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21596000000013

第13章 建立庞大的殖民帝国

光荣革命后,英国国内长期的政治纷争终于结束,对外殖民扩张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在此后近一个世纪中,英国积极参与了与欧洲各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到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时,英国已经建立了以北美殖民地为中心的庞大的第一帝国。第一帝国的建立表明英国已成为世界最主要的殖民强国,为以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提供了广阔的外部市场。

第一帝国的指导思想是重商主义,第一帝国是一个商业帝国。英国很早就执行晚期重商主义,强调发展手工业,强调以生产为基础的商业扩张。托马斯·孟对帝国在商业中的重要性十分重视,它把殖民地看作是对外贸易的基本环节。1630年,他写成《英国得自海外贸易的财富》一书,系统地提出了贸易差额论的新主张。他说:“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刻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为多。”托马斯·孟认为早期重商主义者追求每一笔单个贸易的顺差,这只是一种低级贸易差额论;他强调要从全局的角度追求总体贸易顺差,为此应重视同殖民地国家之间的贸易,认为这会使英国发财致富。第一帝国就是在这种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在第一帝国,英国是生产国,殖民地提供原料、接受产品,通过这样双向的对外贸易,英国大发其财。为此,国家必须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不让其他任何国家染指英国的殖民地。

为此,英国积极投入到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殖民争霸战争。英国参与的第一场殖民争霸战争是1689-1697年的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又称“威廉王战争”。这场实际上由英国所领导的反法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八年,最后,打得筋疲力尽的双方被迫走到谈判桌前,签订了《里斯威克条约》,法国归还除斯特拉斯堡之外所夺取的一切领地,承认威廉三世为英国国王。不过,和约的签订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英法之间的对立仍然持续,并逐渐演变成旷日持久的世纪争霸。

1702-1711年英法为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又展开争夺。战争的殖民争霸性质非常明显,因此战场拉得很开,包括西属尼德兰、德意志、西班牙、地中海以及北美殖民地在内的地区全都卷了进去。1704年8月的多瑙河沿岸的布伦海姆大捷无疑是其中的一场经典战役,它是英国击败法国、称霸欧洲乃至世界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英军统帅马尔博罗公爵的军事天才在战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英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布伦海姆大捷令整个欧洲,尤其是法国目瞪口呆。挟着胜利者的余威,英国海军又攻下了直布罗陀,从而控制了大西洋通往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此后一直掌握在英国人手中,成为其海上优势的根本保障。

从1711年开始,经历了两年多的艰苦谈判,交战各方之间签订了《乌特勒支条约》。根据条约规定,法王承认英国新教国王的继承权,英、奥等国则承认路易十四之孙成为西班牙国王,领有西班牙的所有殖民地,但规定法国与西班牙不得合并;奥地利得到了米兰、那不勒斯和西属尼德兰;英国获益最多,不仅得到广阔的殖民地,如地中海的直布罗陀、梅诺卡岛、北美的哈德逊湾流域与新斯科舍以及西印度的一些岛屿等,而且还获得向西属美洲殖民地为期30年的贩卖黑奴的垄断权,以及每年向该地区派出一艘货载620吨的商船的权利。

