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你要不惜一切努力来巧妙地维持与拒绝者的信赖关系,这对在职场上愉快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2)把握拒绝话语的尺度下面有三种拒绝的话语,分别是:
“谢谢你对我的信任,非常感谢。可是我现在手上已有两份紧急文件了,我真是没法帮你了,真是遗憾不能与你合作。”
“没看我正忙着吗?告诉你我没空!”
“你要我帮助你,表示了你对我的信任。我真的很想帮你,但我最近好像没空。看看吧,可能过两天我就有空了。”
这三种不同的拒绝方式相对照后,我们不难发现,第一种的表达较好,它既表达了拒绝之意,又做了相应的“善后处理”,拒绝的效果较好。而第二种虽然拒绝明确,但太过冷淡,不易让人接受。第三种表示感情化的词语太多,拒绝之意不很清楚,会让被拒绝的人心存余念。由此可见,后两者的拒绝效果远远不如第一个。
拒绝的分寸和尺度就在于既要礼貌地尊重对方的心情,又要带有一种遵守原则公事公办的透明性。也就是既要充满人情味,又要明确地拒绝。只要说话时掌握这种尺度,拒绝就是相当成功的。
(3)不要找借口开脱拒绝别人有一种常见的习惯性做法,那就是找借口开脱。这种做法的初衷是良好的,但效果往往不强。原因就在于临时找到的开脱借口没有太坚固的理由根基,很容易让对方抓住把柄。
比如说拒绝推销员的女主人往往会说:“我没有钱。”而男主人往往会说:“我很忙,现在没时间。”等等。这些开脱的借口其实都是些小小的谎言,有经验的人会很轻松地识破。
这些临时派上用场的理由是很虚弱的,当被对方反驳之后就会手足无措,慌不择言,那就糟透了。
开脱的借口之所以禁不住攻击,原因就在于它是临时应付的理由,这是绝对抗不过对方有备而来的说服的。
借口往往会被对方抓住把柄,然后被对方用来攻击你。这种给对方制造可乘之机的拒绝办法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否则会让人陷入自造的“谎言”里。
借口开脱的拒绝办法也不是不可以用,但首先在于你应该有百分之二百的理由确信自己的借口是攻不破的,否则还是不用为妙。因此,你大可不必用委婉的说法拒绝,完全可以用“你的物品太贵了,超过了我的购买力”,“这不合适”,“我要立即工作”等简单的理由坚持到底。
(4)循序渐进的拒绝表达拒绝的时候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否则就会出现“后遗症”。你当然可以选择一锤定音的拒绝方式,如果你不在意对方会把你当作敌人的话。
千万别用“立竿见影”的拒绝方式,这对于双方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为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因为和你关系密切而找你寻求帮助的。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那就是在坚持说“不”的时候,对于对方提出的与话题没有关系的话也绝不说“是”,以免形成一种语言惯性,在你拒绝的时候又无法拒绝。
比如说一般的谈话开始都会有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尤其是在别人有求于你时。比如,对方说“你今天真漂亮”,你可能不会否认。如果再说“今天的天气不错”,你会说“是的”。由好心情转到好天气,你也不会说“不”。如果再说几句无关紧要的话,你再说下去,那么你就无法拒绝对方对你的要求了。
怎么办?当你听到第一句话,可以笑而无语;当听到第二句时,不妨说:“电视上说今天可能有雨。”总之,你可以以微笑代替,但千万别说“是”。
4.当反派角色出言不逊时
先看以下两个案例:
一位受过高级训练的护士向两位为一个外科手术大伤脑筋而中断手术的外科医生提出一个出色的建议,“为什么不试一试呢?”其中一位外科医生厉声回答她:“因为我们记得你上个礼拜漏记了一位病人的病史。”那位护士被羞得满脸通红,无言以对。
有位丈夫,在饭店用完餐后,为了表示受到良好招待的谢意,给饭店招待留下20美元的小费,而妻子却收起这笔钱,大声说:“招待得并不好,不值得给这笔小费。”这位丈夫只得怏怏地溜出饭店。
生活中我们都很熟悉这类淘气式的反派角色。他们往往是你的朋友、同事或爱人。在公开场合他们搂着你的肩出言不逊,告诉人们你曾经有过的一次错误或失策,或者指出你拥有的堪称“饭桶”的笑料,使你感到刺痛。如果你因此而发火,他就会说他只不过是跟你“开个玩笑”,并且说你太过敏、缺乏幽默感。
对于这类不期而遇的人际交往中的遭遇,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种是消极的抵御:或是无地自容的羞愧而无言以对,或是愤怒的感情暴发声色俱厉的反抗。这都会对你的良好的公众形象带来损失。另一种是积极的应对,利用这类不利的交往信息获得良好的交往得益,不但能有效地抵御寻衅者的行为效果,而且能赢得人们的更多尊重和欢迎。
当然究竟如何来应对这类窘迫的遭遇,得看当时的具体情况。如果你的老板或上司在同事们面前指责你,而且很可能下次还会这样做时,你可以用下面的话来应对这种情况,从而以冷静的自信来维护你的自尊:“我们是否能单独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同样,如果受到配偶或好朋友的这类伤害,与其回敬以挖苦式的讽刺,倒不如平静地向他说明,你感到受到了他的伤害。如果他继续使你感到窘迫,你可以向他进一步表示你将失去对他的信任。这种应对能力充分显示你的清醒而健康的自尊和受人尊重的感情控制能力,使傲然的对方感到相形见绌,从而反省自己的言行。
