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2157500000008

第8章 幸福究竟是什么(2)

从一定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同时积极心理学也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如何使社会成员感到生活得更幸福,自然应成为当代心理学关注与研究的最迫切的任务。

□东方佛教思想中的幸福观

佛家认为人生本无幸福可言,有的只是生老病死等各种各样的痛苦,而这些痛苦的根本来源在于人的无尽无休的各种欲望。要摆脱痛苦,只有降低欲望。佛家提倡长存感恩之心,宽容他人,多行善事。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做善事的同时就在憧憬着好事要落在自己的身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而做恶事时,因担心被人发现或报复而处于焦虑紧张之中。

人类在光明的驱使下,盲目地追求幸福,结果得不到幸福,反而引来无尽的痛苦。要想得到幸福,就得有合理的方法。

(1)消除不幸福的因缘

佛教基本教义可以说是一种揭示人生痛苦根源和如何摆脱痛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幸福的人生,首先要消除不幸福的因素。错误的认识,颠倒的观念:如不信因果,胡作非为;或不了无常,执著永恒等。

强烈的我执:以自我为中心,去面对世间的一切;或执著自己拥有的一切为我,如执身为我、执名为我、执财富为我等。

贪嗔痴:假如让这些烦恼支配自己的人生,就会害己害人。

不善的行为:种不善因,招感苦果。这些都是造成人生不幸福的因素。假如希望拥有幸福的人生,就应该努力地消除它。

(2)无所得、不受

有漏的世间,必然会存在种种不幸。可是有时面对同样的环境,人们痛苦的程度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世间的不幸,因为你在意了,才会对你构成伤害;假如你不在乎,天大的不幸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摆脱个人的情绪,正确认清人生的现实,观诸法空、无所得,就能坦然地面对人生的不幸。

(3)广种福田──行善

幸运与不幸,都有它的因缘因果。幸福人生的获得:不种不幸之因,就是摆脱各种造成人生不幸的因缘。

广种幸福之因。多行善事,如修十善等,开发生命中幸福快乐的源泉,就能得到无穷无尽的幸福。

(4)生活简单、思想单纯

现在的都市人,大多觉得活的很累,原因是什么呢?社会太复杂了,生活太复杂了,心理太复杂了。身体的疲惫,睡上一觉就能解决,如果思想太复杂了,想睡都睡不着。人类的痛苦分身苦与心苦,身体有痛苦的人只是少数,而心理上存在痛苦的人是普遍的。复杂的社会、复杂的生活,使人活得很累;而复杂的思想,会滋生种种烦恼、妄想。相反,生活简单、思想单纯,使人轻松、自在。

(5)知足

幸福是一种感觉,一个人只有当他自己觉得幸福的时候,那才是幸福的;相反,他自己不觉得幸福,你能说他幸福吗?获得幸福感,知足是一种廉价的方式。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总是不满足,生不起幸福感;而知足者,却能在极为简单的物质条件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西方基督教义中的幸福布道

诗篇第二十三篇不但是《圣经》中的名篇,也是名闻古今的文学佳作,获得无数人的喜爱。这篇诗篇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字优美,意境深远,更因其所蕴涵的属灵信息。自公元前一千年由以色列的大卫王创作以来,成为无数艺术、文学、音乐等文化创作的灵感泉源;无数人也由此获得心灵上极大的慰藉。诗篇第二十三篇只有六行诗句,但每一句都辉映出有福的人生。

(1)感到满足,必不缺乏

幸福的人生并不在乎你拥有多少,而是决定于你的心里有没有感到满足。

感觉必须有所根据,如:风光明媚令人感到心旷神怡,家庭美满、事业顺利令人感到称心如意……同样的,要获得真正的满足感,也必须先具有可以令人完全满足的依据。

《圣经》告诉我们,以神为牧者的人生,可以获得真正的满足!因为神是万有的源头。正如牧人负责为羊提供一切所需,满足羊生存的需要,神作为人的牧者,深知我们一切的需要,也都能赐予,让信靠神的人都不致缺乏。

一个信靠真神的人,也会有物资不足或身体欠安的时候。然而,在他内心仍因知有神的同在,心灵仍有真满足感。

因此,“必不缺乏”的真义是指一个人的心境过于环境:因有神为牧者,心中便常感满足。就是在缺乏的环境中,也能照样有对人生满足的心境。

(2)享受安息,没有重担

自从始祖亚当犯罪以后,苦难便临到这个世界,令人难以获得真正的心灵安息恬静。世上有太多令人担忧之事,如俗语所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又如“不如意事常八九”,这都说明人生充满忧虑。从幼年到老年,有许多难挑的担子。并且,这些担子都须自己来挑,不能由别人取代,也无人能取代。

