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联的存在是要维持凡尔赛和会所确立的国际秩序。而这一秩序没有任何稳定的经济与政治基础。从19世纪末到1945年是一个旧的国际体系彻底瓦解,而新的国际体系正在酝酿建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处于变动的过渡期。19世纪建立的自由放任国际经济秩序在经济大萧条中彻底崩溃,而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尚未出现。各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纷纷把国内矛盾转嫁出去,形成了国际经济关系的空前恶性竞争状况。凡尔赛和会确定的国际政治秩序已经束缚了某些国家摆脱经济危机的能力,它们只能希望通过政治与军事冒险来解决的国内的社会经济矛盾。这样,国际关系的社会性一面处于前所未有的停顿状态,国际权力斗争关系处于空前激化过程中,即使是国际关系中的社会力量的斗争性一面也被这种国际关系极端化的权力斗争性所利用。在这种状态下,国联所追求的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的宗旨绝不可能实现。它要么成为国际权力斗争的工具,要么被激化的国际权力斗争所抛弃。由于国联内在的组织结构存在重大缺陷,它在国际权力斗争中不可能成为国际权力斗争的一方反对另一方的有效工具,最后在国际权力斗争以政治方式无法调和,只有通过战争来决定权力斗争的最终结局时,它必然走向死亡。这是国联失败的根本原因,或者说是最重要的原因。
当然,国联自身结构存在着重大缺陷也是国联失败的原因之一。首先有能力来维持国际稳定关系的大国或由于自身的历史惯性而没有参与到这一组织中,导致这一组织缺乏相对有力的力量来维持这一组织必要的权威。美国就是如此。美国由于自身的孤立主义传统,一战之后基本上回到美洲大陆事务中,没有参加国联;而国联主要是由英法这两个当时已经处于衰落之中的二流大国来操纵,而且双方矛盾重重,尔虞我诈,政策前后不一,在国联中形成不了一种强有力的稳定力量。其次,其他大国对凡尔赛体制确定的国际秩序或极端不满如德国与苏联,或对凡尔赛体制确定的国际秩序感到不满足。如意大利和日本,这些国家都构成了对这一国际秩序破坏或修正的力量。其他国联自身结构的缺陷如国联大会权限划分不清,相互掣肘,难于工作;全体一致的原则使成员普遍拥有否决权,致使国联失去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国联决议对成员国没有约束力,而国联自身既无权力,又无手段来强制实施决议。
(二)联合国的建立的历史背景
1.联合国的酝酿
联合国的酝酿和建立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毁灭殆尽,法西斯国家在世界各地横行愈加猖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卷入到这场战争中去。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与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越来越变得不可避免。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美国即将加入到战争前夕,开始思考美国参加这场战争的政治经济目的。他希望通过这次战争来在世界上根除法西斯体制,重建一种新自由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制,以此来维持世界持久和平,促进各国合作与社会发展。具体而言,在国际政治领域内,他吸取了国联失败的教训,希望建立一个更有效率的国际组织来维持战后国际政治秩序,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在经济领域内,他希望重建一种新的自由主义国际经济秩序来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同时也能兼顾到各国社会内部发生的经济体制的变化(关于战后国际经济制度建立的原因见下一章,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
联合国酝酿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40年德国在欧洲战场取得了重大胜利,德军在横扫西欧之后,于1941年6月开始入侵苏联,并且在初期获得了重大进展。在亚洲日本在进一步扩大侵略中国之后,加紧了对东南亚进行全面侵略的准备。美国这时在欧洲已经公开对欧洲的反法西斯国家进行经济与武器援助,与德国的冲突已经在小规模的程度上发生了;在亚洲,美国与日本的冲突也处于不可避免的状态。特别是在德国入侵苏联并取得初期胜利之后,美国加入战争之中已经变得十分必要。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邱吉尔于1941年8月在纽芬兰海域秘密会晤,商讨对法西斯国家进行战争的政治与军事战略。罗斯福在这次会晤中着重要表明的是,美国加入这场战争的政治经济目的,并要求英国同意美国的这种政治经济意图。英国有保留地同意美国的战争目的。在会议签署的《大西洋宪章》中这一目的得到了较婉转的表达。《大西洋宪章》除了明确表示要在世界上根除法西斯体制外,主要内容是战后在世界建立什么样的政治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仍然是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计划”的翻版,区别在于罗斯福鉴于国联的教训,没有明确表述要建立一个国际组织来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与安全,而是提出在世界建立起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以此作为一个战后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的替代语。但由于当时首要的任务是击败法西斯国家,这个设想的国际组织也不可能有具体的构想。
