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2157500000024

第24章 幸福人生的加减法(1)

幸福是一道理智的减法题,幸福程度=目标实现值-目标期望值。从这一公式中可以看出,在目标实现值固定的前提下,目标期望值越高,幸福程度就越低。而目标期望值越低,幸福程度就越高。

人生要有所取,有所弃,既要做加法,又要做减法。

幸福从来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必须在我们的问题都解决之后才能追求的东西。提升幸福感不仅能改善个人的生活质量,也能让世界成为一个更和平、更美好的地方。

——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摘自《幸福的方法》

第十一课:忘记和铭记:同样都是幸福

忘记与铭记是一对亲密的孪生兄弟,二者不可偏取其一,否则必遭极端之苦,必受偏废之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忘记,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所以,做人应该忘记与铭记二者并重,如此方可得到这样的人生:轻松而自由,幸福而充实,快乐而智慧。

□遗忘过去痛苦,感受今日幸福

痛苦降临到每个人的头上,有人能够化解,而有人却永远背上了重负。学会遗忘过去的痛苦吧,因为有时遗忘也是一种最大的幸福。

人是一种善于怀旧的动物,我们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去缅怀过去,沉浸于往日的种种。经常沉迷于过去的事物使我们的心智变得迟钝。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却又无法甩脱这个死沉的包袱,并且不肯搁置到一旁。

人的个性是一种过程,同样,我们的生活和经验也是一种过程。如果我们不能与这些过程一同向前,我们不久就会发现自己的行为毫无建设性,每天的生活都是前一天的重复,枯燥而单调的重复。然而,生活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你不能让自己的思想永远停留在一个过去的地方。

我们不愿摆脱的过去包括以下三种类型:过去的失败,过去的美好以及那些虽然被我们珍爱但已经不合时宜的传统。

过去的失败往往是刻骨铭心的。我们总是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体验犯过的错误,希望事情不是这样或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预演那些可能永远不会出现的对话,为永远不会发生的场景设计反应方式;投入不会有结果的追寻,拼命地问“为什么”。忘记过去实在太困难了。

以下这则故事就体现出了遗忘的困难:一个姑娘来到河边,准备跳下去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时候,一位老者拉住了她,并且问她:“姑娘,你今年多大了?”

姑娘说:“我16岁了。”

老人说:“你看我都86岁了,仍然活得有滋有味。你又有什么想不开的呢?”姑娘流着泪说:“我失恋了,我不再觉得生活有任何意义。你不会懂的。”老人劝道:“谁说我不懂?在我16岁那年,也差一点为了爱情而自杀。那时候我和你一样以为感情上的创伤永远都不会平复。可是你看现在,我不是活得很好吗?并且几乎想不起那个人来了。”

姑娘平静了许多,一边擦眼泪一边问:“那么老爷爷,你是什么时候忘了她并且不再感到受伤的呢?”老人想了半天,才若有所思地说:“那是在去年的春天。”

他刚说完,只听“扑通”一声,河边只剩下了老人。遗忘竟是一个如此漫长的过程!难怪姑娘无法忍受。你可能不光是挂念已经无法扭转的过去事件,并且还一直想着以前的错误。其实你要做的不是责备自己,而是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仅仅停留在过去的错误中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如果你不能对折磨你思想、不断破坏你生活的事物做点建设性的事,至少要把那些事情甩到一边去。你应当决定一下,是让这些错误和创痛的经历伤害你一次,还是伤害许多次。如果我们不断在记忆中重现旧日疼痛,我们就给了最初导致伤痛的人和事一再伤害我们的机会。

你可以把这样的记忆封存起来,或者做一些其他的工作,让新的经验来“刷新”它们。遗忘的关键就在于你要信赖自己的今天,并且努力地把握它。

□努力忘掉昨天的苦恼与悲伤

人要学会忘记,忘记痛苦,忘记失败,永远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你会发现,幸福就在不远处等候你。愚笨的人长久地坐在那里为他们昨日的损失而悲伤。聪明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总是积极地去找出办法来弥补昨日的创伤。

当你正在为那已经过去的事而烦恼的时候,你应该想到这个古训:船到桥头自然直。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这句话很普通,也可能算是陈旧的老生常谈。可是像这样的老生常谈,却包含着多少年来所积聚的智慧,这是人类经验的结晶,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如果你能读尽各个时代的伟大学者所写的有关忧虑的书籍,你也不会看到比“船到桥头自然直”和“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更基本也更有用的老生常谈了。只要我们能应用这两句话,不轻蔑它们,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就会一路前行,直奔成功。

照莎士比亚的话去做:“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悲伤,却会很高兴地去找出办法来弥补他们的创伤。”

在读历史和传记并观察一般人如何渡过艰苦的处境时,我们常常发现一些能够把他们的忧虑和不幸忘掉并继续过快乐生活的人。甚至连监狱里的囚犯们看起来都和外面的人一样快乐。

为什么要浪费眼泪呢?当然,犯了过错和疏忽都是我们的不对,可是又怎么样呢,谁没有犯过错?就连拿破仑,在他的所有重要的战役中也输过三分之一。也许我们的平均记录并不会超过拿破仑。谁知道呢?

