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孩子会说“不会画”而请父母帮助,于是父母毫不犹豫地立刻给孩子画上一个草图,并说:
“这是个轮廓,你就照猫画虎吧。”孩子画完后再去不安地看父母的脸色,问:“这样画可以吗?”于是父母又指导说:
“把影子画得清楚些,近处的人画大些,远处的人画小些。”
或者家长干脆说:“画得不像,我给你画吧!”于是一张父母满意的图画诞生了。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孩子得不到按自己的想象去发展画画的能力,而且孩子还会一点一点地失去绘画的兴趣,这是很可悲的。
培养孩子的其他特长也是一样,不可横权专断,不可急功近利,唯有循序渐进,脚踏实地,才能训练出孩子真正的特长。
7.培养孩子的特长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有许多家长不懂得科学的家教方法,致使不少具有特长的孩子没有发展成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遗憾。下面我们来看看家长在培养孩子的特长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正确把握孩子特长与弱项的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孩子身上有特长,但其他方面相对较弱。我们该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有的家长认为:好不容易发现了孩子身上的特长,当然应该全力发展,在中国,记得前几年有这样一种现象,似乎一夜之间中国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将来会是音乐家,姑且不去论证这种想法对不对,我们这里只谈做法。孩子一从学校回来,家长就在钢琴边等着了。对于一个才几岁的孩子来说,钢琴几乎已经成了生活的全部了。效果又如何呢?现在看来那时的钢琴热好像也没有为中国多培养出几个音乐家甚至是钢琴家来,很多人半途而废。为什么呢?这其实是中国家长的一个巨大的失误:没有处理好孩子身上的特长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加德纳教授认为,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八大智能是同时作用于人的。八大智能于每一个人来说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完全将之割裂开来,这就像是组成每一个人身体的四肢五官一样,缺了任何一个,那么这就是个残废的人。为了发展孩子的某一种智能,而完全忽视了其他智能的发展。如此一来,我们其实是人为地强制孩子抛弃了自身的一部分。想一想,即便只是抛弃一个手指或者只是一只眼睛,我们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了。在发展孩子优势智能的时候,被我们忽略的其他智能,就是丢弃的那一只眼睛或是那根手指。让一个健全的孩子以一种不健全的状态存在,这当然是一种变态的存在,它的失败固然理所当然。
一个人身上的各种智能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对于培养孩子的某一种优势智能而言,其他智能就是发展它的有力工具。忽略了其他方面智能的发展,就等于是在起跑线上抽掉了孩子的助跑器。
总之,培养孩子的特长时,同样不能完全忽略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
这是如何处理特长与其他智能关系的首要的一点。
其次,正确对待孩子相对不足的其他方面在生活中的表现。
很多父母非常乐意将孩子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而对于相对较弱的一面却常常讳莫如深,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误导。
如果孩子有运动特长,而语言方面相对较弱,那么我们千万不要限制孩子在公共场所的语言表达。孩子都是敏感的,我们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一旦察觉到了我们这不太光彩的意图,孩子的自卑感马上就能形成,并且再难消失,因为这是他最信赖的父母帮他建立的,他对此深信不疑。长此以往,不用家长的提醒,孩子会很自动的将自己较弱的一面隐藏起来,这样只会使他在这一方面变得更弱。这当然不利于培养他的特长。
所以,家长在生活中不要过于回避孩子较弱的能力,更不能严苛地批评,而要以积极的方式来给予引导和加强。
(2)不要过早限定孩子的发展方向
如果我们找到了隐藏在孩子身上的某一种特长,那么这只是向我们提供了孩子发展方向的一种极大可能。大多数孩子也确实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在与此相关的领域里取得成就。但是我们还是不能过早地限定他的发展方向。我们不能说:瞧,这个孩子有运动特长,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世界冠军。我们把他送到某体育学校去,其他的课程孩子根本不需要学,他只要学会如何拿冠军就可以了。
这里有一个兴趣的问题,一般来说,在某一个方面有优势,也相对会在这个方面有兴趣,但这不是绝对的。一个孩子在小时候发现的特长,有可能并不是他人生发展的最终方向。在童年时期,孩子的心理并不是那么稳定,外界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成为一个诱因,引导他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路。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不要太早限定他的发展方向。
正确的做法是,即便是发现了孩子的特长,我们也要尽量让他全面发展。在这点上,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父母是一个好榜样。
杨振宁6岁时,父亲杨武之学成归来,开始教儿子许多新的知识。他用大球和小球讲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公转情形;教授英文字母;也教杨振宁一些算数。广博的知识开启了杨振宁的视野,也大大增加了他的求知欲。因此,杨振宁上小学后,数学和国文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到9岁、10岁的时候,杨振宁的数学天赋渐浙显现出来,到11岁入初中时,这一方面的能力更充分显现,但杨武之对此处之淡然。
