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说话要声情并重
1.表情是亲子沟通的第一语言
表情是人际交往的第一语言,孩子对大人表情的敏感度远远大于语言。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绝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可能做教师。”对家长来说,同样如此!
“用什么表情对孩子说话?”有的家长可能都觉得很滑稽——“那得看当时的心情了!我怎么知道说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而这恰恰是与孩子交流中的第一失误。
在我们的孩子学会语言之前,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几乎完全源于对大人表情的观察。
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孩子的“无知”上,这应该是很多年轻父母都曾有过的幸福经历吧。也因此,年轻的爸爸妈妈才会那样和颜悦色、轻柔似水地对待自己的宝宝——因为宝宝只会“看脸色”。可是随着宝宝长大,终于盼到会说话,会交流了,父母的态度却开始变化了:表情僵硬了,语言浓缩了,交流似乎更直接了。在很多父母心里,认为“既然孩子能够听懂话,事情当然就简单多了”!
其实,孩子会说话了,父母的麻烦才刚刚开始,事情不是简单了,反而是变得更加复杂了!对父母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
虽然孩子会说话了,但毕竟还是孩子,会说并不意味着就会懂。好比会说英语口语,并不见得就能够在异国他乡如鱼得水。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任何时候都应该琢磨如何走进孩子的心里去,而绝不仅仅是说完了事。那么如何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去呢?有位儿童教育家叙述了表情给儿童的感受,他是这样叙述的:
2.005年3月,我受邀去北京西直门外的“远洋风景”小区为妈妈们讲课。开始时发现大部分妈妈都带了孩子到现场,为了照顾孩子们,我现场带着孩子们做了几个好玩的小活动,先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然后再开始讲课。这样,孩子们虽然听不懂,但因为还在回味刚才的游戏而不至于完全坐不住。讲课时,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孩子的眼睛是最亮的,能一眼看出你是否出自真心……”话没说完,人群中间突然传出一句奶声奶气的话“我觉得你是真心的!”循声望去,看到一个大约刚上小学的小姑娘,坐在妈妈怀里,甜甜地笑着,眨着明亮的眼睛看着我。做了上千场讲座,我第一次在讲课时愣住了。周围的人包括她的妈妈也都愣住了,大家会心地笑了,向她投去温柔的、期待的目光。半晌,我问:“为什么呢?”小姑娘害羞地笑了:“我觉得,你是,真心的。”
这下,大家都被她逗乐了。重复的强调表明,她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仅仅是一种直觉,一种下意识的表达,可能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会说出来。
那一次感动非常难忘。现在想来,是什么原因让6岁的小姑娘对一个刚认识半小时的大人说出这样一个肯定的褒奖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毫无疑问,首要的是我脸上的表情。因为讲课时除了前面的小活动,其他的话都是说给家长听的,小孩子不会有兴趣听。我从始至终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的,基本上只有表情——是我发自内心的微笑,从始至终向孩子们传递了我的真心。
事实证明,在为孩子们所做的几百场演讲中,每次一进教室门,我就开始勇敢地露出真心的微笑。而这个微笑也总是能最快、最长时间地吸引住孩子们,赢得孩子们的信任,使他们保持专注,认真聆听。
在不同的情境下,吸引孩子的表情是不一样的,父母要善于与孩子沟通时利用表情。
2.学会用专注的眼神和孩子说话
亲子沟通对眼睛的第一个要求:面对孩子的时候,眼睛一定要很专注,眼神也一定要有内容。
可以说,要在与孩子交谈的大多数过程中,“不看眼睛不说话”。
与孩子谈话的时候,眼睛是比嘴巴更重要的交流工具。其实早有心理学实验证明,我们观察他人,总是先从眼睛看起。五官当中,眼睛也是传递真实信息最多的部位。只不过,一般来说,孩子们更相信眼神,大人嘛,更信任“利益关系”。
温馨提示当父母面对孩子的时候,眼神一定要很专注,也一定要有内容。这是亲子沟通对眼睛的第一个要求。
专注的眼神对孩子有很强的吸引力,他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以同样的专注来看这双眼睛,他会不由自主地想:“这双眼睛里有什么意思呢?”