从战争本身以及战后条约来看,英国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在战争中,最大的对手法国被彻底打败,西班牙的实力也遭到削弱,从而扫清了英国在殖民扩张道路上的重要障碍;另一方面,通过条约,英国得到了广阔的殖民地,帝国的版图扩大了,无论在欧洲,还是在北美或者西印度,英国的殖民地都在增加;对外贸易的垄断权也使得英国得到最大实惠,因为这是建立重商帝国的必备条件。战争结束后,英国维持了一支欧洲最为强大的海军,西班牙的海上力量早已被削弱,惟一能与英国对抗的法国海军力量,在几次海战中也被英国人击溃,在短期内无法与英国相抗衡了。随着海军实力的增强以及殖民地的扩大,英国的商业触角也随之伸向全世界,英国的影响力,也逐渐迈出欧洲而走向世界了。总体而言,此时的英国,在与欧洲各国争夺霸权的初次交锋中,已经占据上风,从而跻身于欧洲的殖民强国之一,这意味着在通往“日不落帝国”之路上,英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乌特勒支条约》签订后,由于欧洲总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均势”,因此出现了“长达近20年的英法缓和”。但从18世纪30年代起,不断发生英国人违反条约向西属美洲殖民地大规模走私黑奴与商品的事件,由此引发了1739年的“詹金斯耳朵之战”。这是英国为了争夺殖民地而主动挑起的第一场战争,但战争还没进行多久,英国又卷入了欧洲发生的更大规模的冲突之中,这就是1740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对于英国而言,参战的主要目标不仅在于遏制法国在欧洲的权势,而且希望借此争夺法国的海外殖民地,从而树立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这样,这场因为欧洲王位继承问题而引发的战争,其战场就不仅包括传统的欧洲,而且还包括北美与印度,因此,这是一场地地道道的世界性战争。

这场战争无果而终,根据1748年的《艾克斯—拉夏佩勒条约》,双方各自归还在战争中占领的领土,英法之间的矛盾在这场战争中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在战后愈演愈烈。尤其是在北美与印度殖民地的争夺上,英法之间的冲突进入白热化阶段。小规模的冲突已经不能解决问题,而通过战场上的较量来一次“总的解决”已经不可避免,这就导致了七年战争的爆发。

七年战争是英国走出欧洲、与法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一场决定性战争。战争的目标非常明显,即全力争夺海外殖民地,并对殖民地的贸易实行垄断。战争的结果对于英法双方来说都极为重要,谁能获得胜利,谁就能建立世界上最庞大的殖民帝国,谁就能垄断对殖民地的贸易,进而发展成为世界强国。英国及其殖民地军队主要在北美、印度和海上与法军作战。战争开始后,英国的军事优势,尤其是海军力量的优势很快显露出来。在北美、加勒比以及印度的陆战中,英国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海战方面,从1759年起,英军先后击败法国地中海舰队与大西洋舰队,法国的海上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到1763年战争结束时,英国以胜利者的姿态坐到了谈判桌前,并与法国签订了《巴黎和约》。

《巴黎和约》的签定,意味着在英法两国持续几十年的海外殖民争霸中,法国被击败了,英国的霸权由此确立起来。根据和约,英国在美洲得到加拿大、新斯科舍、布雷顿角及附近岛屿,还得到了在密西西比河上航行的权利,这对于同印第安人开展贸易十分重要。这样,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势力几乎被根除,英国的北美殖民帝国基本成形。在印度,尽管英法双方互相交换了战争中各自占领的领土,但法国人企图独霸印度次大陆的野心终被彻底挫败。在加勒比地区,英国归还了一些战争中征服的岛屿,但得到了圣文森特、多巴哥、多米尼加、格林纳达等岛屿。此外,英国还得到了非洲的塞内加尔,收回了欧洲的梅诺卡,哈瓦那与马尼拉则重新归还给了西班牙。这样,随着另一个殖民强国——法国的溃败,英国牢固树立起了全球殖民霸权与商业霸权,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英帝国已初具雏形,英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强国。保罗·肯尼迪为此评价道:在这一个世纪里,在欧洲的侧翼,乃至更边远的地区,大国的格局的确出现了重大的调整。某些西欧国家不断将其位于热带地区(尤其是印度、西印度群岛、南非和遥远的澳大利亚)的一些不稳定的小块飞地变为大得多的领地,其中殖民地最成功的国家是英国。

