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2157400000015

第15章 你懂得批评孩子的艺术吗(1)

——父母对孩子的批评要得法

1.不当的批评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每个人都会犯错,可惜在现实中,只有孩子犯了错可能更容易招致批评。

孩子所有的举止基本上都不能逃过父母的眼睛。一不留神在地上摔倒了,母亲就会说:“怎么这么不小心!”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有声音响起:“你看看,怎么考得这么差!”倘若不小心丢了东西,就会有个声音说:“怎么搞的,总是丢三落四的。”

对于刚遭受了打击的孩子,还没有从难过、委屈、痛苦甚至耻辱的情绪中走出来,往往就紧跟着一阵暴风雨一样的批评,心中本来就甚觉不快,可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也只能默默地忍受,实在委屈了也许会抽泣一下,哎呀!这下可更不得了,父母又会嚷着“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胆大的或许会顶几句嘴,但这只会招来更无情的痛骂。

而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从早到晚总是不停地批评孩子?

为什么常常会对同样的问题进行批评?难道就是因为孩子不听话?

不懂事?毛病太多?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批评为什么不管用呢?

有人感叹,做人难!其实不然,下面是一位家庭教育专家叙述亲身所见之事:

我每天都到传达室去取订阅的杂志和报纸。那个值班人是一位老太太,她的孙女放学后也常来这里。有一天,我照例去取报纸,进去后看见那个小姑娘正趴在桌子上写作业,而老太太正在教训她的小孙女:“唉!你是怎么搞的,写的字这么难看!这个字你得重写,那个也得重写!”边斥责边用手愤愤地拨拉小女孩的手,似乎对小女孩用橡皮擦的动作都嫌太慢。而那个小女孩紧紧地抿着嘴唇,眼里还噙着泪,很不情愿地擦掉刚写的字。

听着那老太太嚷嚷,我便好奇地上前看是怎么回事,原来孩子是做那种练习生字的作业,每个字要求写很多遍,要求把生字写在“米”字格里。看得出来,这个小姑娘刚上学不久。有的字写得还不错,有的字写得确实比较难看,不是在“米”字格里倾斜地挂着,就是干脆就把“腿”钻出去了。我心里暗想,写成这样也难怪,刚开始练习嘛!

我和老太太比较熟,连她的这个小孙女的名字我都知道,叫莺歌。于是我就说:“大娘,您别着急,我和莺歌说说。”老太太很高兴地说道:“对,对,你是搞教育的,你和她说说。”

我说:“莺歌啊,做作业呢?我看看好吗?”

小姑娘似乎还在不愉快中,闷闷地应声说:“噢!”

我拿起她的作业本说道:“噢!是练习写生字啊,写得还真不错啊!”

小姑娘听了这话,仿佛一下来了精神,便伸着头一起与我看她的本子。

我接着又问道:“对了,你给我指指看,哪个字你写得最好?”

小姑娘赶紧浏览了一下,用稚嫩的手指快速地按住其中的一个字。

我一看那个字的确还是不错的,接着又问道:“噢,那你觉得哪个字又最不好看呢?”

我拖长了声音问着,还未等把话全部说完,小姑娘就快速地从我手中夺走作业本,把其中一个写得不大好看的字赶忙擦掉了。

我赞许地点点头:“莺歌,我想你一定可以写出一个比那个最好的字还好的字来!是吗?”

小姑娘用力地点了点头,在本上很快又写出了一个字,是那种很饱满、顶天立地的好字。

我轻轻拍着她的头说:“好极了!你慢慢做吧,奶奶的话你听了可别不开心啊!也是为你好嘛。”没有三分钟,小姑娘的表现判若两人。

老太太惊讶地说道:“赵老师,这丫头怎么这么听您的话?”

