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华将帅故事
21639100000028

第28章 羊祜、杜预——儒将的气质与风度

晋武帝司马炎建立晋朝(西晋),十五年后攻灭吴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晋朝将帅中,以羊祜、杜预最有名气,具有儒雅的气质与风度,被人称作“儒将”。

羊祜(公元221~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羊续和父亲羊道官至太守,外祖父蔡邕则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羊祜十二岁丧父,由叔父羊耽将其抚养成人,“博学能属文,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善谈论”,人们预言他“必建大功于天下”。他的母亲和哥哥羊发几乎同时病死,他为之守丧十余年,“以道素自居,恂恂若儒者”。

司马昭专断曹魏国政时,羊祜出仕,先后任中书侍郎、给事中、黄门郎、秘书监、相国从事中郎。继任中领军,悉统宿卫,入值殿中,执兵之要,事兼内外。晋武帝建晋后,羊祜以佐命之勋,任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封钜平郡公。不久,晋武帝专门颁诏,称赞羊祜“执德清劭,忠亮纯茂,经纬文武,謇謇正直”,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卫将军。当时,裴秀、贾充等权势熏灼,羊祜谨慎与他们相处,相当低调。

晋武帝忙于巩固统治地位,直到泰始六年(公元270年),才想到偏安江南的吴国,于是任命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散骑常侍、卫将军如故。羊祜出镇荆州,立即开始做灭吴的准备工作。一是派兵驻守战略要冲和膏腴地区,使吴军在军事上和物资上处于被动地位;二是实行屯田,很快使军粮足以保证十年所需。闲暇之余,他经常轻裘宽带,身不被甲,带领十余名侍卫,外出游览射猎,有时夜间也要出去。军司马徐胤执戟挡于军营大门,说:“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离军营?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我今日死,此门乃开耳!”徐胤忠于职守的行为,使羊祜深受感动。他改容谢之,夜间再不外出了。

晋武帝再提拔羊祜为车骑将军。一次,荆州刺史杨肇抗击吴将陆抗打了败仗,羊祜坐贬为平南将军。贬职并不影响羊祜的情绪,相反变得更加勤谨和尽心。他在边境实行怀柔政策,大打攻心战,以宽大和诚信,感化吴国的军民。两军交战,他必先通知对方,约定时间,不搞偷袭之类的诡计。敌方将士被俘,他以礼相待,予以释放;阵亡者,则按军礼,厚加殡殓埋葬。一次,晋军在战斗中俘虏了吴国两个孩子。羊祜立命把孩子送回吴国,与家人团聚。又一次,晋军行经吴国境内,收割了当地的庄稼用作军粮。羊祜折价送给庄稼主人几匹绢,以作赔偿。因此,吴国军民不仅不恨羊祜,反而感激他和钦佩他,美称他为“羊公”,自愿降晋者不计其数。更有意思的是,羊祜和陆抗,作为敌对双方的主将,彼此尊重,保持着亲密的私人关系。陆抗欣赏羊祜的德量,说:“虽乐毅、诸葛亮不能过也。”陆抗一次生病,羊祜赠之以药,陆抗服用不疑。部下劝止,陆抗说:“羊祜岂鸩人者!”陆抗还告诫部下说:“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吴末帝孙皓听说其事,派人责备陆抗。陆抗回答说:“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羊祜无伤也。”

羊祜又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意识到晋国总有一天要攻灭吴国,所以缮甲训卒,广为戎备。晋国攻灭吴国,必须要用强大的水军。为此,他建议任用精于水战的益州刺史王濬为龙骧将军,密令修造战船,以备日后之用。咸宁年间,他认为灭吴的时机已经成熟,专门上书晋武帝,说:“孙皓之暴,侈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兵众,多于前世;资储器械,盛于往时。今不于此平吴,而更阻兵相守,征夫苦役,日寻干戈,经历盛衰,不可长久,宜当时定,以一(统一)四海。”他呼吁说:“平定之期,复在今日!”“军不逾时,克可必矣!”

