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华将帅故事
21639100000030

第30章 李靖、李勣——生当其时,名载史册(1)

东晋和十六国之后,中国经历了南北朝分裂时期。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八年后灭南朝陈,结束了分裂局面,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存在三十八年,便被唐朝所取代。唐初尤其是贞观年间,文武人才济济,名将名帅辈出,李靖和李勣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李靖(公元571~649年)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青年时代姿貌俊秀,通晓书史,尤爱兵法,志向高远,经常说:“大丈夫在世,当以功名取富贵,何必做寻章摘句的儒生!”他的舅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每与外甥谈论军事问题,惊叹说:“可以与我语孙、吴兵法者,除了李靖还能有谁?”隋文帝时,李靖进入仕途,任殿内直长。吏部尚书牛弘称他有“王佐之才”。宰相杨素则拍着自己的座位说:“卿终当坐此!”

隋朝末年,李靖任马邑丞。农民大起义形成燎原之势,隋炀帝困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太原留守李渊父子起兵反隋。李靖作为地方官,准备赴江都报告情况。李渊迅速攻克京师大兴城(今陕西西安),捉住李靖,决定将其处斩。临刑时,李靖高喊说:“公起兵为天下除暴乱,欲就大事,为何以私怨而杀壮士?”李渊次子李世民发现李靖状貌雄伟,出语不凡,为之求情。李靖死里逃生,从此追随李世民,走上了建功立业之路。

李渊建唐。李世民封秦王,出将入相,征讨各地的割据势力。李靖随秦王出征,在消灭王世充的战争中作战英勇,官授开府,成为一名智勇兼备的将军。

唐初,长江中游有一割据政权,南朝萧梁宗室萧铣,自称梁帝,据江陵,占有江南、岭南的广大地区。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向李渊进呈十条灭梁之策。李渊即命赵郡王李孝恭为荆襄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统领大军,征讨萧铣。李孝恭为皇家藩王,统兵只是名义上的。因此,李靖兼摄荆襄总管行军长史,军政一委,是真正意义上的统帅。八月,李靖集兵于夔州(今四川奉节东),备战就绪。其时,秋雨连绵,江水暴涨。萧铣估计唐军不会出击,设防松懈。唐军中一些将领也有疑惧心理,主张暂缓出兵。李靖说:“兵机事,以速为神。我军已经结集,萧铣尚不知底细。若乘水而下,雷霆不及掩耳,待敌人仓促召兵,无以御我,必被擒也。”

李靖利用长江水势,顺利进兵至夷陵。萧铣匆忙中派出大将文士弘,领兵数万,予以迎战。李孝恭主张发起攻击。李靖知己知彼,说:“不可。文士弘是一员骁将,部下强悍,悉锐拒我,势头正盛。我军宜驻守江岸,待其气衰,战而取之。”李孝恭过于轻敌,留下李靖驻守,自己率兵出击,大败而归。文士弘乘势逼近唐军营寨,抢掠器物。李靖发现对方阵脚混乱,果断下令,发动攻击,大破文士弘,夺得敌船四百余艘,敌军溺死者万余人。李靖乘胜率领五千轻骑,直趋江陵,打败杨君茂、郑文秀两支守军,俘虏甲士四千人。李孝恭的后援部队赶到,重重包围了江陵。萧铣走投无路,出城投降。李靖进入江陵,“号令静严,军无私焉”。有人主张取江陵富户家产,犒赏士兵。李靖认为不可,那样会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王者之兵,应当“宣示宽大,以慰其心”。这一举措收到很好的效果,江陵以下的许多城池,统统归降唐朝。

李靖因功任检校(以他官派办某事)荆州刺史,率兵招抚岭南地区。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岭南少数民族首领冯盎归唐,整个南方基本平定,共得九十六个州,六十余万民户。李靖升任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李靖考虑岭南地处偏远,从实际情况出发,“非震威武,示礼仪,无以变风”,“所过问疾苦,延见长老,宣布天子恩意,远近欢服”。

