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公民学概论
21650000000003

第3章 公民学

公民学是对公民社会政治生活状况进行探索的学科。研究公民学的目的有益于优化公民的政治生活空间,推动社会进步。公民学最早由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提出,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不断丰富完善,成为一门开启人类智慧的学问。

一、公民学的起源

意识是人现实生活的反映。公民学的产生,也与当时现实社会生活相关。古希腊时期,民主政治生活相当繁荣,公民大会、议事大会比较盛行。为了积极有效地参与政治生活,实现自身利益,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获取参与政治生活的经验和技巧。这在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公民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也有利于公民学的发展。

(一)公民学创立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与其他学科一样,公民学的形成也有其独特的社会环境,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息息相关。同时,公民学的创设也对民主制度、政治结构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1.奴隶制经济繁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文化也产生重要影响。公民学的形成与当时经济的发展状况相关。古希腊不仅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还是古代的经济中心。古希腊之所以能成为经济中心,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古希腊多山地、丘陵,地形狭小、海岸线复杂。由于希腊半岛处于地中海中央,很适合发展海上贸易,因此,向海外移民、航海经商几乎成为当时人们自然的选择。通过航海,希腊人很方便地到达埃及、小亚细亚、黑海沿岸、耶路撒冷和叙利亚、意大利、北非、西班牙南部等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区,不仅繁荣了经济,而且有利于多种文化的交汇。

古希腊时期,经济贸易自由发展,希腊境内的各城邦相继产生了采掘业、农牧业、造船业和手工业等。当时,雅典是最重要的手工业中心,在冶金、造船、武器、陶器、皮革、建筑等方面很发达。希腊城邦的商业在公元前5世纪也大为发展,各工商业城邦的国内外贸易都很发达。在国外贸易中,又有希腊各城邦之间的贸易和与希腊世界以外各地区的贸易。雅典的贸易范围很广:东到埃及和塞浦路斯,北到黑海沿岸,西到西西里岛和南意大利。因此,就商业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言,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可以说已达到古代城邦经济的高峰。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政治制度,使得各城邦的奴隶、平民、工商奴隶主共同创造了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2.民主政治生活发达

古希腊的民主制政体为公民学的起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正是有了稳定宽松的社会政治秩序和民主政治环境,古希腊公民思想才得以发展和传播。当时的古希腊虽然是奴隶社会,但城邦社会的民主政治发展良好。在保证整个城邦利益置于首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绝大多数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政治权利。公民可以通过公民大会,讨论城邦的重大事情,城邦尊重公民的人格和选择,保证和发展公民的个性。宽松的民主政治环境为公民学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例如,伯里克利时期,实现了公民各阶层较广泛的联盟。伯里克利实行扩大民主的政策,从这时起,执政官不仅由抽签产生,而且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

3.文化交流频繁

文化是人类自身活动的一种精神体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淀。公民学的形成得益于古希腊开放型的海洋经济所形成的开放式的海洋文化。希腊文化在公元前6世纪已有相当发展,至公元前5~4世纪臻于极盛。当时沿地中海的一些地区,如位于地中海东岸的波斯,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巴比伦,它们的地理位置有利于航海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贸易的繁荣,进而促进了这一地区政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交往,促使了亚洲文化、欧洲文化和非洲文化这几种不同的文化在环地中海沿岸地区的相互交融。不同文化的交融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变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古希腊文化的萌发和成型奠定了丰富的思想基础,也为公民思想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

4.智者群体形成

“智者”一词同希腊语sophos和sophia相关,意为聪明、智慧。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古希腊时期智者的代表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当时,希腊民主政治生活较为繁荣,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表达利益诉求,需要不断总结政治经验,提高政治技巧。智者这个公共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起到了教授知识、传播经验的作用,同时直接影响公民的政治生活和城邦生活。正是有了这些孜孜以求的智者总结公民政治生活经验,提出政治制度设想,研究、了解公民的思想需要,传播公民理论,并使之不断上升到理论高度,才有力地促进了公民学的形成及系统化。

5.自然哲学发展

自然哲学是人类思考所面对的自然界而形成的哲学思想,主要研究自然界和人的关系以及自然界的最基本规律等。古希腊时期,自然哲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早期公民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古希腊时期,西方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从对自然的研究出发,观察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提出了许多富有理性的概念和原理,为公民学的发展提供了思维模式和思想工具。例如,本原的思想,“逻各斯”即规律的观念,自然权利、和谐、正义等。