我对她讲:“骂并不是好办法,鼓励比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啊!”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对于孩子来说亦是如此。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知道错误的原因,以后能够避免或改正。但实际上,许多家长有这样的体会,和孩子好好地说、讲道理不管用,批评也不管用,着急了打一顿也还是不管用,怎么做效果都不好!反正就是说不听,骂没用!打一顿,管一阵!其实,并不是批评本身错误,而是家长没有找到适合的正确的批评方法。

2.在同步体验对方感受下批评孩子

批评孩子似乎是我们国人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教育手段。说实话,这也是最显示家庭教育之无能的手段。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所受到的批评越少,说明孩子越能够自觉管理自己,说明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越成功。当然,国情如此,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习惯和传统只能一代一代地变!况且,少批评不等于不批评,孩子不可能不犯错,家长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孩子犯错不出声。那么,该如何批评孩子呢?

真正有用的批评是在同步体验对方感受的情况下进行的。

带着批评的目的与孩子谈话,与平时随口而出无关痛痒的痛斥不是一回事。呵斥只是一种态度的提醒,所针对的事情也不是什么大事。但要带着批评的目的与孩子坐下来谈话,就是一件大事了。

家教箴言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要及时感受孩子的情绪,随时调整自己的话,让对方能够认真听进去,并且能够不断认可,在内心深处感受到错误。

同样,要批评孩子,前提是孩子愿意接受批评。这种愿意是两方面的,一是情绪上的接受,二是角色上的接受。说通俗点儿,就是“孩子在气头上时批评了没用,别人家的孩子批评了没用”。气头上的是听不进去,别人家的压根儿不拿你当回事!下面是一位青少年心理工作者的叙述:

小路15岁,来训练营的原因按父亲的说法是“隔绝网络,回归人间”。

但训练中发现,小路的情感调整能力太弱,是他的主要心理问题。敏感而脆弱的神经使小路在人际交往中备受打击。同时,小路非常极端的反应方式,也常常对外界环境和氛围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辅导员与小路的交往甚至有点儿小心翼翼,但是在一次训练中,一个辅导员对小路说的一句并不过分的批评,还是使他拍案而起,在众目睽睽之下猛地推门而出,留下满课堂的惊讶。出门之后,小路直奔寝室,收拾东西要求结束训练,给妈妈打电话回家,几个同龄男孩好说歹说也拦不住,若非路远,小路几乎要自己步行回家。驻营的心理专家用“缓兵之计”把小路劝住,但他仍拒绝上课,自己在寝室睡觉。

黄昏时分,吃过晚饭,趁着大家写日记的时候,我把小路带到空旷的操场边坐下,开始沟通。毫无疑问,这个沟通是以批评为目的的。但是,“批评什么”则是需要分析清楚的事情——小路的问题很多,但这些问题中,情感障碍是个长期问题,不是谈话能解决的,所以不作为主要目的;对辅导员不礼貌,在此刻的小路看来这根本不是问题,所以也不作为首要目的;但是使性子破坏课堂秩序,对其他同学的训练造成影响,却是一个比较重大的问题,小路也一定能够感受到其严重性,所以,先谈这个问题。

在前期的训练中,我以一种平等、容忍的形象在小路心中建立了较好的信任感,之前的个体交往也都很愉快,这使得小路愿意在我旁边坐下来冷静地与我谈话。他知道,我至少不会增加他心中的压力(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好比炸药包绝对不会愿意跟一个燃着的引线坐到一起)。

批评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长,只有能够激发成长的批评才是有意义的。如果毫不在乎对方的感受,一味发泄自己的情绪,图个嘴上痛快,这样的批评不仅是没有水平的,而且是不人道的,和谩骂并无多大差异。

批评的过程也是要分几步走的,这些步骤概括起来如下:

把握方式、迅速切入→排遣不良情绪→调整交流氛围→逐个解除心理障碍、导向核心错误→引导孩子自我批判、自我概括、自我思索→点明希望,给出可操作性的要求让孩子能够立即投入→迅速结束对话,避免发散太多,孩子无法消化。

批评孩子的过程是一个情绪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牵着孩子的情绪走,而不是被孩子的情绪牵着走。应该时时体验到孩子的情绪压力,该减压的时候减压,该加压的时候加压,孩子就能够被自己的内心打动。这样的批评,才算是到位、有效的批评。

