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励志故事
21646200000022

第22章 玄奘西行求法历艰辛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早已家喻户晓,讲述了唐僧师徒不畏艰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书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以及形形色色的神仙鬼怪在历史上当然是不存在的,但是里面的唐僧(即玄奘)却是实有其人,而且他的确历尽千辛万苦,不远万里去到天竺(即今天的印度)学习佛法,带回了许多宝贵的经书。虽然在他身上没有发生《西游记》里面所写的那些神魔斗法的离奇故事,但是他在这一路上的经历坎坷也完全值得后人大书特书。

玄奘,也被称为三藏法师,洛阳偃师(今河南偃师)人。他生于隋朝(公元581—618年),俗名陈袆。他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饱读诗书,对儒学和佛学经典都有所研读,而且对后者越来越感兴趣。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佛教在中国大为兴盛,其风头甚至盖过了本土的儒学。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13岁那年,陈袆在离家不远的净土寺出家为僧,法号玄奘。

玄奘出家后不久,隋末农民战争爆发了,洛阳地处中原大地腹心,成为各路人马的重要战场,陷入一片混乱的状态。玄奘觉得在净土寺越来越不安全,就去外地云游。他先是向西来到了长安(今陕西西安),然后南下成都(今四川成都),继续修行佛法。几年后,为了进一步研习,玄奘又离开成都,来到荆州(今湖北荆州一带),此后又北上相州(今河南安阳一带和赵州(今河北赵县一带),在这些地方修行完毕后,才回到长安。

在这一次云游的路上,玄奘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验。他走过的这些地方,很多都是他以前闻所未闻之地,所以他只能边走边问,摸索着前行。此外,当时全国还没有统一,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这一路上玄奘吃尽了各种苦头,但他为了研修佛法,从来不向这些困难低头,并在与这些困难斗争的过程中,增长了自己的见识,磨炼了自己的意志,这也为他后来西行求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回到长安之后,唐朝逐渐统一了全国,社会逐渐稳定了下来,玄奘也得以安心研习佛法。可他越来越感到困惑。首先由于佛教是从外国传来的宗教,许多佛教的经典都是翻译过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意思不可避免地被扭曲,使经文前后不通,让人读起来云里雾里。另外,即便是同一部经典的同一段经文,国内佛教各个派别的人,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解释,有时候意见分歧很大,但是彼此又无法说服对方。

有一天,玄奘又跟一位师兄谈到了这个问题,两人一阵唏嘘叹惋。这位师兄说:“要是咱们能够像晋朝(公元265—420年)的法显大师那样就好了!当年他也是不满经书的歧误与众人的纷纭,毅然去了佛法的发源地天竺,在那里他饱读经书又带了许多经书回来,使东土的佛法大为进步。”“天竺离东土有多远?要走多久?”玄奘问道。那位师兄叹了口气说:“天竺路途遥远,当年法显大师去的时候是走陆路,一路上都是大漠雪山,回来的时候走的是海路,一路上经常遇到风浪,前后花了十五年。”“我也要去!”玄奘说。

一听这话,这位师兄惊诧地说:“你知道吗?几百年来不知道有过多少僧人为求佛法西行天竺,能够像法显大师那样保全性命并回到中土的,实在是少得可怜。你不害怕吗?”玄奘坚毅地说:“法显大师是肉体凡胎,我也是肉体凡胎,为什么他能做到的事情我就不能做到呢?佛祖教导我们要普度众生,如果出家人连这点危险都不敢去冒的话,还怎么谈得上拯救苍生呢?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为了弘扬佛法,再大的风险也值得一冒!”

玄奘说到做到,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他从长安出发了。《西游记》里面说唐僧西天取经是奉了唐太宗(公元627—649年在位)的命令,还被封为了“御弟”,并由唐太宗亲自为他送行。真实的历史却与此截然相反。当时唐朝的国力还没有后来那么强大,而且与西北的突厥人正在发生战争,所以严厉禁止人民私自出境。而玄奘西行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批准,因此他不仅没有拿到小说中提到的通关文牒,还要遭受各地官员的阻拦。当他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境内的时候,凉州都督李大亮就强令他返回长安。幸运的是,当地有一个惠威法师被玄奘的精神所打动,就派了自己的两个徒弟慧琳、道整偷偷地护送玄奘继续西行。为了躲避官兵的追赶,他们昼伏夜出,一路赶到了瓜州(今甘肃安西、玉门一带)。