有一个暑假,杨振宁想让父亲教自己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当数学教授的父亲只是笑了笑,那一个暑假,杨振宁读了两个月的《孟子》。
杨武之的书架上,有许多英文和德文的书籍,杨振宁常常拿来翻看。但当时他的外文基础还不够,细节看不懂。他常捧着厚厚的书去找父亲,杨武之只是看着聪颖的儿子说“慢慢来,不要着急”,偶尔也会解释一两个基本概念给他听。
杨振宁16岁了,该考大学了,杨武之这才不慌不忙地介绍儿子接触近代数学的精神,让儿子渐渐明白纯数学太虚,不够实用。杨振宁的目标转到化学上,但在准备入学时,他自修了高三的物理,发现物理更适合自己的口味,认为自己有学物理的气质,于是,他毫不犹豫选择了物理专业,而扎实的数学基础为他在物理上的成就铺平了道路。
杨振宁自己曾经给一名家长写道:“让你的孩子像正常孩子那样成长,不要过于急迫地施加压力学数学或是其他学科,因为人生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在这个年龄要让他在心理上、学习上平衡发展。”
从杨振宁的成长足迹看来,虽然他很小就显示了数学方面的优势智能,但是他的父母并没有太早限定他的发展方向。杨振宁虽然从小表现出了过人的数学才能,但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他选择的不是数学,而是最感兴趣的物理。杨振宁的例子表明,发现了孩子的特长之后我们还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尽量让他全面发展,让他有一个更健全的人格。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过早限定孩子的发展方向。
(3)关注和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性
人是社会的人,无论多么优秀,他必须接触社会。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目的和不为人知的想法。那么怎样在这个社会中恰到好处地与他人接触、交往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过分关注去培养孩子的某一方面的特长,而忽略了社会适应性这一块。
有很多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人存在难以适应社会的问题,比如奥本海默,当他认为别人的话不对时,会突然打断别人的发言,老是把对手置于不利地位,因此,同学们都对他敬而远之。还有穆勒,他太好与人争辩。当他在和别人交谈时,一遇对方错误便力加纠正,一纠正便是一场不欢而散的争论,结果可想而知。
以上的例子都表明,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人可能擅长于在头脑中解答题目,但是却不能在生活中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也就是不懂得人际交往的原则,这种欠缺会让他有孤处当世的感觉。
因此,我们在培养孩子的特长时,也要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性。
(4)关注和参与孩子的学习父母尽量参与孩子的学习,不要做一个认真的旁观者。
我们之中有很多父母认为:在孩子游戏的时候,将其交给保姆就行了;在孩子上学的时候,将孩子交给学校就行了;而在培养孩子特殊才能的时候,将孩子交给所报的训练班就行了。很多人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这样做的后果是,在孩子的眼里,父母与他具体的学习没有关系,父母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们不能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感受。
培养孩子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如此独立于孩子的内心感受之外。
如何能发现他的缺点、肯定他的进步、理解他的心情?这样就等于让孩子在一条艰苦卓绝的路上独自行走。
事实上,在培养孩子的特长时,父母不仅要成为孩子学习条件的创造者,而且还要为孩子提供前进的动力和必胜的信心,当然更主要的恐怕还是当好孩子的参谋。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网坛名将格拉芙的父亲在女儿成长过程中是如何积极参与的。
格拉芙的父亲是个保险商,同时也是个网球迷。格拉芙的母亲也酷爱网球。
由于父母志趣相投,所以每天早晚都有一段打球的时间。
格拉芙从小就对网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她才1岁,父亲就开始教她打网球。起初,父亲对格拉芙的要求并不严。那时候,还只是把打网球作为一种游戏。但随着格拉芙的成长,父亲慢慢发现了格拉芙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智能,于是,他开始对格拉芙有了一种刻意的培养。格拉芙6岁那年,第一次去慕尼黑参加“娃娃网球赛”,得到行家里手的好评,这就更加坚定了父亲培养格拉芙的决心。父亲放弃了收益丰厚的保险商工作,专门经营起一家网球俱乐部,专心致志地培养格拉芙。
虽然后来做父亲的把格拉芙送进了训练中心,可每天女儿一回家,他就要求女儿把教练当天教的东西再演练一遍。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在格拉芙接受训练时,总是坐在一旁,悉心听教练讲解,并一一记在本子上。他又观看教练怎样做示范,有什么要求,格拉芙在完成这一动作时有什么偏差,他都了解得清清楚楚。由于他的密切配合,格拉芙进步很快,12岁那年便成为同级的世界和欧洲的双料冠军。
我们之中有多少父母能像格拉芙的父亲一样,全身心投入到对孩子的培养中来?如果不能,那么请尽可能参与。
除了上述几点外,由于每一个孩子的特长及相应的智能发展程度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的优势智能时要完全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在国外的教育理论上,人们把这种培养称之为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
除了以上所说的四点以外,还有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也有待注意:比如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不可强迫;不可违反孩子的天性;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