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华将帅故事
21639100000038

第38章 李晟、李愬——平叛擒凶,父雄子勇(2)

朱泚西逃,留下一系列后遗症。李晟继任泾原、陇右、凤翔节度使,兼行营副元帅,改封西平郡王,前去解决,杀了参加兵变的将领十余人。同时列出李怀光的五条罪行,请求唐德宗予以严惩,绝对不可赦免。

吐蕃在长安沦陷期间,趁火打劫,侵占了河西一些地方。李晟统领马燧等将,率兵前去讨伐。吐蕃畏惧李晟,无法以武力相抗衡,改用离间计,买通新任宰相张延赏,散布流言说,李晟掌握兵权太久,日后必生事端。唐德宗受到迷惑,明升暗降,于贞元三年(公元787年)进拜李晟为太尉、中书令,罢其兵权。

李晟问心无愧,泰然处之。长史丁琼抱打不平,私见李晟,说:“以公之功,却丢兵权,真是位高者难全。公当及早图之。”李晟光明磊落,斥责说:“君安得出此不祥之言?”他立刻把丁琼缚了,交由皇帝处理。史载,李晟“疾恶”,“尤恶下为朋党者”。他最敬佩名臣魏徵,说:“魏徵以直言致太宗皇帝于尧舜之上,忠臣也。我诚慕焉!”因此,凡遇大事,他都会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每进对,謇謇尽大臣节,未尝露于外”。

唐德宗尽管猜忌功臣,但对李晟的品格,不得不折服。他破例恩准给李晟先人立五庙,并将李晟绘像于凌烟阁,颁诏表彰李晟的功绩。其诏书由皇太子书写,刻碑立于李晟府邸门前。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李晟病死。追赠太师,谥忠武。李晟共有五个儿子,其中李愬深受父亲影响,唐宪宗时再为朝廷建立新的功勋。

李愬(公元773~821年)字元直,青年时代就“有筹略,善骑射”,历任协律郎、卫尉少卿、太子右庶子等职,晋升为坊州、晋州刺史。任职期间,政绩优异,加金紫光禄大夫,进为詹事。当时,大大小小的节度使泛滥,割据一方,成为藩镇,严重破坏了中央集权,损害了国家统一。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自袭父职,出任节度使。吴元济怀有野心,贪婪暴虐,四出侵扰,扩张势力。附近州县纷纷告急。唐宪宗召集群臣计议,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力主发兵削藩,维护朝廷的威信。因此,征讨淮西的战争开始了。

淮西辖境不大,只有申、光、蔡三州,相当于今河南驻马店和信阳两个地区,节度使治所在蔡州(今河南汝阳)。朝廷调集十六镇的九万大军,围剿淮西,攻打四年,两易主帅,却无果而终。特别是西线战场,四易主将,均告失败。究其原因,在于节度使之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一损俱损,他们的围剿只是做给朝廷看的,谁会真正出力呢?

更为严峻的是,战争进行当中,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和吴元济串通,派刺客至长安,刺杀力主削藩的武元衡和裴度,前者惨死,后者重伤。那么,削藩战争还要不要进行下去?罢兵之议甚嚣尘上。继为宰相的裴度认为,淮西不平,中原难安,犹如人有腹心之疾,终必养成大患。他自请亲临前线,统领众军作战。唐宪宗为之送行。裴度说:“臣去淮西,贼灭,则有日朝见陛下;贼在,则无归期。臣与贼誓不共戴天!”时为詹事的李愬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前往淮西平叛。经人推荐,他被任为检校左散骑常侍,随、唐、邓州节度使,代替原先的败将袁滋,负责西线战场的战事。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八月,裴度到达郾城(今河南郾城)。这是北线战场,也是朝廷部队主力之所在。吴元济以精锐万余人驻防洄曲(今河南漯河西),严阵以待。李愬利用北线战场对峙的机会,不求战功,示敌以弱,着意安抚士卒,团结将领。他为了麻痹敌人,故意放风说:“天子知我能忍耻,故委以抚养。战,非吾事也。”李愬当时并没有什么名气,而且不显棱角,所以吴元济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防备也不怎么严密。

李愬抓紧时间,争取敌方力量,以敌制敌。他最大的特点是推诚待士。属下士兵生病,他慰问照料,亲侍医药;敌方将士来降,他格外尊重,或去或留,悉听其便。凡去者,他给他们发送米和布,说:“你们都是好百姓,快回去和家人团聚吧!”他特别重视了解敌情,通过侦察和调查,熟知淮西的山川地形、军事部署、物资储备等情况。

李愬综合各方面的情报,萌发出一个大胆设想:奇袭蔡州。理由是:一、蔡州是吴元济的巢穴,攻下蔡州,整个淮西问题便可解决;二、蔡州处于淮西腹地,吴元济以为安全,恰恰可以趁敌不备。奇袭蔡州,大部队派不上用场,必须有一支精干的敢死队。为此,李愬预作准备,悄悄组建起一支三千人的“突将”,严加训练,使之成为耐得苦劳、武艺高强的奇才锐士,号称“六院兵马”。