而李大亮发现玄奘仍在继续西行之后,连忙下达命令,要将玄奘抓回来。而偏偏在命令到达瓜州的时候,玄奘的马累死了。就在这时,一个叫李昌的官员找上门来,玄奘叹了一口气说:“贫僧一路奔波劳顿,连性命都置之度外,只是为了弘扬佛法,绝非为了个人名利。为何世人都不能理解我的心意,非要横加阻拦呢?”没想到李昌深鞠一躬说:“大师放心,小人不是来抓您的。小人一心仰慕佛法,觉得大师此举实在是功德无量,因此我已经偷偷毁掉了上面发下来的公文。趁现在这里其他人还不知道这道命令,您赶快逃吧!晚了就来不及了!”

听了这番话,玄奘如获重生,他赶快买了一匹马,带着新收的徒弟石盘陀,加上之前的两个徒弟,师徒四人继续西行在《西游记》里,虽然孙悟空被唐僧赶走过几回,猪八戒也动不动就喊要回高老庄,但是最终四人还是一齐到了西天。可是历史上的玄奘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从瓜州出发后不久,慧琳、道整二人无法忍受旅途的劳累,就回到了凉州。好不容易偷偷越过了玉门关(今甘肃安西境内),石盘陀却突然间胆怯了,因为他知道,协助他人出逃乃是死罪,他担心一旦两人被抓自己会被牵连,于是就暗地里起了杀心。有一天晚上,玄奘正在打坐,石盘陀拔出刀来想要杀了他。玄奘偷偷看到了,但是他知道自己要是有所反应,肯定就活不成了,于是他索性闭上眼睛继续念经。这下子石盘陀反而不知所措了,过了一会儿就退了出去。

第二天,石盘陀忍不住对玄奘讲了昨晚的事情,并请求玄奘放他走。玄奘说:“为师西行求法纯属自愿,自然不会强迫他人。你要走完全可以直说,何必用那种凶残手段?好在你心存不忍,良心并未泯灭,修行尚有希望。走吧!”看着石盘陀远去的背影,玄奘对自己说:“有的人愿意贪图安逸,有的人却不甘平庸。既然我已经选择了这条道路,那就一定要一路向西,到达天竺求得佛法,不到天竺,誓不东归!即使死在半路上,也绝不悔恨!”说罢这番话玄奘收拾一下行装,一个人继续踏上西行求法的征程。

在那个时候,一出玉门关就意味着到达了域外之地,但是还是会遇到哨所的阻拦。玄奘在悄悄越过一个哨所的时候,被守卫的士兵发现了,士兵们乱箭齐发,差点把他射死。士兵们把玄奘带到了长官王详的面前,当王详得知他的意图之后,也劝他返回长安,玄奘当然不同意。无奈之下,王详劝他说:“据我所知,离此不远的敦煌(今甘肃敦煌西南)的寺院里面正缺大师这样的高人,而且敦煌地处边关附近,时常会有天竺和西域的僧人来此讲学。大师不妨留在这里修行,不比去那远在天边的天竺强吗?”玄奘摇摇头:“要是这样的话,贫僧留在长安岂不是更好?贫僧此去,必达天竺,宁可死也绝不留在这里!”王详没想到这个看似文弱的和尚居然如此倔强,只好说:“大师矢志不渝,小人着实钦佩,就放大师过去。不过玉门关外有四个哨口,这里只是第一个。第四个哨口的长官是我的亲戚,如果大师能够到达那里,就把我的亲笔信交给他,他就会放大师过去的。”说罢他手书一封,并派人护送了玄奘一程。而玄奘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终于走过了四道关口。

虽然人为的阻拦已经告一段落,但是大自然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此后玄奘开始行走在沙漠当中,这里上无飞禽,下无走兽,水草更是踪迹难寻,偶尔能见到的也是人兽干枯的残骸。有时候白天会有满天的黄沙,吹得人抬不起头;晚上则会看见那些人兽的残骸在自然作用下产生的“鬼火”,吓得人不敢前行。为了克服心理上的畏难情绪,玄奘边走边念《般若心经》来鼓励自己。而比起心理上的障碍,物质上的缺乏更是难以克服。有一天,玄奘不小心将水袋打翻,里面的水全部流走了。渴得嘴唇干裂的玄奘只能边走边找水,可是一直都没有找到水的踪影。就这样一连走了五天四夜,他饥渴交加,晕倒在了路上。半夜的时候,沙漠里的寒风吹醒了他,他爬起来继续走路,不知道走了多久才发现了一块绿洲。又过了三天,玄奘终于走出了沙漠,度过了西行路上的又一段艰难行程。