(二)公民学初创时期的认识成果

公民学是研究公民政治生活的一门学科。公民学的创立,对于人文社会学科体系的构建和政治制度的创建等均有重要影响。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概念及理论范畴,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均有着统驭的作用。伴随着公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些概念和范畴也相继形成,诸如理性、保存、忠诚、信仰、权利、公意、服从、公正、平等、自由、民主等。同时,也产生了公民学的理论基础——自然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学、法哲学等,呈现了公民学的理论特征——自然主义、整体主义、国家主义、功利主义、情感主义等。理论基础是指对构建学科理论与方法起着支撑或指导作用的理论,初创时期的公民学理论基础为多种人文学科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政治思想史就是公民学说史。公民学研究内容涉及政治制度、政治结构等与公民政治生活相关的领域,对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而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此外,公民学还明确提出要培养明权尽责的好公民,有益于当前正在实施和进行的公民教育,有助于提升公民素质。

总之,公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公民学的创设和形成,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启蒙作用。公民学从公民的政治生活视角,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政治制度设想,描绘了未来理想蓝图,对世界民主政治进程和历史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没有公民学,就没有人类历史的进步。

二、公民学在中国的影响

公民学对于人类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影响是深远的。在中国,“公民”一词虽散见于古籍之中,但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却是舶来品。公民思想经上世纪末由西方传入中国以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初具雏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学说,投入公民思想的研究中。当代,公民思想也开始融入人们的主流观念,这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公民思想的传入阶段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只有“臣民”和“子民”,并无“公民”这个概念。到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学东渐,经历了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自西方引入了“公民”的概念,公民意识开始在中国文化土壤中萌芽。

我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始于“国民”,最早出现在1898年康有为《请开学校折》的奏折中,但对“国民”的本质内涵,康有为并未做出清晰的阐释。1903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对“新民”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认为“新民”具有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义务思想、政治能力的人格特质,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民气、毅力等品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政治改革方案。1902年,康有为作《公民自治篇》,通过比较中西各国政治制度之异同,主张在中国建立公民制度。他认为,“今中国变法,宜先立公民”。何谓公民?“公民者,担荷一国之责任,共其利害,谋其公益,任其国税之事,以共维持其国者也。”康梁所提的“国民”、“新民”的内涵已具有现代“公民”思想的萌芽,而康有为公民自治思想的提出,具有启迪大众民主参政意识和推进政治革新的进步作用,对当时的中国起着重要的思想启蒙和舆论先导作用。

(二)公民思想的成长时期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掀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然而,民国以来,国内复辟丑剧频发,民主革命进程艰难。到“五四”时期,针对中国当前现状,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较深的一批仁人志士,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提出共和政体是优良的,但维护和发展共和政体的前提是对国民进行改造。为了重塑国民新形象,“五四”时期的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分析。他们认为,中国国民缺乏独立自主的人格和真实自由的个体精神,中国国民性中的臣民心理、奴性意识等与现代民主政治、现代民族意识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就要塑造和培养“内图个性发展,外图贡献于群”的兼顾社会责任的个人。总之,“五四”运动以批判国民性为形式,以塑造现代公民人格为目标,以输入西方现代公民精神为主题,启蒙了民众觉悟,推动民主革命发展。

1927年8月至1928年底,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复兴时期。随着土地革命的开展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苏维埃政权在各根据地纷纷建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国共产党首次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正式准确地使用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公民”的概念,具体地规定了苏维埃共和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虽然这些法制文献形式比较简单,内容比较粗糙,有许多时代局限性,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已经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启发了广大劳苦民众的国家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充分准备,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刘少奇在会上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大会经过认真讨论,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广大人民意志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以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此外,对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宪法作了明确而详尽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居住和迁徙的自由;人身自由不受侵犯,非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逮捕;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享有劳动、休息、受教育、从事科学研究和文艺活动,对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控告等权利或自由;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同时,公民有遵守宪法法律、劳动纪律、公共秩序及社会公德,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依照法律纳税,依照法律服兵役等义务。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中国进入开始大规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1957年,我国开始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之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6年结束,这一时期,党、国家、人民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经济建设瘫痪,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科技、文化、教育事业也遭到重创。同时,公民思想的发展也停滞了,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

(三)公民学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主政治建设也在实践中稳步推进。当代,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呈现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民主是一个蕴含着自由、平等、正义等诸多社会要素的政治运作体系,这与公民学的研究实质是一致的。公民学的发展,公民思想的传播,公民意识的觉醒,这些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十分有益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就越发展”,“民主的核心和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十七大”报告中这些新的论断,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公民意识”的普及和提高,必将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与进步。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意识越来越强,这就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一定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充满生机,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