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口才·赢天下
2162900000012

第12章 与上司沟通的场合(1)

在纷繁复杂的职场环境中,仅仅做到踏实肯干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良好的沟通之道,才能够轻松应对各种问题,使工作顺利,事业有成。作为下属,与自己的上司谈话的成功或者失败不仅会影响到上司对自己印象的好坏,而且也影响到自己的职务升迁和工作变更。有些下属认为与上司沟通难,其实没有什么可难的。一般来说,上司也希望与下属沟通,下属则更希望与上司关系融洽,做出好的业绩来。下属要实现与上司有效愉快沟通的关键是要掌握在不同场合下的说话技巧,注意与上司说话因时、因地、因情势而异。只有与上司沟通融洽,配合默契,下属才能发挥出优势,也只有在这种气氛下,下属才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展才智。

主动地与上司进行沟通,主动地领会上司的意图,主动地和上司保持一致,是下属应该努力做到的。

1.接受上司指示、命令时

和上司之间的关系如何取决于工作上的情况。工作不出色,不能认真地完成任务却想和上司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是不可能的。所以,正确地接受上司的指示、命令是与上司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上司信任的基本条件。

指示和命令是工作的第一步,能否正确地接受和正确地执行是赢得上司信赖的一把金钥匙。

首先,在被上司叫到时,爽快而精神饱满地回答“是!”

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很少有人能真正地做到这一点。

即使你自己正忙着工作,在上司叫你时,你也要迅速站起来回答:

“是!”这样一来,上司会觉得你工作很积极,非常爽快利落,从而对你产生放心感和信任感。

要知道,如果上司对你没有这种放心感和信任感,而是觉得把工作给你很不放心,那对你的前途极为不利。因为对你没有信任感也就不会器重你、提拔你。

因此,不管怎样,在接受指示、命令时你都要爽快地回答,不要让上司感到不满。这是很关键的。

其次,你要把指示和命令听到最后。上司在交待工作时已经事先想好了交待的顺序,因此,如果你在上司交待过程中突然打断上司,提出自己的疑问,就很容易使上司忘记自己说到哪儿了。这时,上司不仅会感到尴尬,还会很生气。所以,在接受指示或命令时要先把上司的话听完,然后再提出疑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做是非常有必要的。

此外,上司会从你的表情、动作来判断你是否清楚、明白了上司的意图。所以,在上司交待工作时,你要用点头的动作来表示你已经清楚、明白地知道了工作的内容。而当你不点头时,上司也就会知道你这个地方不太懂,需要重新说明一下。

也许你经常会遇到自己正忙着一份工作,而上司又吩咐另外一份工作的情况。这时对上司的指示或命令就不一定能够接受了。因为你正在忙着的工作需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所以,如果你接了另一份工作,原来的工作就无法在规定时期内完成了,反而为自己和公司带来麻烦。

所以,在这种时候,一定要明确地说出你不能接受的理由。不能只是简单地说:“不行啊!”而应该先说声:“实在对不起……”然后再具体地说明不能接受这个指示或命令的理由。

上司认为你能把这份工作做好,所以才把工作交给你的。

你如果只是说“不行”的话,上司会很生气的。你要说:“我正在忙着这项工作,……”或“这项工作也很着急……”这样你把自己正在做的工作的内容具体说明一下,然后等候上司的指示,因为你自己是没有决定权利的。

上司在听完你的话之后会做出指示说:“你现在做的工作以后再做也可以,先把这份文件处理一下。”或“你现在做的工作比这个重要,先把你手上的工作做完再做这个也行。”这时候你要听从上司的决定。

此外,如果你对上司的指示或命令有自己的看法或有更好的办法时,坦率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很重要。但你也别忘了,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技巧。要委婉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如:“经理您的想法,我能理解,但我认为这样做也许会好一点。”

当然,能说出自己具体的建议和根据是最好的。对上司的指示能够说出自己独到的意见,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工作能力的证明,如果是有的放矢的意见,上司应该会很高兴,也能够接受你的建议。

2.向上司汇报工作时

作为上司,判断下属是否尊重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下属是否经常向他请示汇报工作。心胸宽广的上司对于下属懒于或因忽视而很少向其汇报工作也许不太计较,甚至会好心地认为也许是下属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汇报;也许是认为本来就是他们职责内的事,没必要汇报;或者是这段时间自己心情不好,他们不敢来汇报等等。但对于怀疑型的上司来说,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他就会做出各种猜测:下属是否在这段时间内偷懒,没有完成工作;下属是不是根本就没把他这个领导放在眼里,等等。对于这种上司,下属应该勤于汇报工作,哪怕你只是完成了整个工作的一小部分。

