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女娲文化研究
21639200000017

第17章 平利县女娲遗迹述略

一、平利女娲遗迹史志记载颇多

平利县城西三十里有女娲山,又名中皇山。“冈峦起伏,绵亘四十五里”,“高数十里,跻其巅四望,群山皆俯其下。山高,故得雪独早,初冬小雨,此山已如玉峰瑶岛矣”。因此,平利县城在老县时,“中皇晴雪”为平利八景之一。现在女娲山归属平利县女娲山乡,周围百数十里,与平利的老县、大贵、吉阳、魏汝四个区接界。山上有女娲庙,相传建于夏朝。“唐、宋以来,庙祀不绝”,屡有扩建维修。清乾隆元年,奉诏敕修各帝王陵庙,平利县令古沣因申请修建,并立碑以记其事,今碑存县文化馆,碑文完整。

女娲山和女娲庙历史悠久,文献记载颇多。乾隆《平利县志》记载:“女娲山一名中皇山,在县东三十里,灌溪源出于此。”晋水中,桓温伐关中,命司马勋出子午关,为苻雄所败,退屯女娲堡。又记载:“女娲灭共工……乃立号女皇氏,治于中皇山之原,所谓女娲山也。”《新唐书》:平利“有女娲山。”《舆地纪胜》:“平利县东有祠曰女娲圣后,此唐宋旧祠也。”《九域志》:“西城县有女娲山,时平利省入西城也”。《路各史):“女娲始治于中皇之山,继兴于丽,中皇山即今女娲山也。”《临潼县志》乾隆本第九卷《余志》集古人史论,谓女娲氏“灭共工而迁治于中皇山之原,继兴于丽,功高而充三皇。”其他散见于史志者尚多。

二、殿宇和地产

女娲庙从唐、宋到清末,一直是平利大寺院之一。庙房很多,有三处建筑物:女娲庙有房六十多间。除厢房外,正殿四重,最上殿供奉女娲;庙后百十米处有塔院,是安葬寺僧之处;有七级浮屠一座,房子八九间;庙西四五百米处有玉皇宫,有房二十多间;合计房屋近百间。

女娲庙地产很多,清末民初,在庙周围,东到清太乡的土地沟,西到金岭乡的张三沟,南到牛王乡的七里沟,北到清太乡的段家河;数十里地几乎都是女娲庙的地产。当时收租一百三十余石,直到民国后期,县政府提走六十石作教产,还余七十余石。

三、“吉阳名胜之方”

女娲庙古时“为吉阳名胜之方”。“登探者淑匿纷来”,“瞻礼者贤否沓至”。又当“吉阳古道”,往来行人较多,所以这里昔日有商店、医药店、旅店和饭店等。当地一老年人说:“这里古代还是迎官接诏的地方呢!”也有人推断这里古代有驿站。

女娲庙院内原有千年古桂一株,被称为“巾皇古桂”。平利县城从老县迁到现址后,嘉庆十五年县令石珩曾拟为平利八景之一,并作诗刻碑安置在县学内,《中皇古桂》诗云:

古木阴浓岁月赊,秋风满院凋芳华。

莫非帝女炼成石,换得蟾宫不谢花。

高处山巅超世界,香飘云际老烟霞。

羡他得近如来座,金粟氤氲分外加。

这个吉阳名胜之所,也一直受到官方的保护。清道光二十年,官方为防止“匿匪藏奸”和保护庙产不受侵犯,曾立石碑镌刻告示。告示有云:“老桂婆娑,狂夫或恣其攀折;杂植旋绕,窃者或残以斧斤。必思患而预防”。“庙内桂树,不许往来游人攀折;所植竹木,不许外来人砍伐”。“倘有不遵,立拿重惩,决不宽贷”。由于严加保护,所以在平利解放前期女娲山一带两人合抱大树比比皆是。

四、女娲庙的衰落

往昔女娲庙僧徒很多。民国初期尚有二十余人。到平利解放前夕,只剩三、四人。庙宇也因年久失修,逐渐破烂;因无人管护,附近一些人任意占用与拆除;特别是经过文革中的破坏,目前女娲庙只剩第四重正殿一座,为一初小使用,还有一些厢房,一、二、三重正殿仅有基址。古桂也早已砍伐无存。塔院、玉皇宫仅有遗址,建筑物无一存者。

五、其他记载和传说

伏羲和女娲

伏羲和女娲为夫妇的传说,在汉代就已形成。近人芮逸大、常任侠根据出土的古器物上的画像和传说,证明伏羲和女娲原是传说中的以兄妹为夫妇的一对人类始祖。闻一多也持这种说法。《伏羲考》中征引传说,说是漫天洪水之后,世界上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白羞耻”,于是向天祷告,从山上滚磨下沟,结果磨自然吻合,兄妹“天作之合”,结为夫妇,遂为人类始祖。李冗《独异志》也记载:“昔宇宙初辟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娶妇执扇,象其事也。”在平利女娲庙不很远的地方有伏羲山。古沣《中皇山女娲氏庙碑记》记载:“女娲立治于中皇之山,山在金少州之平利,与伏羲山接,伏羲山在西城。”平利不但有伏羲山,在距女娲山不很远的高皇山下还有个磨沟哩!

汝河

乾隆三年《中皇山女娲氏庙碑记》有一段话:“陆贾谓天皇封女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名汝皇。”在平利女娲山东北,隔坝河,有河名汝河。流域包括平利县的中坪、冠河、兴隆三个乡。汝河流域在民国时期为汝河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与魏坝乡合并,当在汝河以北,除上述三个乡之外,可能还包括旬阳一部分地区。汝河名称的由来,是否与传说中的“汝皇”有关,值得进一步考查研究。

太子坟

女娲庙附近有一坟堆,群众称它为太子坟。据传说,唐代武则天出巡房州路过平利时,曾在女娲庙住过,还把一位小僧认作儿子。武走后不久,小僧病故,葬于庙附近,这就是太子坟的由来。有无这件事,有待考查。但我们可以这样说,武则天对女娲氏的崇拜是无疑的,宣扬崇拜女娲对她是有利的。据说武则天自命是女娲转世,唐人还称乾陵为“娲皇合位”哩。

六、余论

本世纪60年代,平利县进行文物普查。曾在女娲山发现石斧、石刀、盘形器等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这足以说明女娲山一带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已有部落存在。何明同志撰文指出:“当人类进入河谷时期的新石器时代,汉江流域从上到下,原始部落已是星罗棋布。”白寿彝教授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一书认为女娲氏部落集团确实“是存在过的,并且对后来历史的发展也都有影响”。还认为女娲和伏羲是活动在长江流域某些部落的着名领袖。那么女娲氏部落是否在女娲山及其周围广大地区就很值得学者们考查研究了。何明同志的文章还说:“我国丰富多采的古代文明,绝不为黄河流域所独有,汉水流域和我国其他地区同样哺育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这无疑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