走出沙漠后,玄奘先后经过了伊吾(今新疆哈密一带)和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一带)。高昌王是个佛教徒,他热情款待了玄奘,对他说:“本王景仰大师的佛学修为,希望您可以留在我们高昌弘扬佛法。本王可以赐予您良田美舍,这不比远行天竺吃苦受罪要好得多?”玄奘毕恭毕敬地说:“多谢陛下一番好意。只是贫僧已经定下了志向,不到天竺誓不归还,恕难从命。”没想到高昌王是个好面子的人,玄奘的谢绝一下子惹恼了他。于是高昌王下令将玄奘关起来,除非他答应留在高昌才能放了他。谁知过了几天,狱卒过来报告说,玄奘绝食了多日,已经奄奄一息。高昌王叹了口气说:“如此高僧,却与我高昌无缘,着实可惜!”于是下令释放玄奘,并向他道歉,还让他在高昌收了四个徒弟,赐给他30匹马和25个仆役,并下令只要玄奘走在高昌国境内,各地官员都要给予关照。

因祸得福的玄奘继续西行。在走到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地区)北部的时候,这里终年不化的积雪给他们一行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冰天雪地之中连帐篷都搭不了,一行人只能就地躺着休息,有的睡下去就再也没有醒来,还有的人因适应不了这里的气候而得病身亡。经过七天的跋涉,终于走出了这个地区再一清点人数,已经死了三四成,牛马死得更多。等走到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干一带)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不信奉佛教,把他们当成了邪教徒,还将玄奘的两个徒弟抓起来并准备将他们烧死。幸亏康国的国王顾全大局,制止了民众,玄奘等人才安然脱身。

经过了种种坎坷的玄奘,终于到达了天竺境内。但是即便是在这里,他的冒险还没有结束。因为当时的天竺并没有完全实现统一,政局十分动荡,玄奘也没少因此遭受劫难。有一次他们被强盗打劫,连身上的衣服都被抢走了。随从们纷纷放声痛哭,玄奘安慰大家说:“衣物钱财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总归是一场空。大家千里迢迢来到天竺求法,性命都可以不要,还在乎这些身外之物吗?更何况这些强盗只是抢走了我们的衣物钱财,并没有夺取我们的性命,我们还可以继续求法啊!”于是大家继续前行。

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等到了恒河边上的时候,他们又遇到了一群强盗。这伙强盗不信佛教,看玄奘容貌清秀,居然要把他杀了祭拜他们信奉的神灵。很快,玄奘就被五花大绑地送上祭坛,下面的强盗磨刀霍霍就要对他动手,玄奘则在那里默默地念经,冷静地应对这一切。也真是佛祖保佑,突然间起了一阵狂风,将旁边一棵树的枝干吹断了。强盗们大惊,还以为这是神灵不满他们行为的征兆,赶快将玄奘松绑,连连行礼赔罪,这场浩劫才算结束。

尽管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与考验,玄奘研习佛法的决心却一刻没有动摇。他走遍了天竺各地,如饥似渴地阅读经书,向许多著名的高僧虚心求教,并与许多同道中人进行辩论,切磋佛法。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经过了17年的艰辛,玄奘终于携带着657部梵文经书回到了长安。唐太宗非常高兴,亲自与他进行交谈,并且下令对玄奘的翻译工作进行协助。但是玄奘并没有懈怠,此后的岁月里,他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翻译佛经,先后翻译经书75部,共计1335卷。此外,他还把自己西行经过的地方的风土人情记载下来,写成了一部《大唐西域记》,此书成为研究中亚、南亚历史和地理的重要史料。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病逝,享年56岁。直到临死前他都还在忙于翻译佛经,真可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玄奘用自己一生的辛劳和努力,为中国佛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谱写了一段优美的篇章。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高度评价玄奘说:“玄奘是中国第一流学者,绝不居第二流以下。”他西行求法的故事,也在民间口口相传,逐渐形成了许多神奇的故事,为《西游记》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他取得的一切成果,都要归因于他那种永不放弃、执着追求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鼓舞着他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险,抵御一次又一次诱惑,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正如孔子所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想要成就一番大业的人,必须坚定自己不可动摇的信念,开拓进取,才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到达胜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