《大西洋宪章》出台后,美英把这一宪章发给了正在与法西斯国家进行作战的其他国家。1941年9月在伦敦召开的盟国会议上,作为对法西斯国家进行作战的另一个大国苏联宣布接受《大西洋宪章》中的基本原则,并强调“应建立一种使子孙后代摆脱罪恶的纳粹主义的战后和平体制”o其他10多个与会反法西斯国家也宣布赞成宪章的基本原则。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月在美英华盛顿会议上,罗斯福和邱吉尔决定与苏联政府进行磋商,起草一个反法西斯各国的宣言,作为这次战争中所有反轴心国同盟的共同纲领。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署了一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共同宣言,即《联合国家宣言》。这份宣言除表示各国要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相互支持,决不妥协外,各国一致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中的原则与宗旨。这样最初作为美国一国要建立战后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的意愿变成了所有反法西斯国家的集体意愿,并且随着以后不断有国家加入到《联合国家宣言》中,这种集体的意愿进一步扩大。由于这份宣言的名称,以后建立的国际组织也就以这个宣言来命名。
但当时处于首要的任务是在军事上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各国都没有认真地思考这一组织的组织形式以及它的适用范围。但随着反法西斯战争逐步取得胜利,这一问题就不得不引起各国领导人,特别是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主要作用的大国领导人仔细的考虑了。
从1943年开始,美国领导人逐步地开始把他们对未来维持世界永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的具体构想通过各种方式透露出来,并试探各个主要盟国的意见。1943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第一次魁北克会议上向邱吉尔提出,战后应以美、英、中、苏为主体成立一个维持世界永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同年秋,美国一家报纸刊登报道,形象地说明了美国所要建立的国际组织具体轮廓。即在大会之外,设立一个有权威的执行机构,这个执行机构类似一个国际警察署,由美国来担任警长,英苏中其他大国担任警察,共同维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1943年2月初,邱吉尔向罗斯福谈了英国对战后建立国际组织的设想。英国希望未来的国际组织在欧洲、亚太地区和西半球设三个区域理事会;在三个区域理事会之上设一个小规模的世界理事会,由美、英、苏、中四国及区域理事会选举的其他国家组成,世界理事会只负责协调各区域组织的工作;美、英、苏、中可同时参加与其直接关系的区域组织。英国的这一设想是想保持它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传统地位,不让新的国际组织威胁英国的殖民利益。这一方案与美国的设想大相径庭,所以,在第一次魁北克会议上美国就表示不赞成英国的设想,要求英国接受美国的方案。英国后来同意了美国的方案。但美国的这一方案还要取得苏联的认可。
苏联虽赞同战后建立一个普遍安全的国际组织的设想,但在具体的方案上,苏联主张加强未来国际组织的效率,强调由爱好和平的国家组成和大国发挥特殊作用。为此苏联提出:新的国际组织应该拥有防止侵略所需的最低限度的武力,必要时可以用来防止或消灭侵略,并惩办侵略祸首;并且不赞成未来的国际组织由现在的侵略国和一些没有与法西斯宣战的国家参加,为了防止美英可能操纵这些国家,使苏联处于孤立的地位,最后,强调了在这一个国际组织实行大国一致的原则,这也是吸取了国联的教训,防止这个组织用来对付苏联。另外,基于社会经济制度的原因,苏联不愿意新的国际组织兼顾社会经济事务,只要求这一组织涉及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事务。
经过英国认同的美国方案在1943年10月为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进行准备的莫斯科外长会议上提了出来。经过美英与苏联之间的磋商,在美国的方案中吸纳了部分苏联的意见,但一些重要的问题上美英与苏联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如苏联不太同意中国在未来国际组织中具有大国地位。尽管如此,最后以四国宣言的形式加以签署和发表(中国是由驻苏大使签署)。在这份名为《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中,四国宣布要“在最短期间,根据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并欢迎所有反对法西斯的民主国家参加。这样,未来的联合国就开始了正式的筹划阶段。