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辅公祏,占据丹杨(今江苏南京),自称宋帝。李渊又命李孝恭为元帅,李靖副之,前往镇压。这次,李孝恭对李靖言听计从,凡事均由李靖指挥调度。因此,战争进行得非常顺利,很快攻克丹杨,擒杀了辅公祏。李靖再追剿辅公祏的残余力量,江南地区全部平定。捷报传至长安。李渊高兴地说:“李靖之功,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犹不及也!”他给予李靖丰厚的赏赐,任为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改任检校安州大都督。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李靖任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北方突厥颉利可汗反反复复,时而臣服于唐,时而发动叛乱。唐太宗决定彻底解决边患问题,任命李靖以兵部尚书身份,出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兵十万,进攻突厥。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由马邑(今山西朔州)出塞,侦察到颉利驻军于定襄(今山西右玉南)。他当机立断,自统三千精锐骑兵,星夜兼程,奔袭定襄。颉利毫无防备,大惊失色,说:“李靖竟敢孤军至此!”李靖一面派人潜入定襄,离间突厥内部上下关系,一面集中兵力,连夜发起攻击。突厥大将康苏密降唐,军心浮动。颉利见势不妙,慌忙撤退,逃往大漠。唐太宗接到战报,欣喜地说:“西汉时,李陵以步兵五千,深入绝漠作战,最终投降匈奴,其功还载于史籍;李靖以骑兵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自古以来,无可比也。这足以洗吾渭水之耻矣!”所谓“渭水之耻”,是指唐太宗刚即位时,突厥铁骑入侵,直抵渭河北岸;唐太宗无力抗击,只能与颉利在渭河上的便桥签订盟约,使之退兵。唐太宗视此为耻辱,李靖打败颉利,算是帮他出了口恶气。

李靖受封代国公,继续对突厥用兵。颉利为了取得喘息的机会,派遣使臣到长安,向唐太宗谢罪,请求归降内附。唐太宗批准,以李靖为定襄总管,接受归降,并派唐俭等前往突厥,代表朝廷,表示慰抚。李靖根据以往的经验,认识到颉利归降内附是假,保存实力是真,猛然生出一个大胆想法:消灭突厥,永绝边患。他对副将张公瑾说:“诏使到,虏必自安。我们如果挑选万名精骑,携带二十天干粮,长途突袭颉利,一定能够大获全胜。”张公瑾颇为犹豫。李靖说:“机不可失。韩信当年破齐,用的就是这个方法!”于是,他命大将李勣领兵接应,自率万名骑兵,带上干粮,驰进大漠。驻军铁山(今内蒙古阴山北)的颉利,正忙于接待唐俭等人,疏于防备。李靖骑兵以闪电之势,到达铁山,立刻发起攻击。突厥士兵大溃,争相逃命。颉利仓皇逃跑,被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活捉,押送长安。这一战,李靖杀死颉利阏氏,擒获颉利儿子,斩首万余级,俘虏男女十余万人。突厥基本上被歼灭,使阴山以北及整个大漠地区,划入唐朝版图。其他各少数民族政权受到震慑,纷纷内附,上书称颂唐太宗为“天可汗”。

这是一场巨大的胜利。唐太宗异常惊喜,因此大赦天下,诏令全国欢庆五天。御史大夫萧瑀忌恨李靖的功绩,奏劾李靖“持军无律,纵士大掠,散失奇宝”的过错。唐太宗受了蒙蔽,责备李靖。李靖不作任何辩白,只是叩头而已。唐太宗说:“隋朝的史万岁,大破达头可汗,不赏而诛;朕不然,赦公之罪,录公之功。”李靖升任光禄大夫。事后查明,萧瑀的奏劾属于诬告。唐太宗歉意地对李靖说:“别人诋毁公,朕今悟矣!”因而提拔李靖为尚书右仆射,为宰相之一。

李靖参议朝政,以沉厚见称,轻易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自己不善理政,以足疾为借口,请求辞官,回归田里。唐太宗派中书侍郎岑文本转告李靖说:“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虽然身体疲病,还要拼力干进。公明大体,朕甚嘉之。欲成公美意,为一代法,不可不听。”唐太宗同意李靖不任宰相,但授为检校特进,平时居家,视身体情况,每三日一朝,力所能及地管些事情。为了来去方便,唐太宗赐予李靖一支灵寿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