在考虑我们自己的错误(或别人的错误)时,应当把错误视为我们干过的或没有干过的事情,而不应当以为错误使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考虑问题才有益处,才符合现实。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犯的最大错误,是把自己的行为同“自我”混淆起来,并且得出结论说,因为我们干过某种事,就使我们成为某种人。如果我们能看出,错误仅仅与我们的行为有关,而与“自我”无关,我们的思想就澄清了。为了现实起见,我们在描述错误的时候应该使用说明动作的动词,而不是使用说明存在状态的名词。

比如,说“我失败了”(动词形式),只不过是承认一个过失,有助于将来的成功。但是,说“我是个失败者”(名词形式),并没有描述你所做过的事,只是表明你认为错误造就了你。这样做与学问无关,却把错误“固定”下来,使它成为永久性的。这个理论在临床心理实验中反复得到了证明。

我们似乎会承认,所有的孩子在学走路时都会跌倒。我们说他“跌倒”或者“绊倒”了,而不会说他是个“跌倒的人”或者“绊倒而再也爬不起来的人”。

对必然的事轻快地承受,就像杨柳承受风雨,水接受一切容器,我们也要承受一切事实。在纽约市中心一家办公大楼里开运货电梯的是个残疾人,因为某种原因,他的左手齐腕砍断了。有位朋友问他少了那只手会不会觉得难过,他说:“噢,不会,我根本就不会想它。只有在要穿针的时候,才会想起这件事情来。”如果有必要,我们差不多都能接受任何一种情况,使自己适应,然后就整个忘了它。

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间十五世纪老教堂的废墟上有一行字。那行字刻的是:“事情是这样的,就不会是别样。”

在漫长的岁月中,你我一定会碰到一些令人不快的情况,它们既是这样,就不可能是别样,但我们也可以有所选择。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加以接受,并且适应它,或者我们可以用忧虑来毁了我们的生活,甚至最后可能会弄得精神崩溃。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给过我们这样的忠告:“要乐于承认事情就是这样的情况。”他说:“能够接受发生的事实就是能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住在俄勒冈州的伊莉沙白·康黎,却经过很多困难才学到这一点。下面是一封她写给一位朋友的信:“在美国庆祝我们陆军在北非获胜的那一天,我接到由国防部送来的一封电报,我的侄儿——我最爱的一个人——在战场上失踪了。过了不久,另外一封电报说他已经死了。

“我悲伤得无以复加。在那件事发生以前,我一直觉得生命对我很好,我有一份我喜欢的工作,努力带大了这个侄儿。在我看来,他代表了年轻人美好的一切。我觉得我以前的努力,现在都有很好的收获……然而却来了这封电报,我整个的世界都粉碎了,觉得再也没有什么值得我活下去。我开始忽视我的工作,忽视我的朋友,我抛开了一切,既冷淡又怨恨。为什么我最爱的侄儿会死?为什么这么个好孩子——还没有开始他的生活——为什么他应该死在战场上?我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事实。我悲伤过度,决定放弃工作,离开我的家乡,把我自己藏在眼泪和悔恨之中。

“就在我清理我的桌子,准备辞职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一封已被我忘了的信——一封从我这个已经死了的侄儿那里寄来的信。是几年前我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写给我的一封信。‘当然我们都会想念她的,’那封信上说,‘尤其是你,不过我知道你会撑过去的,以你个人对人生的看法,就能让你撑得过去。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教我的那些美丽的真理:不论活在哪里,不论我们和他离得有多么远,我永远都会记得你教我微笑,要像一个男子汉,承受一切发生的事情。’

“我把那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觉得他似乎就在我的身边,正在和我说话。他好像在对我说:‘你为什么不照你教给我的办法去做呢?撑下去,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把你个人的悲伤藏在微笑底下,继续过下去。’

“于是,我又回去工作,我不再对人冷淡无礼,我一再对我自己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不过我能够像他所希望的那样继续活下去。’我把所有的思想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我写信给前方的士兵——给别人的儿子们;晚上我参加了成人教育班——要找出新的兴趣,结交新的朋友。我几乎不敢相信发生在我身上的种种变化。我不再为已经永远过去的那些事悲伤,现在我每天的生活里都充满了快乐——就像我的侄儿要我做到的那样。”伊莉莎白·康黎,学到了我们所有人迟早都要学到的事情,就是我们必须接受和适应那些不可避免的事。这不是很容易学会的一课。就连那些在位的皇帝们,也要常常提醒他们自己这样做。已故的乔治五世,在他白金汉宫的房里墙上挂着下面的这句话:“教我不要为月亮哭泣,也不要为过去的事后悔。”同样的这个想法,大哲学家叔本华是这样说的:“能够顺从,就是你在踏上人生旅途时最重要的一件事。”

很显然,环境本身并不能使我们快乐或不快乐,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才能决定我们的感觉。

在必要的时候,我们都能忍受得住灾难和悲剧,甚至胜过它们。我们也许会以为我们办不到,但我们内在的力量却坚强得惊人,只要我们肯加以利用,它就能帮助我们克服一切。

□端起今天这杯幸福美酒

有一位67岁的老者,结婚38年落到了妻离子散的境地,而且身陷囹圄多年。谈到生活,他感叹得只说一句“我曾经拥有……悔不该……所有的都失去了……”因此万分沮丧,觉得生活无望,多有轻生之念。

有人问:都曾经拥有过什么?

