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生活
21608700000008

第8章 别让时间“跑偏”

调动身体的全部能量,只设定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后全力以赴。

1.你有梦想吗

笼统地说,目标便是一个人的梦想,一个有梦想的人,他的努力方向自然是清晰的。

据海外调研机构统计显示,几乎所有成功人士都是很早就有梦想的人。这些人的切身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梦想是创业的动力,有大梦想者方能创大业。

在我们身边,也许你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我这个人是很现实的。换句话说,他并不爱梦想,也不想拥有梦想。不过,现实到极致时,便已经是梦想了。

“明年我要买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40岁之前我要赚到1000万”,“我要周游世界”。从某个层面看,与金钱联系紧密的都是比较现实的。可不能否认的是,这些都是阶段性的梦想。梦想敦促人们更迅速地朝着目标奋进,而这也会变相地让一个人的时间陡然增加,令其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惊人的价值。

梦想是成功的翅膀,只要我们心中有梦想,并以实现这个梦想为最终目标,那么我们就会忘却烦恼、忘却疲惫、忘却一切可乱人心志的因素。不用纵观古今,即便是我们身边,也能看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得过且过的他们甘愿平庸,他们的身上散发出的永远是陈腐之气,人们不知道他们的梦想是什么,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当终老之际,成功的人会露出满足而欣慰的笑容,而碌碌无为的他们,则会回望着自己空洞的一生,在哀怨中度过身在人世的最后一秒钟。

与其庸庸碌碌,不如奋力一搏,立下宏伟梦想而后奋勇向前,让你的生命超越时空。弗兰克是一位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学派影响的心理学家,他在纳粹集中营里经历了一段悲凉的岁月后,开创了另一心理学流派,其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梦想令世人折服。

弗兰克的父母妻儿、兄弟等都死于纳粹手中,他本人在纳粹集中营中亦是九死一生。一天,独处于囚室之中的他突然有了新的感悟——也许,正是集中营中的恶劣环境让他醒悟了。他想:“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他的意思是,人们在没有方向、没有出路、无人可求助的情况下,依旧可以自行决定自己的人生态度。弗兰克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选择用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一切。悲观绝望没有占据他的思想,他不断地在脑海中勾勒这样的画面:某一天,他站在讲台上,把自己的这段痛苦经历讲给所有的学生听。凭着这股坚毅和信心,时刻以美好的、积极的梦想鞭策自己的弗兰克最终安然度过了那段岁月,他本人的思想也在经受历练之余得以升华。梦想可以超越一切,弗兰克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下还存有梦想,为何在和平、安逸的环境中的我们不能锁定自己的目标、树立自己的梦想,然后努力朝着一个方向螺旋式上升呢?一个牧羊人带着他的两个儿子一起去放羊,大儿子看着天上的大雁对父亲说:“我可以像它们一样飞起来吗?”父亲点点头,说:“只要你想着飞就一定可以。”说着,他试着扇动了几下胳膊,并没有飞起来。小儿子看着眼神黯淡的父亲说:“真的可以吗?只要想着飞就行?”父亲再度点点头,说:“我因为老了,所以飞不起来了,只要你们坚信可以飞,就一定能够飞起来。”

多年以后,两兄弟实现了他们儿时的梦想,他们可以像任何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翔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他们就是莱特兄弟——制造飞机的鼻祖。有了梦想,你就能按照梦想实现的过程来划分自己的时间。那么,眼下你要做什么呢?你需要规划,需要行动,需要克服一切困难。当你经过一段奋斗岁月后,你便不再是最初的那个人了。

倘若走一步算一步,并不在乎实现梦想与努力的关系,时间流逝后,你会发现两鬓斑白的你依旧在“努力”着。如此,你是想留下晚年时间享受,还是一辈子都“不清不楚”地奔波?全看你是如何把握人生的方向盘的。

2.“胖子”要一口口吃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成为“科学家”“医生”“天文学家”等梦想,有的人借助天赋和后天的努力,当真实现了梦想。不过,有的人仅仅是说说而已,为的是以免被人问起他的梦想时,他回答“没想好”。

梦想不是目的,实现梦想才是目的。一般人的梦想看似都难以实现,实则经过不懈地努力都可以实现。关键在于如何落到实处,一步步去完成。比如说,某人是计算机方面的专家,难道是一蹴而就的吗?学习一两个月就能达到出类拔萃的地步吗?自然不能。

