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怎样教,孩子才优秀
2157300000019

第19章 将差生转变为优等生(1)

——用爱心和耐心改变孩子的命运

1.孩子学习成绩差,父母心态要摆正

许多家长对待成绩差的孩子往往是严厉的批评和体罚,这表面上是爱孩子,实际上是在打击孩子的上进心。

家教箴言要想成为一个好家长,爱心是基本的要素之一。家长对孩子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重要的是,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予的爱,并为这种爱而感动、行动。

父母是孩子精神上的支柱,家是孩子温馨的港湾。对那些成绩差的孩子来说,他们为自己的成绩不佳而深深苦恼,也为自己给父母带来的失望而深深自责。这些孩子在心理上都比较脆弱,所以更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关怀。然而,事实上,他们得到的却往往与自己的愿望相反。有些父母不问青红皂白就将孩子斥责一顿,甚至采用体罚等严厉的手段,让孩子“改邪归正”。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他们或者与父母对着干,或是自暴自弃、抑郁消沉,这样下去很可能让孩子永久地沦为差生。因此,对待成绩差的孩子,父母要用自己的关怀和理解来驱散孩子心头的阴云。孩子需要的是指导和帮助,而不是指责和惩罚。也许一个充满爱心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让孩子感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心,从而点燃他们心头的希望之火。

下面就来谈谈父母对待成绩差的孩子所应持的几种正确的态度。

爱心我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以此来感叹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会经常听到有些父母这样抱怨自己的孩子:“这么不争气,养你有什么用?”“请了家教还考得这么差,简直是浪费我们的钱!”也许这些都是气话,但孩子却把它当真了,而且从另一个侧面,这也反映出许多家长的一种心态——对孩子的爱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至少需要孩子用听话、成绩好来交换。

用心理学的术语解释,爱是一种意识形态,需要有一个持久的意会过程。许多父母并不明白,也不理解这一点,以为自己付出了爱,孩子就应该马上感受到,就希望孩子立刻作出回应,这实在是一种不科学的主观想法。

耐心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一些家长动不动就斥责和打骂自己的孩子,多数原因就是家长在实施教育的时候缺乏耐心。他们常常因为孩子不能一下子领会自己的意图,或者学习、做事的时候稍有迟缓,就火冒三丈,大声斥骂,甚至动用暴力。这种没有耐心的教育方法,不仅起不到促进孩子进步的效果,相反还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久而久之,更会影响亲子关系。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培养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能有半点儿的急躁心理,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所以,好家长需要有很好的耐心,要耐心地教育孩子,耐心地陪孩子玩,耐心地为他讲道理,耐心地听他说,耐心地等他成长……细心有一位女士过生日,她的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送给她的祝福竟然是:“祝妈妈每天都不会被老师批评!”客人们觉得很好笑,就说:“你妈妈现在没有老师管了,你再想句其他的话说。”谁知孩子又说:“那么祝妈妈每天都不会被领导批评!”大家都说这孩子小小年纪倒挺会疼人的,但细心的妈妈想得更多,她从儿子给她的祝福声中感受到了儿子的内心世界。为此,生日会一结束,她就和儿子进行了一次长谈,终于知道了儿子说这句祝福语的前因后果。

原来,儿子就读的学校是一所重点小学,学习要求比较高,有些课程教得快。智力一般的儿子跟得很累,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又因为做作业动作慢,常常要被老师批评。凡此种种,儿子就觉得学习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而不被老师批评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看到儿子刚上学就遭遇这样的挫折,这位妈妈很着急,她立刻和儿子的老师取得了联系,向老师坦言了儿子面临的困境和自己的担忧,请求老师给予帮助。极负责任的老师第二天就登门家访,并和孩子的母亲一起制订了富有成效的个案教育方法。后来在老师和父母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孩子终于顺利地闯过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求学关。

这位妈妈是细心的,她的细心帮助了儿子更快、更健康地成长,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他这样幸运。当有些孩子不满现状决定离家出走的时候,当有些孩子误入歧途将要铸成大错的时候,当孩子受了委屈默默悲伤的时候,不知道他们的家长在做什么?又在想些什么?对孩子面临的困难,他们怎么会毫无知觉?如果不是缺乏爱心的话,最大的原因就应该是粗心。

虽然生活中不乏粗心之人,粗心这个毛病也不容易改正,但是要想成为一个好家长,就必须改变自己,在教育孩子、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细心。

信心温馨提示作为父母,要相信自己的教育能力,要勉励自己勇敢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重任,要坚信通过自己和孩子的努力,孩子一定会不断地进步,一定会长大成才。

有位母亲总嫌自己的女儿笨。可越说女儿笨,女儿真的就越不开窍。谈起女儿,这位母亲总是唉声叹气,一家人的生活也因此过得闷沉沉的。后来这位母亲参加了一个教育咨询会,在絮絮叨叨地数落了女儿的所有“笨”状后,她愁眉苦脸地问教育专家该怎么办。专家告诉她:做父母的永远不能对孩子说“你真笨”这句话,相反,应该常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这样才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是一个人做好一切事情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这位母亲将信将疑,回去试着说了一段时间,没想到女儿真的不那么“笨”了,在课外兴趣班上还显露出绘画的天赋,画的一张想像画被老师选送到少年宫展出。渐渐地,家里的气氛开始变得暖融融起来,母女俩的关系也变得融洽了。

孩子需要信心,家长也需要信心。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对自己是否具备教育好孩子的能力,以及靠自己的能力是否能教育好孩子,有时候却缺乏信心。他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要打要骂你看着办!”

