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得知消息之后,吃惊不已,急忙去向法正问计。法正宽慰他道:“终不能用、无可忧也。”——(《三国志-法正传》)
法正的话,等于给刘备吃了颗定心丸。
果然,生性懦弱的刘璋不愿意贻害治下的百姓,听了郑度的建议,对手下道:“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同上)
刘璋自取灭亡,不但没有采纳郑度正确的建议,而且还罢免了他的官职。
慈不掌兵、义不行贾。
刘璋虽懦弱,但并没有虐民害民的心思,只是他寄希望于刘备的良心发现,不亦惑乎!
与刘璋相较,刘备哪里仁慈了?
史载,刘璋“绌度(郑度)不用,故刘主所至有资进攻绵竹”。——(《华阳国志-刘二牧志》)
刘备可以以战养战,兵锋直指绵竹。
刘璋针锋相对,先后分遣兵马迎战,哪知道手下将士作战不力,先是抄刘备后路的扶禁、向存“帅万余人由阆水(今嘉陵江)上,攻(霍)峻”。
霍峻城中兵才数百人,双方居然相持一年多,霍峻“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三国志-霍峻传》)
另一路冷苞、张任等人拒刘备于涪,结果“皆破败,退保绵竹”。
中郎将吴懿干脆投降了刘备,刘备立即拜吴懿为讨逆将军。
据此可知——历史全是胜利者书写的,不知吴懿讨的何‘逆’?
刘备夺益州,不是如庞统所说“逆取顺守”吗?
真正的逆应为刘备才对!
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好了!
见刘备打上门来了,刘璋再次派出护军将军李严、参军费观督绵竹军兵抵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严、费观也步了吴懿后尘,选择了投降刘备。
刘备任命二人同为禆将军!
(按:再有一个禆将军的话,就是‘三个臭禆将(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了!)
刘备招降纳叛军势大振,遂分遣诸将平定绵竹各地。张任与刘璋的另一个儿子刘循退守雒城(今四川广汉北),刘备挥师将雒城包围。双方隔了城墙展开了攻防大战。
张任等人据城死守,刘备军兵受阻于城下,无法立即攻克,庞统亲自督战,哪知道被流矢射中,卒于阵前。
庞统死时年仅36岁,刘备对他的死深感“痛惜、言则流涕”。——(《三国志-庞统传》)
庞统殁后,刘备亲自披挂上阵。雒城攻防战历时一年,终于力不能支,刘备攻陷雒城,张任捐躯。刘备略事休整,挥师疾进,兵锋直指刘璋的老巢成都。
为了毕其功于一役,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命关羽总摄荆州军政事,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率军溯江而上,南北夹击,进攻成都。
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沿路攻城略地,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张飞在攻克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之后,到达了江州(今重庆)。
在这里,张飞终于碰到了对手,巴郡太守严颜进行了顽强抵抗。严颜最终兵败被擒,张飞怒斥严颜道:“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逆战?”
严颜义正言辞反驳道:“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壮哉严颜,将军马革裹尸,死得其所。不知吴懿、李严、费观等辈,闻言汗颜否?)
饶是张飞力敌万人,也不知如何回复严颜的驳斥,他恼羞成怒之下命左右将严颜“牵去斫头”。
严颜大义凛然,嘲讽张飞道:“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
张飞英雄惜英雄,并没有因严颜的揶揄而生气,反而是“壮而释之,引为宾客”。——(《华阳国志-刘二牧志》)
此后,张飞攻必克,战必胜,率军进至巴西(治今四川阆中),“巴西功曹龚谌迎飞”。——(同上)
张飞义释严颜为蜀人所敬重,张飞死后,蜀地人民于重庆云阳建庙纪念他的大义大勇!
可惜的是,白云苍狗,世事播迁,素称“巴蜀胜境”的张飞庙已经没入长江水中,但张飞耿直忠贞的形象早已经深植人心。相信喜欢张飞的人要远过刘备,其中原因,你懂的。
诸葛亮率军讨平德阳(今四川遂宁),“璋帐下司马蜀郡张裔拒亮,败于柏下(今遂宁东南)裔退还”。——(《华阳国志》)
赵云率一路兵马平定江阳(治今四川泸州)、犍为(今四川彭山),进至成都。
三路外援部队进军神速,东有张飞、南有诸葛亮、赵云,刘备亲自率领黄忠、魏延等从北面杀至,各路大军胜利会师于成都城下,完成了对刘璋的战略合围态势。
此前,法正遵奉刘备之命,作书劝降刘璋。
法正对故主喻以祸福,指出:刘备已非当初入蜀可比,不但已经在蜀地站稳了脚,而且已经占据了益州大部地土。刘璋困守孤城‘存亡之势,昭然可见’,劝他放弃无谓的抵抗,只有投降,才是唯一的可行之道。最后告诉刘璋“左将军从本举来,旧心依依,实无薄意。愚以为可图变化,以保尊门”。否则城破之日,玉石俱焚,悔之无及!——(《三国志-法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