如果不经常请示汇报工作,还会埋没你的成绩。经常请示汇报工作,让上司知道你干了什么、效果如何,这样还可以显示出你对他的尊重。如果遇到困难和麻烦,上司还可在人力、物力上支持你,比你闷着头干要强上千百倍。

(1)突出中心,抛出“王牌”

泛泛而谈、毫无重点的汇报显得很肤浅。通常,汇报者可把自己较为熟悉的情况作为突破口,抓住工作过程和典型事例加以分析、总结。汇报中的这张“王牌”最能反映你工作的质量。

某建材公司的冯涛从一个用户那里考察回来后,敲响了经理办公室的门。

“情况怎样?”经理劈头就朝冯涛问道。

冯涛坐定后,并不急于回答经理的问话,而是显得有些心事重重的样子。因为他十分了解经理的脾气,如果直接将不利的情况汇报给他,经理肯定会不高兴,搞不好还会认为自己没尽力去办。

经理见冯涛的样子,已经猜出了肯定是对公司不利的情况,于是改用了另一种方式问道:

“情况糟到什么程度,有没有挽救的可能?”

“有!”这回冯涛回答得倒是十分干脆。

“那谈谈你的看法吧!”

冯涛这才把他考察到的情况汇报给经理:“我这次下去了解到这个客户之所以不用我们厂的产品主要是因为他们已经答应从另一个乡镇建材厂进货。”

“竟有这样的事!那你怎么看呢?”

“我想是这样的,我们公司的产品应该比乡镇企业的产品有优势,我们的产品不但质量好而且价格还很公道,在该省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就是,一个小小的乡镇企业怎么能和我们相比呢?”经理打断了冯涛的汇报。

“所以说,我们肯定能变不利为有利。最重要的是,当地的建筑公司多年来使用我们公司的建材,与我们有很好的合作基础,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但该客户答应与那个乡镇企业订货主要是因为那个乡镇企业离他们较近,而且可以送货上门。这一点,我们不如那家乡镇企业,我们可以直接到每个乡镇去走访,在每个乡镇找一个代理商,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小冯,你想得真周到,不但找到了症结所在,还想出了解决的办法,要是公司里的员工都像你这样有责任心就好了。”

“经理过奖了,为公司分忧是我的责任。经理您工作忙,我就不打扰您了。”

不久,冯涛被调到了销售科专门从事产品营销,公司的建材销量节节上升,冯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快成了公司的业务骨干。

(2)不要遗漏重点如何判断什么是重点呢?当上级交待你去完成一件工作,这项工作的结果对上级来说一定会有它的用途。例如,上级请你去对外洽谈年终总结会的开会场所,此时,上级要根据场地能否租得到来决定开会的日期,因此,报告的重点将是有哪些适合的场地,在什么日期能租借到及费用各是多少等等。

汇报工作要讲究一定的逻辑层次,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讲到哪儿算哪儿。一般来说,汇报要抓住一条线,即围绕工作的整体思路和中心展开一个面,分头叙述相关工作的措施、关键环节、遇到的问题、处置结果、收到的成效等内容。

汇报的根本原则是提纲挈领。英国作家卡普林提出了“5W1H”的汇报要点。所谓“5W1H”是指:

Who……何人(人)When……何时(时间、时期)Where……何地(场所、位置)What……何事(对象、理由)Why……何因(目的、理由)How……怎样发生的(方法、顺序)还有一个是后人加上去的:

Howmuch……多少钱(经费、价格)此外,报告时一定要注意区别事实与自己的感觉,你工作时,上级并没有亲临其境,他无法辨别你描述的是事实还是你自己的主观感受。事实和观感是有差别的,若给上级错误的诱导,让他下达了错误的指示,这个责任应该归咎于报告者。

所以,优秀的下属要在了解工作结果的基础上把握住报告的重点,更简单地说,上级的关心点就是你报告的重点。

3.当上司话中有话时

有许多上司都喜欢讲些让下属摸不清真意的话语。这类上司的话总是话中有话,做下属的如果不仔细揣摩就很难了解上司的真实意图,这无疑会阻碍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令下属更难讨得上司的欣赏和认可。

这些话中有话的上司的确很难令下属与之相处,他们常常会令下属摸不着头脑,不知所措。

话中有话的上司对下属的行为有时点头认可,不见得是真正的认可,有时上司说“不”,也可能含有好几种意思。

由此,如果仅仅按照表面的意思去解释这种上司所讲的话,就可能无法体会到他的真意。一般来讲,人的话语中都含有字面意思之外的暗示。随时间、地点和说话者身份的不同,同样的话会有不同的隐喻。而这种话中有话的上司尤其令人难解其话中的真正含义。

比如,话中有话的上司说:“好冷啊!”