有梦想是好事,但空想便令人担忧了。有时候,在树立一个大目标时,无须让其左右自己的生活,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不失为一个绝妙的办法。若只是空想的话,时间会被大量浪费,最终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人要有生活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和一分钟的目标,还有为大目标而牺牲的小目标。”

若能细化到每一分钟都制定目标,你的时间具有的价值将会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大目标要有,小目标也不能少。比方说,某人树立了一个宏伟的大目标,而后又将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当一个个小目标达成之后,阶段性的胜利对他而言便是一种鼓舞。于是,他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大目标。在同等时间内,他为大目标服务的小目标越清晰,大目标达成的可能性就更大。有三个小分队,他们的目的地是10公里以外的一个村庄。第一个小分队目标很明确:向着终点前进。起初,这个小分队士气高涨,队友们高喊着口号一路狂奔。可是,当感到离目的地有些“遥遥无期”后,他们的情绪便逐渐低落了。

第二个小分队的队长比较聪明,他把整体路程分成两段,每5公里路为一段。不过,毕竟不是坐着汽车行进5公里路,这个小分队也在“过大”的目标中渐渐丧失了最初的斗志。

第三个小分队的队长很善于激发队员的斗志,所以按照地图显示,他把10公里分成了四段路程,每2.5公里路为一个小终点。如此一来,每跑完2.5公里路,队长便会高声告诉大家,而队友们也在完成了一个阶段目标后更有劲头儿了。

就这样,三个同时出发、分别走三条等长的路的小分队有了明显的差异性。第一个小分队在规定时间的半小时后方才到达,第二个小分队在规定时间的15分钟后到达,而第三个小分队却提前了15分钟到达。将目标分割,你所倾注的精力、时间都会相应缩短,而最终仍会取得最佳效果,是不是很神奇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一步登天,也没有人每天拥有25个小时,可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却极大。山田曾经是一名普通的职员,他一直渴望成功。起初,这仅仅是他的一个美好的愿望,他从未真正想要去争取过什么。3年后的一天,他突然想起了一句话:“如果让愿望变得更加明确,就会有实现的一天。”由此,他马上设立了自己所期望的总业绩,而后逐渐增加,这里提高5%,那里提高10%,最终他增加了20%。

当光鲜的成绩摆在他的面前时,他不相信这是自己取得的。此后,无论对于何种交易,他都会把目标更加明确化——大目标分割成小目标,小目标再分割成更小的目标。他说:“我觉得,目标越是清晰,就越会感到自己对到达目标有股强烈的自信与决心。”经过时间的推移,山田的客户越来越多、业绩越来越好,他最终成了一名优秀的营销大师。

后来他总结道:“以前,我不是没有考虑过要扩展业绩、提升自己的工作成就。但是因为我从来只是想想而已,不曾付诸行动,当然所有的愿望都落空了。自从我明确设立了目标,以及为了切实实现目标而设定具体的数字和期限后,我才真正地感觉到,强大的推动力正在鞭策着我去达成它。”山田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同样,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一锹也挖不出一口井,循序渐进、以小积大,才是实现目标的捷径。不管你是做何种职业,当你通过一步步的积累和小目标的实现而最终攀登上人生的象牙塔时你会发现,伟大的目标都是由小目标堆砌而成的,“科学家”之梦绝非单纯地从事科学研究便能达成。

很多人都见过金字塔,你从中看出了什么?金字塔的塔尖只有那么一点,这可看成是你最大的目标,而塔尖下面的基石是各种各样的,这些基石便是你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都是为大目标服务的,只有完成每一个小目标,大目标才能实现,金字塔才能最终成型。你需要做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垒砌一块块石头,让你人生的“金字塔”大放异彩。

3.你能看多远

中国晚清年间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

眼光高远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那么,眼光与时间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想一想,如果你的商业眼光非凡,便可以捕捉到别人忽视的商机,进而你便可以花费极少的时间却极漂亮地完成一件困难的事情。鼠目寸光者,多会自以为眼光独到,最终不但达不到目的,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比尔·盖茨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及成功的秘诀。他说:“我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聪明,实在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我想应该是‘眼光好’。”记者说:“你戴着眼镜,眼光能好到哪里去呢?”比尔·盖茨回答说:“我说我眼光好,不是指我的视力好,而是我的预见性好,我总是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记者穷追不舍地问:“远多少呢?”比尔·盖茨回答,一般人看未来,通常只看两三年,而我则会看到未来的20年,甚至30年,为什么呢?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硬件已经发展得相当迅速,我想,计算机发展这么快,这些做出来的计算机一定需要安装操作系统进行管理,我为什么不选择发展计算机软件呢?于是我便分析当时的形势。紧接着便创立了公司,而公司创立不久,便接到了IBM公司的一批订单。后来经过一步步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成功。比尔·盖茨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几乎人人都称其为天才。但在天赋之下,成功的因素千千万,是长远的眼光让他做了天下的生意,做了“外国”的生意。