当有些人第二次有意羞辱使你感到窘迫时,你也许需要采取更严肃的措施。有时你必须当场阻止他,对他说:“看来你是有意让我感到难堪,能否告诉我这是为了什么?”或者对他这样说:“你看来很烦恼。是否有些什么使你不愉快的事情呢?”这种应对能表现出你的不失于人的理智,不难于人的良好素养,从而赢得旁人的尊重,获得对方的认同,改变他的消极心态,改善与增进双方关系。不管你采取什么态度,最重要的是切忌发火发怒。失态只能让寻衅者占上风,而且会招致更深的敌意。
5.在上司有苛刻要求时
当上司提出某种要求而属下又无法满足时,属下可以设法造成已尽全力的错觉,让上司自动放弃其要求,这也是一种好方法。
比如,当上司提出十分苛刻的要求后,就可采取下列步骤先答复:“您的意见我懂了,请放心,我保证全力以赴去做。”
过几天,再汇报:“这几天×××因急事出差,等下星期回来,我再立即报告他。”
又过几天,再告诉上司:“您的要求我已转告×××了,他答应在公司会议上认真地讨论。
”
尽管事情最后不了了之,但你也会给上司留下好感,因为你已造成“尽力而为”的假相,上司也就不会再怪罪你了。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总是念念不忘。但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回音,就会认为对方不重视自己的问题,反感、不满由此而生。相反,即使不能满足上司的要求,只要能做出些样子,对方就不会抱怨,甚至会对你心存感激,主动撤回那些让你为难的要求。
6.在对方提出问题时在拒绝中,对方提出问题时,你可以不做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而采用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语言给予答复,搞得对方不知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让人摸不着头脑;或者故意偷换概念、转移话题,不对问题正面回答。这就是拒绝别人的“模糊语言法”。
一般情况下,社会活动中语言表述应力求清楚明白,少用或不用模糊语言,这是对的。但适当地运用一些诸如“大概”、“也许”、“可能”之类的模糊语言会给你的讲话提供巨大的帮助。尤其在需要拒绝别人的情况下,巧用模糊语言,可以使对方不知不觉地处在了被拒绝的位置上。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运用模糊语言拒绝别人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你遇到有人向你推销电饭煲,你虽然心里不想买,但又怕说出来伤人面子,于是你便可以说:“买不买我还没想好,等过一段时间再说吧。”这样,你虽然没有直说出不买,但却给了人家一个模糊的答案,实际上也就等于把他拒绝了。
另外,采用模糊语言,有时也指故意装糊涂,或对问题支支吾吾、含含糊糊,或干脆装作不知道或没听到别人的问题。
对于臭名昭著的“水门”事件,美国众议院举行了许多场听证会,许多精明厉害的议员,用连珠炮似的追问,撬开了许多证人的嘴巴。惟有一位证人被问了数不清的问题,却几乎连一个问题也没答出来。这个证人似乎一直无法完全理解众议员提出的任何问题,从头到尾都在答非所问,同时还傻乎乎地面带一脸迷人的笑容。最后,议员们还是一无所获。
这样看来,关键时刻装装傻,说些令人迷糊的话,有多么管用!那时,即使神仙都拿你没办法,这可真是“大智若愚”呀!
7.在对方要求不正当时在工作和生活中若遇到别人对自己提出的一些不正当甚至是无理要求时,也不能硬性地一口回绝。否则容易造成对对方的伤害,引发怨恨和不满,这时应该沉着应对,运用以下语言技巧,软性地委婉拒绝。
(1)以“制度”为借口某公司的一位普通职员鼓着勇气走进经理办公室说:“对不起,我想该给我涨工资了……”
经理回答道:“你确实应该了,但是……”经理指着玻璃板下的一张印刷卡片不慌不忙地说,“根据本公司职务工资制度,你的工资已经是你这一档中最高的了。”
职员泄气了:“哎,我忘记我的工资级别了!”
他退了出来。几条打印出的制度使他放弃了自己本应得到的东西。他也许在想:“我怎么能够推翻那张压在玻璃板下的印刷表格呢?”这也许正是经理希望他讲的话。
(2)以“他人”为借口小李在电器商场工作。一天,他的一位朋友来买DVD.看遍了店里陈列的样品,他还没有找到令自己十分满意的那种。最后,他要求小李领他到仓库里去看看。小李面对朋友“不”
字出不了口。于是,他笑着说:“前几天我们经理刚宣布过,不准任何顾客进仓库。”尽管小李的朋友心中不悦,但毕竟比直接听到“不行”的回答要好多了。
(3)以对方的“言语”为借口吴佩孚的势力日渐强大,成为权倾一方的实力人物。一天,他的一位同乡前来投靠他,想在他那儿谋个差事儿做。吴佩孚知道那位同乡才能平平,但碍于情面,还是给他安排了一个上校副官的闲职。不久那位同乡便嫌弃官微职小,再次请求想当个县长,要求派往河南。吴佩孚听了,便在他的申请书上批了“豫民何辜”四个大字,断绝了他的念头。谁知过了些时间,那人又请求调任旅长,并在申请书上说:“我愿率一旅之师,讨平两广,将来班师凯旋,一定解甲归田,以种树自娱。”看到同乡这样没有自知之明,吴佩孚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于是提笔批了“先种树再说”五个大字。
(4)以“外交辞令”为借口外交官们在遇到他们不想回答或不愿回答的问题时,总是用一句话来搪塞:“无可奉告。”
生活中,当我们暂时无法说“是与不是”时,也可用这句话。另外,你还可以用“天知道”、“事实会告诉你的”、“这个嘛……难道”等搪塞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