在1943年底召开的盟国主要国家的两个阶段首脑会议上(由于斯大林以苏联没有与日本宣战为由不愿意与蒋介石共同开会,这次盟国主要国家首脑会议分为了两个阶段,1943年11月22日到26日的美英中三国开罗首脑会议和1943年11月28日到12月1日的德黑兰美苏英三国首脑会议。以后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也是如此。),罗斯福向蒋介石和斯大林通报了他关于未来国际组织的具体设想,特别想取得斯大林对他方案的同意。罗斯福向斯大林谈了国际组织的大会总机构、负责安全事务的警察机构以及负责经济社会问题的执行委员会的组成等等。斯大林原则同意罗斯福的设想。这样四大国首脑责成它们的外交代表进一步磋商美国的方案。
1944年8月美国正式邀请英苏中代表到美国就未来的国际组织进行磋商。这次会议是在美国华盛顿郊敦巴顿橡树园举行。在这次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四国就下列问题达成了一致:
新的国际组织的名称,取名为联合国;就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达成了一致,确认了六项原则和四个宗旨;同意这个国际组织设立五个主要机构,即大会、安理会、秘书处、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和国际法院;确定了大会只是一个建议性的机构,大会重要决议的表决以2/3的多数通过,一般决议以简单多数通过;确定了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权力机构是安理会,安理会由美英苏中以及以后的法国组成常任理事国,这些国家对安理会的决议拥有否决权,安理会的决议对所有大会成员具有约束力;设立对大会负责的经社理事会,执行大会通过这一方面的决议;成立由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军事参谋人员组成的军事参谋团,在军事问题上向安理会提供技术上的意见并协助安理会的工作。但这次会议在一些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特别是在两个重要的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一个是安理会的投票程序问题,一个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的问题。
美英认为在常任理事国成为国际争端的当事方时,这个常任理事国不能对安理会的决议行使否决权,但苏联坚持常任理事国应该拥有绝对的否决权。在创始成员国问题上,美国希望一些没有在《联合国家宣言》签字的国家(主要是一些拉美国家)也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苏联强调反对美国的这一建议,认为只有与法西斯作战的交战国才有资格成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苏联认为,美国的这一建议会使苏联未来在这个新国际组织受到孤立,并提出如果美国坚持这一建议,苏联的16个加盟共和国也应该同时成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由于在这两个重要问题上,苏联代表与美英代表分歧较大,罗斯福提意暂时把这两个问题搁置起来,留等今后三国首脑之间进行解决。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可以说是联合国酝酿成立中一次最重要的会议,它基本确定了联合国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为联合国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基础。
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解决了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关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否决权的问题,解决的方案是:安理会通过除程序性问题之外的实质性问题时,必须贯彻“大国一致的原则”o即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可以通过否决权来阻止安理会采取任何自己所不同意的强制措施,但不能用否决权来阻止安理会通过和平方式来解决甚至该国是当事方的国际争端的决议。关于创始成员国的问题,雅尔塔会议采取了折衷的方法加以解决。会议决定被邀请参加联合国会议的创始成员国应该是1945年2月8日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的国家和1945年3月1日前向法西斯国家宣战的国家,同时,苏联的两个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
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没有得到解决的托管问题,这次采取了暂时回避的方法进行解决。关于托管问题,雅尔塔会议决定只有三类领土暂时可以置于联合国的托管之下:原来国联的委任统治地,二战胜利割自敌国的领土,一切自愿要求托管的领土。
而其他领土是否置于托管制度之下以后进一步进行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