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苗子·特长生
2162700000036

第36章 提升思维力:条分缕析,丝丝入扣(2)

平时各门学科的学习和训练是锻炼思维的基本途径。此外,可以通过体育锻炼间接地进行思维训练;利用一些游戏活动,提高思维的能力;抓紧阅读、写作、说话、观察、收听广播、观看影视等各种机会,做思维能力的自我锻炼。

3.跳出思维常规,使头脑更灵活

大家都比较喜欢按常规来行动,但在解决问题时,尤其是在解决特殊问题时,反常的做法可能更有用。简单地说,反常就是打破常规。

拿背英语课文为例,同学们一般都是从头往后背。结果前一段背得很熟悉,而后面几段就记得不太熟了,这是因为先学的记得牢。现在同学们可以倒着背,即第一遍先背最后一段,第二遍则从倒数第二段开始。这样,每段课文都有机会作“第一段”,记忆效果就比较好。最后,将课文从头到尾背几次,把顺序和思路整理一下,整篇文章就能够“倒背如流”了。

做数学题时也可用“反常规”思维。一道题用加法算出来与题意不符,不妨用减法试一试,也许就能得到正确答案。

写作文描写冬天时,很多同学都认为冬天扼杀了万物,使人觉得寒冷、不愉快。但有的同学却写出了冬天孕育着生机,寒冷能锻炼意志,让人们感到冬天的可爱和可贵。反常规构思能使同学们的作文耳目一新。

反常规思维在考试中也很有用。一般来说,一类题都有一套常规解法。如果按常规解法无法做出,就说明这道题有特殊之处,这时就应该用反常规思维来寻找“技巧”了。

处理问题时遇到了困难,不妨往不同的方向想一想,对打开思路很有益处,你也会因此而变得越来越聪明。

同学们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他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但他不称象却称石头。这是因为那个时候条件有限,没有合适的称量器具可以称那么重的大象。而石头较小且能分开称,就可以由石头的重量推出大象的重量。曹冲的聪明之处,就是他在解决问题时,用了变换对象的方法--用石头代替大象,从而化难为易。

古时候还有个笑话,说的是有个人竖着一根很长的竹竿要进城去。当走到城门口时,发现城门太低,他的竹竿很长,无法进去。这时,另一个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把竹竿锯断,一节一节地扛进去。那人想变一变进城的方式,但做得很愚蠢。因为将竹竿纵着拿就可以进得城门了,何必费事将竹竿弄断呢?

所以,在解决问题时,不但要能变,而且还要善变。除了能变换对象如曹操称象和变换方法如扛竹竿进城外,还可以变换解决问题的条件。一个皮球掉进了较深的洞里,处理这个问题就需要变换条件。

变则通,通则灵。孙悟空之所以神通广大,就是因为他有七十二变。如遇到蛇,就变成老鹰;在山上为了迷惑对手,就变成一座山神庙。如此做等等被称作随机应变。

4.打破思维定式,让想象自由奋飞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反映事物、思考问题的情况。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常常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方向。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定势可以简化人们的思维程序,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迅速解决;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它又可能成为一种僵化的思维模式,引人误入歧途,从而妨碍问题的解决。所以,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

在考试中,为避免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干扰,复查时可多采用逆向检查法和变换方式检查法去复查已做过的试题。逆向检查是从反面一步一步地进行反证,即用减法验证加法,用除法验证乘法等;变换方式检查法则是采用与原来不同的方法来解答试题,如能异途同归,则可以确定原来的答案是正确的。

一位创造学家曾经在他的演讲和著作中,无数次地提到这样一次令他万般感慨的经历:

几年前的一个傍晚,我6岁的儿子放学回家,拿起一只苹果就要切开。但他不是像我们通常那样竖直着切,而是把苹果横躺着切。我刚要提醒他“切错了”,他已经一刀切了下去。

只见儿子放下刀,拿着一半苹果兴奋地朝我喊道:“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我对他这一发现感到很惊奇。我们每个人都吃过苹果,都曾无数次把一只苹果切成两半,但是我们也许并不知道苹果里藏着一颗十分规则的五角星。这次经历之后,我总在心里问:“为什么我没有想过苹果可以横过来切呢?”

“竖着切苹果”是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了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势。世界很精彩,我们何不试着把苹果横过来切呢?

有关研究人员曾以“思维的威力与高考”这个问题对升入高校的学生做过一次书面调查。有一位学生在回寄材料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在高三复习阶段的各类测试中,对理科总是心存畏惧,尤其是每次测试的倒数第二题。其实,现在想来也是有因可寻的,因为老师总是说这道题是个“坎儿”,是压轴的,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它有难度。我是一般学生,也想老师的话一定有他的道理,而且做过几次,发现也确实如此。渐渐地,我对这道题变得不敢问津起来。这次高考中,倒数第二题又是理科综合类的,我瞥了一眼根本没再去看它。可是,一走出考场我就后悔了,因为好多同学都说那道题一点也不难。思维的枷锁将我套得如此悲惨,这是我的命吧!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学习过程中自我贬抑型思维阻碍了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在恶性的自我暗示中形成了令人裹足不前的枷锁。凡戴上了这副枷锁的人,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低、办不到,而从来不去实际尝试一下。同学们应大胆打破一切条条框框的限制,突破定势思维的障碍,灵活地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5.掌握科学的思维技巧

无论是学习、做事,还是处理问题,掌握正确科学的思维技巧都十分重要。

(1)发散思维--从一点向四方散发开去

假若你独自一人到了某个大城市,要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办事,而且你的目的地在一个相当僻静的路上,连当地人也未必知道,这时的你会怎么办?