唯独主耶稣能给人如此的应许:“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这是怎样的一个宣告与邀请啊?!耶稣到底是谁?竟然能公然向世人发出如此的呼吁?那是自古以来无人曾发出的邀请啊!真令人难以置信!有谁能担当普世人的忧患重担呢?谁能使人获得心灵真正的安息呢?人绝无此能力,唯有神能!因为他必须能永远消除人生内里与外在无数的痛苦与艰难;他也必须能担当人类罪性与罪行所带来的罪疚与罪罚;并且,他还必须永活不死,让人可以永久倚靠他!唯有耶稣基督能完全满足这一切条件!

(3)有了方向,不再迷茫

人生是一条路,生命是一次短暂的旅程,我们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过路人,重要的是在于我们有没有方向与目标。如今基督徒最大的危机是目标失落。

人生是一条路,但这是一条陌生的路,我们需要有人带路。人生是一条路,但我们已经迷失了方向,我们需要有人指示我们怎么走。

人生是一条路,但我们要走的是义路,而不是歪路、邪路。这个世界充满不义,在不义的大道上挤满了人,但神要我们选择的是义路。

人生是一条路,但人们大都害怕走到路的尽头,唯独信靠神的人可以安然、欢然走路,欢欢喜喜走到底!有一个小孩单独一人乘搭长途火车,有人问他:“你一个人单独坐火车不觉得孤单害怕吗?”小孩回答说:“是有一点。但不要紧,因为我的爸爸会在车站等我,一到终点站,我就会看到我的爸爸了。”若知道当我们到了人生终点站时,天父就会在那里迎接我们,我们便能欢欢喜喜地走到底了。

(4)走过幽谷,得着安慰

人生道路有时如经过黑暗的幽谷,有时谷深不见光,四围黑暗,令人惧怕。基督徒亦会有同样经验,但不同的是,基督徒却另有一股力量托住,就是“神与我们同在”。

黑暗中,神是我们的光;危险中,神是我们的保护。还有什么比神的安慰与保护更能使我们感到平安呢?《圣经》中所说的平安不是“没有危险就叫平安”,平安乃是“虽在危险中也不害怕”。真平安的凭据乃在于信靠神。神与我们同在,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连死都不能威胁一个真正完全信靠神的人。

(5)面对争战,经历得胜

人生本是一场战争:与生活的挑战、社会的战争、罪恶的引诱、魔鬼的攻击以及内心的欲望争战。不觉得有斗争的人生必是一个软弱的人生。没有经过奋斗的人生,不会有什么成就。

一个信靠神的人,在世也不免会遭遇攻击与打击;神使我们常要面对敌人,乃是要我们经过战斗而成更为坚强。另一方面也要让我们学习靠神得胜,可以荣耀他。依靠神使我们可以在仇敌面前摆庆功宴;靠神得胜的人生,是有福的人生。

(6)把握人生,进入永恒

一个与神同行的人,神也必与他同行。神的恩惠与慈爱紧随着他。神的恩惠使他在无能为力的时刻获得意外的救助,神的慈爱使他在承受着最大痛苦与压力时得到无比的安慰。人生的道路有走完的时候,神的道路乃是直到永永远远。人间的家有结束之时,神的家乃永远长存。信徒离开地上的家时,就是进入了神永恒天家的开始。神的恩惠与慈爱不但不会因信徒离世而终止,反而愈加显明出来,因为无比荣耀的永生之旅,就在神的儿女眼前无际无限地展开;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为那承受永生的人所预备,永世无尽!

第四课:幸福应是快乐与人生追求的结合

何谓幸福?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它,并给它下定义。其中有两种见解十分流行:一种是把幸福理解为快乐;另一种是把幸福理解为德性。如果我们不单纯从个人的感官欲望和社会的稳定需要出发,而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理解的话,那么,幸福就是人在由生存需要得到适度的满足、发展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的基础上,不断追求进一步满足所产生的对人生总体上感到满意的愉悦状态。

□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类的终极目的

人是有意识的,其重要体现之一是人能思考为什么活着,从而能确立人生的终极目标。然而,人生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终极目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社会(在人类历史上有不同的基本形式,如氏族、部落、国家等)有不同的选择。如果考虑个体与群体的因素,情形就会更为复杂。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有三类人生终极目标:一类是社会倡导的;一类是思想家主张的;一类是大众奉行的。这三类人生终极目标可能是基本一致的,也可能不一致甚至彼此冲突。那么,有没有某种自古以来得到更多认同的人生终极目标呢?有!这就是幸福。