这句话不见得只是为了告诉你天气的状况,也许还有“一起去喝一杯如何”的意思或是请你“打开空调”的意思。

如果这时候下属说:

“根据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气温会升高。”

这样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上司会感到很扫兴,本来想去喝一杯的兴致就没有了。这样一来做下属的就失去了一次与上司友好交流的机会,同时,还会给上司留下“不解人情世故”的印象。

因此,与这种上司相处的时候,下属一定要明了上司话中的含义,也就是要抓住他的真意。如果下属就某件事需要请上司出面,上司听你说完后,说:

“我不必去了吧。”

这时候,你是说一句“哦,是这样,我知道了”,而退下去呢?还是再做一下劝说工作,要他答应到时去呢?这就要看你对上司这句“我不必去了吧”的话的真实含义是如何理解的了。

从这句话中可以听出,如果他真的不想去,他一般会断然地说“我不去”。可他却在这句话中用了“不必”和语气词“吧”,明显地含有半推半就的意味,这就要你再说服一下,以显出他身份的尊贵和达到他本来并不想去而是下属非要他去不可的效果。

除了听上司说话的语气之外,判断他每句话的真意还可看他说话时的表情。如果上司在说这句话时表现出一种不耐烦的神情,或心不在焉的样子,一般就表明他确实不愿意去。

如果上司在说这句话时面带笑容或意味深长在看着你,说明“不去”并不是他这句话的真意。

话中有话的上司常常说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话,这些话会令下属大伤脑筋。要想了解这种上司每句话的真正含义的确令下属很为难,但是要想与他们更好地相处,就必须认真领会其话中的含义。

4.上司对你的工作计划表示疑虑时

许多下属在向上司提出某项工作计划时上司都会说“这件事需要考虑总经理的意见”、“我这里倒没什么意见,可就怕局长反对”等等的话,话中有话的上司心里明明有别的意思,但是却不明说,总是搬出更高一级的上司以表示对下属所提计划的疑虑。这种类似的话的真意有两种。

(1)上司真的担心自己上司的态度下属如果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不考虑这点,上司当然会担心。这时,应当马上改变态度,提出建议:“我去打听一下局长的意向,好吗?”

有些上司会说:“也好,你去打听一下再说。”

有些上司会说:“不,我去问他就行了。”

不管哪种回答,都使事情进了一步。记住,你一定要对上司的话语做出积极的应答,否则就会造成计划的拖延。

(2)上司本身对你的计划担心如果你在计划中已经考虑了上司的上司的态度,并拟定了相应的对策,但上司仍以这种担心来反对,就说明上司本身对你的计划不感兴趣。这时你可以说:“局长好像说过可以的。”

“有吗?什么时候,怎么我不知道?”最后只好答应。

有些上司则不会认真,而要说:“局长应该不会答应的,不要胡说。”

事情最后说到这种程度,上司话中的真意也就明朗化了。

当上司搬出更高一级的上司来对你的计划提出疑虑时,你不要被他提到的上司压倒,不要怀有任何畏难情绪,只要你认为自己的计划十分可行就可以了。

话中有话的上司从来不会轻易地吐露自己的真实心迹。因此,下属应该了解上司这一特点,并且要做到耳聪目明、善解人意,明确地理解上司话语中的真正含义。这样才能令上司对你倍加信赖、愈加欣赏,才能使你们之间更好地交流,更好地合作。

5.当脾气大的上司无故指责你时

脾气太大的上司天生脾气暴躁,他的情绪很容易失去控制。这些上司经常会为了一点芝麻大的小事就对下属大发脾气,有时根本就不是下属的错误,他也会不分清红皂白地指责下属,甚至还会不分场合地公开地斥责下属。

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作为这种上司的下属,你应当如何应对呢?你应当把握时机,积极辩护。一味盲从是懦弱无能的表现,辩护不等于逃避责任。被领导批评或指责,虽然应该诚恳而虚心地听取,但并非说你一定要忍气吞声,不管他说得对不对都要一股脑儿接受,必要时应该勇于为自己辩护,并且要做积极的辩护。

你一定要记住,积极地辩护绝对不等于逃避责任。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面临麻烦的时候常用辩护来逃避责任。其实,这就走到另一个极端了。这种推卸责任的辩护,偶一为之无伤大雅,尚可原谅。倘若一犯再犯,肯定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

我们说的积极辩护并不是那种为了逃避责任而极力狡辩的,而是一种正当的自我保护行为,是应对脾气暴躁上司的一种有效方法。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时候做错了事责任不会在下级,大部分却是由于领导或其他人的错误,这时就应大胆辩解了。不辩解,只能使上司对你的印象更加恶化,而丝毫不会考虑到他自己也有责任。

所以,同事之间尤其是下级与上级之间,由于地位不同而发生意见相左的情况时,不要害怕自我辩护会被认为是顶撞。

应积极地说明理由,沉默不语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而难以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