试想,一位对自己都缺乏信心的家长,他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好家长呢?所以,好家长不仅要对孩子有信心,要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更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教子成才。

恒心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子女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家长一定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地朝着既定目标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碰到困难就轻言放弃。好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有长期的计划和短期的安排,他们知道循序渐进的教育原理,更知道“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这个道理。

平常心现在的家长对子女成才的期望值普遍较高。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具备大学学历,83%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成为大公司或大企业的白领甚至金领。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经为他设计好了一条辉煌之路: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出国留洋,直至功成名就。

在督促孩子跋涉于成功之路时,许多家长还相互攀比,从而更加重了自己和孩子的负担。

有家大公司的总经理,虽然事业有成,但家庭并不太和睦,矛盾的起因并不像人们所猜测的那样夫妻不和,而是父女关系太紧张。原来这位先生的女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成绩就一般,后来他花了赞助费把女儿送进了一所重点中学,没想到她成绩更差,这让自我感觉良好的父亲无法接受。听着自己下属的孩子有的考上名牌大学,有的被评为“三好学生”,总经理的内心越来越不平衡,不仅责骂女儿丢了自己的面子,甚至无端怀疑女儿是否是自己亲生的,结果父女矛盾上升为夫妻矛盾。

现实生活中,这种由于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而引发的家庭矛盾越来越突出。一些家长视孩子为私有财产,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生活目标的工具。为了要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能光宗耀祖,家长们或物质刺激,或棍棒教育,其结果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弄得夫妻冲突、亲子冲突不断,甚至酿成惨祸。比如家长盛怒之下毒打孩子致残、孩子逆反心理杀死自己的父母……这样的惨事时常见诸报端,真是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2.坚信成绩差的孩子可以转变好

家教箴言学习成绩的优秀和不及格是相对暂时的,学习在继续进行。学习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下一个阶段的阶梯,父母只要方法得当,孩子只要用功努力,创造出理想的成绩是不难的。

孩子成绩差只是他们成长路上一个小小的挫折,只要家长有辩证的眼光,用心去辅导自己的孩子,为孩子指明成功的方向和希望,那么孩子的转变是可以预料的。

要转化成绩差的孩子,家长必须建立一个基本的信念,即差生是可以转化的。从道理上讲,不会有家长否认“可以转化”这一观点,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远非如此。人们时常可以听到如下的议论:“这孩子没治了”,“这孩子天生的榆木脑袋”,“要把他教育好,除非是太阳从西边出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等等。事实上,的确有一些差生,经过父母大量的工作,没有变好,或者好了一些、好了一段之后又依然如故,甚至变本加厉了。然而,如果由此得出结论,差生不能转化,不能变好,就陷入形而上学的误区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依一定的条件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差生并不是天生的,当初他们也许是先进学生、中游学生,是因一定条件逐步变差的。他们当然也会有两种变化结果,要么变好,要么继续变坏。父母的责任就是创造条件,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

唯物辩证法还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缺一不可。转化差生的关键在于创造一种教育环境(条件),这种教育环境的影响力深入差生的内心,启动他们的内部动力,让他们自己行动起来,争取进步。因此家长们首先要从自己狭隘的教育眼光里走出来,摒弃那种对孩子的偏见。家长要和孩子做好心理的沟通,同时更要让孩子和自己对学习的实质有一个动态的认识。

3.以豁达的心态看待孩子的成绩差

在学校教育中,总有一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在班级中处于相对低的水平,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分数差。孩子经常得到差的分数,是否就意味着孩子以后不可以转化为优等生,或长大后没有前途,没有希望呢?显然不是,因此父母有必要全面理性地看待孩子当前的分数。

作为家长,首先必须记住并帮助孩子了解:一个分数,不过是有关他们学习进步和质量的一种不十分精确的信息;一个分数,并不会告知很多有关他们真实知识的内容或他们怎样有效地运用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由于我们关心孩子的学习,所以我们才关心分数。一般来说,孩子倾向于把家长对他们在学习质量上的期待,变成他们对自己的期待。如果父母对他们期待过高,超过他们经过最大努力和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么他们就会感到受挫、失望和苦恼;如果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过低,则会限制他们潜力的发挥。

因此,家长需要仔细琢磨一下对孩子学习质量的期待。通过向他们提供一个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使孩子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满意,从而加强自信心。对于分数,要考虑的另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如何对它作出反应。当孩子达到或超过了父母认为能够达到的一个学习标准,并且从分数中反映出来时,父母应明智地指出导致这种分数的原因。父母可以总结出能力、努力、计划、钻研、创造性以及良好成绩反映出的其他因素。这就把分数摆到了一个正确的位置上,从而真正反映了学习的本质。

当孩子的分数没有反映出父母认为他们能够达到的学习标准时,父母就应把它当成一种诊断性信息。低分数给出的信息是:孩子的学习出问题了。它是一次父母给予同情、鼓励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其中,父母首先的反应是对孩子表示同情,父母需要共同分担孩子可能产生的失望、挫折或气愤。如果孩子已作出了最大努力,那么,父母对于这种不懈努力的承认——我知道你尽了最大努力,则是最重要的。这种承以会维护孩子的尊严和自豪感。这种对待方式,不是一种空洞的老生常谈,它反映了父母具有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以及具有鼓励孩子继续努力的信念。

父母需要设法从孩子的当前成绩中找出问题的所在。最好是孩子自己积极寻找并设计出解决的办法。这可给予孩子一种自我决定、负责和付出代价的意识,教会孩子学会怎样自助。如果有必要,可请一位教师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4.以科学方法促使孩子成绩变差为优

科学的教育方法是促使孩子成绩逐渐上升、从差生向优生转变的阶梯,而每个父母则是这个阶梯的设计者。