3.平心静气地批评,让孩子心服口服

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认为,对孩子的批评,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心服口服。这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容易。

卡尔·威特认为,首先你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道理和事例去教育他们。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要给他们说一些容易理解的道理。

不能用某种高深难测的东西强行向他们灌输。书本上的道理应该给他们讲,但不能搬弄出那些晦涩的文字,那种学究式的大道理孩子是很难接受的。

温馨提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父母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的思维,切忌在情绪异常的状态下轻易批评孩子。

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说:“父母批评教育子女,靠强制压服是行不通的,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说话机会,他们才能剖析自己的行为,触及灵魂的最深处,才可能使其心服口服。”

作家何立伟曾经描述过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天儿子告诉我说他下午不上课。我说那正好,可以看看课外书什么的。他说我都和同学约好了,去溜旱冰!你看看,真的,就像他妈说的,他心里头只装着一个“玩”。

我叫儿子坐下来,我要好好同他谈谈话。我说儿子,你的成绩好不好?他沉默了一下,嗫嚅地答道:……不……好……我说哪一个学生成绩不好有资格这么玩呢?他愣愣地望着我,不做声,等着下文。我接着给他说,老爸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三种学生,一种是会学不会玩的,一种是会玩不会学的,还有一种就是又会学又会玩的——你属于哪一种呢?儿子不好意思地说:中间的那一种。我说对,你现在就是会玩不会学,所以偏颇,所以要加强学习。这样你就会成为第三种学生,也就是老爸最欣赏的人——又会学又会玩。

儿子大约觉得我说得有点儿道理,于是搔了搔脑壳,说:那老爸,我下午还去不去溜早冰?

我说怎么不去呢,你都和同学约好啦。你只给我记住一条,做第三种学生。

我儿子又快活又响亮地说:OK,老爸!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批评孩子不等于惩罚孩子,更不能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出气筒。每个父母都要记住:批评孩子要让孩子心服口服。

4.批评孩子时要讲究语言技巧

在批评孩子的语言方式上,父母要认真反省、小心,牢记批评孩子只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使孩子健康成长,过分的批评只能打击孩子,即使一时不能说服孩子,原则仍得坚持。

罗伯特的孩子小杰克在自家花园里玩足球,兴奋之下,把足球踢到邻居花园中,打烂了一盆玫瑰花。小杰克怯怯地告诉爸爸,叫爸爸去拾球,可罗伯特要小杰克自己去,还要小杰克首先要道歉,还要拿上一盆同样的花作为赔偿。小杰克不得已捧着花不情愿地一步一步走向邻居家。

邻居是一个70岁的老汉卢克,卢克看着杰克泪水盈盈的样子,非但没有责备孩子,也没有收下花,还从屋里拿了一包巧克力送给小杰克。罗伯特见儿子回到家里,小脸蛋泪水未干,可掩饰不住喜悦,又见儿子手里多了巧克力,知悉内情的罗伯特径直去找老卢克:“卢克,我儿子犯了错,我想教育他,请你配合,犯错的孩子不应得到奖励。”然后他又要儿子拿着巧克力和鲜花送给卢克爷爷。

罗伯特的做法似乎有点儿过火,因为小杰克并非故意打碎邻居的花盆。但他让孩子知道损坏别人的东西要予以赔偿则是必要的。当然,对孩子明显的错误、明知故犯的错误、性质严重的错误,一定要严肃批评,直到他改正为止。

家教箴言父母的批评不能伤害孩子的自我形象,因此,批评必须讲究艺术,必须谨慎地运用语言,不适宜的责备语言会有严重的负面作用。

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挨过训的孩子,不可能是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因为他根本就不习惯被人批评。不训斥孩子的家长是不称职的家长,因此,亲子沟通时,家长也应该学会批评孩子。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敢于直言,对就对,错就错。在批评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学会区分自己哪些事情是好的,哪些事情是坏的,从而让孩子发扬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所以,亲子沟通时,父母既要让孩子意识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而又不伤害孩子自尊心,这就需要父母掌握言语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