成功人士的眼光向来不短浅,他们总是站在长远的角度看问题。“拔苗助长”是鼠目寸光的典型,其中的农夫只顾眼前禾苗的长势,却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这种短视的做法让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长远的眼光,也许会让你在短期内失去些什么,或是物质上的,或是精神上的,但比起最终的回报,先期的失去都是微不足道的。有这样三个砌墙工人。有人问他们:“你们是在砌墙吗?”第一个工人叹了一口气,慵懒地说:“对,是砌墙。整天对着这该死的墙,真是倒霉!呸!”第二个工人看了这个工友一眼,显然有些生气,要知道,一小时10美元的工作可不好找。他告诉询问者:“我们是在砌墙,这可是一项一小时10美元的工作,足够我养家糊口的了。”

第三个工人看了看询问者,低着头继续忙碌着。第一个工人对询问者说:“你瞧瞧他的样子,真觉得自己在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这时,询问者走到第三个工人面前,再次询问:“你在砌墙吗?”第三个工人慢慢地抬起头,声音洪亮地说:“砌墙?不,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堂。”

询问者听完,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尊者。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三个工人,那位尊者说:“我是应众神之命来寻找人间教堂的建造者的,很显然,你们其中有人可以胜任这项工作。”对工作抱以热衷的态度,你的人生会“顷刻间”变得炫目。三个工人的心态决定了他们各自有不同的未来。第一个工人或许永远只是一个对生活、工作抱怨的可怜虫;第二个工人注定会一生奔波,只看眼前的分毫利益;而第三个工人必将有所建树,高远的眼光决定了他生命的格局。

时间在此也显出了它对每个人的公平性,三个人同为工人,每天付出的劳动几乎相同,仅仅因心态和眼光的差异而使得时间也有了长短。简单地说,第三个工人的一句话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无须耗费半生精力来完成心中藏匿着的理想。因此,立足于长远,放眼天下,你能看多远就能走多远。约公元前494年,吴国打败了越国,范蠡作为越国的大夫,辅助发愤图强的越王勾践,最终将吴国消灭。越国复兴后,范蠡并未以元老之功居之,他把目光放得极为长远。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因此,范蠡不为官职所左右,选择急流勇退、退避三舍。

随后,范蠡前往齐国,并更名为鸱夷子皮,带领着家人在海滨垦荒、种地,同时只要看准时机便做些买卖。范蠡十分聪明,且理财有方,所以短时间内便积聚了巨额财富。齐国国君听闻“鸱夷子皮”十分贤能,便有意将其聘请为齐国宰相。听到这个消息后,范蠡马上散尽家财,将房屋田地悉数赠给了亲戚朋友,自己悄然隐退。

后来,范蠡辗转至山东定陶。他觉得山东定陶恰是天下中心,交通便利,从此便定居此处,自号“陶朱公”。范蠡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长远的眼光可以保命。功名利禄于他犹似天上的浮云,想必他若陪伴在君主身边,或许会重演一幕幕人们耳熟能详的“狡兔死,走狗烹”。范蠡因为有长远的眼光,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陶朱公”,也才有了他更长久的性命。

眼界决定境界,给自己制定的目标越高远,你所处的位置才越可能是山峰之巅。

4.合力共赢,时间翻倍

众人拾柴火焰高,千万别怕别人帮忙后你的收入会因此打折,也不要认为需要给别人分功而拒绝与他人合作。你要清楚一点,在很多时候,没有他人帮助、不与他人合作,是很难取得成绩的。“1+1”之所以可以等于“3”,就是因为合作在其中发挥着难以想象的作用。你若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你的目标,就必须与他人合作。

“天堂和地狱”的故事已经很明了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性。某人死后见到了上帝,他问上帝什么是地狱。上帝把他带进了一间屋子,只见屋子中央摆着一张圆桌,桌子上摆满了美味佳肴,桌边围坐着10个人,他们手中都拿着一柄长长的勺子。可是,那10个人却个个面黄肌瘦——他们无法借助长长的勺子把食物放进自己的嘴里。

