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2157400000002

第2章 作为父母,你善于对孩子说话吗(1)

——会说话的父母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

很多家长怎么也想不通,费尽口舌对孩子劝嘱,往往不见成效;苦口婆心地说服,常常事与愿违。其实,对孩子说话也是一门艺术。优秀的家长,既善于身教,又善于言传;既能对孩子严格管教,又能与孩子巧妙沟通。他们的话,孩子字字句句都会记在心里。善于说话,把话说到孩子的心坎里,是每个期望教子成才的父母必须修习的家教课。

1.父母会说话,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这里所说的父母会说话,是指日常生活中与孩子说话时,父母能通过说话,既能准确传达自己的意思,又能让孩子在父母的言语中获得收益。父母会说话表示其语言能力较强,对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非常有利。

孩子是天真活泼的。尤其是刚上学的儿童,放学回家,见到爸爸妈妈,来不及放下书包就要把在学校里发生的事一一说出来。家长乐意听,孩子倾诉后也会感到心满意足。久而久之,孩子愿意亲近父母,父母通过孩子的叙述也更多地了解了孩子,加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孩子整天生活在快乐的家庭生活里,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有的家长却不是这样,对孩子的“唠叨”不肯听,“好了好了,烦死人了,去玩吧,爸爸还有事”。孩子的满腔热情被父母的话浇上一瓢凉水,倾诉自己见闻的心理得不到满足,没精打采地走了。久而久之,孩子有话也不愿跟父母讲,心也离父母越来越远,父母和孩子就会产生一种隔膜感。

有的家长说:“现在这些孩子,上学之后就像不是自己的了。”其实这话是不对的。显然,这种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不太顺畅。与孩子的交谈不仅会因不了解孩子而针对性不强,而且会由于亲子之间感情隔膜而不见效果。

日常生活中,家长拒绝孩子非学习方面谈话的需要,这种不当的拒绝很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的性格,认为自己不被父母关心和重视,从而与孩子拉远了心理距离,为教育孩子制造了障碍,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投下了阴影。家长和孩子的交谈,不要时时放在教育上,而应内容广泛,甚至可以无话不谈。

孩子还小时,主要是孩子听父母说话。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孩子交谈时,家长也应当让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父母和孩子交谈时,可以由父母讲讲家庭的过去,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讲讲自己对未来的向往和幻想,孩子大了还可以交换对时事政治的看法,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谈谈家庭的过去,是谈话的重要内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讲得恰当,不但可以联络情感,而且有教育意义。父母应当尽可能地掌握说话艺术,把自己的以及孩子祖父母的往事和经历详细地跟孩子说说,让孩子了解长辈,了解他所生活的家庭。因为这些事都发生在自己的亲人身上,孩子特别愿意听,听了也会感到很亲切。通过对自己家庭的了解,孩子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这样对孩子成为一个谦逊有礼、温文尔雅的人,是有积极作用的。

父母在与孩子谈及往事时,会涉及当年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由于条件限制没能实现,成了终生遗憾。这些平日积存在父母心中的秘密,从不轻易向别人倾吐,如今孩子有机会听到,他自然会深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和亲密之情。

会说话的父母,与孩子的每次交谈都会扣紧孩子的心弦,把孩子和父母用感情的纽带维系在一起,孩子会珍惜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地位,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2.与孩子说话是一门很有讲究的艺术

做一个优秀的父母并不容易。人们常常把言传身教作为衡量父母是否优秀的标准。其实,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身教”固然重要,但“言传”也不可忽视。与孩子说话是一门艺术,因为,在孩子发现和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中,父母的每一句话,都是帮助孩子探索未来的一次启蒙。在孩子学会独立走向人生的过程中,父母的每一句话,都是引导孩子选择方向的一个路标。

说话的艺术,主要体现在说话时机的捕捉和说话方式的运用上。父母与孩子说话应“遇物则诲”,说话的时机要灵活掌握,一切从教育的需要特别是教育的效果出发,以孩子所喜欢和能够接受为准则。说话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漫谈式,即不拘时间、地点、内容,海阔天空轻松愉快地说话,常常是最受孩子欢迎的说话方式。

家教箴言知道怎样对孩子说话的父母,才是称职的父母;而知道怎样说才能激励孩子更快成长与进步的父母,才是出色的父母。

在家庭生活环境中,父母一句简洁明了的话,可以让孩子在启发中得到教益;父母一句入情入理的话,可以让孩子在信服中明白道理;父母一句切中要害的话,可以让孩子在反省中获得觉悟。

