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神话故事
21584200000001

第1章 序言

何谓神话?神话就是先民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作出的解释。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是自然的奴隶。他们在与自然长期的接触中,对自然界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而这种好奇又得不到科学的解释,于是他们就想象在自己身边布满了超自然的存在物——神灵和魔力。得出了这个结论后,他们又进一步认为,这些超自然的存在物和自己一样,是具备生命和情感的,遂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和神话。下面的一则材料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西北海之外,赤水以北,有座章尾山。山上有一个神,人面蛇身,遍体通红身长千里。他的眼睛是直的,当他闭上眼睛,天地就一片昏暗,成了黑夜;当他睁开眼睛,大地又是一片光明,成了白天。他不吃东西,不睡觉,也不呼吸,一呼吸就会有大风大雨。他的神力能烛照九阴,所以叫烛龙。

——译自《山海经·大荒北经》

原始神话之后,又产生了英雄神话。英雄神话可分为劳动英雄神话和反抗英雄神话。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极其低下,先民们长期处在自然的压迫之下,这时,偶尔出现的劳动英雄,就成为他们热情歌颂的对象。而这些英雄的才能,又远非常人所及,于是先民们在传述这些英雄的故事时,又往往将其神化,让他们在凡人的情欲之外,又多出了一份神性的色彩。于是,发现药草的神农是因为他有一条能够辨别药性的赭鞭;平治洪水的大禹,也是得到了各路神怪的帮助。

禹治理洪水,连一条小小的沟渠也要尽最大的心力。他疏导河流,平夷山川,常常有一条黄龙在前面作为向导,又有一只黑色的乌龟背着青泥跟在后面。

——译自《拾遗集》

随着公社制度的瓦解和私有制的产生,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这时,剥削者在物质上把持着生产资料,在精神上又把那些劳动英雄称为自己的祖先,并将其抬到了天上去,做了威严的神灵,以麻痹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意识。虽然剥削者在地上的权势越来越稳固,神灵们在天上的面孔也越来越冷漠,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于是又产生了反抗英雄的神话。这反映在希腊神话里的就是偷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反映在中国神话里的就是偷窃息壤的鲧。

洪水泛滥开来,一直涨到了天空。鲧哀怜地上的百姓,就去偷天帝的息壤,来填塞滔天的洪水。鲧没有得到天帝的许可,愤怒的天帝就让火神祝融把他杀死在羽山的郊外。鲧死后,又从肚子里生出了禹。天帝无可奈何了,只好让禹拿了息壤去平定九州的洪水。

——译自《山海经·海内经》

从上面的这些材料来看,我们不能说我国没有产生过瑰丽雄伟的神话。但遗憾的是,我国的神话并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神话被哲学化了。春秋战国是一个风起云涌、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那时诸子并出,百家争鸣,为了宣扬各自的学术主张,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神话,将其演绎成一个个饱含哲理的寓言故事。既然他们的目的是为了阐发哲理,那就难免会对神话的原貌做一些修饰,以适合他们阐释道理的需要。就拿华胥氏之国来说,它本来是一个充满神性的乐土,但在《列子·黄帝篇》里却被描写成了一个弥漫着道家气息的所在,现摘译几句,以见其一斑:

那个国家(华胥氏之国)没有首领,没有政府,那里的老百姓也没有欲望和嗜好,一切因任自然而已。

——译自《列子·黄帝篇》

二、神话被历史化了。一切神话,在其产生的时候,都是和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相调和的。后人因其怪诞,遂加以种种阐释,并将其演化为历史。这些被演译得满目全非的神话,一经写入了史籍,人们就渐渐地只相信书里的记载,而神话就此消亡了。

把神话转化为历史,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是其主力军。例如,春秋时人们还相信黄帝活了三百岁,但孔子却巧妙把它解释为黄帝产生了三百年的影响:

宰我向孔子问道:“以前我听荣伊说,黄帝活了三百岁。请问黄帝是人抑或不是人?怎么能够活到三百岁呢?”孔子回答说:“……黄帝活着的时候,人们得到他的好处有一百年;死了后,人们畏惧他的威灵有一百年;沿用他的教化又有一百年,所以说‘三百年’。”

——译自《大戴礼记·五帝德》

又如,黄帝传说中有四张脸,孔子却解释为是黄帝派了四个人分治四方:

子贡问孔子说:“古时候黄帝有四面,果真是这样的吗?”孔子说:“黄帝派了四个和自己同心同德的人分治四方,在他们的教化下,老百姓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天下大治,这就是所谓的‘四面’。”

——译自《太平御览》所引《尸子》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在意识形态上取得了统治地位,缙绅先生们更是不遗余力去完成夫子的未竟事业,中国神话遭到了空前的厄运。当然,这种工作也是统治者深为嘉许的,否则也就不会那么顺利地进行下去。

既然中国的神话支离破碎,或混入史籍,失去了它们的原型;或演为预言,散见于诸子,那么,对中国神话的研究就显得尤其的重要。上个世纪初,西方的神话学传入了我国,立即就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并有一大批学者投入了对我国神话的研究之中。1929年沈雁冰先生出版了《中国神话研究ABC》,是为第一部中国研究神话的专著。此后,又经过学者们近百年的披荆斩棘,现在中国神话的研究已是一片繁荣,蔚为可观了。

神话具有重大的价值。第一,神话是根植于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可以造就一个民族的品质。蒋观云先生在《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一文中说:“一国之神话与一国之历史,皆于人心上有莫大之影响。印度之神话深玄,故印度多深玄之思;希腊之神话优美,故希腊尚优美之风。”中国人勤劳勇敢,坚忍顽强,这是和中国神话内在的品质一脉相承的。

第二,神话能够成为科学的先声。古人向往月球,遂有嫦娥奔月的神话,而今天被我们的载人飞船实现了;古人渴望开阔自己的见闻,遂有千里眼、顺风耳的传说,而今被我们电视、手机实现了,神话竟成了对科学的预言。这初看起来,确实不可思议,但细想起来,也有一番道理在其中。先民在幻想神话的时候,往往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些富于浪漫主义精神的神话,通常又激励着后人对现实采取积极的态度,使得昔日的幻想,成为今朝的现实。笔者相信,在大力发展科学文化的当代,神话一定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神话具有历史价值,可以为我们认识上古社会提供帮助。神话是基于现实的,它虽然出自于先民的想象,但这想象却是以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况为基础的。《荷马史诗》对当时的宫室、器用、舟车、服饰做过详尽的描绘,而考古学家的发掘,证实了他的描写绝非向壁虚构之词。倘若我们拿这些神话资料和人类学、民俗学进行一番印证,去伪存真,那这些神话又何尝不是认识人类文化绝佳的材料呢?

第四,神话具有文学价值。瑰丽雄伟的神话,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表现手法,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先秦的诸子散文、两汉的骚赋、魏晋六朝的笔记小说、唐宋的诗词、元朝的戏曲、明清的小说,无不从神话里汲取营养。可见,在文学创作中,神话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宝库。

本书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东周前期这一段历史时期中,选出了三十个神话人物,来展示中华远古神话的一些状况。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尽量忠实于神话的原始面貌,不徒逞臆想,不横添枝叶,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只是在文字上做一些渲染。因为神话是古人遗留的瑰宝,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不能创造出古代的神话了。如果我们在讲述神话的过程中,又添进一些自己的臆想,那只是对神话的一种践踏,而我们也就成了神话这颗璀璨的宝珠上最令人讨厌的苍蝇。

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书中一定有不少的不足,望读者不吝赐教。您宝贵的意见,将是我最美的收获!

袁捷

2012年12月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