看完了地狱,这个人又问上帝什么是天堂。上帝又把他带进了另外一间屋子,这间屋子的摆设和情形与上一间屋子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围坐在桌边的10个人个个满面红光,因为他们用长勺子盛完食物后分别送到对面坐着的人口中。现在,你应该知道天堂和地狱的差别了吧?懂得与人合作,你会得到来自别人的帮助;而不懂得合作的人,只能是空把时间和资源浪费。合作产生的效能是难以想象的,耗费的时间却出奇地少。米歇尔是一位青年演员,时常在电视节目中露脸。英俊潇洒的他因为天赋异禀、演技超群,所以从起初的小角色渐渐成了主角。考虑到自己的前途,米歇尔认为应该有一家公共关系公司为其宣传包装,进而扩大他的知名度。不过,组建一个这样的公司需要大笔资金,米歇尔断无那样的财力。同时,他也拿不出钱去聘请某个公司为其做推广。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米歇尔遇到了莉莉。莉莉就职于一家公共关系公司,不过奇怪的是,很多知名演员、歌手和夜总会的表演者都不愿意与之合作。得知这种情况的米歇尔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而莉莉也认为自己可以一展身手。于是,两人迅速结盟。

当凭借着自身的优势成功在某电视剧中出现的米歇尔越发受到观众的认可后,作为米歇尔代理人的莉莉马上四处走动,让一些较有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关注米歇尔。如此一来,莉莉的知名度慢慢提升了,并很快赢得了与更多有声望的人合作的机会。而米歇尔在莉莉的极力推广下,也成为一线明星。两个人的互通有无,将各自身上的闪光点完全发挥了出来。合作产生的效应是巨大的,效率也高得惊人。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从未听说过哪个人可以在众多领域都有所建树。即便是比尔·盖茨这样的天才,也会有其自身的短板。但短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发现不了自己的“长板”,并设法将自己的“长板”变得更长。而与他人合作,你的优势极可能会发挥到极点。有一个强盗追赶一个商人至一个山洞,最后在又黑又深的山洞里将商人逮住了。随后,强盗把商人身上的钱财和身上带着的火把拿走了。不过,他却并不好过,因为山洞像一个迷宫一样,他已经无法找到出去的路了。强盗庆幸自己有一个火把,这样一来他既不会碰壁,也不会被脚下的石头绊倒。可是,最终他还是无法走出山洞,竟累死在山洞中。

而商人呢?置身于一片黑暗中的他虽然没有火把,却可以看到洞口处透出的微弱的光芒。可是,他无法看清脚下的路,因此在踉踉跄跄中摔在了石头上,断送了性命。两个人原本可以平安地离开山洞,但因为立场不同而不合作,唯一的结局只能是死亡。“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筷子折断难”,合作即抱成一团,无论是打击还是磨难,对于“团”而言都不再可怕。

不过,切勿盲目合作,倘若不按照一定的章法,合作带来的也将是意想不到的挫败。一座寺庙里有七个和尚,他们每天都会分一大桶粥。可是,粥还是不够吃。起初,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但每周他们只有一天是饱饱的,那就是自己分粥的那天。为了能尽量公平,他们推选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高人帮他们分粥。

这个办法虽好,可问题随即出现了。为了能让自己吃饱,他们极力地讨好甚至贿赂那位高人,搞得他们的小团体内部极为不合。接着,他们又组成了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和四人的评选委员会。可是,两个小组织依旧不和,他们相互以恶劣的语言攻击对方,致使最后吃进嘴里的粥都是凉的。

几次三番都无法达到最佳分粥效果的他们最后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依旧每个人分一天粥,但分粥人要等到其他人拿完粥之后吃剩下的最后一碗。这样一来,每个分粥人为了不让自己吃到的粥最少,都尽量把粥分得均匀。最终,七个和尚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他们的生活也更加快乐了。规范化的合作能让团队的力量更强,进而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能达到或者超出预期的效果。而在这种合作产生极好效果的同时,时间的利用率也得到了隐性的提升。