你的头脑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向别人问路;买一张本市的地图查找;问交通警察;坐出租汽车;查阅电话号码簿,打电话问明方法。

像这种思维方法就是发散性思维法。它是从同一个思维出发点以探索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的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沿着各种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它使人的思维趋于灵活、多样,富于变通与创造性。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发散性的思维是占主导成分的。

(2)聚合思维--广阔的思路聚集成一个焦点

1960年英国某农场养了约十万只小鸡和小鸭,因当时饲料紧张,所以该农场购进了一批霉花生喂养,结果几个月内这些小鸡和小鸭都得癌症死了。1963年,澳大利亚又有人用霉花生喂大白鼠、鱼等,过了些时候,这些动物也遭到同样的结果,在中国也有类似例子的实验。

人们由此推断:吃霉花生是使这些动物致癌身死的原因。后来,人们通过进一步化验研究,发现了霉花生内含有黄曲霉素,而黄曲霉素是致癌物质。在黄曲霉素发现的过程中,人们所运用的思维方式是聚合思维法。聚合思维是一种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方面探索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3)逆向思维--从改遵圆珠笔说起

圆珠笔是匈牙利人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发明的。它问世后不久,就风靡一时。但是,由于笔珠在书写时受到磨损,用到一定时候就会漏油,以致弄脏纸张,结果很快又出现了销售危机。为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人在动脑筋、想办法,他们想问题既然出在笔珠上,就应该在提高笔珠的耐磨性上做文章,但长期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有个名叫中田腾三郎的日本人来了个“反其道而行之”,他不在笔珠上下功夫,而把注意力转移到笔芯上。当时通过统计,他知道了当圆珠笔写到15000字后就会开始漏油,于是他致力于把笔芯中的装油量减少到圆珠笔磨损到开始漏油之前已经用完。油用完了,就换支笔芯,笔可以继续使用,这样终于巧妙地解决了漏油问题。

中田腾三郎解决圆珠笔笔头漏油问题的思路,可以说是“逆向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

逆向思维,即人们一改习惯的思路,将问题倒过来想一想。

通过逆向思维,往往可使人们想到许多按通常思路所意想不到的东西,无论在科学技术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逆向思维而取得成功的事例屡见不鲜。

(4)侧向思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阿基米德在踏入浴缸的一刹那,看见从浴缸边外溢的水。

他思考了一会儿,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用这种方法比较了国王让它检验是否是纯金铸造的皇冠与同等重量的纯金块的体积,结果发现王冠排出的水比金块排出的水多得多,因此断定了王冠里掺入了比黄金轻的银。

阿基米德解开王冠之谜,从思路上说,他运用了侧向思维的方法。

侧向思维,也叫旁通思维,这是从其他事物受到启发,从而产生新设想的一种思维方法。

当一个人对某一个研究目标寻根问底时,他的大脑皮层里会建立一种优势灶或兴奋区域。一旦这种思维受到某个偶然事件启发,就实现了“优势灶”的灵感激发。于是“触类旁通”产生好主意或新设想。

(5)科学思维--揭开蝙蝠之谜

人们早就发现,蝙蝠在黑夜能快速飞行,而又不会撞在障碍物上。科学家为了解开“蝙蝠之谜”,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这样一个猜想:蝙蝠具有很强的视力。根据这个假设,我们推导出一个结论:假若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它就会撞在障碍物上。

于是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把蒙上眼睛的蝙蝠放在系有很多铁丝和铃铛的屋子里,结果发现蝙蝠仍能快速飞行而不发生碰撞。后来科学家根据超声波的知识,又想出一个假说:“蝙蝠能在夜里避开障碍物,是由于它能发出一种超声波,而耳朵听到这种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后产生的回声,由此他们又提出一个推论:假若把蝙蝠的耳朵塞严,它就会碰在障碍物上。”

于是科学家又设计了一个实验,他们把塞上耳朵的一些蝙蝠放入房子里,结果这些蝙蝠到处跌跌撞撞,完全失去了躲避障碍物的能力,由此科学家就得出结论:第二个假说是成立的。

这个实例虽然浅显却十分典型,它相当完整地说明了科学思维的方法。

美国哲学家萨默维曾完整地提出了科学思维的五个基本环节:

问题的发现和表达;假说的提出;由假说进行推广,提出一些具体结论;根据观察和实验验证结论;引出结论。

问题的发现和表述--为什么蝙蝠在黑夜里快速飞行而不会撞在障碍物上,这是科学思维方法的起点。为了揭示现象的谜底,根据已有知识,提出多种猜想,建立了具有科学性和推测性的假说。提出的假说能否成立,需要加以验证,但往往难以直接验证,因而在此假说上推导出一个或几个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加以直接验证的结论。假若推出的结论与实验结果不符,则假说被推翻,假若相符,就可以说假说没被推翻,但仍需多次验证。科学思维是一种最具创造性的思维,也是最严密的一种思维,纵观科技发展史,绝大多数科学理论与科技发明的提出与产生都沿着这样一条思路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