羊祜的观点,表达了天下一统的愿望。可是,朝廷权臣畏敌怯战,使得晋武帝下不了灭吴的决心。羊祜叹息说:“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世哉!”他被封为南城侯,心情郁闷,只能寄情山水,消磨时光。他经常登临岘山,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咸宁四年(公元278年),羊祜回洛阳,面陈灭吴之计,随后病死,时年五十八岁。追赠侍中、太傅。死前,他郑重推荐杜预为征南大将军。

杜预(公元222~284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祖父杜畿,官至尚书仆射。父亲杜恕,官至幽州刺史。杜预年轻时“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常说:“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则是可以做到的。”他的妻子是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这使他仕途比较顺利,历任尚书郎、相府军事、镇西长史等职,封丰乐亭侯。他参与了贾充主持的修订律令的工作,升任河南尹。后来遭到权臣石鉴的忌恨,被免职,继又任安西军司、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假节,改任度支尚书,主管国家财政。期间,他提出屯田、安边、建兴平仓、稳定谷价等利国利民措施五十余条,皆被晋武帝采纳。杜预在朝中任职七年,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羡,因而获得“杜武库”的美誉。意思是说,他胸有智略,精通各个方面的问题。

羊祜死后,杜预拜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他有羊祜一样的理想和愿望,渴望早日灭吴,实现统一。因此到任后,抓紧修造战船,训练士兵,并打败吴国名将张政。杜预备战就绪,请示攻吴时间。晋武帝终于下定决心,答复说于次年出兵。杜预非常激动,旬月之间,两次上书,陈述具体的用兵方略。晋武帝接到第二次上书时,正与大臣张华下棋。张华也是主张尽早灭吴的,读了杜预的奏书,推枰敛手说:“陛下圣明神武,朝野清晏,国富兵强,号令如一。吴主荒淫骄虐,诛杀贤能,可不劳而定。”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命贾充为大都督,节制各路兵马二十余万人,大举伐吴。其中,杜预和王濬出江陵,浮江而下,擒杀吴将孙歆等一百多人,声威大振。关键时刻,贾充信心不足,打起了退堂鼓。杜预非常气愤,说:“兵威已振,比如破竹,数战之后,皆迎刃而解,怎能半途而废呢?”由于他和张华等人的坚持,晋武帝命令贾充,必须一鼓作气,攻灭吴国。

吴军也有防备,在长江险要地段布下铁链和铁锥,企图阻止晋军东下。王濬经验丰富,命人建造很多大木筏,木筏上捆扎草人,行在战船前面,遇到铁锥,便能将其吊起;遇到铁链,焚烧木筏,便能将其熔断。这样,战船顺流而下,“所过城邑,莫不束手”,很快进军至建业(今江苏南京)城外。晋军水陆会师,打败有限的吴军,合围攻城。吴末帝孙皓众叛亲离,乖乖投降,吴国灭亡。

杜预在灭吴的战争中功勋卓著,受封当阳县侯,食邑增至九千六百户,得到赐绢八千匹。胜利之日,晋武帝想到首倡灭吴的羊祜,流着泪说:“此羊太傅之功也!”

杜预继续在荆州任职,认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因此派兵分据要害之地,以固维持之势。他在当地兴修水利,发展经济,百姓受惠,尊称他为“杜父”和“杜翁”。史载,杜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而每任大事,辄居将率之列。结交接物,恭而有礼,问无所隐,诲人不倦,敏于事而慎于言”。杜预还是一位学者,和平时期,专心研究经籍,尤爱左丘的《左传》,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等。一次,晋武帝问杜预说:“卿有何癖?”杜预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臣有《左传》癖。”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杜预病死,时年六十三岁,谥成。

羊祜和杜预的事迹,给予将帅以这样的启示:光武不文,那是匹夫之勇;只有文武兼备,才能成功驾驭战争,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