他说:一艘小艇,因喜欢钓鱼;

曾是小型飞机的驾驶员,因喜欢刺激;

曾是世界贸易大厦的一名建筑师,工作了五年;

曾经有过相爱的妻子;

还有三个可爱的孩子。

又有人问:当你拥有这些的时候,你感到生活得幸福不幸福?

他说:非常幸福。

又有人问:帮助别人得到幸福是不是一件开心的事?

他说:当然是。

又有人问:那为什么不能把你的幸福体验记录下来,比如钓鱼的技巧,驾驶小飞机的安全注意事项,尤其是38年的婚姻史,养育三个成功的孩子经验,都能对一定的读者有帮助。

于是,老者开始做他的“功课”。

生活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为我们准备了幸福的美酒。就看我们愿不愿端起今天的这一杯。几月后,又谈到人生,老者说,以前拥有时不觉得那么幸福,因而并不太珍惜,现在想想生活并没有亏待我,她曾经给过我很多,我也拥有很多的美好时光,是我亏待了生活。我现在体验到一种对生活的特殊渴望与珍惜,因此常常能在小事中感到温馨,比如每天分到的三块饼干我都是慢慢地细细品味,能与人握手也是一种享受。

当然,老者的沮丧已成为过去,当他开始注意到过去生活曾经给予他的亮点,他知道应当感谢生活,当他为了感谢生活,而愿意现在去帮助他人时,他的生活就开始了新的一章,他又找到了新的幸福感。有句人生格言,叫做“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生活在过去等于已死。朋友,请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忘记过去,从现在做起,好好对待自己,好好待自己爱的人,争取该争取的,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幸福就在眼前!为了无悔人生!

□忘记与铭记:人生因智慧而幸福

浮萍的一生是忘记的一生。虽然它一生随波逐流,居无定所,任何一处的经历都无法成为它的回忆,但是浮萍却拥有了宝贵的自由。它的一生轻闲而洒脱。

巨岩的一生是铭记的一生。虽然它一生沉默无言,毫无生气,一生都在自己的石页上镌刻人生经历,但是巨岩却拥有了宝贵的人生回忆,它的一生饱满而充实。

浮萍选择了忘记的人生,巨岩选择了铭记的人生,那么,一向自诩万物之主的人类,面对这两种不同的生存态度,又当作何选择?

当然,聪明的人类注定了他们拥有智慧的人生:忘记一切毋须铭记的,以求难得的轻松自由;铭记一切不可忘记的,以获取同样难得的饱满与充实。

有篇故事新编写了这样一则故事:上帝耶和华曾造了两个人下派到人间,以了解人间生活境况。两人中一人叫作“忘记”,另一人唤作“铭记”。“忘记”是一个快活的小伙子,他对人间的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天高兴不已。“铭记”则是一名中年汉子,他到人间之后,将所经之事一一铭记在心。当二人被重新召回之时,上帝询问此行人间的感受。“忘记”一脸快乐地抢先说着:“人间实在是太有趣了!”问及趣在何处,“忘记”一脸迷茫,不知所措。问到“铭记”,他说:“做人太累!”也难怪,“铭记”在人间从头至尾都在铭记,以致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岂能不累?上帝听了二人之言,哈哈一笑,转而神色凝重地说:“唉,万事万物切不可走极端。人生处世,忘记是宝,铭记是福,做人一味忘记,他的人生固然轻松,但空虚乏味,无真正快乐而言;然而一味铭记,又必然为思想压力所累,亦无快乐可言。所以,真正快乐的人生应是忘记与铭记并重的人生哪!”上帝之言,声声在理,金玉良言啊!

学会忘记与铭记,人生才会智慧而幸福。

第十二课:幸福与不幸可以相互转换

物极必反。所谓“好”与“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古人所说的“李以苦存,井以甘竭”,深含着“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的意思。正所谓虎死于皮,鹿死于角,好马总是跑死,红颜多是薄命。当你遭遇挫折心情不佳时,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不幸可能就变成了另一种幸福。

□幸福需要换个角度来看

同一个杯子,从侧面看是个长方形,从上面看是个圆形。换个角度看问题,可以发现问题的不同侧面。

同样是夜观星辰,乐观的人会这样说:“夜色越黑,星星越亮。”悲观的人则这样说:“星星越亮,说明夜色越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