父母对孩子说话,绝不可以随便和随意。然而,有的父母却不是这样,他们也许每天都同孩子交流,可是孩子却不能真正理解他们,甚至还造成了不少误会。他们也许苦口婆心地向孩子讲了很多的话,可是孩子却连一句也听不进去,甚至还产生厌烦;他们殷之心切地想要帮助孩子,可是孩子却不领情,甚至同父母反目成仇。

同是一句激励的话,如果父母说得话如甘霖,那么孩子听了便会信心大增;若是话如雷霆,孩子听了肯定会心气降到了冰点。同是一句批评的话,如果父母说得话如春风,那么孩子听了就会声声入耳;若是话如寒霜,孩子听了就会句句伤心。可见,父母对孩子说话,需要讲究效果,提高艺术。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父母在社会上与人交往都是如此,何况是对待那些涉世未深、宠爱有加、对事物的认知似懂非懂的孩子呢!

说话的质量跟说话的艺术有密切关系。父母应该诱导孩子无拘无束地把心里话倾吐出来,然后再把自己高于孩子认识的见解作为一份礼物回赠给孩子。通过与孩子之间的思想交流,使孩子受到教诲和启迪。

父母单纯地讲,孩子听,没有反馈和切磋,不能算是真正的说话。至于父母借说话对孩子进行挖苦训斥,抓住一件小事唠叨不休,使孩子反感生厌,则更不可取了。

3.一句不经意的话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母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日本作家佐滕爱子小时候并不怎么爱好文学,几乎从来不读小说。在27岁前,她与文学没有任何缘分。她之所以会对文学产生兴趣,完全源于她父亲一次看了她写的信后,随口说的“这孩子写的东西很好”。

佐藤爱子在书中这样回忆道:“这句话成了我的支柱。”

父亲的话鼓励了身处逆境的佐藤,让她发挥了才能,并成为了知名的作家,父亲随口说的一句话改变了她的一生。

人的能力被认可后,就会产生加以发挥的心理。特别是能力被敬仰的人认可以后,其效果更好。佐藤女士之所以从事文学创作,其奋斗的动力就是她父亲的认可。

曾在日本NHK电视台工作的妇女少年部长江上藤女士,小时候常常有人说她“这孩子真没气量”,她小时候对自己的相貌反应很强烈。但很长时间才从乡下来一次的爷爷,无意中把她从自卑感中解救了出来。

温馨提示父母说话时应经常暗示“你的头脑很聪明,只要加以努力肯定行”,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地发奋进取。

一次爷爷在很多人面前说:“这孩子多招人喜欢呀!”她听了以后非常高兴,以后就努力让别人对自己有一个好印象。爷爷无意中的一句话,让江上藤摆脱了容貌的自卑感,否则,她不管多有才能,都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父母不经意的话能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难忘的印象,进而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为了让孩子积极做事,给予否定还不如给孩子以赏识,这对孩子非常重要。

有这样的一些父母,只要情绪不好就会随口说“你怎么这么笨”之类的话,父母说出的这些消极的没有逻辑性的蔑视的话,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负面暗示,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于孩子来说,父母非常有权威,仅仅一句话,就会让孩子有被否定的感觉。孩子受责以后,就会有努力也没用的感觉,甚至对自己各方面都没有信心了。孩子不仅对别人说他头脑好坏敏感,对自己的容貌也很敏感,如“你鼻子那么大”、“牙太黄”,也会使孩子失去自信。

父母看似不经意的话,很可能会让孩子的心灵深深受伤,有些极端的孩子,甚至会有自尊被伤害的感觉,对生活失去信心,进而走上错误的道路。

现在经常有一些孩子自杀的报道,究其原因主要是孩子被否定的痛苦所致。不幸一旦发生,父母悔恨已晚。

据有关调查显示,一些少年犯就是因受到了父母的藐视,失去自信以后才决定破罐子破摔的。不论孩子多大,父母对他的否定态度,都会让他的心灵受到打击。对于稚龄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每句话,都是权威的。

不管现在如何,只要孩子有“以后会成功”的希望,做起事来就会有积极的欲望。关于孩子的这种希望,一位成功人士说:“我小的时候,是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差等生。但是,我父母却从来没有责怪过我,而是不时对我说:‘你将是一个优秀的人。’

没想到的是,在我成人后,这句儿时常听的话,却成为了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一位象棋大师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时说:“我的母亲是一个迷信的人,对算命先生所说的话深信不疑。她常对我说:‘你将成为一个大人物,你长大后将成为一个将军。’由于妈妈经常这么说,我也就信以为真了。觉得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将来会成为将军。”

父母的话,为什么会对孩子有深刻的影响作用呢?这就是一种暗示效应。观察一下优秀人物的成长历程,就会发现那些人的父母都有意无意地运用了暗示,进而启发孩子,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