专注的眼神也会使孩子感受到庄重和严谨,使孩子下意识地聚拢心思,专心聆听。
专注的眼神其实也是一个交流的邀约——“我很认真哦,请你也认真看着我!”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因为自己内心美好的公平原则而回报以专注。
当然,交流的前提就是专注,很难想象,你说话心不在焉,孩子爱答不理,这样的交流怎么会起到效果?但就是这样一个基本前提,很多家长都做不到。大家往往不重视与孩子的眼神交流,对孩子说话有很大的随意性,似乎觉得“话说了,责任就尽到了,就该起作用了;没听进去,多说两次;还听不进去,那就是孩子自己不听话,该打屁股,怪不得家长了”!
一次次毫无眼神交流的信口批评,又一次次地埋怨孩子“把大人的话当耳旁风”——我们自己都不看重自己的话,不要求自己在孩子最认真聆听的状态下说话,不有意识地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这里,又怎么能怪孩子不当回事呢?
父母很重视教育,无意中却表现出“完成任务”的态度,孩子当然也就不买账了!
跟孩子说话时,要尽量营造出适当的环境和氛围,让孩子看着你,你也能注视他的眼睛。排除所有打搅交流氛围的事物,让孩子除了听和说,没有别的选择。这样,孩子才能从你的眼神中了解到你对事情的重视程度和情绪感受,从而决定他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应对你所说的话。
比如,吃饭的时候,可以开开玩笑,谈谈见闻,但绝不适合用来跟孩子讲道理——看着饭碗,就听不进去;看着你,就吃不下去,两者对孩子都不好。让他吃饭吧,何必跟饭碗争孩子呢!
再比如,当着孩子的朋友,也不适合批评孩子——孩子眼睛看着你,心里想的都是朋友们的失望、自己的面子,根本无法认真考虑你的建议。
没人会在失去尊严的时候听话,除非是奴隶。
至于有的家长试图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在看电视的时候,甚至在逛街的时候教育孩子,能有多大效果呢?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专注地看着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意识到,孩子此刻正在你的眼神当中搜寻蛛丝马迹!你的心理状态,很容易被孩子探测到。所以,自己事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胸有成竹再来和孩子交流。
如果自己考虑还不周全,还不能自圆其说就仓促地说出来,对孩子而言,就会感觉不过是些唠叨话,是你发泄了一下情绪罢了,不会有多少教育意义。
一旦孩子觉察到这一点,他立刻就会有这样的想法——“咳!别当真,妈妈只是心里不痛快随便说说而已。”
有的父母为了给孩子营造神秘感、树立权威形象,故意不看孩子的眼睛,也回避孩子的注视,让孩子总是处于一种捉摸不透、心里没底的状态中。
在成人的世界里,这看起来似乎是个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此拉开与谈话对象的距离,使对方一直处于忐忑不安的猜测中而让自己占据交谈的上风。
但是,正所谓当着真人不说假话。一旦面对重要的人时,我们不也一样得想尽办法增加接触,尽可能创造单聊的机会,创造眼神交流的机会吗?
孩子,当然是重要的人,绝不能用对付下属的办法来应付。所以,从这点来看,回避眼神接触所创造的权威感并不是赢得孩子内心尊重的有效方法。
在大部分情况下,长时间的“背对背”交往,只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对等的冷漠——“你不理我,我还不理你呢!埋着头听两句,算是给你面子吧!”
当然,交流也并非自始至终都要看着孩子,因为眼神并非唯一可以用来强化沟通的渠道,但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尽可能专注地看着他;在自己说到重要内容时,不一定用语气和重复来强调,但一定要用专注的眼神来强调。
可以说,在与孩子交谈的大多数时候,父母要做到“不看眼睛不说话”。
3.低声细语地和孩子沟通交流
和孩子交流,语气十分重要,是蛮横粗暴,还是低声细语,其结果会截然不同。
一位父亲带着8岁的女儿到野外踏青。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女儿很兴奋,不时蹲下来,对那些开得鲜艳但又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儿说着什么。他很诧异,问女儿:“你对花儿说些什么?”