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古人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指人的行为大都是为利益所驱动。这些利益包括财富、地位、权力、名誉等。这可以涵盖人的大部分行为的目的,但不全面,比如捐款、助人为乐的行为,怎么解释?按照类似的逻辑,可以解释成为了名誉,所谓沽名钓誉。但是再进一步说,匿名捐款,为名?为利?都无法解释。天津的支教模范白芳礼老人,蹬了一辈子三轮车,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劳动者。从74岁起,老人靠蹬三轮微薄的收入到其90岁不能再蹬三轮的十几年中,总共为贫困学生捐款35万元。从绝对数字来说,35万并不是很大的数字,但对老人来说,这是倾其所有。我们分析其动机。白芳礼为了名誉?可能性很小,因为他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蹬了一辈子三轮的老者,名誉对他有什么用?而且为了名誉绝对不会支撑他如此长久的善行——直到他实在干不了为止。只有一种理由可以解释其行为的目的:看到因为自己的资助,一些贫困的学生可以继续上学,这样做他高兴,他快乐。

财富和成功并不等于幸福和快乐,只是获得幸福和快乐的手段之一。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才是人类的终极目的。一个节水意识很强的人,看到哗哗开着的水龙头没人管,他就要去关。即使在洗浴中心,当他看到喷头流着水而没人洗澡都要去关上。你若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会告诉你:看着水被这样白白浪费掉,我心疼啊,这样做了我心里舒服。

看来除了利益,人的追求目标还有更高层次的内容,比如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等。因此,只有一种理由可以解释人的所有行为的目的,那就是追求幸福和快乐。

□幸福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幸福是什么?辞典上的一种解释是: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快乐是感到幸福和满意。另一种解释是: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幸福感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主观体验,它包括:总体生活的满意程度。

重要生活领域的满意程度(比如工作、婚姻、健康、人际关系等)。

高水平的正性情感(体验大量的愉快的情绪和心境)。

低水平的负性情感(体验较少的不快情绪和心境)。幸福感可使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效率提高。幸福是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

正性(积极)情感是指愉快、高兴、幸福、喜欢、欣赏、振奋、兴奋、欣喜、满意、轻松等情感体验。负性(消极)情感是指忧郁、悲伤、孤独、厌烦、气愤、焦虑、压抑、羞愧、难受、沮丧、苦恼、失望、恐惧等情感反应。

需要指出的是,幸福感的指标必须是长期观察测量取得的结果。因为特定环境下人的心态会影响个体的心情,从而影响对自身主观幸福程度的判断和表达。比如,一个因一时的工作压力而处于压抑或焦虑状态的人,有可能对自己的生活满意程度做出比较消极的结论,反之亦然。因此,主观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

幸福感——这种主观体验有不同的频率和强度。人的积极情绪,可以是低中强度而频繁的,也可以是高强度而低频率的。

不言而喻,在现实生活中,高强度的情绪体验相对少得多。比如一个人一生中的大喜、狂喜等极度兴奋的时刻,往往只是伴随少数特定重大生活事件而出现的。比如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都是可以引起强烈积极情绪体验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在人的一生中发生的次数是有限的。低强度高频率的积极情绪体验,是日常生活中的主导。比如一次期中考试成绩优秀,一次美好的约会,甚至一顿惬意的晚餐等引起的愉快体验。这类事件导致的正面情绪反应程度有限,但发生的机会很多。

不难理解,一个人低强度高频率的积极心理体验,更能准确地反映和决定一个人总体的主观幸福感程度。这个规律提示我们,应该更多去寻求和体验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积极情感过程,而不是过分期待超常的高强度欢乐体验,忽略日常的快乐。

因为,不仅高强度欢乐体验即“高峰体验”在生活中罕见,而且高峰体验可能造成一个消极对比效应,从而削弱人们对低强度的积极情感的体验和反应。这就是为什么人在新婚大喜等重大幸福过后,对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带来的愉悦会变得不如过去敏感。正如本·富兰克林所说:“难以企及的巨大的财富给人们带来的幸福远不如天天都有的小好处所带来的多。”

关于幸福与快乐的区别,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幸福是大的、持久的快乐;快乐是小的、短暂的幸福。另外,幸福偏于客观因素,快乐偏于主观体验。比如说,一个大龄未婚人士,你可以说他过得很快乐,但很难说他生活得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