历史大潮的英雄。成都人民不需要带头大哥,他们期盼的是政治清明的领导者。

谁作益州牧对益州百姓并不重要,刘备喧宾夺主,在他们眼中看来,不过是换了一个收保护费的新人罢了!

统治者在自己快活的同时,也要让寻常百姓能活下去就是后世所说的王道!

在他们吃肉的时候,知道给普通民众留下残羹这就是人们颂扬至今的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