她回答:
“我对花儿说,你们今天开得真好看。”“你为什么要蹲下来对花儿悄悄说话呢?”女儿说:“这样花儿才能听见呀。”
听了女儿的话,他心中感慨万千:连孩子都知道对花儿说话要蹲下来轻轻地说,而做父母的教育孩子时又是怎样做的呢?人们常常喜欢把孩子比喻成花朵,然而在“花朵”面前,父母与之交流、沟通,又有几次是悄悄说的呢?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父母发现孩子有过错时,常常不问缘由地大声呵斥、责骂,甚至大发雷霆。他们以为,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而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有教育专家提出:家长们有必要来学学如何“悄悄”教育。
按照孩子的心理特点,用“低声细语”的悄悄说话方式,教育孩子的效果会更好。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控能力较差,情绪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高声训斥会使孩子因受到突然袭击而惊慌失措,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以致引起反感,根本听不进家长的话,也就谈不上教育效果了。有时,高声训斥虽然能暂时制止住孩子的不良言行,但孩子口服心不服,久而久之会产生对立情绪,引发孩子的沉默、固执等对抗方式,甚至养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坏习惯。
家教箴言作为一种良好人际关系的反映,“悄悄地对话”体现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相互间的尊重和依赖。
当父母用低声调教育孩子时,孩子会察觉到大人的沉着和威严,从而稳定住自己的情绪。这时,父母也就有时间来冷静地观察孩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同时,低声细语与孩子进行悄悄对话,孩子感到自己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能使孩子真正领会大人的话是正确而重要的,从而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了大人所讲的道理。
常用这种温和亲切的低声调与孩子对话,还可以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增强孩子与父母进行交流的自信心,增进子女和父母间的关系。孩子也能从这种“悄悄”教育中找到自尊与自信,这对他今后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4.说话前应当考虑到孩子的感受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方式,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在孩子自然地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
可见,如果父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能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就不会和孩子之间造成太大的隔阂。
小虎特别淘气,妈妈经常大声地批评他,可是,小虎就是不听话,而且越说越来劲。这让妈妈很为难,不知应该怎么来管教孩子,更不知如何来与孩子沟通。
小虎却很喜欢爸爸,只要爸爸在家,小虎都会和爸爸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妈妈看到后没好气地说:“儿子和你亲,以后你就教管孩子吧,我不管了。他根本不听我的话。”
爸爸说:“孩子不听你的话,是因为你说话时没有考虑孩予的感受,孩子当然不会听你的话。”
妈妈听了爸爸的话,并不以为然。她还像以前一样,只要小虎一有什么问题,她一定会生气地指责,然后和小虎无休止地纠缠下去。
而小虎知道妈妈不会打他,所以更是和妈妈争吵得不可开交。
温馨提示父母和孩子说话,也要考虑好了再说,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斟酌怎么说才会让孩子更乐于接受。这样,才能够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这天,小虎和邻居的孩子去玩耍,衣服弄得很脏,回到家的时候,又遭到妈妈的一顿责骂,小虎当然也不示弱地和妈妈争吵,丝毫没有一点儿改过的意思。妈妈在孩子的心中,一点儿威信也没有了。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都会有一种权威思想,总认为家里的事情父母说了算,因此,父母们在做一些决定时往往把孩子排除在外,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思想和喜好强加给孩子,这其实是错误的。
家长不要以为孩子是自己的,就可以随随便便替孩子作出决定,孩子年龄虽小,但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权知道关于自己的事情。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说话前要考虑孩子的感受。
具体来说,考虑孩子的感受,父母要注意下面几点:
父母要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是做了错事,孩子幼小的心灵会难过很长时间。假如这个时候孩子向父母哭诉,父母却只是一味地告诉孩子:“没关系”、“坚强一点儿”、“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别再哭了”……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根本就不能体会他的感受。相反,如果父母换一种说话方式,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感受他现在的心情,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孩子,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慰藉,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效果就会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