北线战场时有战事发生,互有胜负。李愬在西线战场只是小打小闹,免得引起敌人的高度注意。他活捉了敌将丁士良,待之以礼。丁士良大为感动,说服同僚吴秀琳来降。丁士良、吴秀琳率部进攻吴房(今河南遂平附近),陷其外城。这时,李愬命停止进攻。丁、吴不解,说:“这是为何?”李愬说:“我们攻占吴房,贼虏就会集中起来,不如留着它,以分散其兵力。”

吴秀琳向李愬建议说:“必欲破贼,非李祐无与成功者。”李祐是吴元济西线守将,驻守兴桥棚(今河南遂平),骁勇善战,曾经多次打败过朝廷军队。李愬于是设计,在李祐出城筹集粮草的时候,将其俘获。士兵们切齿痛恨李祐,纷纷要求将其处死。李愬不然,亲解其缚,赐酒压惊,待之如贵客。李祐感念李愬的真诚,欣然归降。李祐果然有些胆识和能耐,规划奇袭蔡州的路线,详细完备。李愬遂以李祐为六院兵马使,统领“突将”。此举使很多人担心,但李愬用人不疑,绝对相信李祐。

一切准备就绪。李愬把奇袭蔡州的方案报告裴度,得到批准。十月九日,李愬命李祐率三千名“突将”为先锋,自率中军,长途奔袭蔡州。有人问行军去向,李愬只回答三个字:“引而东。”当天,军行六十里,入夜时,悄悄夺取了淮西军的棚寨张柴村,全歼其守军。稍息,待进食后,又趁黑夜向东挺进。时值天降大雪,寒风凛冽,战马缩栗,士兵肤裂,不少人被冻死。张柴村以东,是一片沼泽地,水凉泥深。有人再问行军去向,李愬这才通告全军,说:“入蔡州,擒杀吴元济!”将士们听此军令,有的愕然,有的惶惑,嘀咕说:“大帅中了李祐奸计,我等怕是有来无回了!”但众人信赖李愬,更畏军法,无抗命者。

大军冒着黑夜风雪,跨越河流沟壑,快速前进。再行军七十里,四更多天,到达蔡州城外。附近有一鸭池,李愬命士兵驱赶鸭子,使其鸣叫,用来混淆兵马的声音。大军略加休整,李祐即率领“突将”,攀墙登城。守城士兵怎么也想不到蔡州会出现唐军,毫无防备,“突将”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守城士兵全部杀死,只留下更夫,命他们继续打更。城门打开,天已放明,李愬麾军直入,扑向吴元济的府邸。吴元济尚在睡梦中,听到侍从报告说:“城陷矣!”吴元济根本不信,说:“大概是洄曲子弟回来要寒衣的吧?”侍从又报告说:“李常侍传话,命大帅投降。”“李常侍”指李愬。吴元济大惊失色,说:“李常侍何能到此?”他慌忙起床,率领几名侍从登上牙城,企图负隅顽抗,以待主力回援。李愬并不强攻,而是派人找到淮西军驻洄曲的统帅董重质的家属,予以保护和优礼,并让其子写信,告诉蔡州的情况。董重质接信,知道大势已去,迅速回蔡州,归降李愬,李愬待之以礼。董重质去见吴元济,吴元济一扫往日威风,叩头请降。

李愬奇袭破蔡州,生擒吴元济,淮西军前线主力,以及申、光二州,当日投降。延续四年多的淮西战争,一夜之间就结束了。

裴度来到蔡州。李愬率领全军,列阵迎接。裴度有意回避。李愬说:“这个地方长期不讲法度,上下观念淡薄,请因示之。”于是,裴度以宰相身份,接受李愬的大礼。蔡州百姓围观,再次看到久违了的朝廷礼仪。十一月,裴度、李愬押解着吴元济,班师回京,沿途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唐宪宗下令,将吴元济斩首示众。李愬因功,进位检校尚书左仆射、山南东道节度使,封梁国公。

淮西战争的胜利,使其他一些藩镇大为恐慌,先后上书,表示愿意服从朝廷号令。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仍独力顽抗,兴兵叛乱。李愬再次奉命平叛,经历十一场战斗,擒获叛将五十人,歼敌万余人。李师道则被部下杀死,叛乱止息。李愬又建功勋,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徙昭义军节度使。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幽州、镇州发生动乱,李愬率兵征讨,不料忽然患了重病,回至洛阳,旋即病死。追赠太保,谥武。

李晟、李愬父子平叛擒凶,一雄一勇,却根本不能铲除藩镇滋生的根源。不久,藩镇之祸又蔓延、扩展开来,唐王朝的末日一天天逼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