在将近一个世纪时间里,英国人开疆拓土,用战争构筑起第一帝国,这是一个以晚期重商主义武装起来的殖民帝国,它以商业与贸易为目标,政府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兰德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一个国家更能响应商人阶级的要求,没有一个国家更能警觉战争的商业涵义。”实际上,在这一时期,庞大的帝国得以联系的纽带,很大程度上并不在于对宗主国的政治控制,也不在于赤裸裸的军事征服,而恰恰在于英国与殖民地之间开展的商业贸易。英国人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从根本上而言,还在于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实力,军事实力是重商帝国得以维系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美殖民地独立以前,工业革命在英国还没有真正开始,外部市场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人已经认识到商业贸易的重要性,认识到外部市场对国家的重要性。工业化之前,英国就已经拓展了外部市场,由此而造成广阔的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刺激了生产,造成突破传统生产方式的瓶颈的动力。当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时,生产领域就出现一场重大的变革,这就是工业革命。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英国工业革命而言,是市场需求的扩大刺激了生产的增长,而非后来工业化国家那样,是生产的增长推动人们去寻找市场。由此看来,先有了广阔的外部市场这个条件,对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意义多么重大。

18世纪,以英国为核心、辐射到整个殖民地的商业贸易圈基本形成。在这个贸易圈内,“作为宗主国的英国提供工业品或制成品生产,美洲殖民地提供烟草、鱼类及海防仓库,西印度群岛殖民地提供蔗糖及其他热带农副产品,印度则提供香料。”这恐怕算得上全球最早的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商业贸易圈,而这个商贸圈恰恰是由英国人在世界上首创的。

对外贸易是维系英国与殖民地关系的纽带,而英国的双边贸易,也主要在母国与殖民地之间展开。据材料显示,1720-1763年间,英国的商品出口总额从800万英镑增长到1500万英镑,英国的货船吨位数也从45万吨增长到65万吨,相当于欧洲货船总吨位数的1/3左右。英国的廉价商品,在强大的海军舰队护卫下,随着英国的商船倾销到各殖民地,它们在为宗主国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也无情地摧毁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工业,使得各殖民地在经济上形成对宗主国的依附。此外,在成为殖民大国之后,英国的贸易对象,也从欧洲转向了各殖民地,尤其是美洲各殖民地。光荣革命前,英国总出口商品中,欧洲所占比例达90%以上,美洲所占比例不到10%;到美国革命前,欧洲所占比例就下降到50%,美洲所占比例达到37.3%。北美独立并没有斩断或削弱英美之间的贸易联系,18世纪末的英国对外贸易中,欧洲所占比例下降到30%,美洲所占比例则进一步增长到57.4%。第一帝国为英国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又让它攫取大量的财富和利润,但第一帝国在美国革命中解体了,这是对英国殖民事业的重大打击。

除了日常的进出口贸易外,英国在无形贸易中所获得的利润也非常惊人。无形贸易,一方面是英国从航运业、银行业、保险业以及其他为外国人服务所获得的收入,这方面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正规的出口贸易;另一方面是英国从事转口贸易所获得的收入,来自各殖民地的糖、茶叶、可可、香料以及大麻、亚麻等原材料通过英国销往欧洲市场,而欧洲各国生产的纺织品以及制造业产品,也以英国为中转站进入到各殖民地。由于推行免税政策,英国沿海各城市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忙的商品集散地,英国从其中赢利甚至比向世界市场输出本国产品的收入还要多。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的结合,从总体上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也为未来英国工业品在全世界打开了市场。

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不和早已有之,英国未能很好地处理这种矛盾。“七年战争”后,北美殖民地人民提出“无代表,不纳税”的原则,要求进行改革。英国政府不愿意作出让步,因而发生了1773年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在局势不断恶化之际,英国政府没有认清形势,仍然坚持推行高压政策。英国的强硬政策终于导致革命战争的爆发。由于军事上的战败,英国终于痛苦而又现实地做出了让步:根据双方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英国承认北美13个殖民地的独立,北美由此成为第一个脱离英国的殖民地;法国则在北美、印度和非洲获得新的立足点,西班牙则收回了梅诺卡和佛罗里达。英国在“七年战争”之后在北美建立的辉煌基业几乎毁于一旦。

北美独立也极大地冲击了重商主义经济体系,商业与贸易上的垄断再也难以推行下去了。恰在此时,工业化在英国开始起步,英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工业优势很快确立,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改弦易辙,放弃重商主义,而向自由主义经济方向发展,帝国也从重商帝国向自由帝国变化。正是在自由主义的旗帜下,一个前所未有的“日不落帝国”开始走上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