5.计划每一步

人人都渴望成功,即便这种成功不是大富大贵,不是成为受万人敬仰的知名人士,不是成为名留千古的仁人志士。完成一天的工作是成功,学习成绩达到自己的预想也是成功,克服掉自己性格上的某个缺点同样是成功。成功的方式千千万万,因人而异,不变的前提却只有一个:计划。计划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前提,是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倘若空有大目标而不懂得计划以便实现它,那么目标也是毫无意义的。

有人说:一等人计划明天的事,二等人处理现在的事,三等人解决昨天的事。三个等级的划分,其中的差异不言自明。一等人的时间用在了明天,二等人的时间用在了眼前,三等人的时间用在了昨天。时间在三个等级的人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达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在企业界有一句名言——其实它适用于任何领域:在计划上多花一分钟,在执行上可以节省十分钟。一个好的计划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可以让时间不至于耗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毫不夸张地说,计划是时间管理最重要的工具。

美国作家艾伦拉肯说:“计划就是把未来拉到现在,所以你可以在现在做一些事为未来做准备。”着眼眼前固然不错,但没有长远规划却不可取,而在树立长远目标后没有计划则更是可悲。没有计划,你的付出等于“0”,你的目标也是“0”。有四只小虫子,它们都喜欢吃苹果,每天它们的妈妈都会找苹果给它们吃。时间一天天过去,它们也渐渐长大了。于是,它们四个决定到森林里去找苹果吃,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喂饱自己。

第一只小虫子漫无目的地爬着,虽然它想吃苹果,可它根本不知道苹果树长什么样子。这一天,翻山越岭的它爬到了一棵苹果树下,但它并不知道这就是苹果树。茫然间,它看到其他虫子在往树上爬,它也加入进去成为大队人马中的一员。没有目的、没有方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哪种苹果的它只是单纯地爬着,更不知道自己要怎样去摘苹果。

它的结果怎样呢?或许幸运的它能够碰到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然后大快朵颐一番。也有可能在攀爬中被树叶遮住前行的路,最后一阵微风让它摔在地上。

第二只小虫子跋山涉水后爬上了一棵苹果树,它比第一只小虫子聪明,起码它知道自己爬上的就是苹果树。而它也确定了它的“虫生目标”——找一个大苹果。不过,它却不清楚苹果究竟长在什么地方。它想,大苹果应该长在大树叶上吧?锁定目标后的它努力地向上爬着,同时,每次遇到分支的时候,因时刻想着“大苹果长在大树叶上”,所以马上改变方向,选择较粗的树枝继续攀爬。

按照如此明确的目标攀爬,这只小虫子的确找到了一个苹果,可却发现找到的苹果是最小的,其他的枝干上有很多比它找到的大得多的苹果。这时它有些后悔了,如果每次在选择时能判断好有大苹果的分支而不是仅选较粗的树枝,那么结果就不会这样。

第三只小虫子同样来到了一棵苹果树下,它的聪明劲儿远胜于前两只虫子。为了找到自己想得到的大苹果,它特地研制出了一副望远镜。在攀爬之前,它首先用望远镜搜寻了一番,然后锁定了目标——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此外,聪明的它发现,从下往上爬时会遇到很多分支,而且有不同的爬法。这只小虫子细心地观察了它选中的苹果的位置,然后由上往下反推自己当时所处的位置,并牢牢记下了这条路。

一切就绪后,它按照计划开始爬树了。每次遇到分支时,它就回忆着计划好的每一步,然后不慌不忙地朝着目标一点点爬去。它最终的结局应该是好的,因为每一步都被它计算在内,不会节外生枝。但事实上呢?由于它爬行的速度很慢,所以当抵达目的地时,那个被它选中的又红又大的苹果已被其他虫子占有。可见,它的“自以为是”还是无法让它得偿所愿。

第四只小虫子是一只非凡的虫子,它绝对没有特异功能,而只是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它知道自己的目标是大苹果,也知道苹果何时会长大。所以拿着望远镜搜寻时,它看中的不是已经熟透的诱人的红苹果,而是一个青涩的嫩苹果。它谨慎地计算着自己的爬行速度与苹果成长的速度,以便让自己抵达的时候恰能赶上苹果成熟。如此计划可谓是天衣无缝,这只小虫子最终到达它所选定的目的地,并如愿以偿。如果不想让你的目标是“0”,就不要让你的计划苍白。四只小虫子最终有着不同的结局,前三只小虫子都“跑偏”了,你一定希望自己是第四只小虫子吧!

那么,从现在开始马上行动起来,让目标和计划完美地配合,然后分秒必争地去实现你的目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